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年的旧金山港,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一艘名为“中国号”的蒸汽船缓缓靠岸,甲板上站着三十个穿着蓝布长衫、梳着长辫子的中国少年。他们是大清派往美国的第一批留洋幼童,平均年龄不过十二岁。为首的詹天佑攥紧了拳头,心里默念着李鸿章临行前的嘱托:“到了美国,要学洋人的学问,但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一、“剪辫子”风波:传统与新潮的碰撞
幼童们被安置在康涅狄格州的寄宿家庭里。第一个月,最大的“文化冲击”不是英语,而是头发。美国孩子看到他们的长辫子,像看怪物一样指指点点,有的甚至大胆地伸手想摸一摸。
“詹,你的头发为什么这么长?”房东家的小女孩露西好奇地问。
詹天佑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用刚学的英语回答:“这……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可麻烦很快来了。学校里的体育老师觉得长辫子运动时太碍事,建议他们剪掉。消息传回国内,李鸿章的微信立刻炸了锅。
“荒唐!辫子是祖宗留下的,怎能说剪就剪?”保守派的官员们在群里激烈反对。
李鸿章却很冷静,他给负责管理幼童的陈兰彬发了条微信:“幼童留洋,本就是为了学西法。些许头发,不必拘泥。但要让他们记住,辫子可剪,中国心不能丢。”
最终,幼童们想出了个折中办法——把辫子盘在帽子里。詹天佑在微信里给李鸿章发了张照片:他戴着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露出一截剪得短短的辫尾。配文是:“中堂大人,您看这样可行?”
李鸿章回了个“赞许”的表情:“可行。但别忘了,你们是去学造船造炮的,不是去学洋人打球的。”
二、课堂内外:知识的火种在燃烧
课堂上的挑战比剪辫子更严峻。数学课上的几何定理、物理课上的力学公式,像天书一样难倒了不少幼童。容闳专门给李鸿章发了段视频:一个叫蔡绍基的幼童正对着代数题掉眼泪,旁边的美国同学拿着糖果哄他。
“中堂大人,孩子们学得很苦。”容闳的语音里满是担忧。
李鸿章却回得很坚决:“苦是自然的。咱们花了大价钱送他们出去,不是让他们去享福的。告诉他们,现在多吃一分苦,将来回国就能多办一分事!”
在李鸿章的鼓励下,幼童们咬牙坚持。詹天佑迷上了铁路工程,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看铁路图纸;唐绍仪对政治感兴趣,经常去旁听美国的议会辩论。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好,有的还考上了耶鲁、哈佛这样的名校。
有一次,詹天佑在实验室里组装了一个小型蒸汽机模型,他特意拍了视频发给李鸿章。视频里,蒸汽机“突突”地冒着白烟,带动着小火车在轨道上转圈。李鸿章看完,激动地在群里发了个红包:“诸位同仁,这就是我大清的希望啊!”
三、“召回”疑云:功亏一篑的遗憾
就在幼童们渐入佳境时,国内的反对声浪却越来越高。保守派说他们“数典忘祖”“被洋人同化”,甚至有人造谣说幼童们在国外信了基督教,要“反清复明”。
陈兰彬慌了,给李鸿章发微信:“中堂大人,流言西起,不如把孩子们召回来吧?”
李鸿章气得拍了桌子,回了条长语音:“荒唐!这些孩子是咱们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就因为几句流言就要召回?你告诉那些保守派,等将来洋人的军舰打到家门口,他们哭都没地方哭!”
可压力终究是来了。清廷下旨,要将所有留洋幼童召回。消息传到美国,幼童们都懵了。詹天佑正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里做铁路桥梁的设计,听到消息后,当场就哭了。他给李鸿章发了最后一条微信:“中堂大人,我们不想回去……美国的铁路技术,我们才学了一半……”
李鸿章看着微信,久久没有回复。他知道,这一召回,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业半途而废,更是大清洋务运动的一次重大挫折。可他无力改变朝廷的决定,只能在心里默念:“孩子们,委屈你们了……”
西、归来之后:散落的明珠与未竟的梦
光绪七年,留洋幼童们被迫回国。当他们穿着西装、说着流利英语踏上故土时,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保守派的冷眼与猜忌。
詹天佑被派去修铁路,却因为是“留洋回来的”,处处受排挤;唐绍仪想参与外交事务,却被说“太洋化”,不得重用。只有少数人,如蔡绍基,在李鸿章的庇护下,在天津洋务局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李鸿章看着这些归来的孩子,心里满是愧疚。他把詹天佑叫到跟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委屈你了。但你记住,你们学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用上的。”
多年后,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用“人”字形铁轨震惊了世界;唐绍仪成了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蔡绍基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这些散落的明珠,最终还是在各自的领域,闪耀出了光芒。
而李鸿章当年力主留洋的苦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理解。那些被召回的幼童,就像一颗颗被埋下的种子,虽然经历了风雨,却终究在中华大地上,长出了洋务的新芽。
(本章完)
曾国藩的微信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的微信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