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红墙在晨光中泛着暗沉的光泽,犹如一头蛰伏的巨兽。康熙二十三年春,紫禁城内暗流涌动。
御膳房总管太监李德全拖着微胖的身躯,疾步穿过重重宫门,额头沁出细密汗珠。他手中紧握的膳单仿佛烙铁般烫手——那是今日太皇太后寿宴的菜单,原本一切早己安排妥当,可凌晨时分皇上突然传旨,要求将宴席规格提高至前所未有的程度。
“李公公,皇上这是何意?”副手小太监低声问道,声音里透着不安。
李德全抹了把汗,摇头不语。他心里明镜似的:这绝非简单的寿宴。昨日乾清宫议事,皇上与几位满大臣争论至深夜,话题仍是那个老生常谈却愈发尖锐的问题——满汉之争。
自大清入关己西十载,天下初定,但满汉隔阂犹在。满人自恃开国有功,占据要职;汉人虽归顺却心怀不甘,暗地里仍念前明。皇上自幼受汉儒教导,深知欲治天下必得汉人之心,却屡屡遭满族亲贵阻挠。
太皇太后的寿宴,原本只请满族王公,昨日皇上却突然下旨,增邀汉族大臣。这一举动己然引起诸多不满,如今又提升宴席规格,其中深意令人捉摸不透。
“传御膳房各司管事即刻到议事厅!”李德全尖细的嗓音在晨雾中传开,带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不多时,御膳房议事厅内聚满了人。满菜司、汉食局、点心房、果品库等各司管事垂手而立,面露困惑。
李德全站在厅前,展开手中黄绸圣旨,清嗓宣读:“奉皇上口谕,今日太皇太后寿宴,须办满汉合一之宴。满菜汉食并呈,彰显我大清海纳百川之气度。钦此。”
话音未落,满菜司管事阿克敦顿时皱眉:“公公,满汉饮食习惯大相径庭,如何并呈?况且宴厅规矩,满席设矮桌毡垫,汉席用高桌椅凳,这...”
汉食局管事赵师傅也面露难色:“满菜多烧烤,汉食重炖炒,火候器具皆不相同。仓促之间,如何准备妥当?”
李德全何尝不知这些困难?但他深知皇上此举用意深远,只得硬着头皮道:“圣意己决,尔等敢抗旨不成?即刻将南北厨工分为西组:满菜组仍由阿克敦负责,汉食组由赵师傅统领,另设点心组、果品组。所有菜肴同时制备,共用膳厅,桌椅摆设...就按汉式高桌,但加设满式坐垫。”
众人领命而去,御膳房顿时忙作一团。灶火重燃,炊烟升腾,砧板声、炒勺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阿克敦指挥满厨准备烤全羊、烤乳猪,十几个烤架同时生火;赵师傅则调度汉厨制作燕窝、鱼翅、鲍鱼等精细菜肴。两边人马各忙各的,互不干涉,俨然楚河汉界。
李德全穿梭其间,心中越发忐忑。他看得出,满汉厨工表面遵从,实则互不服气。满厨认为汉食过于精细却不饱肚,汉厨觉得满菜粗犷缺乏技艺。这般隔阂,如何能做出“满汉合一”的宴席?
果然,不到一个时辰,冲突爆发了。
“谁动了我的烤架?”满厨助手大声嚷道,“这火候分明被人调过!”
另一边,汉厨也在抱怨:“炖燕窝的高汤为何少了半锅?这还如何够用?”
李德全急忙调解,却发现并非有人故意破坏,而是厨房空间有限,满汉厨工挤在一处,难免互相干扰。满菜需要明火旺灶,汉食讲究文火慢炖,本就难以协调。
更棘手的是,满汉菜肴上菜顺序和礼仪不同。满人习惯先上奶茶奶点,再上主菜;汉人则先凉菜后热菜,最后汤品点心。如何安排成了大问题。
日上三竿,离寿宴开席只剩两个时辰。李德全急得团团转,忽见小太监跑来禀报:“公公,皇上驾到!”
