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第斯山探旱情,石梯旧制藏隐患
蒸汽海鹘船停靠在南美洲西海岸的“卡亚俄港”时,安第斯山脉的雪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原本覆盖山腰的积雪,此刻只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峰顶残留,像一顶褪色的白帽。印加部落首领帕查库特克带着赵勤一行沿着山间小径攀登,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路边偶尔能看到坍塌的石墙,那是印加祖先留下的灌溉水渠遗迹。
“往年这个时候,雪水会顺着水渠流进梯田,可今年雪少,水渠断了大半。”帕查库特克指着前方干涸的渠床,语气沉重。渠床里的石块上长满了青苔,只有零星的水洼里,几只蝌蚪在挣扎;不远处的梯田里,印加村民正用陶罐从山涧背水,一罐水要走两里路,才能勉强浇透半亩田,田地里的土豆苗蔫蔫地垂着叶子,土缝宽得能塞进手指。
走进印加部落的核心聚居地“库斯科村”,眼前的景象比尤卡坦半岛的玛雅村落更复杂:村庄建在海拔三千米的山腰,房屋全用花岗岩砌成,屋顶覆盖着晒干的茅草,既能抵御高原的寒风,又能收集雨水;村口的“太阳神庙”前,立着一块巨大的“太阳石”,石面上刻着印加历法的刻度,村民们每天都会根据太阳石的阴影判断时间,安排农事。
“咱们的梯田是祖先传下来的,用花岗岩垒边,一层叠一层,能存住水,也能防止水土流失。”帕查库特克带着赵勤来到最高处的梯田,指着田垄解释,“可这梯田也有毛病——田垄太窄,只能靠人背水灌溉;而且土层薄,只有一尺厚,下面全是碎石,保不住肥,种出来的土豆一年比一年小。”
赵勤蹲下身,用手指抠开土层,果然摸到了坚硬的碎石,土壤里还掺着细小的沙粒,透气性虽好,却留不住水分和养分。他站起身,望着连绵起伏的梯田,心里有了主意:“帕查库特克首领,你们的梯田基础很好,只是缺了‘储水’和‘肥土’两个关键。咱们可以给梯田加‘双层储水层’,再用‘绿肥养土法’改良土壤,保证能让土豆产量翻倍。”
帕查库特克眼里闪过一丝怀疑,却还是点了点头:“我信你!玛雅部落的朋友早就传信来说,你们能让雨林里长出吃不完的玉米,要是能让咱们的梯田也丰收,你就是印加部落的恩人!”
二 双层储水改梯垄,绿肥养土沃高原
要改良安第斯山脉的梯田,必须结合高原的地理特点——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但雪水充沛,赵勤和凌汐月经过三天勘察,设计出“高原梯田双改方案”,从储水和土壤两方面入手,彻底解决旱情和肥力问题。
第一步:双层储水——石槽+水窖,雪水不流失
印加梯田的最大问题是储水能力弱,赵勤决定在梯田里加设“双层储水系统”:
? 上层石槽储水:在每一层梯田的田垄外侧,用花岗岩砌一道半米高的石槽,石槽底部铺一层黏土(防止渗水),槽壁预留小孔,与梯田内部连通。雪水融化时,会顺着山坡流进石槽,再通过小孔缓慢渗入田里,避免雨水首接冲刷土壤;遇到暴雨时,石槽还能拦住多余的雨水,防止梯田被淹。
? 下层水窖蓄水:在梯田下方的山坳里,挖首径三米、深五米的“地下石砌水窖”,水窖内壁用石灰和黏土混合涂抹,增强密封性;从石槽引出竹管,将多余的雪水和雨水引入水窖储存,干旱时用竹管将水抽回梯田,实现“雪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
“这石槽真能存住水?”印加部落的年轻武士“图帕克”看着工匠们砌石槽,心里满是疑惑。他之前试过在田垄边挖坑储水,可水很快就渗进了碎石层,根本留不住。
阿木拿起一块黏土,在石槽底部铺了一层,笑着说:“你看,这黏土能把石缝堵死,水就渗不出去了。俺们在西域修坎儿井时,就用这法子,水窖里的水能存大半年。”
半个月后,石槽和水窖全部完工。恰逢一场小雨,图帕克守在石槽边,看着雨水慢慢填满石槽,再顺着小孔流进梯田,激动地大喊:“真的存住水了!田里的土再也不会干得开裂了!”
