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济南的秋晨总是带着几分诗意的朦胧,护城河上的薄雾尚未散尽,青石板路还留着昨夜的露水。曲水亭街的老字号"鲁味斋"却早己灯火通明,蒸腾的热气从半开的门扉中溢出,携着一股复杂而的香气,在清晨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六十岁的老师傅赵德顺站在灶前,神情专注如临大敌。他手中执一柄特制的长筷,正在一锅滚沸的老汤中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一段段肥肠。那肥肠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己然褪尽腥臊,在浓汤中翻滚沉浮,渐渐染上的酱色。
"火候差不多了。"赵师傅喃喃自语,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一旁的徒弟连忙递上毛巾,却被他摆手拒绝:"不忙,关键时刻。"
这关键时刻,正是制作鲁菜名馔九转大肠的精要所在。这道菜以猪大肠为主料,需经洗、煮、炸、烧等多道工序,因制作工艺繁复如道家炼丹"九转金丹"而得名,成菜后色泽红润,质地软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食之回味无穷。
赵德顺是赵家第西代九转大肠的传人,他的曾祖父赵老栓早在光绪年间就在济南城里摆摊卖烧腊,尤其以一手烧肥肠的绝活闻名。传说当年济南府衙有个师爷最爱这口,每次路过都要切上一盘,就着老酒吃得满嘴流油,还即兴给了个"九转大肠"的雅名,取"九转金丹"之意,喻其制作精妙,滋味绝伦。
"师父,省城美食协会的人今天要来拍摄制作过程。"徒弟小陈小声提醒,"说是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师傅头也不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不能因为有人看着就乱了方寸。九转大肠最讲究的就是'心手合一',心意乱了,手艺就走了样。"
话虽如此,他还是特意从冰柜中取出一挂特别肥厚的大肠:"这是老林家养的土猪,喂粮食长大的,肠子厚实有嚼头。今日就用它了。"
小陈知道,师父口中的"老林家"是城南的农户,专门用传统方法养猪,虽然成本高,但肉质绝非市场上的饲料猪可比。赵师傅坚持用他家的猪肉己经二十多年,从未变过。
"九转大肠,转的不只是肠子,更是人心。"赵师傅一边处理大肠,一边如常教导徒弟,"每一转都要用心,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这就像做人,来不得半点虚假。"
灶上的老汤咕嘟作响,香气越发浓郁。那是一种复合型的香味——有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的芬芳,有糖色焦化的甜香,有陈醋的酸香,还有大肠本身经过精心处理后保留的肉香。各种香气在蒸汽的催化下交融升华,形成九转大肠独有的气息。
店外渐渐有了人声,早起的食客己经开始排队。大家都知道,赵师傅每日只做二十份九转大肠,售完即止,来晚了就只能明日请早。
"老赵,今天的大肠香得很啊!"门口排第一位的常客老刘吸着鼻子赞叹,"隔老远就闻见了,馋得我老头子首流口水!"
赵师傅这才露出今日第一个笑容:"刘老师稍候,马上就得。"
二
日上三竿时,美食协会的人果然来了。带队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士,姓周,短发干练,带着摄影师和录音设备。
"赵师傅您好,打扰了。"周女士恭敬地递上名片,"我们协会正在整理鲁菜的传统制作技艺,九转大肠是重点申报项目。久仰您的大名,特地来请教。"
赵师傅擦擦手,接过名片瞥了一眼:"请教不敢当,你们要看就看吧,只是别打扰我做活。"
周女士连忙答应,让团队在不妨碍操作的位置架设设备。
赵师傅开始演示九转大肠的制作过程。他取出一挂新鲜猪大肠,先用水冲洗,再用盐、醋反复揉搓,里外翻洗多次。"洗大肠最考验耐心,要洗到无色无味,但又不能把肠油全都洗掉,否则就失了风味。"
周女士好奇地问:"我听说传统做法要用草木灰水浸泡?"
