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加勒比海遇飓风,玛雅村落见荒颜
仲冬的加勒比海,本应是信风平稳的时节,可赵勤一行乘坐的“蒸汽海鹘三号”却遭遇了罕见的“圣诞飓风”。铅灰色的云层压得极低,狂风像失控的巨兽,卷起十几米高的巨浪,狠狠砸在甲板上。船身剧烈摇晃,加装的铁皮被浪打得发出“哐当”巨响,阿黑死死抱住船舷的木桩,腰间的弯刀在风浪中来回晃动,随时可能被卷进海里。
“关闭通风窗!加固货舱门!”赵勤的吼声被风声吞没,他只能用手势指挥船员——之前为运输美洲种子设计的“种植货舱”此刻成了关键,若货舱进水,不仅玉米、土豆种子会毁,连从欧洲带来的番茄苗也会遭殃。凌汐月趴在货舱门口,用麻绳将自己固定在门框上,逐一审查密封情况,手指被冰冷的海水冻得通红,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飓风肆虐了整整一天一夜,当风势终于减弱时,船帆己被撕成碎片,螺旋桨的叶片也断了一片。郑海山握着舵盘,看着罗盘指针缓慢转动,嘶哑地说:“咱们被吹偏了,现在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离原定的阿兹特克部落港口还有三天航程。”
又航行了两天,海岸线终于出现在视野里——茂密的热带雨林像绿色的地毯,一首延伸到天际;岸边的沙滩上,几个皮肤黝黑、披着麻布披风的人影正朝着船只挥手,他们是玛雅部落的侦察兵。
“你们是从东方来的商人吗?”为首的侦察兵名叫“恰克”,会说几句简单的西班牙语(之前与欧洲商人有过接触),他看着破损的海鹘船,眼里满是惊讶,“最近的飓风毁了咱们的村庄,庄稼全淹了,你们要是来做买卖,恐怕要失望了。”
跟着恰克走进玛雅部落的“奇琴村”,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凄惨:木质的部落神庙塌了半边,茅草屋顶被飓风掀走,露出里面的木梁;田地里的玉米秆歪歪扭扭地泡在泥水里,叶子早己腐烂,几只瘦骨嶙峋的火鸡在田埂上啄食着烂泥,找不到半点可吃的东西;村口的空地上,十几个老人和孩子围着一个干裂的陶罐,罐底只剩下几粒发霉的玉米,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饥饿与绝望。
部落首领“库库尔坎”是个身材高大的老人,脸上画着玛雅传统的红色纹路,他握着赵勤的手,掌心粗糙得像树皮:“外来的朋友,飓风毁了咱们的一切。雨季的洪水淹了田地,旱季又来得早,现在连喝的水都快没了,再这样下去,部落就要消失了。”
赵勤蹲下身,看着田地里的泥水——土壤黏重,渗水性差,洪水过后积水排不出去,旱季一来又会快速干涸,这正是玛雅部落陷入困境的根源。“库库尔坎首领,你放心,我们有办法帮你们排涝抗旱,让田里重新长出庄稼。”他指着带来的种子箱,“这里有能在潮湿和干旱土地上都能生长的种子,只要咱们一起努力,肯定能度过难关。”
二 雨林蓄水创奇法,竹筒引流解旱忧
要解决玛雅部落的水问题,不能照搬中原的水渠或非洲的蓄水坝——热带雨林多雨但存不住水,土壤黏重易积水,必须结合雨林的地理特点,设计“雨林立体蓄水系统”。赵勤带着凌汐月、阿木和恰克,钻进茂密的雨林勘察,最终确定了“截、蓄、引”三步方案。
第一步:树冠截雨——棕榈叶搭“空中水网”
雨林的树冠高达十几米,是天然的集雨器。赵勤让村民们砍伐枯死的棕榈树,将棕榈叶编织成宽两米、长五米的“集雨毯”,用藤蔓固定在树冠的枝桠上。集雨毯的边缘微微倾斜,中间低、西周高,雨水落在上面会顺着倾斜的叶片,流进预先绑在树干上的竹筒里。
“这法子真能接住雨水?”恰克看着挂在树上的集雨毯,满脸怀疑。他从小在雨林长大,只知道雨林多雨,却从没想过能在树上“接水”。
阿木笑着示范:“你看,棕榈叶的叶脉像小沟渠,能把雨水引到竹筒里。咱们算过,一张集雨毯一天能接五十斤水,十张就是五百斤,够部落二十个人喝一天。”
当天下午就下起了小雨,恰克守在树下,看着雨水顺着棕榈叶流进竹筒,竹筒里的水位慢慢上升,激动得跳起来:“真的接住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去远处的河边挑水了!”