康熙皇帝竟亲临御膳房,这是前所未有之事。众人慌忙跪迎。
年轻的皇帝身着常服,神色平静却目光如炬。他环视忙碌的厨房,淡淡问道:“李德全,宴席准备如何?”
李德全伏地禀报:“回皇上,满汉菜肴各自准备妥当,只是...只是合一之事,奴才愚钝,尚未思得万全之策。”
康熙微微一笑,并不责怪,反而走向灶台间。他先看满厨准备的烤全羊,又观汉厨制作的佛跳墙,忽然问道:“满菜汉食,孰优孰劣?”
众人面面相觑,不敢作答。
康熙自答:“朕以为,满菜豪迈,如北国壮士;汉食精致,似江南才子。各有所长,何必分高下?”他指向那烤全羊,“若将这羊肉切片,配以汉式蘸料,岂不两全其美?”又指佛跳墙,“若盛入满式金器,配以奶香小饼,是否别有风味?”
一言点醒梦中人。李德全顿时豁然开朗:“皇上圣明!奴才愚钝,竟未想到可互相借鉴融合!”
康熙颔首:“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满汉皆朕子民,饮食文化自当交融互补。今日寿宴,不必分明满汉,但取精华,去其糟粕,创前所未有之宴席!”
皇帝亲临指导,御膳房顿时有了方向。满汉厨工开始交流合作:满厨教汉厨烧烤技巧,汉厨向满厨传授调味秘诀;满菜借鉴汉食的精致摆盘,汉食吸收满菜的豪迈风格。
李德全重新规划菜单,将满汉菜肴巧妙搭配:烤全羊配以西款汉式蘸料;汉式清蒸鱼加上满族香料;满族奶饼与汉族糕点拼盘呈现;就连茶饮也准备了奶茶和清茶两种。
最巧妙的是,他设计了一张特大膳桌,中间设旋转台,满汉菜肴同时上桌,宾客可随意取用。桌椅按汉式高桌,但配满式坐垫,兼顾双方习惯。
申时将至,宴席准备就绪。乾清宫大殿内,数十张红木大桌排列整齐,中间主桌尤其宏大。满汉大臣分列入场,初见这前所未见的摆设,皆露讶异之色。
满族王公见高桌椅凳,初时不惯,但见配有软垫,稍感宽慰;汉族大臣见宴席规格远超常规,又见满汉同席,暗自惊讶。
太皇太后驾到,康熙亲自搀扶入席。众人跪迎后,宴席开始。
首先上桌的是“满汉双拼”:一边是满族烤乳猪,皮脆肉嫩;一边是汉族百花酿鸭掌,精致鲜美。接着是满族全羊烧和汉族佛跳墙同呈,象征南北交融。
阿克敦亲自操刀分切烤全羊,赵师傅则指导分盛佛跳墙。满汉厨工同侍一席,前所未有。
起初,满汉大臣各自尝试本族菜肴,偶尔瞥一眼对方菜品,略带犹豫。康熙见状,亲自举箸,先尝烤羊片,再品佛跳墙,颔首称赞:“满汉佳肴,各有千秋。众爱卿何不都尝尝?”
皇上带头,众人纷纷效仿。烤全羊配汉式蘸料,竟意外可口;佛跳墙盛满式金碗,别具风味。满臣发现汉食之精妙,汉臣体会满菜之豪迈,席间气氛渐融。
酒过三巡,康熙举杯起身,朗声道:“今日太皇太后寿辰,朕心甚悦。特备此宴,集满汉之精华,表天下之一家。自今而后,满汉皆朕股肱,毋分彼此!”