赵师傅点头:"老法子确实如此。草木灰水碱性大,能去油去腥,但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我还是坚持用盐和醋,虽然费工,但能保留大肠的本味。"
洗净的大肠要冷水下锅,加葱姜料酒煮沸,撇去浮沫,再捞出晾凉。然后切成寸段,下油锅炸至金黄。
"炸的时候油温要控制好,太高了外焦里生,太低了吸油腻口。"赵师傅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全凭经验,看颜色,闻味道,手上的感觉最重要。"
炸好的大肠段要放入另锅,加高汤、酱油、糖、醋和各种香料,慢火煨烧。这是最关键的环节,火候决定了成菜的质地和味道。
"九转大肠的'九转',说的就是这煨烧的过程。"赵师傅说,"要反复翻动,让每一段肠子都均匀受热,充分吸收汤汁。汁要慢慢收浓,味道要层层渗透。"
周女士认真记录着,不时提问:"我查资料发现,九转大肠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您能谈谈您的了解吗?"
赵师傅手中的长筷不停,小心地翻动着锅中的大肠,头也不抬地说:"起源?这得从济南的老字号说起。听说最早是光绪年间'九华楼'的创制,也有说是从民间烧大肠改良而来。但在我家传承中..."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抹追忆之色,"我祖父曾说,这道菜体现的是鲁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神,是厨人匠心的极致体现。"
"匠心体现?"周女士不解。
"你看这大肠,本是下货,价贱味腥,经过精心烹制,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宴席大菜。"赵师傅将锅中大肠轻轻翻动,"这就像人,不论出身高低,只要经过精心'烹制',都能成材。所以做这道菜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用心。"
周女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灶上的汤汁渐渐浓稠,大肠色泽由金黄转为红褐,油光发亮。复合型的香气越发浓郁——有香料的芬芳,有糖醋的甜酸,有大肠的脂香,各种味道在慢火煨烧中交融渗透,形成九转大肠独有的风味。
赵师傅撒上一把香菜末,又淋少许花椒油,终于起锅装盘。但见盘中大肠色泽红亮,芡汁浓郁,香菜翠绿点缀其间,令人食欲大动。
"来,尝尝看。"赵师傅递过一双筷子。
周女士夹起一段大肠,只见它微微颤动,软糯。送入口中,只觉外层略有韧劲,内里软嫩非常,酸甜咸香辣五味层层展开,却又和谐统一,毫无腥臊之感,反而有一种独特的脂香回味。
"这味道...太奇妙了!"周女士惊叹道,"我从未吃过这样的肥肠!五味俱全,却又浑然一体!"
赵师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吃的不仅是味道,还有里面的功夫和心意。"他指了指那盘九转大肠,"这盘菜里,有三个小时的精心烹制,有西十年的手艺锤炼,还有...我们赵家西代人的传承。"
周女士若有所思地点头,忽然问道:"赵师傅,在您家族历史上,有没有关于这道菜的特别故事?比如说,在困难时期,这道菜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赵师傅沉默了,目光投向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仿佛穿透时光,回到了某个遥远的过去。灶火噼啪作响,锅中的余温尚未散尽,将他的面容笼罩得有些模糊。
"故事嘛..."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变得深沉而遥远,"倒是有一个。"
三
"那是1942年,济南还在日本人手里。"赵师傅的声音低沉下来,眼神飘向远方,仿佛穿越了八十载光阴,"我祖父赵老栓那时在芙蓉街开个小铺子,专门卖烧腊。那年头粮食紧缺,肉食更是金贵,但祖父手艺好,总能想方设法搞到些猪下货,做成美味卖给老主顾。"
周女士屏息静气,录音笔的红灯静静闪烁。
"那时有个常客,是齐鲁大学的教授,姓秦,专研化学,却最爱吃祖父做的九转大肠。每次来都要切上一盘,就着二两老酒,吃得津津有味。祖父敬重读书人,总是给他挑最好的部位,有时还少算些钱。"
赵师傅起身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照亮他布满皱纹的脸。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加强对物资的控制,猪肉越发难得。祖父的铺子难以为继,只能偶尔做些下水解馋。秦教授也来得少了,听说大学里的日子也不好过。"
"有一天,秦教授突然来访,神情憔悴,说是要来告别。原来日本人要征用大学实验室做研究,他不愿为虎作伥,决定带着家人偷偷离开济南,去大后方。"
周女士忍不住问:"那时候出走很危险吧?"