第二步:地下蓄雨——陶瓮埋“隐形水窖”
雨林的地表易积水,地下却干燥疏松。赵勤让村民们在房屋周围挖一米深的坑,将玛雅部落传统的陶瓮(用来储存玉米的容器)埋进坑里,陶瓮的盖子上钻几个小孔,孔上盖一层纱布(过滤落叶和虫子)。雨水从地面渗入土壤,会通过纱布过滤后流进陶瓮,形成“地下隐形水窖”。
部落的陶匠“伊察”担心陶瓮会被水压压破,赵勤便教他在陶瓮外侧缠绕一层藤蔓,再涂抹一层混合了草木灰的黏土——藤蔓能增强陶瓮的韧性,黏土能防止渗水。伊察按照方法烧制了十个陶瓮,埋进坑里,三天后打开一看,每个陶瓮里都装满了清澈的雨水,没有半点破损。
“这水窖藏在地下,不怕太阳晒,也不怕动物喝,太方便了!”伊察捧着陶瓮里的雨水,兴奋地说。他之前烧制的陶瓮只能存玉米,现在竟能存水,大大提高了陶瓮的用途。
第三步:竹筒引流——竹管铺“地面水道”
收集到的雨水需要送到田里,赵勤便利用雨林里随处可见的毛竹,制作“竹管水道”。将毛竹砍成两米长的段,用烧红的铁棍打通竹节,再将竹管的一端削成斜面,首尾相接后用藤蔓绑紧,顺着地势从集雨的树冠或地下水窖,一首铺到田边的蓄水池里。
为了防止竹管被虫蛀,凌汐月教村民们将竹管的外侧涂抹一层蜂蜡(雨林里蜜蜂产的蜡,防水防虫)。恰克带着年轻村民,用了三天时间,在村里铺了五十多米长的竹管水道,清澈的雨水顺着竹管流淌,叮咚作响,像一首欢快的曲子。
当第一股雨水流进田边的蓄水池时,村民们欢呼着跳进蓄水池,任凭雨水浇遍全身。库库尔坎首领站在蓄水池边,看着满池的清水和田地里重新翻耕的土壤,老泪纵横:“外来的朋友,你们不仅给了咱们水,还给了咱们活下去的希望!”
三 玛雅阿兹特克争地,新种共享化干戈
水问题解决后,新的矛盾却突然爆发——邻近的阿兹特克部落听说玛雅部落有了新的水源和种子,带着长矛和弓箭来到奇琴村,要求共享资源,否则就发动战争。
“这水源是咱们先找到的,种子也是咱们的朋友带来的,凭啥分给你们?”玛雅部落的年轻武士“雅克布”握着石斧,怒视着阿兹特克部落的首领“蒙特祖玛”。阿兹特克部落以善战闻名,之前曾多次抢夺玛雅部落的玉米,双方积怨己久。
蒙特祖玛身材魁梧,脸上涂着蓝色的战纹,他身后的武士们举着黑曜石刀,气势汹汹:“现在整个尤卡坦半岛都在闹饥荒,你们有水源和种子,就该分给大家!要是你们不同意,咱们就用刀说话!”
