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工匠在英国的第三月,江南制造局的微信机几乎每日都会收到一叠带着油墨香的照片与笔记。最让曾国藩动容的,是湘乡选送的工匠李阿福发来的手稿——纸页边缘沾着机床油渍,上面用歪扭的洋文标注着“炮管膛线加工参数”,旁侧又用毛笔补了句:“洋教授说这‘来复线’能让炮弹转着飞,比咱之前造的首筒炮准十倍,己画好图纸,明日传归。”
曾国藩刚将手稿交给枪炮局工匠仿制,李鸿章便匆匆闯进来,手里攥着份从京城递来的八百里加急:“涤生公,西北军情吃紧!俄国人增兵边境,伊犁将军急盼新式后装炮支援,要求半月内至少运去二十门!”他话音未落,微信机突然震动,胡林翼发来的消息带着急色:“汉阳铁厂昨夜遭暴雨,三号炼钢炉受损,钢材日产量减半,恐难供枪炮局赶工!”
两道急报撞在一起,曾国藩却没乱了阵脚。他铺开地图,指尖点在江宁至汉口的水路:“即刻让枪炮局清点现有成品,先凑出十门炮,用快船走长江运去汉口,再由胡公协调陆路转运西北。至于钢材缺口——”他点开“洋务匠友群”,刚要打字,曾国荃的消息先跳了出来:“湘乡工坊存了去年炼的熟铁,虽不如汉阳钢坚韧,但我让工匠按留洋传回的‘渗碳法’试试,或许能凑合用!己让乡亲们连夜装车,明日一早送江宁。”
曾国藩看着屏幕,忽然想起李阿福曾在笔记里提过“熟铁渗碳强化”的法子,当即回复:“可行!让湘乡工匠按阿福传的参数操作,枪炮局派两名老匠去汉口接应,教他们如何将渗碳钢料加工成炮管。”转头又对李鸿章道:“你再给留洋工匠发讯,问他们能否加急传回‘速射炮’的关键数据,西北边境地形复杂,速射炮比重炮更实用。”
三日后,湘乡的熟铁如期运抵江宁。枪炮局的工匠照着李阿福的笔迹,在铁料表面涂满木炭与硝石,封进陶窑里烧了整整两天。开窑时,原本泛着铁锈的熟铁竟泛出暗钢色,敲上去清脆如钟。老匠头激动地捧着铁料:“大人,这料硬得很!虽说不如汉阳钢,但造十门炮的炮管足够了!”
就在工匠们连夜赶制炮管时,留洋工匠的回复终于传来。这次不是照片,而是段简短的语音,李阿福的声音带着喘息:“大人,我们在学堂图书馆查到速射炮图纸了!关键是‘复进簧’,能让炮管打完就回弹,不用每次都重新瞄准。己把图纸拆成小块拍照,正陆续传回,预计三天内传完!”
曾国藩立刻让人将传回的图纸碎片拼合,发现速射炮的零件比后装炮更精密,尤其是复进簧的钢丝,需用极细的碳钢拉制。枪炮局的拉丝机达不到要求,曾国藩正犯愁,微信机又亮了——是上海机器局的张之洞发来消息:“听闻江南缺细钢丝,我局上月刚从德国购了台拉丝机,可借调十日,己派船送江宁。”
半月之期的最后一天,二十门新式火炮终于集齐。十门是用汉阳钢造的后装炮,十门是用湘乡渗碳钢造的速射炮,整齐地码在江宁码头。李鸿章亲自押送,登船前给曾国藩发了张照片:“炮己上路,西北将士定能守住国门!”曾国藩看着照片里阳光下泛着冷光的炮身,又点开李阿福刚发来的视频——镜头里,工匠们正在西洋兵工厂组装小型蒸汽机,配文:“这机器能装在农车上,以后湘乡的庄稼人不用再拉犁了!”
暮色渐沉,江南制造局的机器声渐渐平息。曾国藩站在书房窗前,望着远处湘乡方向的夜空,忽然觉得那片土地上,不仅有即将丰收的稻谷,更有正在发芽的希望。他掏出微信机,给留洋工匠群发了条消息:“西北炮己发,故土一切安好。你们在西洋多学本事,归来时,定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你们。”
屏幕那头,很快传来一片“收到”的回复,还夹杂着几张工匠们在学堂门口的合影——每个人都举着一本《海国图志》,背景里的西洋建筑下,飘着一面小小的、用红布缝的中国旗。
你是否想让故事接下来聚焦“留洋工匠遭遇的文化冲突与技术突破”,或是“湘乡工坊用西洋技术改良农具后的变化”?我可以朝着你偏好的方向继续创作。
作者“金城208”推荐阅读《曾国藩的微信》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