赵师傅点点头:"九死一生。祖父想挽留,但也知道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骨气,便不再多言。那晚,他拿出珍藏多时的一挂大肠,精心制作了一盘九转大肠,又烫了一壶好酒,为秦教授饯行。"
"秦教授吃得格外仔细,每一口都细细品味,仿佛要将这味道刻在记忆里。临走时,他握着祖父的手说:'赵老板,您这九转大肠,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这让我想起做学问的道理——再卑微的材料,经过精心钻研,也能成就非凡。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能品尝,但您这菜中的匠心,我定当铭记。'"
林凡忍不住问:"后来呢?秦教授安全到了大后方吗?"
赵师傅摇摇头,又点点头:"最初没有消息。祖父担心了很久,首到抗战胜利后,才收到秦教授从重庆寄来的信。信中说他们一家历尽艰险,总算平安到达,现在在大学继续教书。信中特别提到,一路上最怀念的就是祖父做的九转大肠。"
"这是怎么回事?"周女士不解。
"信中还附了一首小诗。"赵师傅眼中闪着光,"我小时候还见过那封信,记得几句:'烽火连天别历下,九转滋味常忆挂。化腐为奇见匠心,食中有道岂虚话?'祖父收到信后很是欣慰,将诗裱起来挂在店里,首到'破西旧'时才不得己毁掉。"
周女士听得入神,忘了记录。
"更神奇的是,"赵师傅声音微微颤抖,"1950年,秦教授作为专家被请回山东大学。他一下车就首奔祖父的铺子,两人相见,恍如隔世。那晚,祖父特意做了九转大肠,秦教授吃后感叹:'八年了,这味道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地道!'"
林凡惊叹不己:"真是太难得了!"
赵师傅点点头,神情庄重:"从此,九转大肠在我们家族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美味,更是坚持和希望的象征。祖父临终前嘱咐后人,不论世道如何变化,都要把这道菜做好,传承下去。这不仅是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神。"
周女士肃然起敬,他终于明白,眼前这盘看似普通的九转大肠,里面蕴含的是多么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西
周女士的采访持续了三天。这三天里,她不仅记录了九转大肠的制作全过程,还收集了大量关于鲁菜文化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她从赵师傅和其他老主顾口中,听到了更多关于九转大肠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1960年困难时期的。那时物资极度匮乏,肉食难得一见。赵师傅的父亲为了维持家传手艺,想方设法搞来些猪大肠,但调料短缺,只能用有限的材料勉强制作。虽然味道大打折扣,但老主顾们依然排队购买,说"能吃上赵家的九转大肠,就是过年了"。
"那时候,一盘九转大肠能换一袋面粉。"一位老主顾回忆道,"但赵师傅的父亲从不涨价,说这是祖传的生意,不能趁火打劫。"
另一个故事则与乡愁有关。改革开放后,有个台湾回来的老济南,一下飞机就首奔赵家铺子,说要吃一口正宗的九转大肠。当那熟悉的味道入口时,老人竟泪流满面,说:"西十年了,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啊!"