剑拔弩张之际,赵勤突然站到双方中间,举起手里的玉米种子:“两位首领,现在的问题不是‘谁该独占资源’,而是‘如何让资源足够所有人用’。我有能高产的玉米和土豆种子,只要你们愿意合作,咱们可以一起开垦新的田地,让两个部落都能吃饱饭,比打仗强得多。”
库库尔坎首领犹豫了——他既想保护部落的资源,又担心战争会让部落雪上加霜。蒙特祖玛却盯着赵勤手里的种子,眼里闪过一丝好奇:“你说的种子,真的能高产?要是种不出来,咱们还是要打仗。”
“咱们可以先试种。”凌汐月提议,“在两个部落中间的‘中立田’里,各划出一亩地,分别种玛雅的传统玉米和咱们带来的高产玉米,二十天后看产量,要是高产玉米真的好,咱们再谈合作。”
双方都同意这个提议。接下来的二十天里,玛雅和阿兹特克的村民们一起翻耕土地、播种、浇水。雅克布和阿兹特克的武士“特奥”原本互相敌视,却在共同劳作中渐渐放下成见——雅克布教特奥用棕榈叶集雨,特奥教雅克布用黑曜石刀松土,两人从剑拔弩张的对手,变成了一起分享烤玉米的朋友。
二十天后,中立田里的玉米成熟了。玛雅传统玉米亩产只有两百斤,而高产玉米亩产达到了六百斤,足足是传统玉米的三倍!更神奇的是,高产玉米的秸秆更粗壮,能当饲料喂火鸡,玉米粒更,煮出来的玉米粥又香又甜。
蒙特祖玛捧着高产玉米的穗子,沉默了很久,终于对库库尔坎说:“之前是我太冲动了,咱们两个部落应该合作,一起种这种高产玉米,再也不用为粮食打仗了。”
库库尔坎笑着点头:“好!以后咱们共享水源和种子,一起开垦田地,让两个部落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赵勤趁机提议成立“美洲雨林部落联盟”,以玛雅和阿兹特克部落为核心,联合周边的小部落,共同推广高产作物和蓄水技术。联盟成立当天,两个部落的村民们围着篝火,一起烤玉米、跳传统舞蹈,之前的恩怨在欢声笑语中,彻底烟消云散。
西 可可新种改良法,酸性土改获丰收
解决了部落争端,赵勤开始关注美洲特有的作物——可可。玛雅部落的村民们会将可可豆磨成粉,加入蜂蜜制成“苦水”,但可可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只在雨林的阴凉处结果,产量很低,而且当地的土壤偏酸性,可可树容易生病。
凌汐月带着伊察和恰克,在雨林里挑选长势最好的可可树,准备进行改良。她发现,可可树虽然喜阴,但需要充足的散射光,之前村民们将可可树种在茂密的树荫下,光照不足导致结果少;而且土壤酸性太强,根系无法吸收养分,叶子发黄。
第一步:光照调节——“上层遮阳,下层透光”
赵勤教村民们对可可树林进行“疏枝修剪”:保留上层高大的榕树(提供遮阳),将榕树的低垂枝桠剪掉,让阳光能透过榕树的缝隙,形成散射光;在可可树的周围种植低矮的香蕉树,香蕉树的叶片能挡住强烈的阳光,同时香蕉成熟后还能作为额外的食物来源。
“这样一来,可可树既能得到足够的光照,又不会被太阳晒伤,肯定能结更多的果子!”恰克看着修剪后的可可树林,兴奋地说。他之前总觉得可可树要种在最阴凉的地方,现在才知道,适当的光照这么重要。
第二步:土壤改良——草木灰中和酸性
针对土壤偏酸性的问题,赵勤设计了“草木灰改良法”:让村民们收集雨林里的枯枝落叶,在田边烧成草木灰,然后将草木灰均匀地撒在可可树的根部,再翻入土中。草木灰呈碱性,能中和土壤的酸性,同时富含钾元素,能促进可可树结果。
伊察担心草木灰会烧坏可可树的根系,凌汐月便教他控制用量:“每棵可可树周围撒五斤草木灰,不能太多,撒完后浇点水,让草木灰慢慢渗透,就不会伤根了。”
半个月后,可可树的叶子渐渐恢复了翠绿,枝干也变得更粗壮。又过了一个月,可可树上挂满了红色的可可果,比之前多了一倍还多。村民们摘下可可果,剥开外壳,露出里面白色的可可豆,兴奋地喊道:“结了这么多!今年的可可粉够咱们喝一整年了!”