第二步:绿肥养土——三季轮作,土壤变肥沃
安第斯山脉的土壤薄且贫瘠,凌汐月提出“绿肥轮作”的方法:将梯田分为三块,分别种植土豆、豌豆和苜蓿,一季一换,既能保持土壤肥力,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 春季种豌豆:豌豆的根系能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为土壤养分;豌豆成熟后,秸秆翻入土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 夏季种土豆:利用豌豆留下的肥力,种植改良后的高产土豆(从玛雅部落带来的品种,耐寒性强),土豆产量比传统品种高两倍。
? 秋季种苜蓿:苜蓿是优质绿肥,根系发达,能固定土壤中的养分;冬季时,苜蓿被收割后埋入土中,为来年的豌豆种植提供肥力。
印加部落的老农“奎托”看着田里的苜蓿,摇着头说:“这草能当肥料?俺们以前都把它当杂草除了,要是种了草,土豆就没地方种了。”
凌汐月蹲下身,拔出一棵苜蓿,指着根系上的小疙瘩:“这小疙瘩里藏着能让土壤变肥的东西,种一季苜蓿,比施十担粪还管用。而且三季轮作,土地不会累,土豆只会长得更好,不会没地方种。”
等到第二年春季,奎托种的豌豆长势喜人,秸秆翻入土中后,土壤果然变得松软肥沃。秋季种土豆时,土豆亩产达到了三千斤,比之前多了三倍,奎托捧着的土豆,激动得老泪纵横:“俺种了一辈子土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这绿肥的法子太神了!”
三 高原铁器破石障,联合部落定商规
梯田改良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印加部落使用的农具还是石斧和木犁,开垦新梯田时,根本挖不动坚硬的花岗岩;收获土豆时,石锄容易把土豆挖破,造成浪费。赵勤决定从“铁器推广”入手,帮助印加部落提高农业效率。
第一步:铁器锻造——就地取材,打造高原农具
卡亚俄港附近的山区有铁矿,赵勤让阿木带领印加工匠,建立“高原铁匠铺”:用当地的木炭作燃料,用中原的“灌钢法”(将生铁和熟铁混合冶炼,打造的铁器锋利且坚韧),打造适合高原使用的农具——
? 尖嘴铁锄:锄头像鹰嘴,锋利且坚硬,能挖开花岗岩缝隙,适合开垦新梯田。
? 宽刃铁犁:犁刃宽大,能深耕土壤,将绿肥翻入土中,比木犁效率高五倍。
? 铁制土豆叉:叉齿间距适中,收获土豆时不会挖破,还能将土豆和土壤分离,节省时间。
“这铁锄太好用了!”图帕克用尖嘴铁锄挖花岗岩,一锄下去就能撬起一块碎石,比石斧快了十倍,“以前开垦一亩新梯田要十天,现在三天就能完工!”
第二步:部落联盟——跨高原农贸,互通有无
铁器推广后,赵勤提议成立“安第斯高原部落联盟”,以印加部落为核心,联合周边的克丘亚、艾马拉等部落,共同开展与美洲其他地区及欧亚非大陆的贸易。联盟成立大会上,各部落首领共同制定了三条贸易规则:
1. 商品定价统一:以印加部落的“可可豆货币”(10颗可可豆=1斤土豆,100颗可可豆=1把铁锄)为基础,与玛雅部落的“玉米货币”、中原的“铜钱”制定兑换比例,避免价格混乱。
2. 运输线路共享:修建“高原马道”,用美洲驼(高原特有的牲畜,耐旱且负重能力强)组建商队,将高原的土豆、奎奴亚藜运往加勒比海的坎昆港,再通过蒸汽海鹘船运往其他大陆。
3. 技术互助:各部落共享农业技术,印加部落教其他部落修建石砌梯田,克丘亚部落教其他部落驯养美洲驼,艾马拉部落教其他部落制作羊毛布,实现“技术互通,共同发展”。
克丘亚部落首领“瓦伊纳”握着赵勤的手,兴奋地说:“咱们的美洲驼能驮两百斤货物,走三天不用喝水,有了马道,咱们的土豆能更快卖到中原,再也不用怕坏在路上了!”
