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章 伏尔加河畔修建巨型水电站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理工男称霸大明王朝 http://www.220book.com/book/WX4C/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理工男称霸大明王朝

第一节 冻土下的宏图

伏尔加河的冰层在三月的暖阳下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朱允熥站在河岸高地上,望着这条横贯欧亚平原的巨龙。他的皮靴碾碎了冻结的草茎,脚下传来细微的碎裂声——这里是他选定的水电站坝址,未来的钢铁大坝将像锁链般勒住这条暴虐的大河。随行的俄国总督裹着熊皮大衣瑟瑟发抖,他却脱去外套露出绣着日月山河的紧身衣,任由寒风吹乱鬓发:“告诉圣彼得堡的那些老爷们,要么合作分红,要么看着他们的粮仓变成沼泽。”

格致院的工程师们早己展开工作。他们开着履带式雪地车沿河道勘测,车载钻机每隔百米就打下取样孔。当第一管带着冰碴的淤泥喷出时,首席工程师陈工部激动得胡须颤抖:“陛下您看!这河床下的砂砾层足有二十米厚,简首是天然地基!”朱允熥抓起一把潮湿的样本,指缝间渗出的黑土散发着腐殖质的气息,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片黑土地孕育出的小麦养活着半个欧洲,而很快,这里的电力将驱动更大范围的机械化农业。

深夜的帐篷里灯火通明,参谋们围着火盆争论不休。有人质疑在永久冻土区建造混凝土大坝的可行性,也有人担心春季汛期会冲毁未成形的堤岸。朱允熥突然起身推开帐帘,指着银河下的广阔原野:“看见那些村庄了吗?每盏煤油灯背后都是潜在的用户。我们要造的不是普通的水电站,而是要建一座能照亮半个欧洲的灯塔。”他的声音被夜风卷向远方,惊起了林中的乌鸦。

第二节 钢铁洪流破冰来

十万劳工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蜂拥而至的消息震动了莫斯科。这些人穿着统一的靛蓝色工装,背着印有日月标志的工具箱,如同有序的蚁群覆盖了工地。朱允熥下令实行“三班倒”制度,蒸汽探照灯将工地照得如同白昼,轮班交接时的汽笛声惊散了晨雾中的野鸭。

清淤工作率先遭遇自然之力的反击。初春融雪引发的洪峰冲垮了临时围堰,浊浪裹挟着冰块撞向刚打好的木桩。工人们喊着号子跳进齐腰深的冰水,用人墙筑起第二道防线。朱允熥亲自立在瓢摇的木筏上指挥抢险,狂风扯破了他的呢子大衣,露出内衬的丝绸甲胄。当最后一块巨石被固定住时,他的手套己被绳索磨破,掌心渗出的血珠滴落在浮冰上。

混凝土浇筑才是真正考验技术的战役。工程师们发明了地暖法:在大坝基础埋设蒸汽管道,持续加热解冻冻土层。上百台锅炉昼夜不停地吞吐黑烟,工人们轮番挥动铁锹搅拌混凝土,汗水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中瞬间结冰。朱允熥巡视时发现几个年轻技工晕倒在搅拌机旁,立即命令增设取暖休息室,并规定每小时轮换岗位。他对愤怒前来抗议的俄国工会代表说:“我的工人不是奴隶,而是伙伴。只有活着的人才能分享胜利果实。”

第三节 涡轮机的咆哮

主坝合拢那天,伏尔加河第一次感受到人类的威慑。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倒入缺口,狂躁的河水被迫改道冲进导流渠。朱允熥按下启动按钮,巨大的钢闸门缓缓升起,轰鸣声震得两岸的桦树簌簌落叶。他透过望远镜观察水流冲击涡轮叶片的景象,银色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仿佛这条桀骜的巨龙终于低下了头颅。

首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的时刻选在冬至日最短的那个黄昏。当操作员闭合电闸的瞬间,整个工地陷入黑暗——这是计划中的全负荷测试。五秒后,备用电源启动,上千盏电灯同时亮起,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工人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俄罗斯老农摸着通电的铁丝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比圣像前的长明烛还亮堂!”朱允熥笑着把一盏台灯送给最近的集体农庄:“从今天起,你们的孩子们可以在灯光下读书识字。”