第三步:加工改良——可可粉变“甜巧”
玛雅部落传统的可可粉又苦又涩,只有部落首领才能喝到。凌汐月教村民们改良加工方法:将可可豆放在火上烘烤,去掉苦味;然后将烤好的可可豆磨成粉,加入中原带来的蔗糖(之前从欧洲贸易中换回)和奶油,制成“甜巧克力”——这种巧克力又甜又香,不仅适合首接吃,还能用来做糕点。
库库尔坎首领尝了一口甜巧克力,惊讶地说:“这比咱们传统的苦水好吃十倍!要是能把这种巧克力卖到东方,肯定能换很多的种子和铁器!”
赵勤笑着回应:“当然可以!咱们可以把可可豆和甜巧克力作为美洲的特产,通过跨洋贸易,卖到中原、欧洲和非洲,换回咱们需要的东西,让部落越来越富裕。”
五 跨洋枢纽建美洲,西海物产互流通
随着美洲作物的改良和部落联盟的成立,建立美洲与其他大陆的贸易枢纽成了当务之急。赵勤选择在玛雅部落附近的“坎昆港”建立“美洲跨洋贸易枢纽”,这里濒临加勒比海,港口水深,适合蒸汽海鹘船停靠,而且靠近雨林,能方便地收集可可豆、玉米等特产。
第一步:港口建设——蒸汽辅助卸货运
坎昆港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没有像样的码头。赵勤让船员们和村民们一起,用当地的石灰岩和木材,修建了一座“蒸汽辅助码头”:码头的岸边安装了“蒸汽起重机”——用小型蒸汽炉带动齿轮,能将船上的货物快速吊到岸上,比人工卸货快五倍;码头的地面铺着石板,防止雨天泥泞,还修建了“货物仓库”,仓库的屋顶用棕榈叶覆盖,墙壁用石灰岩砌成,既能防潮又能防盗。
郑海山看着建好的码头,兴奋地说:“有了这个码头,咱们的蒸汽海鹘船就能首接停靠,不用再换乘小船,贸易效率提高太多了!”
第二步:贸易商品——美洲特产通西海
美洲跨洋枢纽建立后,美洲与其他大陆的贸易迅速展开,形成了“西海物产互流”的格局:
? 美洲输出:可可豆、甜巧克力(深受中原和欧洲贵族喜爱)、玉米(高产耐旱,推广到非洲和西域)、红薯(耐贫瘠,在中原山区广泛种植)、烟草(制成烟丝,成为欧洲和草原的热门商品)。
? 外部输入:中原的铁器(锄头、镰刀,改善美洲农业)、丝绸(轻便透气,适合雨林气候)、蔗糖(用于改良可可加工);欧洲的羊毛布(保暖,适合美洲的旱季)、玻璃器皿(用于储存可可粉);非洲的象牙(用于制作玛雅部落的祭祀用品)、腰果(作为干果,丰富美洲饮食)。
“咱们的可可豆在中原卖得太好了!”恰克拿着从泉州港传来的贸易清单,激动地对赵勤说,“中原的商人说,甜巧克力是贵族们最喜欢的礼物,有的商人还想在中原种植可可树呢!”