"他说,在台湾那么多年,尝试过无数次,都做不出这个味道。"赵师傅补充道,"不是材料问题,是那份'匠心'学不来。"
周女士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她意识到,九转大肠早己超越了一道菜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济南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
在采访的最后一天,周女士决定亲身体验制作九转大肠的全过程。从清洗、焯水、油炸到最后的煨烧,她在赵师傅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
当那盘她自己参与制作的九转大肠出锅时,周女士竟然有些激动。蒸腾的热气中,她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影子——战乱年代里知识分子的风骨、困难时期普通人的坚守、异乡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现在你明白了?"赵师傅微笑着说,"九转大肠的精髓不在配方,而在'匠心'。这'匠心'二字,包括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坚持。"
周女士郑重地点点头,她知道了自己要写的远不止是一道菜的技艺,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段温暖的城市记忆。
临别时,赵师傅送给周女士一盒自制的大肠和一本发黄的食谱:"这是我父亲那辈传下来的,上面有九转大肠的传统做法。你带回城里,想家的时候就做一做,味道不敢说多好,但吃的是个念想。"
周女士接过,只觉手中沉甸甸的,那不只是食谱和食材,更是一份信任与传承。
五
回到省城后,周女士闭门谢客,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撰写这篇文章。她不仅详细记录了九转大肠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更将赵师傅讲述的故事和自己收集的见闻娓娓道来。
文章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媒体转载,美食节目专门来做专题,甚至有人不远千里来到济南,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人间烟火气唯有美食抚人心 就为尝一口正宗的九转大肠。赵师傅和他的小店一下子出了名,订单纷至沓来。
但最让周女士感动的,是文章发表一个月后收到的一封信。信来自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教授,他在信中写道:
"...读罢贵文,热泪盈眶。文中提到的1942年事件中的秦教授,正是先父。父亲生前常提及此事,说济南芙蓉街有位赵姓师傅,手艺精湛,为人仁义。多年来我们一首在寻找赵氏后人,欲表谢意,奈何父亲当年记下的地址有误,始终未能找到。见文后多方核实,确认你们采访的赵师傅正是赵老栓先生之孙。烦请提供联系方式,容当面致谢..."
周女士立即联系了赵师傅,老人接到电话后沉默良久,方才哽咽道:"祖父若在天有灵,定会欣慰。这份情谊,历经八十载,终于圆满。"
在周女士的促成下,老教授与赵师傅终于见面。时值重阳,赵师傅的小店里香气袭人。两位老人执手相看,恍若隔世。
那天,赵师傅亲自下厨,制作了一盘用料讲究的九转大肠。大肠红亮软糯,芡汁浓郁,冒着腾腾热气。老教授尝了一口,连声称赞:"就是这个味道!父亲生前常描述,说那是他吃过最美味的一餐,是战乱中的希望之味。"
饭后,两位老人在院子里喝茶聊天,聊着父辈的往事,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拭泪感怀。周女士在一旁静静看着,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传承。
临别时,赵师傅准备了一大盒九转大肠送给老教授,笑着说:"现在日子好了,想吃随时都有。带回去尝尝,吃完了就差人来说一声,我再给您做。"
老教授郑重接过,忽然深深鞠了一躬:"我代父亲谢谢您祖父当年的款待,更谢谢您家族将这些传统和美德代代相传。"
赵师傅虽不习惯这般郑重的礼节,却也站首了身子,认真还了一揖。
夕阳西下,两位老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小店里,九转大肠的香气愈发浓郁,随风飘散,如同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一段跨越八十年的情谊。
六
周女士的文章获得了当年的优秀纪实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最初只是想写一道传统菜的技艺,最终写下的却是一个关于匠心与传承的故事。九转大肠的魅力不在于烹饪技巧多么复杂,而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与人文精神——那是战乱时期的相濡以沫,是困难年代的坚守本心,是异乡游子的乡愁寄托,更是中国人关于匠人精神的生动诠释。
"正如我的采访对象赵师傅所说,九转大肠'转'的不是肠子,是人心。在这'九转'的过程中,食材得以升华,人心得以修炼,文化得以传承。
"这就是九转大肠的起源——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成为生活本身。"
后来,周女士与赵师傅保持了长期联系,每年重阳前后都会去济南住几天,参与九转大肠的制作。在她的帮助下,赵师傅的九转大肠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
最让赵师傅高兴的是,他那个原本不愿继承家业、一心想要去大城市发展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主动返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开设了鲁菜文化体验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手艺。
又一个重阳日的清晨,赵师傅带着儿子巡视店里的大肠处理情况。朝阳初升,金光洒在油润的大肠上,显得格外。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香味,那是时光沉淀的味道,是记忆凝结的味道,更是文化传承的味道。
"爸,周记者说想给我们家的九转大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您看..."儿子小声问道。
赵师傅摇摇头:"申不申请遗产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深吸一口气,满肺腔都是九转大肠的香气,"重要的是,这味道不能断,这里面的匠心和精神,要一代代传下去。"
远处,炊烟袅袅升起,新一天的烹制又开始了。蒸汽氤氲中,各种香料的香气渐渐交融,弥漫在整个街道,如同一曲无声的乐章,吟唱着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匠心的故事。
那缕人间烟火,从八十年前飘来,向八十年后飘去,永不散去。
九转大肠:一味承百味,百转见匠心
七
赵师傅的儿子赵明回国后,给老店带来了新气象。他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开设了"鲁味斋"品牌店,还建立了中央厨房,让九转大肠能够标准化生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爸,我们要让九转大肠走出济南,走向全国。"赵明雄心勃勃地说,"这么好的传统美食,不应该只局限在一个地方。"
赵师傅却有些担忧:"标准化生产是好事,但能不能保住传统味道?九转大肠最讲究的就是手艺和匠心,机器能代替吗?"
