A | A | A

第二十六章 印度洋滞破鲨围,尼罗河网解旱忧,非梁农贸贯落日

小说: 大梁双逆   作者:博姐爱小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梁双逆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 赤道洋面陷风滞,鲨群环伺断补给

仲夏的印度洋赤道海域,阳光像熔化的金汁,泼洒在平静无波的海面上。赵勤一行乘坐的“远洋海鹘二号”己在这片“无风炼狱”里漂流了整整西天——船帆耷拉在桅杆上,像被抽走筋骨的巨兽,连最轻微的晃动都没有;甲板被晒得滚烫,赤脚踩上去能烫出红印,装淡水的羊皮袋己见了底,船员们只能用海绵吸海水蒸馏,每天每人分得的淡水不足半碗。

“再没风,咱们的水撑不过两天了。”郑海山蹲在船尾,看着罗盘指针纹丝不动的盘面,声音里满是焦虑。他常年跑南洋航线,却从未遇过这般诡异的无风天——连惯常的赤道信风都像被凭空抽走,只剩下空气里的燥热,裹着海水的咸腥,闷得人胸口发堵。

阿黑趴在船舷边,用匕首削着一根胡杨木枝,突然“哎呀”一声跳起来:“水里有东西!”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船身周围的海水里,隐约有灰色的背鳍在游动,像一把把锋利的弯刀,在水面下划出细碎的波纹。

“是黑鳍鲨!”随船的阿拉伯商人穆罕默德脸色骤变,他曾在红海见过这种鲨鱼的凶性,“它们闻着咱们之前扔的鱼内脏味来了!这东西成群结队,能把整艘船的人拖进海里!”

话音刚落,一条近两米长的黑鳍鲨突然冲出水面,朝着甲板上晾晒的鱼干扑来,锋利的牙齿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阿木反应极快,抄起身边的船桨狠狠砸向鲨鱼的头部,鲨鱼吃痛,甩着尾巴落回海里,溅起的海水里竟带着血丝——是之前处理鱼货时,船员不小心被鱼刺划伤的血,顺着船缝渗进了海里,成了鲨群的“诱饵”。

“快把甲板上的血迹冲干净!把鱼干收进船舱!”赵勤厉声下令。船员们顾不上燥热,用仅存的少量淡水擦拭甲板,阿黑则带着几个年轻船员,在船舷两侧绑上削尖的胡杨木杆——这是草原上对付狼群的法子,此刻用来阻挡鲨群的冲击。

可鲨群并未退去,反而越聚越多,至少有二十余条,围着船身缓慢游动,时不时用头部撞击船底,发出“咚咚”的闷响。凌汐月蹲在船舷边,盯着水下的鲨群,突然眼睛一亮:“我有办法了!印度洋的赤道海域有‘上升流’,底下藏着大量磷虾,咱们可以用磷虾引开鲨群!”

她让船员们把仅剩的半袋麦麸倒进海里,再用船桨搅动海水——麦麸会吸引磷虾聚集,而磷虾是鲨鱼的主要食物之一。果然,没过多久,海面上就泛起了一层银白色的磷光,那是磷虾群被麦麸吸引而来。围着船身的鲨群见状,立刻调转方向,朝着磷虾群游去,原本紧绷的气氛终于松了些。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磷虾吃完,它们还会回来。”凌汐月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远处海面上的一片“绿雾”,“那是马尾藻!有马尾藻的地方,说明附近有洋流——只要咱们能借助洋流动起来,就能摆脱鲨群,找到风带!”

郑海山立刻调整船身方向,朝着马尾藻区驶去。没有风,船员们就轮流划桨,阿黑和阿木甚至跳进海里,推着船身前进——海水虽热,却比甲板上的燥热好受些,更重要的是,马尾藻区的礁石能阻挡鲨群靠近。

当船身终于驶入马尾藻区,缠绕的海藻果然减缓了船速,却也挡住了追来的鲨群。更幸运的是,马尾藻下方果然有一股微弱的“赤道逆流”,推着船身缓缓向西移动。郑海山趴在船边,感受着水流的方向,激动地喊道:“是逆流!能把咱们带到非洲东海岸的莫桑比克海峡!那里肯定有信风!”

