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在武夷山肃清残余势力后,曾国藩特意从俘虏中挑了几位太平军老兵,在长沙府衙偏厅里问话。案上的银壳微信机亮着屏,正实时记录对话——他始终想不通,为何太平军初期能势如破竹,后期却连精锐部队都透着厌战的颓气,连最基础的战斗力都难以维持。
“当初为何要加入太平军?”曾国藩看着眼前几位面黄肌瘦、衣袍破烂的老兵,语气平和。为首的老兵叫吴二,曾是太平军的百夫长,闻言低下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那时到处传,跟着‘天王’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再也不用受地主逼租的苦,俺们这些吃不饱饭的庄稼人,就跟着去了。”
“那现在呢?为何不愿再打了?”曾国藩追问,目光落在吴二绞着衣摆的手指上——那双手布满老茧和伤痕,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
吴二苦笑着摇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哪有什么‘同耕同食’?打下的城池里,粮食、钱财全被上面的‘王爷’们收走,俺们士兵顿顿喝稀粥,有时连稀粥都不够;说好了‘打仗归公’,可战死的兄弟连口薄棺都没有,扔在乱葬岗喂野狗;活着的人,一年到头领不到一件新衣服。上次打漳州,‘王爷’们在后方喝酒吃肉,却催着俺们往前冲,这样的仗,谁还愿意拼命?”
旁边一位矮个子老兵也忍不住插话:“刚开始还信‘天父天兄’那套,可日子久了,见的全是私心——洪秀全的儿子在天京住金屋子,穿绸缎,俺们却在山里啃树皮、喝雪水。之前有兄弟想逃跑,被抓住就砍头示众,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人偷偷跑,实在撑不下去了!”
曾国藩默默将这些话录进微信机,指尖划过屏幕保存录音时,心里渐渐有了答案。他让人给老兵们端来热粥和馒头,转身走进正厅——罗泽南、彭玉麟等人己在等候,案上整齐摆着湘军半年来的饷银发放清单、战功奖励记录,还有几叠士兵家属的感谢信。
“太平军的问题,根源在‘理想悬空’,”曾国藩指着微信机里的录音,语气笃定,“他们靠‘均贫富’的口号招人,却没真正兑现——好处全归上层,牺牲全由士兵承担,时间一长,再美的理想也成了空壳,士兵自然没了斗志。”
罗泽南拿起饷银清单,指着上面的数字给众人看:“咱们湘军不一样。普通士兵每月能领三两银子,比绿营兵还多二两;要是杀了敌军头目,赏银二十两,缴获的武器还能分三成。上个月打南安府,有个叫赵三的士兵斩了太平军千夫长,当场就领了赏银,还被提拔成小旗官,兄弟们都看在眼里,打仗自然有劲头。”
彭玉麟也补充道:“不光是钱,咱们还讲‘情义’。士兵受伤了,营里有医官治伤,家属还能领抚恤金;要是战死了,不仅给棺材,还会派专人把灵柩送回老家,官府还会帮着照顾老人、孩子。上次武夷山剿匪,有个湖南籍士兵牺牲了,咱们用无人机把他的灵柩送回乡下,他老母亲收到的时候,特意托人给营里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恩深似海’。”
曾国藩点点头,让人把湘军的“激励章程”投影在墙上——白色幕布上,“月饷三两,战功赏银,伤有抚恤,死有归葬”十六个黑字格外醒目,旁边还附着几张照片:有士兵领赏时笑容灿烂的模样,有医官给伤员换药的场景,还有士兵家属捧着抚恤金流泪感谢的画面。
“太平军靠‘画饼’留人,咱们靠‘实利’聚气,”曾国藩看着众人,语气恳切,“理想固然重要,但得让士兵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往前冲。而且咱们的‘利’,不只是银子,还有尊严和保障——让士兵知道,跟着湘军打仗,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靠战功挣前程,家人也能安稳生活,这样他们才会越战越勇。”
正说着,微信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湘军讲武堂筹备群”发来的消息:五十多名从太平军投降来的士兵,联名请求加入湘军,还附了一段话:“宁愿在湘军当普通士兵,也不愿再回太平军当‘空头王爷’的炮灰,只求能靠力气吃饭,给家人挣个安稳。”
曾国藩让人把这些降兵带到正厅,其中一个叫李勇的降兵,之前是太平军的伍长,他对着曾国藩拱手时,手还在微微发抖:“大人,俺们在太平军时,半年没领到过完整的饷银,战死的兄弟连名字都没人记。听说湘军不仅按时发饷,还照顾家人,俺们也想跟着大人打仗,靠自己的力气过日子,让家里老人孩子能吃饱饭。”
曾国藩看着这些降兵眼中的期盼,当即同意他们加入,并让人带他们去领新军装、发当月饷银。看着降兵们欢天喜地跟着亲兵离开的背影,彭玉麟感慨道:“这就是咱们湘军的底气——太平军的理想是虚的,咱们的承诺是实的,士兵心里都有杆秤,自然会选能让自己活下去、活得好的队伍。”
接下来的日子,曾国藩让工匠们把湘军的激励章程印成传单,装在无人机上,投放到太平军可能残留的山区、村落。传单上除了章程条文,还印着湘军士兵领赏、家属生活的照片。不少太平军残兵看到后,纷纷主动投降,有的甚至带着武器来投奔,湘军的队伍渐渐壮大。
这天傍晚,曾国藩在“曾氏家族群”里发了段视频:湘军营地里,新加入的降兵们正排队领饷银,脸上满是久违的笑容;旁边的训练场上,老士兵正手把手教新士兵操作无人机,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透着一股热闹的生气。配文很简单:“太平军的理想空了,咱们的士气满了,太平日子不远了。”
很快,欧阳氏发来回复视频——画面里,纪泽正拿着一个湘军士兵的小木模型,给邻居家的孩子讲故事,小脸上满是骄傲:“我爹爹的队伍,不仅能打胜仗,还能让士兵们过上好日子,不像那些骗人的队伍,只会画大饼!”
曾国藩看着视频,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湘军能一步步走到现在,不只是靠无人机、炸弹这些“硬武器”,更靠“实利激励”和“情义保障”这两个“软实力”——前者给了士兵“往前冲”的动力,后者给了士兵“不后退”的归属感,两者拧成一股绳,才让队伍有了打不垮的凝聚力。
夕阳西下时,曾国藩站在湘军营地的土坡上,看着士兵们训练的身影,听着远处传来的笑声,手里的微信机还在循环播放吴二的那句话:“这样的仗,谁还愿意打?”他轻轻叹了口气,心里清楚,这句话既是太平军失败的根源,也是湘军胜利的关键——打仗拼的不只是武器和战术,更是人心;让士兵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这份希望,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每月按时送到手里的饷银,是受伤后有人照料的安心,是战死沙场后家人能被善待的踏实。正是这份“实在”,让湘军在无数次恶战中挺了过来,也让天下百姓渐渐看到了太平的曙光。曾国藩握紧微信机,心里越发笃定:只要守住这份“实在”,就能守住来之不易的安宁。
金城208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