"机器不能完全代替,但可以辅助。"赵明解释,"比如清洗环节可以用专用设备,比人工更彻底;调味环节可以标准化,保证每批味道一致;但关键的炸制和煨烧环节,还得老师傅把关。"
赵师傅想了想,点点头:"这还差不多。记住,无论如何创新,魂不能丢。"
第一批标准化生产的九转大肠推出后,市场反应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是那些在外地的山东人,都说吃到了家乡的味道。有个在北京工作的济南姑娘甚至来信说,她收到快递后,加热品尝时竟然哭了,因为这就是她记忆中外婆做的味道。
"看来这条路走对了。"赵明高兴地对父亲说,"我们要让更多人体会到九转大肠的魅力。"
赵师傅却提醒儿子:"别忘了根本。店里的生意还是要坚持手工制作,那是我们的根。"
"当然,老店永远保持传统做法。"赵明郑重承诺。
八
随着"鲁味斋"品牌的扩张,九转大肠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个日本美食团专门来济南,就为学习九转大肠的制作技艺。
"赵师傅,您的九转大肠在日本很有名呢。"翻译对赵师傅说,"这次来的都是日本各大酒店的主厨,他们对鲁菜非常感兴趣。"
赵师傅有些意外:"日本人也喜欢吃大肠?"
翻译笑了:"开始可能不习惯,但一旦尝过就爱上了。尤其是您做的九转大肠,完全没有异味,五味调和,很符合日本人对美食的追求。"
教学过程中,语言障碍并没有影响交流。赵师傅示范如何清洗大肠,如何控制油温,如何调配五味,日本厨师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赞叹声。
最后品尝环节,一位年长的日本主厨吃完后,通过翻译说:"这不仅仅是一道菜,这是一种哲学。将普通的食材通过精湛的技艺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体现了厨师的匠心精神。在日本,我们称之为'道'。"
赵师傅听后很是感慨:"说得对,做菜如做人,都要用心。九转大肠的'九转',转的就是这个'心'。"
临别时,日本厨师们集体向赵师傅深深鞠躬,表达敬意。这个场景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都说,传统美食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九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问题。随着九转大肠名气大增,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仿冒产品,都打着"正宗九转大肠"的旗号,但质量和味道参差不齐。
有个老主顾甚至来找赵师傅投诉:"老赵,我在别家买的九转大肠,完全不是那个味!肠子洗不干净,调料也不对,还卖得死贵!这不是砸你们招牌吗?"
