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福在英国机械学堂的第七个月,指尖终于能熟练地在机床操作盘上滑动。前几日他还因看不懂洋文刻度闹了笑话——将炮管镗孔首径多镗了两毫米,被洋教授拿着卡尺比划着“too big”,脸涨得通红。如今他不仅能精准读出刻度,还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对比图,把西洋机床的齿轮传动结构,和湘乡工坊里的木齿轮一一对标,旁侧批注:“洋齿轮用锰钢,转百次不磨,咱的木齿轮得浸桐油,半月一换,回去得试试给木齿轮包层铁。”
这日课后,他正蹲在车间角落捡铁屑,想攒着带回湘乡给孩子们当玩意儿,忽然听见熟悉的乡音。抬头一看,是同批留洋的汉阳工匠赵铁山,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神色急慌:“阿福,你看这洋文电报,说汉阳铁厂的新炼钢炉又出问题了,胡大人问咱们能不能传点西洋炼钢的法子回去!”李阿福赶紧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接过电报,对照着随身携带的《英汉字典》逐字翻译,越看眉头越紧:“是炉温控制的问题,洋教授说过,炼钢得看火焰颜色,橘红色是一千二百度,正好能除杂质,咱之前可能烧得太旺了。”
两人当即找到负责教学的布朗教授,比划着说明情况。布朗听明白后,领着他们去了学堂的炼钢实验室,特意点燃小熔炉演示:“看,当火焰从红变橘,就该加铁矿石,再加石灰去硫。”李阿福赶紧掏出微信机,对着火焰连拍几十张,又录下布朗讲解的语音,生怕漏了一个细节。传消息时,他特意在末尾加了句:“胡大人,我还问了教授,说往铁矿里掺点锰矿石,钢能更韧,湘乡的山里好像有锰矿,回去可以找找。”
消息发出去的第三天,曾国荃的回复就来了,还附了张湘乡后山的照片——几个乡亲正背着矿篓下山,配文:“阿福你说得对!后山真有锰矿,己让工坊先炼小批锰钢,试做了个犁头,比之前的铁犁头硬多了,王阿婆说耕黑土都不卷刃!”李阿福看着照片里熟悉的青山,眼眶忽然发热,赶紧把照片给同屋的工匠们看:“你们看,咱湘乡的地,用上咱学的法子了!”
可没过几日,新的难题又找上门。学堂要组织工匠们去克虏伯英国分厂参观,要求每个人准备一份关于“枪炮防锈”的小报告。李阿福犯了难——他只知道老家的铁器要涂猪油防锈,西洋枪炮上光溜溜的,摸上去还滑手,哪有半点油星子?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溜到车间,对着一台西洋步枪琢磨。手指划过枪管,忽然摸到一层极薄的膜,凑近了闻,有股淡淡的酸味。
第二天一早,他抱着步枪找到布朗教授,指着枪管问:“这层膜是啥?能防锈吗?”布朗笑着拿来一瓶液体,倒在铁片上:“这是‘发蓝水’,把铁泡进去,表面会结一层氧化膜,比猪油管用十倍,下雨都不怕锈。”李阿福赶紧掏出笔记本,把发蓝水的配方——硝酸、氢氧化钠、水的比例,一字不落地记下来,还让教授演示了一遍操作流程,全程录着视频。
晚上他给曾国藩发消息,附上视频和配方:“大人,这发蓝水比咱涂猪油省事多了,以后江南制造局的枪炮,再也不用怕梅雨季节生锈了!”没过多久,曾国藩的回复就来了,还带着一张江南制造局工匠试做发蓝处理的照片:“己按配方试了,枪炮放了三天,果然没锈!你在西洋多留心这些‘小法子’,看似不起眼,回来都是大用。”
李阿福把消息给赵铁山等人看,几人越聊越起劲,干脆在宿舍里开了个“小课堂”,每天晚上轮流分享学到的新知识。有人讲西洋蒸汽机的节油技巧,有人说如何用游标卡尺精准测量零件,李阿福则总爱提湘乡的农活:“等回去把蒸汽机装在农车上,再用锰钢做犁头,咱湘乡的地,一亩能多收两石粮!”
这晚,他躺在硬板床上,摸着枕头下的《海国图志》,忽然想起离家时曾国荃的嘱咐:“出去不是为了学洋人的排场,是为了把好东西带回来,让乡亲们过好日子。”窗外的西洋月亮正圆,他掏出微信机,给湘乡工坊发了张自己在机床前的照片,配文:“快了,等我把真本事学扎实,就回去给咱造最好的犁,最好的炮。”
屏幕那头,很快传来一个模糊的语音,是王阿婆的声音:“阿福啊,家里的麦子快熟了,等着你回来尝新麦呢!”李阿福听着乡音,嘴角忍不住上扬,把手机贴在胸口,仿佛能闻到家乡麦地里的清香。
作者“金城208”推荐阅读《曾国藩的微信》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