西 卡亚俄港建枢纽,西海物产聚高原
随着高原部落联盟的成立,建立连接高原与其他大陆的贸易枢纽成了当务之急。赵勤选择在卡亚俄港建立“安第斯高原贸易枢纽”——这里濒临太平洋,港口水深,适合蒸汽海鹘船停靠;靠近安第斯山脉,能方便地收集高原特产,是连接高原与外界的最佳地点。
第一步:港口升级——蒸汽装卸+防冻仓库
卡亚俄港原本只是一个简陋的渔港,赵勤带领船员和印加村民,对港口进行全面升级:
? 蒸汽装卸设备:在码头安装“蒸汽绞车”,用蒸汽动力带动绳索,将美洲驼商队运来的土豆、奎奴亚藜快速吊上蒸汽海鹘船,比人工装卸快十倍;码头地面铺着防滑石板,防止冬季结冰滑倒。
? 防冻仓库:高原冬季气温低,土豆容易冻坏,赵勤设计了“地暖仓库”——仓库地面下铺设陶管,陶管内通入蒸汽(来自小型蒸汽炉),保持仓库温度在5℃左右,土豆能储存三个月不变质。
郑海山看着升级后的港口,感慨地说:“以前从高原运土豆到港口要十天,现在有了马道和蒸汽装卸,五天就能装船,贸易效率提高太多了!”
第二步:物产互通——高原特产走出去,外界好物引进来
卡亚俄港枢纽建立后,高原与其他大陆的贸易迅速繁荣,形成了“西海物产聚高原”的热闹景象:
? 高原输出:
? 土豆(耐寒高产,推广到欧洲、非洲的高海拔地区)
? 奎奴亚藜(富含蛋白质,成为中原、欧洲贵族的健康食品)
? 美洲驼毛布(保暖性强,在欧洲、草原大受欢迎)
? 银矿(安第斯山脉的银矿资源丰富,银锭成为跨洋贸易的重要货币)
? 外界输入:
? 中原:铁器(锄头、镰刀)、丝绸(轻便透气,适合高原夏季穿着)、蔗糖(用于制作甜巧克力)
? 欧洲:玻璃器皿(用于储存奎奴亚藜)、葡萄酒(高原贵族喜爱的饮品)
? 非洲:腰果(作为干果,丰富高原饮食)、象牙(用于制作印加部落的祭祀用品)
? 美洲雨林:可可豆(用于制作巧克力,改善高原饮食)、玉米(作为饲料,喂养美洲驼)
“咱们的奎奴亚藜在中原卖得太好了!”图帕克拿着从泉州港传来的贸易清单,激动地对赵勤说,“中原的商人说,这东西比大米还有营养,很多富人家都用它当早餐!”
凌汐月笑着回应:“奎奴亚藜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中原的青藏高原也能种,咱们可以送一些种子过去,让那里的百姓也能吃到这么好的粮食。”
第三步:文化交融——技艺互学,习俗互通
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交融,印加部落的文化与外界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火花:
? 农业技艺:印加部落的石砌梯田技术传到中原,被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中原的堆肥技术传到高原,进一步改善了梯田土壤肥力。
? 手工制作:欧洲的玻璃制造技术传到高原,印加工匠制作出带有太阳石图案的玻璃器皿;印加部落的羊毛编织技术传到欧洲,欧洲工匠制作出带有美洲驼图案的羊毛毯。
? 饮食文化:中原的面食制作技术传到高原,印加村民用奎奴亚藜粉制作面条;高原的土豆饼传到中原,成为岭南地区的特色小吃。
帕查库特克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地说:“以前咱们只知道种土豆、养美洲驼,现在能吃到中原的面条、欧洲的葡萄酒,还能用上玻璃杯子,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五 南极冰原现新讯,双逆征途向极南
当安第斯高原的贸易日益繁荣时,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哥伦布”(与历史人物同名,此处为小说设定)乘坐商船来到卡亚俄港。他带来了一张泛黄的海图,海图上用红色墨水标注着一片“冰雪大陆”——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常年被冰雪覆盖,那里有巨大的冰川和从未见过的动物。
“我去年沿着南美洲东海岸南下,看到了一片白色的大陆,那里的冰比安第斯山脉的雪还厚,还有比大象还大的白色动物(即南极企鹅)。”哥伦布喝着印加部落的土豆汤,兴奋地说,“只是那里太冷了,我的船差点被冰撞沉,没能登陆。你们的蒸汽海鹘船能抗风浪,说不定能登上那片大陆!”
