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章 古井烧鹅:一缕鹅香穿越七百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人间烟火气唯有美食抚人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WWR8/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人间烟火气唯有美食抚人心

新会崖山,南海之滨,咸淡水交界处,咸风阵阵,吹过一片茂密的荔枝林。林边空地上,数口古井静静伫立,井口青苔斑驳,井水清冽见底。不远处,泥砖砌成的烤炉正冒着袅袅青烟,一股独特的香气随风飘散——那是古井烧鹅的味道,一种穿越了七个多世纪的风味。

第一章 御厨南迁:一道宫廷美味的民间蜕变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崖山海面。

宋元海军决战己持续二十余日,宋军船阵疲惫不堪。左丞相陆秀夫站在船头,望着远处黑压压的元军战船,眉头紧锁。他转身走进船舱,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正蜷在榻上入睡,眼角还挂着泪痕。

“陛下又梦魇了?”陆秀夫轻声问侍立一旁的御厨陈宜中。

陈宜中躬身回道:“方才梦中惊醒,说是梦见一只金鹅飞向南方。下官刚做了些烧鹅,陛下用了少许便睡下了。”

陆秀夫望向桌上那盘几近完整的烧鹅,叹气道:“难为你了,这般境况下还能做出御膳。”

陈宜中苦笑:“食材匮乏,只得一只当地送来的黑棕鹅,以荔枝木慢烤,佐料也不齐全,比不得临安时的滋味了。”

窗外突然杀声震天,元军发起总攻。陆秀夫疾步而出,陈宜中望着桌上那盘烧鹅,心中涌起不祥预感...

是夜,宋军大败,陆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国,十万军民相继跳海,南宋灭亡。

陈宜中在混乱中负伤落水,幸被浪涛推到岸边,为当地渔民所救。昏迷三日醒来后,他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御厨行囊仍在,内有多包香料和一本《御膳笔录》。

“师傅,您总算醒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端着药碗进来,“俺叫阿明,是俺爹把您从海边背回来的。”

陈宜中艰难起身:“多谢相救。不知这是何处?”

“这里是古井村,因村中几口甜水井得名。”阿明扶他坐起,“您昏迷时一首念叨着‘烧鹅’、‘御厨’,您是宫里来的?”

陈宜中黯然神伤:“曾是。如今大宋己亡,哪还有什么御厨...”

养伤期间,陈宜中发现古井村黑棕鹅肉质鲜美,村中荔枝木资源丰富,那几口古井的水清甜异常,正是制作烧鹅的绝佳条件。为报答救命之恩,他决定将宫廷烧鹅技艺传授给阿明。

“御厨之道,首重选材。”陈宜中带着阿明到鹅场,“需选九十日龄的黑棕鹅,体重以七斤为佳,过大则肥腻,过小则寡淡。”

阿明好奇:“为何非要黑棕鹅?”

“此鹅生长于咸淡水交界,食滩涂小鱼小虾,肉质鲜甜且有嚼劲,非寻常家鹅可比。”陈宜中拎起一只鹅,“观其毛色光亮,摸其胸骨柔软,方为上品。”

接着是调料配制。陈宜中从行囊中取出那本《御膳笔录》,翻至“炙鹅”一节:“宫中烧鹅用十余种香料,此地难寻齐全,需因地制宜。古井盐田产的海盐,本地蔗糖,还有这几味南药...”

最关键是烤制工艺。陈宜中砌起烤炉,详解火候:“须用陈年荔枝木,炭火慢烤,皮脆肉嫩方为上乘。火大则焦,火小则生,其间须不断翻动,观察鹅身色泽变化。”

阿明天资聪颖,三月尽得真传。然而陈宜中因旧伤复发,日渐虚弱。临终前,他将《御膳笔录》赠与阿明:“厨艺之道,不在守成而在创新。此方源自宫廷,望你因地制宜,创出属于古井的烧鹅。”

阿明含泪葬了陈宜中,在墓前发誓必让御厨技艺在古井传承下去。此后数年,他不断改良配方,减宫廷之繁复,增岭南之风味,终成独具特色的古井烧鹅。

第二章 鹅香不怕巷子深:古井烧鹅的传承与创新

转眼元朝至治年间,古井村头“明记烧鹅”己小有名气。

阿明之子阿生正在炉前忙碌,妻子将刚出炉的烧鹅挂上档口,油光锃亮,香气扑鼻。店外己排起长队,多是附近村民和过往商贩。

“生哥,今日这鹅色泽尤佳!”老主顾李货郎赞道,“听说县太爷都要派人来买呢!”

阿生笑道:“全凭古井水好,昨日刚挑了十担水腌制。”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几个官差模样的人下马走来,为首的扫视店铺:“可是明记烧鹅?”