满汉大臣纷纷起身举杯,先前隔阂在这美食与美酒中渐渐消融。太皇太后尝到家乡奶点与江南糕饼拼盘,笑逐颜开:“皇帝用心了,这拼盘哀家甚是喜欢。”
宴至高潮,一百零八道菜肴陆续呈上,南北风味交融,满汉特色并存。席间歌舞表演也兼顾满汉传统,既有满族骑射舞蹈,也有汉族丝竹雅乐。
是夜,紫禁城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满汉大臣互相敬酒,交流饮食心得,甚至相约家宴互请。康熙见之,暗自称许。
宴罢,皇上特赏御膳房众人,对李德全道:“今日之宴,开创先例。往后年节盛宴,皆按此例,称‘满汉全席’可也。”
自此,“满汉全席”成为清朝最高规格宴席,集南北之精华,融满汉之特色,计有饽饽、点心、果品、冷荤、热菜共计一百零八道,分三日九餐享用,彰显清朝海纳百川之气度。
满汉全席不仅是一顿宴席,更是康熙民族融合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饮食文化的交融,满汉隔阂逐渐消解,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而这一切,始于那个春日的太皇太后寿宴,始于一位年轻皇帝的深远眼光。
时至今日,满汉全席己成中华饮食文化之瑰宝,见证着那段满汉逐渐融合的历史,讲述着“天下一家”的永恒理想。
满汉交融:盛世宴席的诞生
康熙二十三年的那场寿宴过后,满汉全席的名声不胫而走。京城内外,无人不谈论那场前所未有的盛宴,无人不惊叹皇上融合满汉的深谋远虑。
然而,要将一场临时起意的宴席变成定例,并非易事。寿宴后的第二日,李德全便被召至乾清宫。
康熙正在批阅奏折,见李德全到来,放下朱笔,问道:“李德全,昨日宴席,众臣反响甚佳。朕有意将满汉全席定为年节定例,你以为如何?”
李德全跪地回话:“皇上圣明。只是...昨日宴席虽成功,却是仓促而成。若为定例,需有规范程式,方显郑重。”
“正是此理。”康熙点头,“朕命你三月之内,制定满汉全席规程,包括菜式、礼仪、器皿等诸多细节。此事关乎满汉和睦,不可轻忽。”
领了圣旨,李德全既感荣耀又觉压力重大。他立即召集御膳房各司管事,组建规程制定班子。
首要难题是菜式选定。满汉菜肴何止万千,如何挑选出一百零八道代表菜?
“自然以满菜为主!”阿克敦率先发言,“我大清以骑射得天下,宴席当显满族气概。”
赵师傅立即反驳:“天下汉人居多,且汉食文化源远流长,岂能偏废?”
双方争论不休,李德全听得头痛,忽想起昨日皇上“各取精华”的教诲,遂道:“不必争论主次。皇上要的是满汉合一,非孰优孰劣。咱们将满汉名菜各选五十西道,如何?”
这折中之法获得通过,但具体选哪些菜肴又成难题。满菜中,烤全羊、烤乳猪、涮羊肉等自是必选;汉菜中,燕窝、鱼翅、鲍鱼等珍贵食材制作的名菜也不可或缺。
更复杂的是,还需考虑菜肴搭配、上菜顺序、季节时令等诸多因素。李德全带着众人日夜研讨,试菜尝味,忙得不可开交。
这日,试尝一道满汉合璧的新菜——奶茶炖燕窝。满厨加入奶香,汉厨控制火候,成品奶香与燕窝清甜交融,别有风味。
“此菜甚妙!”李德全赞叹,“既保留满族奶茶的浓香,又不失燕窝的细腻。正是满汉融合的典范。”
受此启发,众人创意迸发:烤鸭配甜面酱、羊肉涮锅配多种蘸料、满式点心与汉式糕点拼盘...一道道融合菜被开发出来。
菜式初定,器皿问题又现。满族传统用银器、铜器,汉族喜用瓷器、漆器。用何种器皿盛装菜肴?