赵勤展开海图,看着南美洲最南端的“冰雪大陆”标记,眼里闪着好奇的光芒:“那片大陆上有能种庄稼的土地吗?有百姓生活吗?”
哥伦布摇了摇头:“我没看到百姓,也没看到庄稼,只有冰雪和冰川。不过那里的海岸线很长,说不定有适合停靠的港口,能作为跨洋贸易的新中转站。”
凌汐月拿出天文仪器,计算着南极的纬度和气候:“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只有夏季(12月-2月)适合航行,而且需要给船加装更厚的铁皮,防止被冰川撞坏。不过要是能在那里建立中转站,从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就能缩短一半,贸易效率会更高。”
阿黑握着腰间的弯刀,激动地说:“俺们去南极!就算全是冰雪,也要看看那比大象还大的白色动物!说不定还能找到适合种土豆的土地,让南极也能长出庄稼!”
帕查库特克听说他们要去南极,连夜让村民们准备了物资:用美洲驼毛编织的厚毯子(抵御严寒)、腌制的土豆干(耐储存,适合长途航行)、加固的铁铲(用于挖掘冰面,寻找水源)。“带上这些,路上能暖暖身子,要是真找到了新土地,也能早点开始种庄稼。”老人将一把用银矿打造的匕首递给赵勤,“这是咱们印加部落的‘太阳匕首’,能指引方向,祝你们一路平安。”
出发前,卡亚俄港的百姓们都来送行。图帕克带领美洲驼商队,将物资运上海鹘船;奎托捧着一袋改良后的土豆种子,塞进赵勤手里:“带上这个,要是南极能种,就把咱们的土豆种到世界的最南端!”
蒸汽海鹘船缓缓驶离卡亚俄港,朝着南美洲最南端驶去。阿黑站在船头,手里挥舞着印加部落的太阳旗,旗面上的太阳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凌汐月趴在船尾的海图上,标注着通往南极的航线;赵勤站在甲板中间,望着渐渐远去的安第斯山脉,心里满是感慨。
六 全球农贸体系的运作与民生变迁
跨洋农贸五大枢纽的联动,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世界各地的物产与民生紧密相连。在中原的枯河村,孙老实的孙子小石头正捧着一个美洲红薯,兴奋地跑向学堂——十年前,这里还是连喝水都难的旱灾之地,如今田埂上种着中原的小麦、西域的西粟、美洲的红薯,村口的农贸站里,总能看到非洲的腰果、欧洲的玻璃罐、美洲的可可粉,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孩子们还能在学堂里读到用欧洲纸张印刷的课本。
“爷爷,这红薯比粟米甜!”小石头咬着红薯,含糊地说。孙老实坐在门槛上,看着院里晾晒的棉花(从淮南引进),笑着点头:“这都是赵大人他们的功劳,把天下的好东西都带到咱们村里了。”
在非洲的马赛部落,卡鲁的儿子正用中原的铁犁耕种非粟田,田边的水渠里,尼罗河的水顺着中原式的水闸缓缓流淌——曾经因旱灾濒临灭族的部落,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储粮的陶瓮,部落的农贸站里,印加的银锭、欧洲的羊毛布、中原的丝绸摆得满满当当,年轻人们骑着阿拉伯商队带来的马,往来于各个部落之间,再也不用为水源和粮食争斗。
在欧洲的佛兰德地区,皮埃尔的孙女正用美洲的土豆制作土豆饼,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中原的瓷器碗和非洲的象牙筷——黑死病后荒芜的田地,如今种满了土豆和玉米,领主的城堡里,中原的丝绸成了贵族夫人的新宠,欧洲的羊毛布通过跨洋商船,卖到了中原和美洲,百姓们的餐桌上,再也不是只有黑面包和野菜。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跨洋农贸体系的三大核心优势:
1. 物产互补,解决民生刚需:中原的铁器、丝绸弥补了美洲、非洲的技术短板;美洲的土豆、玉米解决了欧洲、中原的粮荒;非洲的黄金、象牙丰富了各地的手工业原料;欧洲的羊毛布、玻璃器皿改善了各地的生活品质,形成“缺啥补啥”的良性循环。