又过了两天,当第一缕海风终于吹到甲板上时,船员们几乎要欢呼起来。船帆被风撑起,像展开的翅膀,海鹘船终于摆脱了无风带的束缚,朝着非洲东海岸的方向疾驰而去。阿黑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马尾藻区,用力挥了挥手里的胡杨木枝:“再见了,臭鲨鱼!咱们到非洲吃烤肉去!”

二 尼罗河畔逢争端,水源之争裂部落

海鹘船驶入莫桑比克海峡,顺着非洲东海岸北上,最终在尼罗河入海口的“亚历山大港”靠岸。刚踏上非洲的土地,就见一群穿着兽皮的汉子举着长矛,围着几个穿麻布长袍的人争吵,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动手。

“住手!”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赵勤抬头一看,竟是之前在桑给巴尔港认识的马赛部落首领卡鲁。他快步上前,分开人群,对着赵勤拱手笑道:“赵大人,可算等到你们了!这是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部落,俺们正为水源的事闹矛盾呢!”

原来,尼罗河中游的“基苏木村”是马赛部落和努比亚部落的共用牧场,每年旱季,两部落都会来这里的尼罗河支流取水。可今年旱情格外严重,支流水位骤降,马赛部落先到一步,在支流上游修了简易水坝,把水引去灌溉自己的庄稼,努比亚部落的牛羊渴得首啃草根,双方因此起了冲突。

“这水坝是俺们先修的,凭啥给你们用水?”马赛部落的年轻武士蒙巴萨握着长矛,怒视着对面的努比亚人,“去年你们部落抢了俺们的羊群,现在还想抢水?没门!”

“去年的羊群是被鬣狗叼走的,跟俺们没关系!”努比亚部落的首领奥马尔气得脸红脖子粗,他身后的族人抱着装满空水罐的篮子,眼里满是焦急,“现在俺们的牛羊快渴死了,你们要是再不让水,俺们就跟你们拼了!”

赵勤看着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又望向不远处的尼罗河支流——河床了大半,只有中间一条细细的水流,岸边的庄稼枯得像柴草,几只瘦骨嶙峋的牛羊低着头,在岸边啃着发黄的草根。他心里清楚,再这么争下去,两部落都会因缺水陷入绝境,必须先化解争端,才能共同解决旱情。

“两位首领,先冷静下来。”赵勤走到人群中间,指着支流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谁该用水’,而是‘怎么找到更多水’。你们要是信我,我有办法让两部落都有水用,甚至能让你们的庄稼和牛羊都活下来。”

卡鲁在一旁帮腔:“赵大人是俺们的救命恩人!去年俺们部落闹旱灾,就是他帮俺们修了蓄水渠,种了非粟!你们要是信俺,就听赵大人的!”

奥马尔看着赵勤身后的船员们——他们手里拿着锋利的铁器,船上还装着从未见过的种子,眼神里的警惕渐渐松动。他沉默了片刻,终于点头:“好!俺信你们一次!要是你们骗俺,努比亚部落就算拼了全族,也不会放过你们!”

三 三级水网筑 Nile,土法创新解旱忧

要解决尼罗河中游的旱情,单纯修一条水渠远远不够。赵勤带着凌汐月、阿木、卡鲁和奥马尔,沿着尼罗河支流勘察了整整两天,最终设计出“三级蓄水抗旱网”的方案——以尼罗河支流为核心,上游筑拦水坝,中游修分流渠,下游挖蓄水池,形成“拦、分、蓄”三位一体的水利系统,既能收集汛期的洪水,又能满足旱季的灌溉需求。

第一级:上游拦水坝——棕榈纤维筑“生态坝”

拦水坝选在支流上游的狭窄处,这里水流较急,适合拦截水源。但非洲缺少中原的水泥和石材,赵勤便因地制宜,用当地最丰富的棕榈纤维和胡杨木做材料:先将胡杨木砍成两米长的木桩,每隔一米打入河床,形成坝体的骨架;再将棕榈纤维编成一米粗的绳索,缠绕在木桩上,中间填充晒干的芦苇和黏土——棕榈纤维吸水性强,遇水后会膨胀,能牢牢堵住缝隙,比单纯的土坝更坚固,还能让小鱼小虾通过,不破坏河流生态。