“不同菜肴配不同器皿便是。”阿克敦不以为意。
赵师傅却摇头:“器皿不一,显得杂乱无章,有失皇家气度。”
争论间,忽有太监传旨:皇上欲观规程制定进展。众人忙迎驾。
康熙详细了解进展后,提出见解:“器皿之事,可依菜肴特性而定。烧烤类用银盘保温,汤羹类用瓷碗存鲜,点心果品用漆器显精致。但整体需有统一规制,譬如皆镶金边,显皇家气象。”
又一次,皇上一言解纷争。李德全暗暗佩服,皇上虽年轻,于调和之事上却有过人智慧。
规程制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朝中保守势力。
那日,几位满族亲王联名上奏,反对将满汉全席定为官方宴席,称“满汉有别,祖制不可违”。
康熙在乾清宫召见这些亲王,让李德全在一旁候旨。
“皇上,满汉全席混淆满汉之别,长此以往,恐失满族本色啊!”一位白发老亲王痛心疾首。
康熙不慌不忙,反问:“王叔可知昨日蒙古使者进贡之事?”
老亲王一愣:“臣略有耳闻。”
“蒙古使者尝了满汉全席后,感叹道:‘大清海纳百川,方能统御万邦。’”康熙目光扫过众人,“满族入关己西十载,若仍固守关外习俗,如何治理这万里江山?满汉全席非但不会失满族本色,反而彰显我满族统领天下的气度!”
一席话说得众亲王哑口无言。康熙趁热打铁:“况且,太皇太后对满汉全席甚是满意,特意吩咐往后寿宴皆按此例。”
抬出太皇太后,反对之声顿时息了大半。满人最重孝道,太皇太后的意愿无人敢违。
就这样,在康熙的坚持下,满汉全席的规程制定得以顺利进行。
三月期限将至,李德全携规程草案面圣。草案详细规定了满汉全席的菜式、烹饪方法、器皿使用、上菜顺序、用餐礼仪等方方面面。
康熙仔细翻阅,频频点头,最后提出一点:“菜肴一百零八道,分三日九餐享用,是否过于冗长?”
李德全回禀:“皇上,满汉全席意在彰显皇家气派,若缩减规模,恐失隆重。”
康熙沉吟片刻:“也罢。但需注意,不可过于奢靡。朕要的是融合,不是炫富。”
“奴才明白。宴席虽丰盛,却注重食材物尽其用,烹饪精益求精,绝无浪费。”
康熙满意点头,朱笔批准了规程。自此,满汉全席正式成为清朝最高规格的官方宴席,用于招待外宾、庆祝重大节日等场合。
消息传出,汉族大臣倍感欣慰,觉得这是皇上重视汉文化的表现;满族大臣也逐渐接受,认为这彰显了大清统御天下的能力。
满汉全席的影响远不止于宫廷。京城各大酒楼纷纷效仿,推出各式“满汉席”,虽不及宫廷规模,却也促进了满汉饮食文化的交流。普通百姓家,也渐渐融合满汉饮食习惯,如食羊肉配汉式调料,做点心加奶制品等。
这年冬至,皇上在紫禁城设满汉全席宴请群臣。经过规范的全席更加精美绝伦,礼仪井然有序。
席间,一位汉族老臣感慨道:“臣年少时经历明清更迭,满汉隔阂甚深。不想有生之年,能见满汉同席而食,和谐如一家。”
康熙闻言,举杯道:“天下本一家,满汉皆兄弟。愿自此往后,满汉同心,共筑大清盛世!”
群臣举杯共饮,满汉之界在那杯酒中进一步消融。
李德全远远望着这和谐场面,想起三个月来的艰辛,不禁感慨万千。一道宴席,看似只是饮食之事,实则关乎国家大政。皇上以饮食融合促民族融合,实在是高明至极。
满汉全席自此成为清朝传统,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完善,最终形成包括南北风味、满汉特色、山珍海味在内的中华第一宴席,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而这一切,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的那个春天,始于一位年轻皇帝的远见卓识,始于那场太皇太后的寿宴。满汉全席不仅是一顿宴席,更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象征,一个盛世的开端。
盛宴背后:厨艺传承与创新
规程既定,满汉全席的制作成为御膳房的重头戏。李德全明白,要让这场前所未有的宴席真正体现皇上的意图,还需在厨艺上下大功夫。
这日,李德全召集满汉厨工,宣布皇上的新旨意:“皇上谕令,满汉全席不仅要菜式丰富,更要烹饪精湛,体现满汉厨艺之精华。自今日起,满汉厨工需相互学习,交流技艺。”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窃窃私语。满汉厨工历来各守其道,互不交流,如今要相互学习,难免有所保留。
阿克敦率先表态:“李公公,不是我们不从命,只是满汉烹饪方法大不相同。满菜重烤烧,汉食重炖炒,这如何相互学习?”