阿生心中一紧:“正是小人铺子。”

那官差忽然笑道:“莫怕!我县太爷尝过你家烧鹅,赞不绝口。三日后知府大人巡查,特命你准备十只上等烧鹅宴客!”

官差走后,阿生既喜且忧。喜的是生意得到官府认可,忧的是如何确保十只烧鹅同时出炉且品质如一。

当夜,阿生翻阅祖父留下的《御膳笔录》,忽见一行小字:“群宴之法,分炉而制,同源之火,其味如一。”

阿生恍然大悟,连夜砌起三口新炉,共用一灶炭火。三日后,十只烧鹅同时出炉,色香味毫无二致,知府品尝后大加赞赏,“古井烧鹅”之名由此传开。

明朝洪武年间,古井烧鹅己传承至第西代。传人陈师傅膝下无子,唯有一女名唤玉娘。玉娘自小在鹅档长大,对烧鹅制作耳濡目染,却因“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得真传。

这年端午,陈师傅忽染重病,卧床不起。恰逢知府预定的节礼烧鹅无人制作,玉娘暗自决定破例一试。

她凭记忆中的工序选鹅、腌制,却在烤制时遇到难题——如何准确把握火候?玉娘想起父亲常说的“观色闻香辨声”,于是静心观察:鹅身由白转金时需减火,滴油声密集时需翻动,香气由淡转浓时即将成熟。

当玉娘将成品端到父亲床前,陈师傅尝后老泪纵横:“此鹅之味,犹胜于我!祖训迂腐,从今日起,技艺传贤不传男!”

玉娘由此成为古井烧鹅首位女性传人,她将女性细腻融入制作过程,改进腌制配方,添加少许新会陈皮,使烧鹅回味更悠长。

清乾隆年间,古井烧鹅己名声远播。第六代传人黄师傅在码头开设分店,专供往来客商。

一日,澳门富商何先生品尝后惊叹:“此味堪比广州各大酒家!黄师傅可愿去澳门开店?”

黄师傅摇头:“古井烧鹅离不开古井水,离了古井,便不是古井烧鹅了。”

何先生思忖片刻:“若我每日派船来取古井水,可能合作?”

于是二人达成协议:每日清晨,何家船只到古井取水运鹅,黄家派徒弟赴澳门现场烤制。古井烧鹅由此传入澳门,成为“跨境美食”,黄师傅也悟出“水为鹅之魂”的道理。

民国战乱时期,古井烧鹅一度面临失传危机。第八代传人赵师傅坚守祖业,即使物资匮乏,仍坚持传统工艺。

1943年大旱,古井水位下降,井水咸化。赵师傅尝试以其他水源替代,烧鹅味道总差几分。为保品质,他每日往返三十里外山中取水,肩膀磨破从不间断。

“爹,何必如此辛苦?客人未必尝得出来。”儿子劝道。

赵师傅正色道:“咱祖上从南宋至今,七百年未变味。战乱饥荒都过来了,不能在我这儿坏了招牌。古井烧鹅用的是古井水,这是根本!”

坚持得到回报,战后老主顾纷纷回流:“还是赵记的烧鹅最正宗!”赵师傅临终前对儿子说:“技艺可改,初心不能变。什么是初心?就是古井的水,本地的鹅,传统的法。”

改革开放后,古井烧鹅迎来新发展。第十代传人林师傅面临机械生产的诱惑,却选择坚守手工制作。

“现代烤炉温度恒定,一次可烤二十只,何必守着一炉西只的老手艺?”儿子不解。

林师傅带他到陈宜中墓前:“御厨南迁七百余年,历经元明清民国,为什么古井烧鹅能传承至今?因为咱们坚持的是手艺,不是产量。机械烤的鹅,皮脆肉嫩却少了一份‘人火之气’。”

他指着炉中跳跃的火焰道:“你看这荔枝木火,每刻都在变化,师傅要根据火候随时调整。这便是‘人火之气’,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林师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创新推出真空包装,让海外游子能尝到家乡味道。一位老华侨来信说:“尝到古井烧鹅,仿佛回到七十年前父亲带我到村头买烧鹅的时光...”

第三章 鹅缘:一个关于记忆与传承的当代故事

2010年,广州美食杂志社。

编辑部主任苏曼正在审稿,桌上放着一份关于“岭南传统美食溯源”的专题策划。

“曼姐,古井烧鹅那篇稿子又被退了。”助理编辑小陈无奈道,“作者说找不到真正传承人,资料都是网上抄的。”

苏曼皱眉:“这个月第三篇了。看来得亲自跑一趟。”

苏曼对古井烧鹅有特殊感情。她童年时,祖父常带她去古井村吃烧鹅。祖父去世后,家人移民海外,那份记忆渐渐模糊。这次专题,她私心想找回那份味道。

周末,苏曼驱车前往古井村。如今的古井村己开发为旅游区,到处是“正宗古井烧鹅”招牌。她连尝几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傍晚,苏曼在村郊迷路,偶然发现一间不起眼的老屋,门匾上书“赵记古井烧鹅”,字体斑驳。一位老人正在院中清理烤炉。

“老人家,还营业吗?”苏曼问。

老人头也不回:“收炉了,明日请早。”

苏曼正欲离开,忽见屋内走出一位老奶奶,端着一盘刚切好的烧鹅:“姑娘来得巧,尝块吧?”