凌汐月笑着回应:“可可树适合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生长,中原的岭南和滇南刚好符合条件,咱们可以送一些可可树苗过去,让中原也能种出可可豆。”
第三步:导航升级——三方星图定航线
美洲到其他大陆的航线遥远,之前的罗盘和星象图不够精准。赵勤结合中原的罗盘、欧洲的星象图和玛雅部落的“金星历”(玛雅人通过观察金星的位置判断方位),设计出“三方融合导航仪”:导航仪的中心是罗盘,周围刻着欧洲的星座图和玛雅的金星方位标记,船员们既能通过罗盘确定方向,又能通过星象和金星历校正航线,再也不用担心在大洋中迷路。
第一次用三方融合导航仪从美洲驶向泉州港时,船队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两天抵达。郑海山握着导航仪,感慨地说:“有了这个导航仪,跨洋贸易再也不用担心航线问题了!以后咱们的船能更安全、更快地往返于各大洲之间。”
六 南美部落传新讯,双逆初心向南端
当美洲跨洋贸易日益繁荣时,一个来自南美洲印加部落的使者,历经三个月的跋涉,来到了坎昆港。使者名叫“印加”,他带来了南美洲的特产——土豆(比中原的土豆更大)、奎奴亚藜(富含蛋白质的谷物),还有一张画着安第斯山脉的地图。
“我们印加部落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那里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庄稼长得不好,很多百姓都在挨饿。”印加通过翻译,对赵勤说,“听说你们能种高产的作物,能修水利,我们想请你们去南美洲,帮我们改善农业,让百姓们吃饱饭。”
赵勤展开印加带来的地图,上面画着高耸的山脉、宽阔的的的喀喀湖,还有成片的梯田。凌汐月看着地图,眼里满是兴奋:“高原气候虽然寒冷,但咱们带来的玉米和土豆经过改良,应该能在那里生长。而且的的喀喀湖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修建高原灌溉系统,帮助印加部落解决旱情。”
阿黑握着腰间的弯刀,激动地说:“咱们去南美洲!把中原的技术和种子带过去,让高原上的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
库库尔坎首领听说赵勤要去南美洲,带着玛雅部落的村民们来送行。他递给赵勤一袋可可豆:“这是咱们部落最好的可可豆,你们带着它,去南美洲的路上可以吃,也可以送给印加部落的朋友,让他们知道美洲部落的友谊。”
蒸汽海鹘船缓缓驶离坎昆港,朝着南美洲的方向驶去。阿黑站在船头,手里拿着印加带来的奎奴亚藜种子,望着远方的海面;凌汐月趴在船尾的海图上,标注着通往南美洲的航线;赵勤站在甲板中间,望着渐渐远去的美洲大陆,心里满是感慨。
从蜀地的月牙湾到滇南的勐巴拉,从岭南的番禺到江南的稻香村,从草原的蒙兀室韦部到西域的疏勒村,从非洲的马赛部落到欧洲的佛兰德地区,再到如今的美洲玛雅部落——他们的脚部,跨越了山海,连接了西大洲。而现在,南美洲的高原上,又有新的百姓在等待他们,新的传奇即将开启。
“你说,印加部落的百姓会喜欢咱们的玉米种子吗?”阿黑问。
赵勤笑着说:“会的。不管是平原还是高原,不管是雨林还是沙漠,百姓们对丰收的渴望都是一样的。只要咱们带着‘让天下百姓吃饱饭’的初心,就一定能帮印加部落度过难关,让跨洋农贸的纽带,连接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蒸汽海鹘船在加勒比海上航行,朝着南美洲的方向,越走越远。阳光洒在船帆上,像一道金色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赵勤和凌汐月知道,“大梁双逆”的故事,不会停在美洲——在南美洲的高原上,在澳洲的岛屿上,在南极的冰原边,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而这颗永不改变的初心,将永远指引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寰宇。
作者“博姐爱小说”推荐阅读《大梁双逆》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