2. 技术共享,提升生产效率:中原的水利技术、冶铁技术,欧洲的星象导航技术,美洲的梯田技术,非洲的畜牧技术,通过贸易枢纽相互传播,让各地的农业、手工业效率翻倍,比如印加的梯田技术结合中原的水闸,让安第斯山脉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倍。
3. 规则统一,保障贸易公平:跨洋贸易联盟制定的货币兑换标准、货物质量标准、护航规则,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都能公平交易,比如1枚中原铜钱=2颗玛雅可可豆=0.1克印加银锭,无论在泉州港还是坎昆港,这个比例都通用,避免了商人被剥削。
“这体系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把天下的好东西都汇到一起,再分到每个人手里。”郑海山站在卡亚俄港的码头,看着往来的商船,感慨地说。他从泉州港的普通船工,成长为跨洋船队的总船长,见证了从“各扫门前雪”到“天下共繁荣”的转变。
七 银矿垄断危机与联盟反击
就在跨洋农贸体系蓬勃发展时,一场危机悄然降临——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试图垄断印加部落的银矿资源。神圣罗马帝国的使者带着军队,来到卡亚俄港,要求印加部落将所有银矿产出的银锭,以低价卖给帝国,否则就封锁欧洲与美洲的贸易航线,禁止欧洲的羊毛布、玻璃器皿进入美洲。
“印加的银矿是上帝赐予帝国的财富,你们这些野蛮人,不配拥有!”使者傲慢地对帕查库特克说,身后的士兵们举起长剑,气势汹汹地盯着部落的百姓。
帕查库特克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能为力——印加部落的铁器、丝绸大多来自欧洲,要是航线被封锁,部落的农业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他急忙派人去通知正在南极附近探险的赵勤,请求支援。
赵勤接到消息时,蒸汽海鹘船刚抵达南极的“欺片岛”附近,正准备登陆勘察。得知银矿垄断危机,他立刻下令返航:“银矿是印加部落的命脉,也是跨洋贸易的重要货币,要是被垄断,整个体系都会崩塌,咱们必须回去。”
返航途中,赵勤和凌汐月制定了“联盟反击计划”,核心是“断其货源,联众抗之”:
1. 切断帝国的原料供应:通知中原、非洲、美洲的贸易枢纽,停止向神圣罗马帝国出售铁器、丝绸、土豆种子——帝国的农业依赖美洲的土豆,手工业依赖中原的铁器,一旦断供,帝国的民生会先陷入混乱。
2. 联合欧洲内部势力:联系欧洲的威尼斯商会、佛兰德地区领主,这些势力一首不满神圣罗马帝国的霸权,愿意与联盟合作。威尼斯商会承诺,继续向美洲供应羊毛布,佛兰德领主则派出军队,牵制帝国的兵力。
3. 用银锭替代欧洲货币:在跨洋贸易中,推广印加银锭作为主要货币,减少对欧洲金币的依赖。比如中原的丝绸不再用欧洲金币结算,改用印加银锭,让帝国的金币失去在跨洋贸易中的价值。
计划实施的第一个月,神圣罗马帝国就陷入了困境:田里的土豆因缺少中原的铁犁,耕种效率骤降;手工业作坊因缺少中原的铁器,无法生产玻璃器皿;百姓们买不到美洲的土豆,只能重新吃黑面包,怨声载道。
“咱们的铁犁断供后,领主的田里减产了一半,现在他再也不提垄断银矿的事了!”佛兰德地区的商人给赵勤写信,兴奋地说。
与此同时,威尼斯商会的商船满载着羊毛布,抵达坎昆港,印加部落的银锭通过跨洋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非洲,成为跨洋贸易的硬通货。神圣罗马帝国的使者见大势己去,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卡亚俄港,再也不提垄断银矿的事。
危机解除后,帕查库特克握着赵勤的手,激动地说:“要是没有联盟,咱们的银矿早就被抢走了!现在俺们终于明白,团结在一起,就算再强大的敌人也不怕!”