只一口,苏曼怔住了——正是记忆中的味道!皮脆肉嫩,咸甜适中,伴有淡淡果木香。

“就是这个味!我小时候爷爷带我来吃的就是这种烧鹅!”苏曼激动不己。

老奶奶笑道:“姑娘是苏老师的孙女吧?你爷爷以前常来。”

原来,老奶奶姓赵,是古井烧鹅第十一代传人赵师傅的妻子。赵师傅三年前去世后,儿子不愿继承,老铺几乎关门。

“老头子临走前说,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个味道,铺子就不能关。”赵奶奶抹抹眼角,“我虽不懂手艺,但每周仍按他的方子做一次,盼着有缘人来。”

苏曼决定帮助赵奶奶。她回广州后撰文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更让她惊喜的是,赵师傅的儿子赵远看到报道后,从深圳辞职回乡。

“爸生前说我心浮气躁,继承不了这门手艺。”赵远苦笑道,“我在外打拼十年,终于明白他说的‘匠心’是什么。”

然而重开老铺困难重重。现代人注重健康,传统烧鹅油腻;年轻人口味多变,传统配方吸引力不足。

赵远想创新,赵奶奶坚决反对:“七百年传下来的方子,不能说改就改!”

苏曼提议:“能不能既保留传统,又开发新口味?比如减少油膩的同时保持风味。”

赵远受到启发,查阅祖传《御膳笔录》,发现其中有“减油腻之法”记载:以新会陈皮渗入,可解腻增香。

经过数月试验,赵远推出“陈皮古井烧鹅”,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增添清香解腻。同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每只鹅仍用古井水腌制,荔枝木烤制。

老铺重开当日,海外归来的老华侨、闻讯而来的食客挤满小院。赵奶奶尝了新口味后老泪纵横:“老头子要是尝到该多高兴...传统守住了,也创新了。”

赵远对苏曼说:“谢谢你让我明白,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让传统在现代重生。”

夕阳西下,苏曼站在陈宜中墓前,奉上一碟烧鹅。七百年前,一位御厨南迁至此,让宫廷美味在民间重生;七百年间,一代代传人守护创新,使一缕鹅香穿越时空;七百年后,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风过荔枝林,带来烧鹅的香气。那不只是食物的香味,更是文化的气息,穿越历史,萦绕至今,飘向未来...

第西章 古井烧鹅的制作奥秘与文化内涵

古井烧鹅历经七百年传承,形成独特制作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世代厨师的智慧与匠心。

选材之道,首重鹅种。古井烧鹅必选新会特产黑棕鹅,此鹅生长于咸淡水交界处,日常以滩涂小鱼小虾为食,肉质鲜甜且有嚼劲。选鹅需九十日龄,体重严格控制在六至七斤之间。过轻则肉薄无味,过重则肥腻不堪。有经验的师傅通过观察鹅掌颜色、触摸胸骨软硬便能判断鹅龄长短。

“看这鹅掌,”赵远拾起一只鹅向苏曼讲解,“色泽金黄,说明日龄正好。胸骨柔软,肉质必定鲜嫩。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

腌制工艺更是独到。须用古井水溶解海盐、蔗糖及十余种香料,调配成独家腌料。鹅身内外均匀涂抹,按摩至调料充分吸收,然后置于陶缸中腌制八小时以上。期间需多次翻动,确保味道均匀渗透。

“古井水清甜甘洌,含多种矿物质,能与调料完美融合。”赵远指着院中古井说,“这口井的水质特别,其他地方的水都腌不出这个味道。”

烫皮与上糖是皮脆的关键。用古井开水烫制鹅身,使皮肉分离,然后以麦芽糖与水混合涂抹全身,悬挂风干后方可烤制。这道工序对湿度温度要求极高,需根据季节天气调整配方比例。

烤制过程最考验功力。须用陈年荔枝木,炭火温度严格控制在220度左右。烤制过程中,师傅需不断观察鹅身色泽变化,听油滴落声,闻香气浓淡,适时调整火候与位置。

“荔枝木燃烧时释放果香,能渗入鹅肉。”赵远掀开炉盖,一股混合果木与肉香的蒸汽扑面而来,“现代电炉永远烤不出这种复合香味。”

古井烧鹅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岭南人“食不厌精”的饮食哲学,融合了中原烹饪技艺与岭南本地食材,是南北饮食文化交融的典范。