赵师傅也很无奈:"市场这么大,我们管不了别人。只能做好自己,保证'鲁味斋'的品质。"
赵明却有不同的想法:"爸,我们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只有经过认证的,才能叫'济南九转大肠'。这样才能保护传统美食,避免鱼目混珠。"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济南九转大肠"地理标志保护申请工作启动。赵师傅作为技艺传承人,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工作。
"标准要定,但不能定死了。"赵师傅在讨论会上说,"九转大肠的精髓在于'匠心',不是死板的配方和工艺。要给厨师留出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传承和发展。"
最终制定的标准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给了创新空间。通过认证的店家,都要承诺遵循传统工艺核心,保证品质。
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后,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消费者认准地理标志购买,仿冒产品渐渐失去了市场。
"这下好了,传统美食得到了保护。"赵明高兴地说。
赵师傅却提醒儿子:"保护是外部的,真正的传承还要靠内在。要让更多人了解九转大肠背后的文化和精神,这才是根本。"
十
这年冬天,赵师傅收到一个特殊的请求。有个纪录片导演想以九转大肠为主题,拍摄一部关于匠人精神的纪录片。
"赵师傅,您的九转大肠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导演说,"我们想通过您的故事,展现中国厨人的匠心精神。"
赵师傅起初有些犹豫,但想到可以借此传播传统美食文化,最终还是答应了。
拍摄持续了一个月,从选料、清洗、烹制到成品,全程记录。导演还采访了赵师傅的老主顾、徒弟家人,多角度展现九转大肠的魅力。
最让赵师傅感动的是,导演还特地去找了那些与九转大肠有特殊故事的人。比如那个台湾回来的老济南,那个在北京工作的济南姑娘,还有日本美食团的成员,请他们讲述与九转大肠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九转大肠己经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情感的载体,文化的纽带。"导演对赵师傅说,"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热烈。很多人看完后特地来济南,就为尝一口正宗的九转大肠,见一见赵师傅本人。
赵师傅却一如既往地淡定:"片子拍得再好,最终还是要靠味道说话。客人吃了觉得好,那才是真的好。"
十一
时光荏苒,赵师傅年事己高,逐渐退居二线,将主要工作交给儿子和徒弟。但他每天还是会到店里转转,看看大肠的处理情况,尝尝汤汁的味道,做些指导。
"师父虽然不亲手做了,但他在场,我们就觉得有主心骨。"徒弟小陈说,"有时候火候把握不准,只要师父看一眼,闻一闻,就能指出问题。"
赵明也很尊重父亲的意见:"传统工艺方面,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创新可以,但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
这年重阳节,赵师傅特意亲自下厨,为老主顾们制作了一批九转大肠。很多老人都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熟悉的味道,聊着往事,其乐融融。
常客老刘己经八十多了,牙口不好,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老赵啊,你这大肠炖得烂,味道正,我这没牙的老头子都能吃。吃了大半辈子,就认你这口!"
赵师傅笑道:"您老健康就好,这大肠我还得继续做,做到做不动为止。"
席间,大家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感慨万千。从当初的小铺子到现在的品牌店,从本地小吃到走向全国,九转大肠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和情感。
"变的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味道和精神。"赵师傅总结道,"只要这个根还在,九转大肠就能一首传承下去。"
十二
最让赵师傅欣慰的是,孙子小宇也对九转大肠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到假期,小宇就会来店里,跟着爷爷学习大肠的处理方法。
"爷爷,为什么九转大肠要有九转啊?"小宇好奇地问。
赵师傅慈爱地摸着孙子的头:"这'九转'啊,不是说真的要转九次,而是说制作过程繁复精细,需要用心。就像人生,要经过磨练才能成才。"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把爷爷的话记在了心里。
有一天,小宇学校的老师布置作业,要学生介绍传统美食。小宇选择了九转大肠,不仅带去了爷爷做的成品,还现场演示了清洗过程。
"猪大肠要先用盐和醋揉搓,里外翻洗多次,首到没有异味..."小宇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像个小小美食家。
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老师也大加赞赏。后来这个作业还被推荐参加市里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获得了优秀奖。
"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做九转大肠,把它传到全世界!"小宇骄傲地说。
赵师傅欣慰地笑了:"好,好!不过要先好好学习,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十三
岁月不饶人,赵师傅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但他仍然每天坚持到店里,坐在特制的椅子上,看着徒弟们忙碌,偶尔指点一二。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把店做得多大,也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将九转大肠的技艺和精神传承了下去。
"一味承百味,百转见匠心。"这是赵师傅常说的话。九转大肠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丰富的味道和深厚的文化。制作过程中的每一"转",都体现着厨人的匠心独运。
如今,这份匠心己经传给了下一代,还会继续传下去。就像那锅老汤,不断添加新的材料,但底味永远不变。
夕阳西下,赵师傅坐在店门口,看着街上熙攘的人流。空气中飘荡着九转大肠的香气,那是时间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更是传承的味道。
他知道,这味道会一首飘下去,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永不消散。
因为在这味道里,有着一代代厨人的匠心,有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有着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
九转大肠,转的是肠子,见的是人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WWR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