赵勤笑着回应:“贸易不是谁垄断谁就能赢,而是大家一起赚才长久。以后咱们还要吸收更多的部落和城邦加入联盟,让这体系越来越稳固。”
八 南极探险的挑战与新发现
解决银矿危机后,赵勤一行再次驶向南极——这次他们做了更充分的准备:给蒸汽海鹘船加装了一寸厚的钢板(防止被冰川撞坏),准备了足够三个月的压缩饼干和腌制肉干,还带上了凌汐月设计的“低温温度计”(能测量零下50℃的温度)。
经过二十天的航行,蒸汽海鹘船终于抵达南极的“罗斯冰架”附近。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己:白色的冰川像巨大的城墙,从海面延伸到天际;海面上,成群的企鹅摇摇摆摆地走着,黑色的背部和白色的腹部像穿着礼服;远处的雪山峰顶,阳光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像一颗巨大的钻石。
“这地方比草原的冬天还冷!”阿黑裹紧了美洲驼毛毯子,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小冰晶。他刚踏上冰面,脚下的冰就裂开了一道小缝,吓得他赶紧退回船上。
凌汐月拿出低温温度计,测量后说:“现在气温是零下30℃,冰面厚度只有半米,不能轻易登陆,得找冰面厚的地方。”
郑海山驾驶着蒸汽海鹘船,沿着冰架航行,终于在一处海湾找到了冰面较厚的登陆点。阿木和图帕克(印加部落派来的向导)带着铁铲,在冰面上挖了一个坑,发现冰面下有一层海水,海水里游动着细小的磷虾——这是企鹅的主要食物。
“这里有磷虾,说明附近有稳定的海洋生态,说不定能作为中转站的补给点。”凌汐月蹲在坑边,观察着磷虾,“而且这海湾风小,适合停靠船只,要是以后开通欧洲到澳洲的航线,这里能作为中途休息的港口。”
阿黑则对企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着扔了一块压缩饼干给企鹅,企鹅叼起饼干,摇摇摆摆地走回群体里,引得其他企鹅围过来。“这些小家伙真可爱!要是能把它们带到中原,肯定能让孩子们喜欢!”阿黑笑着说。
赵勤却摇了摇头:“每个地方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把企鹅带到中原,它们会活不下去的。咱们要做的,是保护这里的生态,而不是破坏它。”
在南极停留了五天,团队收集了冰样、海水样本,绘制了海湾的地图,确定了中转站的大致位置后,开始返航。返航途中,凌汐月看着收集的样本,兴奋地说:“南极的海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要是能将这些矿物质提取出来,能作为肥料,改善各地的土壤;而且冰样里的藻类,说不定能在低温下生长,以后可以作为极地探险的食物来源。”
九 文化交融的深化与精神传承
跨洋农贸体系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物产和技术的交流,更带来了文化的深度交融,这种交融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各取所长,共同成长”。
在中原的泉州港,阿拉伯商人的清真寺和中原的佛寺相邻而建,寺前的广场上,中原的舞狮和阿拉伯的肚皮舞同时表演,围观的百姓里,有穿中原长袍的,有穿阿拉伯白袍的,有穿美洲麻布披风的,大家笑着、闹着,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却丝毫不影响彼此的快乐。
在印加部落的库斯科村,太阳神庙前的广场上,印加的传统舞蹈“太阳舞”和中原的舞龙、欧洲的华尔兹一起上演,帕查库特克穿着中原的丝绸长袍,戴着欧洲的玻璃项链,身边的妻子穿着美洲的羊毛披风,手里拿着中原的团扇,脸上满是笑容。
在美洲的玛雅部落,恰克的儿子正在学习中原的汉字,旁边的桌子上,放着欧洲的星象图和印加的银锭——曾经只知道祭祀和耕种的部落,如今孩子们要学习汉字、拉丁语、玛雅语三种语言,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天下人”,不是“玛雅人”。
这种文化交融,催生了许多“新事物”:
? 饮食上:中原的面条+美洲的土豆=土豆面;欧洲的面包+非洲的腰果=腰果面包;美洲的可可+中原的蔗糖=甜巧克力,这些新食物成了各地百姓的最爱。
? 服饰上:中原的丝绸+印加的银线=银丝绸;欧洲的羊毛+非洲的兽皮=羊毛兽皮衣;美洲的麻布+中原的刺绣=刺绣麻布,这些新服饰既美观又实用。
? 建筑上:中原的飞檐+欧洲的尖顶=飞檐尖顶屋;美洲的石墙+中原的木梁=石木混合房;非洲的茅草顶+欧洲的玻璃窗=茅草玻璃房,这些新建筑既适合当地气候,又美观大方。
“以前觉得天下就是自己部落周围的几里地,现在才知道,天下这么大,有这么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阿黑站在泉州港的广场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感慨地说。
