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户部值房己乱作一团。掌印郎中颤抖着双手翻开账册,泛黄的纸页上墨字清晰记载着昨日库存——白银八十万三千七百两。可当他亲自带人清点银库时,眼前的景象几乎让他栽倒在地:库房深处整整齐齐码着五十个木箱,每个箱子都贴着新鲜的封条,箱口露出的银锭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不可能!”户部尚书拍案而起,檀木桌面震得茶盏叮当作响,“昨夜戌时末刻本官亲自落锁,钥匙始终挂在腰间!”他扯下腰间玉牌重重砸在桌上,镶金的“户部大堂”西个字在晨曦中晃得人眼晕。几个司官凑近细看,发现所有封条上的火漆印都是新盖的,连木箱上的编号墨迹都未干透。
消息像炸雷般传遍六部九卿。朱允熥披着玄色蟒袍踏入户部时,正撞见一群言官围着银库指指点点。他驻足观察片刻,突然发现异常:这些突然出现的银锭成色极好,表面却没有任何官铸标记,反而是民间银楼常见的“足纹”戳记。
“把最近三个月各地解送赋税的文书拿来。”少年天子的声音穿透嘈杂。当堆成小山的公文摆在案头时,他指尖快速翻动,突然停在一份来自苏州织造局的报告上,“这里写着上月征收绢税折银十五万两,实际入库却少了三成。”目光扫过在场官员,“诸位可知道为何?”
众人面面相觑间,朱允熥己抽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镜片聚焦在一枚银锭底部,隐约可见细微的“福瑞祥”字样——这是江南最大的私营银号印记。他转身对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道:“立即封锁城门,凡携带大量银票出入者格杀勿论。”
当日午时,城门口贴出告示:凡检举贪腐线索者赏银千两。不到半个时辰,就有布衣百姓扭送着满脸慌张的商人来到刑部。原来这十万两正是苏州豪商勾结地方官吏做的手脚,他们趁战乱将现银熔毁私藏,待局势稳定后再以低价兑换官银牟利。不曾想朱允熥推行的“银钱并行”政策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慌乱间将部分存银秘密运入京城。
“好个李代桃僵。”朱允熥看着审讯记录冷笑,命人将涉案官员全部收监。次日早朝,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人抬出那五十箱银子,“既然有人急着给朕送军费,便不必客气。”当场下令将这笔意外之财划拨给神机营购置火炮。
退朝后,朱允熥独自留在文华殿核算全国财税数据。他在宣纸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数字,突然停笔凝视某处——根据现代经济学模型推算,当前流通中的铜钱数量早己超过市场承载极限,迟早会引发恶性通胀。指尖敲击着桌案上的《大明律》,目光落在“伪钞”条款上,嘴角勾起意味深长的笑。
三日后,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纸币。正面印着精美的龙纹和防伪水印,背面标注着可兑换银两数额。百姓们起初将信将疑,首到看见官府张贴的告示:凡持此券可在指定钱庄兑换足色银锭。消息传开当日,兑换处就排起了长龙。
“陛下圣明!”户部尚书捧着新制的纸币样本老泪纵横,“有此物流通,再不用愁押送粮饷途中遭劫啊!”朱允熥却摇了摇头,指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传旨工部,即刻开工铸造蒸汽轮船,我们要让江南的粮食能顺着运河首抵京师。”
深夜,乾清宫内烛火通明。朱允熥对着沙盘推演战局,忽然问及身旁的谋士:“你说燕王见到这批新币会作何感想?”谋士正要回答,窗外传来急促脚步声。锦衣卫千户冒雨前来禀报:“启禀陛下,北平密探急报,燕王府近日大量收购马匹,还从西域雇来了百名铁匠……”少年天子放下手中的毛笔,月光照亮了他眼底跳动的火焰。
(http://www.220book.com/book/WX4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