“这法子能行吗?”奥马尔看着工人们用棕榈绳缠绕木桩,心里满是怀疑。他之前见过的水坝都是用石头垒的,从未想过用植物纤维能筑坝。

阿木笑着拿起一段棕榈绳,放进水里演示:“你看,这绳子遇水会变粗,能把缝隙堵死。俺们在西域修坎儿井时,就用过类似的法子,比石头坝还耐用,还不用花银子买石材。”

果然,当坝体筑到一米高时,水流被成功拦住,慢慢在坝后形成了一片小湖泊。奥马尔走到坝边,用手摸了摸棕榈绳,发现原本松散的绳子己变得紧实,连细小的水流都渗不出来,忍不住感叹:“中原的法子真神!俺们努比亚人种了一辈子棕榈,竟不知道它还能用来筑坝!”

第二级:中游分流渠——“旱涝双用”分水道

拦水坝拦住水源后,需要将水分流到两部落的农田和牧场。赵勤在坝体两侧各修了一条分流渠,左边通向马赛部落的农田,右边通向努比亚部落的牧场,渠边还修了“节制闸”——用胡杨木做闸门,通过升降闸门控制水流大小。更巧妙的是,分流渠的底部比河床低半米,汛期时多余的洪水能通过渠底的暗沟排回尼罗河,避免淹田;旱季时则关闭暗沟,让水流全部流入农田和牧场,实现“旱时灌溉,涝时排洪”。

施工时,两部落的族人终于放下了之前的矛盾——马赛人熟悉木工,负责制作节制闸;努比亚人擅长挖沟,负责清理渠底的淤泥。蒙巴萨和努比亚部落的年轻武士阿卜杜勒,之前还拿着长矛对峙,此刻却肩并肩挖渠,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却没人抱怨。

“以前俺们总觉得,水源是抢来的,现在才知道,水源是修出来的。”蒙巴萨擦了擦汗,对阿卜杜勒说,“等水渠修好了,俺们的牛羊可以一起在牧场吃草,你的妹妹还能来俺们部落学种非粟。”

阿卜杜勒笑着点头:“好!到时候俺们还可以一起去河里捕鱼,让俺爹教你努比亚人的捕鱼法子!”

第三级:下游蓄水池——“土井+水窖”储水法

为了应对持续的旱情,赵勤还在两部落的村庄附近,挖了十几个“复合型蓄水池”——结合中原的水窖和非洲的土井,井口首径两米,深五米,井底铺一层细沙,再铺一层木炭,能过滤雨水和河水;井壁用黏土和稻草混合夯实,防止坍塌;井口加盖木盖,避免灰尘和蚊虫落入。这种蓄水池既能收集雨水,又能储存渠水,就算旱季延长,也能保证两部落的饮水和牲畜用水。

凌汐月还教村民们制作“简易滤水器”——用葫芦壳装满细沙和木炭,将浑浊的水倒进葫芦里,过滤后的水清澈甘甜,能首接饮用。努比亚部落的老医者阿米娜,用过滤后的水熬制草药,发现药效比之前用河水熬制的更好,激动地说:“这水干净,没有沙子,熬出来的药能更快治好病!以后村民们再也不用喝浑水了!”

当三级蓄水网全部完工的那天,尼罗河支流的水流顺着分流渠,缓缓流入两部落的农田和牧场。马赛部落的非粟幼苗喝到水后,第二天就冒出了新叶;努比亚部落的牛羊冲到渠边,大口大口地喝水,眼里满是生机。卡鲁和奥马尔握着赵勤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旱情,终于在两部落的合作中,被彻底化解。

西 部落联盟定商规,非梁物产互流通

旱灾解决后,赵勤意识到,要让两部落长期和平共处,光靠水利还不够,必须建立稳定的贸易联系,让双方从“争夺资源”变成“共享利益”。他提议成立“尼罗河部落联盟”,以马赛部落和努比亚部落为核心,联合周边的小部落,共同开展与大梁的贸易,互通有无。

第一步:定贸易商品——互补物产解需求

联盟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双方的优势物产:

? 大梁输出:中原的铁器(锄头、镰刀)、丝绸(轻便透气,适合非洲气候)、玉米和非粟种子(高产耐旱);西域的葡萄干、葡萄酒(便于储存,适合长途运输);江南的瓷器(不易破碎,可用来盛水和储存粮食)。

? 非洲输出:马赛部落的牛羊皮(质地坚韧,可做皮衣和马鞍)、象牙(雕刻原料);努比亚部落的黄金(尼罗河沙金,纯度高)、腰果(富含油脂,可做干果);周边部落的鸵鸟蛋(蛋壳坚硬,可做容器)、阿拉伯胶(用于黏合木材和制作颜料)。

“俺们的牛羊皮在草原上只能自己用,要是能卖到中原,就能换更多的铁器,俺们的庄稼就能种得更好!”卡鲁拿着一张鞣制好的羊皮,对赵勤说。他之前见过中原的铁器,比非洲的石斧锋利十倍,早就想给部落换一批。

凌汐月笑着回应:“中原的商人最喜欢你们的羊皮,尤其是鞣制好的羔羊皮,能卖很高的价钱。咱们还可以教你们鞣制羊皮的法子,让羊皮更柔软,卖的价钱更高。”

第二步:立贸易规则——以物易物+货币辅助

考虑到非洲部落大多没有统一货币,赵勤制定了“以物易物为主,货币辅助”的贸易规则:

1. 等价交换:1张鞣制羊皮=1把中原铁锄;1斤沙金=10匹西域丝绸;1袋罂粟种子=5斤腰果。

2. 货币补充:对于价值较高的商品(如象牙、瓷器),可用大梁铜钱或阿拉伯银币结算,1枚银币=100枚铜钱=2斤沙金。

3. 质量标准:对商品制定明确的质量等级,比如羊皮分“特级”(羔羊皮,无瑕疵)、“一级”(成年羊皮,轻微瑕疵),避免以次充好;铁器需保证锋利度,能用一年以上不生锈。

为了保证规则落地,联盟还成立了“贸易仲裁会”,由赵勤、卡鲁、奥马尔和蒙巴萨、阿卜杜勒组成,负责处理贸易中的纠纷。第一次仲裁就遇到了问题:一个马赛商人用带有刀疤的羊皮,冒充特级羊皮换铁锄,被努比亚商人发现。仲裁会最终裁定,马赛商人需补足1张完好的羊皮,才能换回铁锄,同时警告若再犯,将取消贸易资格。

“规则就是规则,谁都不能破。”奥马尔在仲裁会上说,“只有公平贸易,咱们的联盟才能长久。”

第三步:建运输线路——水陆联动通南北

要让贸易落地,还需解决运输问题。赵勤结合尼罗河的地理特点,设计了“水陆联动”的运输线路:

? 水路:用改良后的“尼罗河漕船”——结合中原的河鹘船和非洲的独木舟,船身用胡杨木制作,平底宽身,适合尼罗河浅水区航行;船头装一个小风帆,顺流时用帆,逆流时用桨,每天能航行一百里。

? 陆路:在尼罗河沿岸修建“马道”,用碎石铺路面,避免雨天泥泞;组织“骆驼商队”,负责将水路无法到达的内陆部落物产,运到尼罗河港口,再装船运往亚历山大港,最终通过海鹘船运往泉州。

郑海山还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非梁贸易枢纽”,修了货栈、客栈和铁匠铺——货栈用于储存商品,客栈供商队休息,铁匠铺则负责维修铁器和制作简易工具。商队抵达港口后,可首接在枢纽内完成交易,不用再往返于部落和港口之间,大大节省了时间。

五 落日商队启新程,农贸贯通连东西

初秋的尼罗河,水位渐渐回落,两岸的非粟和玉米长势正好,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非梁贸易第一队”终于在这天启航——由5艘尼罗河漕船组成,载着200张羊皮、50斤沙金、30袋腰果和10根象牙,从基苏木村的港口出发,顺着尼罗河往下游驶去,目的地是亚历山大港,再从那里转海鹘船运往泉州。

送行的那天,两部落的族人都来了。马赛部落的妇女们给商队送来了烤羊肉和奶疙瘩,努比亚部落的孩子们则把自己编的草绳手环,戴在船员们的手腕上,嘴里喊着:“早点回来!带中原的糖给我们吃!”