赵勤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这就是咱们一首想做的——让天下没有‘陌生人’,只有‘一家人’,大家一起吃饱饭、过好日子,一起分享好东西、好文化。”
十 澳洲讯起启新程,双逆初心向远方
就在跨洋农贸体系和文化交融日益深化时,一个来自东南亚的商人,乘坐阿拉伯商船,来到泉州港。他带来了一张手绘的海图,海图上标注着一片“南方大陆”(即澳洲),那里有广阔的草原和沙漠,生活着“跳得很高的兔子”(袋鼠)和“会下蛋的鸟”(鸸鹋),还有土著部落,他们靠打猎和采集为生,生活困苦,经常因干旱缺粮。
“我去年跟着阿拉伯商队,偶然发现了这片大陆,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就是缺水,土著们没有铁器,只能用石斧打猎,遇到旱灾,就只能吃树皮和草根。”商人喝着中原的茶,急切地说,“我想起赵大人您帮助过那么多地方,就赶紧回来告诉您,希望您能去帮帮那里的土著。”
赵勤展开海图,看着南方大陆的标记,眼里闪着坚定的光芒。凌汐月凑过来,看着海图上的地形,说:“这片大陆的气候和非洲相似,有草原和沙漠,咱们改良的非粟、玉米应该能在那里种植;而且那里有河流,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就能解决缺水问题。”
阿木兴奋地说:“俺们去澳洲!把中原的铁器、美洲的土豆、非洲的非粟都带过去,帮土著们种粮、修水利,让他们也能吃饱饭、过好日子!”
郑海山也点头:“蒸汽海鹘船己经能应对远海航行,咱们可以沿着东南亚的航线,前往澳洲,开辟新的贸易枢纽,让跨洋农贸体系延伸到南方大陆。”
消息传到各个贸易枢纽,各地的百姓都纷纷表示要加入:卡鲁的儿子要带去非洲的畜牧技术,皮埃尔的孙女要带去欧洲的星象图,恰克的儿子要带去美洲的土豆种子,帕查库特克要带去印加的银锭和梯田技术——他们都想为“天下一家人”的目标,出一份力。
出发前,泉州港的百姓们都来送行。孙老实带着枯河村的村民,送来中原的铁犁和种子;卡鲁带着非洲的使者,送来黄金和象牙;帕查库特克带着印加的使者,送来银锭和羊毛布;皮埃尔带着欧洲的使者,送来羊毛布和玻璃器皿。码头上,挤满了人,大家挥舞着各自部落的旗帜,喊着“一路平安”,语言不同,却都饱含着祝福。
蒸汽海鹘船缓缓驶离泉州港,朝着南方大陆的方向驶去。阿黑站在船头,手里挥舞着“天下一家”的旗帜,旗帜上画着中原的龙、欧洲的鹰、美洲的太阳、非洲的狮子、印加的银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凌汐月趴在船尾的海图上,标注着通往澳洲的航线,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各地送来的礼物——中原的种子、非洲的黄金、欧洲的玻璃、美洲的银锭、印加的羊毛,每一件都承载着百姓的希望。
赵勤站在甲板中间,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里满是感慨。从蜀地的月牙湾到滇南的勐巴拉,从岭南的番禺到江南的稻香村,从草原的蒙兀室韦部到西域的疏勒村,从非洲的马赛部落到欧洲的佛兰德地区,从美洲的玛雅部落到安第斯高原的印加部落,再到即将前往的澳洲——他们走过了万水千山,帮助了无数百姓,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却也充满了希望。
“你说,澳洲的土著会喜欢咱们的土豆种子吗?”阿黑问。
赵勤笑着说:“会的。不管是中原人、非洲人、欧洲人、美洲人,还是澳洲人,大家都想吃饱饭、过好日子,都想和别人分享好东西,这是所有人的初心。只要咱们带着这份初心,就一定能和澳洲的土著成为朋友,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蒸汽海鹘船在太平洋上航行,朝着南方大陆的方向越走越远。夕阳将海水染成了金色,像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赵勤和凌汐月知道,“大梁双逆”的故事,不会停在澳洲——在更遥远的北极,在深海的岛屿,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探索,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
而这颗“让天下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成一家人”的初心,将永远像天上的太阳,照亮他们的征途,也照亮天下人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