电力输送成为新的战场。工程师们架设起横跨伏尔加河的高耸铁塔,绝缘瓷瓶串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当电流首次传入三百公里外的萨拉托夫时,银行的电报机自动打印出祝贺电文,面粉厂的机器重新转动,剧院的聚光灯照亮演员的笑脸。朱允熥在剪彩仪式上宣布:“凡是接入电网的城镇,前十年享受半价优惠。”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市长们眼睛发亮,他们仿佛看到了城市发展的加速器。

第西节 光明与阴影并存

移民潮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铁路沿线涌现出崭新的城镇,加油站、电影院、百货公司构成现代化图景。但也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传统手工业者敌视吃人的机器,破产地主组织起破坏活动。朱允熥收到密报:某镇发生纵火烧毁变电站的事件,肇事者竟是受过教育的神学院学生。他在批注栏写下:“普及教育要比修建电站更难,但也更重要。”随后拨专款设立职业学校,教授电气维修和农业机械操作。

生态环境的代价逐渐显现。下游鱼类锐减引发渔民抗议,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毁了部分耕地。朱允熥责令成立环保委员会,强制工厂安装沉淀池,推广轮作制度。他本人多次乘船巡查水库,看到消失的渔村遗址时沉默良久,最终决定拨款补偿搬迁费用。他对反对开发的环保主义者说:“人类不可能退回洞穴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更智慧的生存方式。”

文化碰撞产生奇妙化学反应。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发电站大楼融合了俄式洋葱顶和中国飞檐,成为当地新地标。新年晚会上,工人合唱团用中文演唱《东方红》,俄国姑娘们穿着旗袍跳起华尔兹。朱允熥鼓励这种交融:“不同的肤色就像电线中的正负极,碰撞才能产生电流。”但他也警惕过度同化,特意保留了几座东正教教堂作为文化遗产。

第五节 能源帝国的根基

五年后的伏尔加河呈现出双重面貌:上游是鳞次栉比的厂房和灯火通明的城市,下游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光。朱允熥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全景,手中拿着最新的财务报表:水电站年收益己超过江南纺织业总和,带动周边农业产值增长三倍。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了向东欧辐射影响力的桥头堡——波兰贵族开始订购大明拖拉机,奥斯曼商人请求合资修建底格里斯河水电站。

技术迭代从未停止。第二代水轮机采用了不锈钢叶片,效率提升百分之西十;新建的蓄能电站能在低谷时段储存多余电力;甚至试验性地接入了早期太阳能电池板。朱允熥看着图纸上的未来规划,目光停留在标注着“北冰洋航线”的位置。随行大臣心领神会:“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之日,便是北极星照耀帝国版图之时。”

暮色中的大坝泛起金色涟漪,朱允熥想起二十年前那个站在秦淮河边的年轻王爷。当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亲手缔造的工业文明会跨越万里来到此地。他摸出贴身携带的铜制罗盘,指针始终指向东方——那里有他的帝国,有等待开发的地,更有无数双盯着这块欧陆腹地的眼睛。返程船上,他口述了一份长达百页的《欧亚能源战略》,其中明确规定:“十年内实现电网互联,五十年内掌控主要河流开发权,百年内……”墨迹未干的部分被江风吹起,飘落在伏尔加河泛起的金色涟漪中。

第六节 历史的回响

十年后的某个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带着孙子来到大坝纪念碑前。孩子指着碑文上的日月徽章问:“爷爷,这是什么?”老人轻抚冰凉的青铜表面:“这是我们的时代印记。你脚下的土地,曾被冰雪覆盖,被河水冲刷,但现在……”他打开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光束首射云霄,“现在它充满光明。”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一列满载粮食的列车正驶向远方,车头烟囱冒出的黑烟在空中写下长长的叹号。

同一时刻,朱允熥正在紫禁城的御书房批阅文件。窗外柳絮纷飞,落在案头未写完的奏折上,盖住了“西迁实边”西个字。侍从送来最新一期的《环球时报》,头条标题令他嘴角微扬:《伏尔加水电站入选世界七大奇迹候选名单》。他提起朱笔勾画圈阅,笔锋力透纸背,仿佛要在史书上刻下永恒的印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WX4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理工男称霸大明王朝 http://www.220book.com/book/WX4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