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秋收刚过,天京的市集还堆着金黄的稻谷,一队身着朝服的官员就从京城赶来——咸丰帝下旨,召曾国藩即刻赴京领赏,随行的还有军机处拟好的嘉奖令,红绸包裹的圣旨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曾国藩接到消息时,正在衢州查看农户的收成。农户们捧着新碾的大米,非要塞给他一袋:“曾大人,这是今年的新米,您带去京城,让皇上也尝尝江南的太平粮!”曾国藩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满是暖意——这袋米,比任何赏赐都让他动容。
赴京前,他在“湘中挚友群”里留言:“此次进京,定当为江南百姓、为湘军兄弟们陈情,让朝廷知晓,太平不易,需用心守护。”胡林翼立刻回复:“涤生放心,湖北的防务、铁厂的生产我会盯紧,你只管安心赴京。”彭玉麟也说:“水师会继续巡查江河,绝不让残匪扰了江南安宁。”
抵达京城时,咸丰帝亲自在午门迎接,这是清代文官少有的殊荣。朝堂之上,太监宣读嘉奖令:“曾国藩督师江南数载,平乱匪、安百姓、兴农桑、利民生,功绩卓著,特授太子太保衔,晋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仍留任两江总督,总领江南军政要务。”
百官纷纷道贺,曾国藩却俯身叩首:“臣不敢居功。江南太平,非臣一人之功,实乃湘军将士浴血、地方乡绅助力、百姓同心所致。臣恳请皇上,将嘉奖之誉分予江南百姓,将赏赐之银用于江南重建,臣只求能继续守护这片太平之地。”
咸丰帝扶起他,感慨道:“朕知你心在百姓、意在太平。你所求,朕准了!江南的粮税减免三年,另拨银五十万两,用于工坊扩建与农用无人机普及,让百姓日子过得更安稳。”
领赏之后,曾国藩并未久留京城。他带着皇上赏赐的“太平御笔”——咸丰帝亲笔题写的“天下太平”西字匾额,快马赶回江南。抵达天京时,百姓们早己在城外等候,看到曾国藩带回的匾额,纷纷欢呼:“皇上也盼着太平,咱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他第一时间将匾额挂在天京府衙的正厅,又让人用无人机将“粮税减免三年”的消息传遍江南各省。农户们听到消息,有的激动得落泪,有的忙着规划明年的耕种;归降的太平军士兵也纷纷表示,要好好种地,不辜负朝廷的信任。
在“湘军将领群”里,曾国藩发了段挂匾额的视频:阳光洒在“天下太平”西字上,百姓们在府衙外跪拜谢恩。他配文:“皇上的嘉奖,是对江南太平的认可,更是对咱们的期许。往后,更要用心护着这份安稳,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让孩子们能安心读书。”
罗泽南回复:“请大人放心,兄弟们定会守好江南,绝不让战乱再起!”负责安置归降者的官员也说:“粮税减免后,归降的百姓都忙着开垦荒地,工坊的招工也排到了明年,江南的日子越来越有活力了。”
这天晚上,曾国藩在“曾氏家族群”里发了张“天下太平”匾额的照片,配文:“此次进京,皇上问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说,臣的心愿,是江南的每一户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是孩子们的读书声能盖过战乱的枪炮声。如今,这个心愿正一步步实现。”
欧阳氏回复的视频里,纪泽和纪芬正帮着农户分装新米,纪泽举着一碗白米饭说:“爹爹,您带回的匾额真好看!我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跟您一样,守护江南的太平!”
曾国藩看着视频,心里满是笃定。他知道,升官加爵只是一时的殊荣,真正的功绩,藏在江南百姓的笑容里,藏在归降者安心种地的身影里,藏在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做的,是把朝廷的赏赐用在实处——扩建工坊,让更多人有活干;普及农用无人机,让种地更轻松;办好学堂,让更多孩子能读书。
几天后,曾国藩带着“天下太平”的匾额,巡查了江南六省。每到一处,他都将匾额挂在当地的府衙或学堂,再用无人机将粮税减免、工坊招工的消息传遍村落。在福建龙岩的土楼,林阿婆拉着他的手说:“曾大人,有了您和皇上的关照,俺们的日子比蜜还甜!”
回到天京时,老周带着工匠们送来好消息:新的农用无人机己造好,不仅能播种、除虫,还能监测土壤肥力;胡林翼也从湖北发来视频,汉阳铁厂的新钢材己运抵江南,足够造百架新无人机。
曾国藩站在天京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田野里穿梭的无人机,看着市集里忙碌的百姓,心里默念:“太平之路,任重道远。臣定当守好这份承诺,让江南的太平,岁岁年年,永不褪色。”
风拂过“天下太平”的匾额,带来稻穗的清香,也带来江南百姓安稳的呼吸声。这声音,比任何嘉奖都更珍贵,也比任何官爵都更让曾国藩心安——这,才是他一生所求的“功绩”。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的微信(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