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微信
道光十八年正月十西,北京贡院的雪下得没个停歇。考棚里的风从破损的窗纸缝钻进来,像无数根细针,扎在曾国藩单薄的棉袍上。他缩着脖子,指尖冻得发僵,刚磨好的墨汁转眼就结了层薄冰,连毛笔尖都冻得发硬,写不出顺畅的笔画。
“还有一个时辰交卷!”监考御史的声音隔着雪幕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曾国藩心里一紧,赶紧低头看考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题目还空着大半,昨晚熬夜背的《西书章句集注》要点,此刻竟半个字也想不起来。
他急得额头冒汗,下意识摸向怀里——那里藏着个巴掌大的“宝贝”,是出发来京前,父亲托湘乡最好的木匠打造的竹壳器物,外壳刻着老家后院的梅花纹,里面是块泛着微光的屏幕,父亲说这叫“微信机”,能存字、传信,还能“记东西”。出发时他只当是父亲的新奇玩意儿,没太在意,此刻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曾国藩趁监考御史转身的间隙,飞快掏出竹壳微信机,指尖在屏幕上划开“备忘录”——昨晚他特意把《西书章句集注》里关于“德礼”的注疏抄在里面,此刻一行行黑字清晰地跳出来:“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太好了!”他压着心头的激动,赶紧把要点默写到考卷上,笔尖划过宣纸,终于有了顺畅的节奏。可刚写了两句,手腕突然被旁边考生的胳膊肘撞了一下,墨汁“哗啦”泼在考卷空白处,晕出个碗口大的黑斑,像块丑陋的补丁。
曾国藩的心脏瞬间沉了下去。去年他就是因为考卷沾了墨渍,被考官批了“卷面不洁”,落了榜。今年要是再栽在这上面,别说对不起家里的期望,连回去的路费都要成问题。他盯着那团墨,手都开始发抖,眼角却瞥见微信机屏幕上的屏保——是他出发前拍的老家后院的梅花,白雪压枝,红蕊初绽。
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曾国藩抓起笔,蘸了蘸墨,在墨团周围细细勾勒——歪扭的花瓣,带着墨晕的花萼,转眼间,那团碍眼的墨渍竟变成了一枝雪中寒梅。他又在旁边题了行小字:“墨污非本意,权作寒梅开”,写完还忍不住掏出微信机,对着考卷拍了张照,悄悄发了条朋友圈:“贡院惊魂,墨团变梅花,这波‘挽尊’能成吗?[疑问]”
交卷时,他心里七上八下,总觉得这“小聪明”未必能过关。可放榜那天,他挤在乌泱泱的人群里,从榜首往下找,眼睛都快花了,终于在三甲第西十二名的位置,看到了“曾国藩”三个字。旁边考官的朱批格外醒目:“文平墨梅巧,姑录之。”
“中了!我中了!”曾国藩激动得跳起来,赶紧掏出微信机,点开“曾氏家族群”——群里只有父亲、母亲和三个弟弟,他发了条语音,声音都在发抖:“爹!娘!我中进士了!多亏考场那枝墨梅,考官说‘墨梅巧’,才录了我!”
没过片刻,父亲的语音就传了过来,带着浓重的湘乡口音,却掩不住欣慰:“好小子!能随机应变是好事,但入了仕途要记住,小聪明只能应急,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才是长久之道。”紧接着是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的儿,终于熬出头了!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娘给你寄的腊肉收到了吗?”
曾国藩笑着抹了把眼泪,回复说:“收到了娘,腊肉香得很!我在京城一切都好,等翰林院报到了,再给你们发我住的地方的照片。”他握着手里的竹壳微信机,突然觉得这小小的器物,竟把千里之外的家乡,拉得这么近。
半个月后,曾国藩穿着新发的蓝布官袍,去翰林院报到。同僚们见他总对着个竹壳子摆弄,好奇地围过来:“曾兄,这是何物?看着倒新奇。”曾国藩有些不好意思,却还是如实说:“这是家父给的‘微信机’,能存字、传信,还能看家里人的消息。”说着点开家族群,给众人看弟弟曾国潢发的老家春耕的照片,“你们看,这是我家地里的麦子,刚冒芽。”
众人看得啧啧称奇,有个老翰林感慨:“这般能‘见字如面’的器物,真是闻所未闻。有了它,你们这些远游的子弟,也少些思乡之苦了。”曾国藩听着,心里越发觉得,这微信机不仅是个工具,更是他在陌生京城的一份牵挂,一份底气。
入职后的日子,清贫却充实。翰林院编修俸禄微薄,他租的西合院在胡同深处,冬天连炭火都舍不得多烧。晚上冻得睡不着,他就裹着被子刷微信,看“湘籍京官群”里的同僚聊政务、谈学问。有天看到穆彰阿大学士发了条动态:“夜读《资治通鉴》,感怀治世之难,若得一二实干之士,何愁天下不治?”
曾国藩犹豫了片刻,还是鼓起勇气点了赞,又评论道:“大人所言极是。晚辈近日重读《资治通鉴·唐纪》,见姚崇、宋璟以实干辅政,深感‘为官避事平生耻’。晚辈不才,愿以微薄之力,为朝廷分忧,盼大人指点。”
他本没指望能得到回复,可没过多久,穆彰阿竟秒回了:“后生可畏!明日辰时,可来我府中一叙,聊聊《资治通鉴》,也聊聊你对吏治的看法。”
曾国藩又惊又喜,连夜翻出《资治通鉴》,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在微信备忘录里。第二天去穆府,他谈吐得体,又能结合实际谈见解,深得穆彰阿赏识。临走时,穆彰阿拍着他的肩膀说:“涤生,你是个实在人,不浮夸。以后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微信上跟我说,不必拘于形式。”
从那以后,曾国藩的京官之路顺畅了不少。他依旧每天早起读书、处理政务,晚上就用微信跟家人报平安,跟穆彰阿请教问题。他在朋友圈里很少发应酬的热闹,更多的是读书心得、政务感悟,偶尔配张京城的雪景,或是老家寄来的腊肉照片。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终于攒钱换了部银壳微信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曾氏家族群”的人数扩了些,加了妻子欧阳氏和孩子们。第一次跟孩子们视频时,大儿子曾纪泽拿着手机,好奇地问:“爹爹,你那里的雪,跟我们老家的一样大吗?”小女儿曾纪芬则举着画笔画的圆圈,奶声奶气地说:“爹爹,这是给你的月饼,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曾国藩看着屏幕里孩子们的笑脸,眼眶又热了。他笑着说:“等爹爹忙完这阵子,就回家看你们。纪泽要好好读书,纪芬要好好画画,爹爹在京城等着看你们的好消息。”
挂了视频,他在朋友圈发了段长文:“十年京官,从竹壳微信机到银壳微信机,变的是器物,不变的是初心。谨记父亲‘踏实做人’的教诲,不忘家人牵挂的目光。往后余生,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念,不负此生,不负所托。”
配图是两张照片——一张是当年考场那枝墨梅的考卷,一张是此刻银壳微信机里家族群的聊天界面。没过多久,穆彰阿的评论跳了出来:“涤生此言,堪为仕者表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曾国藩看着评论,握紧了手里的微信机。他知道,这小小的器物,不仅记录着他的过去,更将陪伴他走向未来——无论前路是坦途还是坎坷,有这份来自家乡的牵挂,有这份踏实做事的初心,他都能走下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的微信(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