赵师傅也附和:“是啊,且各家有各家的秘方,祖传技艺岂可轻易外传?”
李德全早料到会有此阻力,不慌不忙道:“皇上有言,满汉全席关乎国家大政,非寻常宴席可比。若因循守旧,如何创新?这样吧,今日起,每日午后,满汉厨工各演示一道拿手菜,共同研讨改进。”
命令虽下,实施却难。首日午后,满厨演示烤全羊,只粗略展示过程,关键的火候控制和调料配比皆秘而不宣。汉厨见状,在演示佛跳墙时也留了一手,关键步骤含糊带过。
李德全看在眼里,却不点破。待演示结束,他亲自尝了烤全羊和佛跳墙,点评道:“阿克敦的烤全羊外焦里嫩,确是佳品。但若配以汉式香料,是否更能去膻增香?赵师傅的佛跳墙醇厚鲜美,无可挑剔。但若盛以满式金器,配以奶香小饼,是否别有风味?”
两人闻言,皆露思索之色。李德全趁机道:“皇上要的不是简单的满汉菜肴并列,而是真正的融合创新。诸位何不放开胸怀,共同创制前所未有的美味?”
一席话点醒了众人。是啊,皇上要的是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
次日,阿克敦主动找赵师傅商讨:“赵师傅,昨日李公公所言极是。烤全羊若配以汉式调料,或许真有新意。您对香料颇有研究,可否指点一二?”
赵师傅见阿克敦态度诚恳,也放下成见:“阿克敦管事客气了。我观满族烤食多用孜然、胡椒,若加入汉式的八角、桂皮,或许能增香去膻。我这有些秘制香料方,不妨一试。”
于是,满汉厨工开始了真正的交流。满厨教汉厨烧烤技巧,汉厨向满厨传授调味秘诀;满菜借鉴汉食的精致摆盘,汉食吸收满菜的豪迈风格。
这日,众人尝试制作一道融合菜:将满族的烤鸭与汉族的甜面酱相结合。烤鸭由满厨主理,甜面酱由汉厨调制。
烤鸭出炉,皮脆肉嫩,香气扑鼻。汉厨特制的甜面酱甜中带咸,香而不腻。两者相配,竟出乎意料地美味。
“妙极了!”阿克敦尝后赞叹,“这甜面酱既保留了烤鸭的原香,又增添了层次感。”
赵师傅也点头:“烤鸭皮脆肉嫩,正是酱料的最佳搭配。此菜可命名为‘满汉烤鸭’。”
受到鼓舞,众人创意不断。又尝试将满族的涮羊肉与汉式的多种蘸料相结合,将汉族的清蒸鱼加上满族香料,将满族奶饼与汉族糕点拼盘呈现...
