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旨嘉奖并准许在边疆完婚的消息,如同春风般一夜之间传遍了边城的大街小巷。不仅仅是军营,整个边城的百姓都为之沸腾起来。对于这些饱受战火蹂躏、刚刚从北狄铁蹄下获得新生的平民而言,萧墨辰与苏晚晴,不仅仅是守护边疆的将军与医官,更是将他们从绝望深渊中拉回的恩人与再生父母。
几乎不需要任何动员,一场自发的、充满边疆粗犷与真挚情感的婚礼筹备,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翌日清晨,总兵府的门前便排起了长队。不是来申冤告状,也不是来请求施舍,而是来送“贺礼”的。
一位满头银发、被苏晚晴从瘟疫中救回的老妇人,挎着一个盖着蓝布的小篮子,颤巍巍地走到府门前,对值守的士兵说:“军爷,行行好,把这点东西给苏医官……不,给苏恭人。是老婆子我攒下的几个鸡蛋,还有一块自己织的粗布,颜色不好看,但厚实,给恭人做件里衣也好……”她浑浊的眼里满是恳切与感激。
一个曾经在隔离区被苏晚晴亲手放血救治、捡回一条命的中年汉子,扛着半袋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精粟米,吭哧吭哧地放在门口,黑红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没啥好东西,给总兵和恭人添点口粮!祝……祝他们白头偕老!”
接着是自家酿的土酒、风干的羊肉、甚至还有猎户送来的新鲜兽皮……东西五花八门,价值或许不高,却无一不承载着沉甸甸的心意。许多人家几乎是拿出了自己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
苏晚晴看着府门前越堆越多的“贺礼”,又看着那些送来东西后便匆匆离开、生怕给她添麻烦的朴实面孔,眼眶忍不住微微发热。
“收下吧,”萧墨辰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低声道,“这是他们的心意,也是边疆的民心。”
苏晚晴点了点头,对管家吩咐:“将所有送来之物一一登记在册,不可遗漏一份。这些都是乡亲们的情谊,我们要好好珍藏。”她顿了顿,又道:“另外,从军中拨出一部分粮饷,折算成银钱,悄悄补给那些生活尤其困难的人家,就说是……朝廷的抚恤。”
她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些可能是一家人数月口粮的“贺礼”。
除了送东西,更多的人是来出力。
军营里的糙汉子们,舞刀弄枪是一把好手,布置喜庆场所却显得笨手笨脚。但他们热情极高,爬上爬下地悬挂红绸、张贴囍字,尽管那囍字贴得有些歪斜,红绸也绑得毫无章法,却处处透着一股子发自内心的欢欣。
城中手艺最好的老木匠带着徒弟,主动揽下了修缮布置新房(原总兵府主院)的活儿,将自己压箱底的好木料都拿了出来。绣娘们聚在一起,连夜赶制大红的婚服和被褥,虽然比不上京城绣坊的精致,但一针一线都缝进了最真诚的祝福。
就连那些尚在管制期的北狄战俘,在得知消息后,也在看守的允许下,由几个擅长雕刻的战俘,用寻来的木头,小心翼翼地雕刻了一对栩栩如生的北地狼王和灵狐,作为新婚贺礼,寓意英雄配佳人,守护边疆。这份礼物,带着一种跨越敌我的复杂敬意。
整个边城,仿佛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喜悦的红色海洋里。空气中似乎都飘荡着喜悦的味道。
苏晚晴走在街上,看着西处张灯结彩,听着耳边不绝于道的恭喜声,看着孩子们追逐嬉笑着捡拾撒落的彩纸,她的脸上始终带着清浅而温暖的笑意。
萧墨辰陪在她身边,看着她眼底流动的光彩,轻声问:“感觉如何?边疆简陋,比不得京城繁华,怕是委屈你了。”
苏晚晴却用力摇了摇头,她环视着这片她曾与之共同浴血、共同坚守的土地,看着那一张张真挚的笑脸,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笑得无比灿烂:
“不,一点也不委屈。墨辰,你知道吗?”她转过头,眸光璀璨如星,望着他,“这,一定会是我这辈子,最热闹、最特别,也最……幸福的婚礼。”
没有京城的繁文缛节,没有高门大院的虚与委蛇,有的,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是真心爱戴的百姓,是这片被他们鲜血浇灌而后重获新生的土地,共同为他们见证。
这份热闹,源于真心;这份特别,刻骨铭心。
萧墨辰看着她,心中被巨大的满足与幸福感填满。他紧紧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坚定的眼神。
是的,这里,便是他们的天地;这场婚礼,便是他们传奇最好的见证。
---
(http://www.220book.com/book/WW6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