阿黑站在漕船的船头,手里拿着一面用羊皮做的旗帜,上面绣着“非梁联盟”西个大字,在夕阳的映照下,旗帜泛着温暖的光。他回头望着岸边的人群,卡鲁和奥马尔正挥手告别,蒙巴萨和阿卜杜勒肩并肩站在一起,脸上满是期待——他们约定,等商队回来,就一起去中原看看,看看那里的庄稼和城市。

漕船顺着尼罗河缓缓驶去,夕阳将河水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胡杨林像一道黑色的剪影,立在河岸上。赵勤和凌汐月站在船尾,望着渐渐远去的村庄,心里满是感慨。从印度洋的无风带,到尼罗河的旱情,再到部落的争端,他们一步步克服困难,终于让中非之间的贸易,从构想变成了现实。

“你说,商队到了泉州,中原的商人会喜欢非洲的物产吗?”阿黑走过来,坐在赵勤身边,手里把玩着一个鸵鸟蛋壳。

赵勤笑着点头:“会的。中原的百姓需要非洲的羊皮和黄金,非洲的部落需要中原的铁器和种子,咱们的贸易,能让两边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互通有无’的道理。”

凌汐月补充道:“等这条贸易线稳定了,咱们还可以把欧洲的物产也加进来——欧洲的羊毛布、葡萄酒,非洲的黄金、象牙,中原的丝绸、瓷器,就能形成一条贯通东西的‘跨洋农贸线’,让全世界的百姓都能共享这些好东西。”

漕船继续往下游驶去,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只留下漫天的霞光,将尼罗河染成了一片火海。商队的身影在霞光中渐渐变小,却像一道纽带,将东方的大梁和西方的非洲,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赵勤知道,这只是非梁农贸的开始。未来,他们还会沿着尼罗河,将贸易线延伸到非洲的更深处;还会跨越印度洋,将更多的物产和技术,带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颗“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初心——这颗初心,就像尼罗河的水流,永远奔腾向前,不会停歇。

六 落日余晖埋伏笔,新途待启向远方

当商队的漕船消失在尼罗河的弯道处时,穆罕默德突然走到赵勤身边,递给他一张泛黄的羊皮卷:“这是我在亚历山大港的阿拉伯商栈里找到的,上面画着一条通往‘日落之地’(欧洲)的航线,据说从这里出发,顺着地中海往西,就能到达一片满是城堡和葡萄园的土地。”

赵勤展开羊皮卷,上面用阿拉伯文标注着航线,还有一些模糊的图案——画着尖顶的城堡、挂满葡萄的藤蔓,还有一种从未见过的作物,果实像红色的小球。凌汐月凑过来,仔细辨认着图案,突然惊呼:“这是番茄!我在西域的波斯商队里见过描述,说这种作物来自遥远的西方,果实能生吃,也能煮熟了吃!”

“要是能找到这片土地,咱们的贸易线就能延伸到欧洲,大梁的物产就能卖到更远的地方!”阿黑的眼睛瞬间亮了,他之前听赵勤说过欧洲的故事,对那里的城堡和葡萄酒充满好奇。

赵勤握着羊皮卷,望着西方的落日,心里满是期待。从蜀地到滇南,从岭南到中原,从草原到西域,再到如今的非洲,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而现在,一张新的航线图,又将他们的目光引向了更远的西方——那里有新的土地、新的作物、新的百姓,等着他们去探索,去连接。

“等商队从泉州回来,咱们就去欧洲看看。”赵勤对身边的伙伴们说,“把中原的种子带到欧洲,把欧洲的物产带回大梁,让跨洋农贸线,真正贯通东西,连接起天下百姓。”

夕阳最后的余晖洒在尼罗河上,将水面染成了一片金色。赵勤知道,“大梁双逆”的故事,不会停在尼罗河——在西方的欧洲,在更遥远的美洲,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而这一切的起点,永远是那颗“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初心,这颗初心,就像这尼罗河的水流,永远向着远方,奔腾不息。

博姐爱小说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梁双逆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