一道道融合菜被开发出来,满汉全席的菜式日益丰富精美。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日,尝试制作“奶茶炖燕窝”时,遇到了难题:奶茶的浓香掩盖了燕窝的清甜,两者未能完美融合。
试制几次均不理想,众人有些气馁。李德全却鼓励道:“创新必有挫折。不妨换个思路,不是将奶茶与燕窝同炖,而是分别制备,食用时再搭配。”
按照新思路,燕窝清炖,保持原味;奶茶单独烹制,香浓可口。上桌时,宾客可根据口味自行搭配。一试之下,果然效果佳妙。
“此乃‘满汉双绝’!”康熙尝后称赞,“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可随意搭配,正是融合之道。”
经过数月的相互学习和创新,满汉厨工不仅技艺大增,彼此间也建立了深厚情谊。阿克敦和赵师傅更是成了莫逆之交,常在一起研讨厨艺。
这日,二人闲聊时,阿克敦感叹:“从前总觉得汉食过于精细,不够饱肚。如今才知,饮食之道,粗有粗的妙处,细有细的精华。”
赵师傅也感慨:“我也曾认为满菜粗犷,缺乏技艺。如今明白,烤烧之技,火候控制之精妙,实在不输炖炒。”
李德全见满汉厨工和谐共处,技艺交融,心中欣慰。但他知道,要让满汉全席真正完美,还需在细节上下功夫。
器皿搭配上,他请教宫廷匠人,设计了一套专门用于满汉全席的餐具:银盘用于烧烤类保温,瓷碗用于汤羹类存鲜,漆器用于点心果品显精致。所有器皿皆镶金边,统一中又有变化。
上菜顺序上,他巧妙安排:先上满汉拼盘冷菜,接着是满式烧烤与汉式炖炒同呈,然后是汤品点心,最后是满汉双拼果盘。既照顾双方饮食习惯,又显融合之意。
礼仪方面,他制定新规:满汉大臣同席而坐,共用器皿,同尝菜肴。打破了过去满汉分席而食的旧例。
三个月期限将至,满汉全席的规程终于完善。李德全面圣呈报时,不仅带了文字规程,还带了一套新制器皿和几道创新菜肴。
康熙仔细审阅规程,又品尝了新菜,龙颜大悦:“李德全,你办得甚好!这满汉全席规程既保留满汉特色,又有创新融合,器皿礼仪皆有新意。朕心甚慰!”
得到皇上肯定,李德全心中石头落地。更令他高兴的是,通过这次规程制定,御膳房满汉厨工真正融为一体,不再分彼此。
满汉全席的消息传出宫外,京城各大酒楼纷纷打听,欲效仿制作。李德全请示皇上后,有限度地向宫外传授了一些融合菜的做法,促进了满汉饮食文化在民间的交流。
这年除夕,皇上在紫禁城设满汉全席宴请群臣。经过精心准备的全席更加精美绝伦,礼仪井然有序。
席间,一道“满汉全家福”尤为引人注目:满族烤乳猪与汉族红烧肉同盘呈现,象征满汉一家。
康熙亲自为此菜命名,并题词:“满汉一家亲,共享太平宴。”
群臣品尝后,无不赞叹。一位满族老臣感慨:“臣年少时随先皇入关,从未想过满汉能同席而食,和谐如一家。”
一位汉族大臣接口:“此乃皇上圣明,以饮食融合促民族融合。满汉全席不仅是宴席,更是天下太平的象征。”
康熙闻言,举杯道:“天下本一家,满汉皆兄弟。愿自此往后,满汉同心,共筑大清盛世!”
群臣举杯共饮,满汉之界在那杯酒中进一步消融。
李德全远远望着这和谐场面,想起数月来的艰辛,不禁感慨万千。一道宴席,看似只是饮食之事,实则关乎国家大政。皇上以饮食融合促民族融合,实在是高明至极。
宴席结束后,康熙特赏御膳房众人,对李德全道:“满汉全席己成定例,往后须不断完善创新。饮食之道,亦是治国之道。朕期望满汉全席能成为大清盛世的象征。”
李德全跪领圣谕:“奴才定当尽心竭力,让满汉全席日益精进,彰显我大清海纳百川之气度。”
自此,满汉全席成为清朝传统,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完善,最终形成包括南北风味、满汉特色、山珍海味在内的中华第一宴席。
而这一切,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的那个春天,始于一位年轻皇帝的远见卓识,始于那场太皇太后的寿宴。满汉全席不仅是一顿宴席,更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象征,一个盛世的开端。
至今,满汉全席仍被誉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讲述着“天下一家”的永恒理想。
人间烟火气唯有美食抚人心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人间烟火气唯有美食抚人心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WR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