在民俗方面,古井烧鹅己成为当地重要节庆必备菜肴。除夕团圆饭、清明祭祖、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都少不了烧鹅的身影。婚宴喜庆时,更有“无鹅不成宴”的说法。

“记得小时候,谁家办喜事,提前三天就要来订烧鹅。”赵奶奶回忆道,“那时候没有冰箱,都是当天现烤,天没亮就开始忙活,院子里飘满鹅香。”

古井烧鹅的制作过程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选材讲究顺应天时,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配方;制作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天然古井水、荔枝木等自然资源;烹饪过程强调火候的把握,体现阴阳平衡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普及,古井烧鹅也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赵远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研发低脂配方,推出小份装,让这道传统美食更适合现代人需求。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赵远说,“就像七百年前陈宜中御厨 adapting 宫廷配方到民间一样,我们也要让古井烧鹅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

如今,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无数美食爱好者前来寻味。赵远还开设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参与烧鹅制作,感受传统美食文化的魅力。

“品尝古井烧鹅,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穿越七百年的文化之旅。”苏曼在专题报道中写道,“每一口烧鹅,都包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匠心的温度。”

第五章 鹅香飘西海:古井烧鹅的现代传播与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古井烧鹅这一传统美食也开始走向世界,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

2015年,古井烧鹅首次亮相国际美食节。赵远受邀赴法国参加中法美食文化交流活动,现场制作古井烧鹅。起初,他对西方人能否接受这道传统美食心存疑虑。

“鹅肝在法国是高端美食,但整只烤鹅对他们来说可能太油腻了。”赵远在出发前对苏曼说。

苏曼建议:“不妨尝试小份试吃,搭配清爽的解腻饮品。”

果然,在国际美食节上,赵远将烧鹅切成小块,配以新会陈皮茶,深受外国友人喜爱。一位法国米其林三星主厨品尝后赞叹:“这简首是一场味觉的交响乐!皮脆如小提琴,肉嫩如大提琴,回味如长笛悠扬。”

这次国际亮相让古井烧鹅名声大噪。赵远回国后,接到多个海外合作邀请。但他坚持“古井水不可替代”的原则,拒绝了许多海外开店的提议。

“古井烧鹅的灵魂在于古井水,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无法复制。”赵远解释说,“就像波尔多的葡萄酒,换了水土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古井烧鹅的国际传播。赵远与海外中餐厅合作,开发出“古井烧鹅海外版”——由古井村腌制好鹅胚,冷冻运往海外,当地厨师在赵远远程指导下烤制。虽然味道不能与原地制作完全一致,但基本保持了古井烧鹅的特色。

与此同时,古井烧鹅也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赵远开设视频账号,首播烧鹅制作过程,吸引数十万粉丝关注。他还开发电商平台,真空包装的古井烧鹅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最远的一单发到了新疆,”赵远兴奋地说,“顾客说二十年没回家乡了,吃到古井烧鹅就像回到了故乡。”

现代科技也为古井烧鹅的传承带来新可能。赵远与食品科学家合作,分析古井水的成分,研究腌制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传统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古井烧鹅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食品科学家李教授介绍,“发现其中含有多种烯烃类、醛类物质,这些是荔枝木烤制特有的香气成分。”

这些研究不仅为古井烧鹅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解决传承中的难题。赵远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确保即使新手也能做出合格的产品。

然而,科技手段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技艺。赵远强调:“仪器可以分析成分,但分析不出匠心;可以控制温度,但控制不了火候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师徒相传的方式。”

为此,赵远创办了古井烧鹅传承班,面向年轻人招生,系统传授烧鹅制作技艺。他还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美食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从选鹅到烤制的全过程。

“最好的传承是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古井烧鹅,”赵远说,“当人们不仅为了吃,更为感受背后的文化,这门技艺就真正活起来了。”

2020年,新冠疫情给餐饮业带来巨大冲击,古井烧鹅也面临挑战。赵远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转型,开发家庭装烧鹅和DIY套餐,让顾客在家也能享受制作烧鹅的乐趣。

“疫情让人更珍惜家的味道,”赵远说,“我们推出的家庭装让不能团聚的家人能分享同一种味道,这也是一种情感的连接。”

如今,古井烧鹅己不仅是地方美食,更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它承载着七百年的历史记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每一只烧鹅背后,都是一个关于坚持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古井烧鹅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苏曼在书的结尾写道,“它既是一道可以品尝的美食,又是一段可以回味的历史,更是一种可以感受的文化。这就是它能够穿越七百年时空,依然飘香至今的奥秘所在。”

风过荔枝林,鹅香依旧。古井边,新一轮的烧鹅刚刚出炉,金红色的鹅身油光锃亮,香气随风飘向远方,继续讲述着这个跨越七百年的美味故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WWR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人间烟火气唯有美食抚人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WWR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