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悦离开的第十天,陈江河的生活规律得像上了发条的钟。
白天劳作,晚上进入空间打理作物、复习功课,偶尔利用去公社的机会,用空间出产的少量生姜或品相一般的草药,在黑市换点零钱,继续购入一些有潜力的旧邮票。
他的小金库在缓慢而稳定地增长。
但他深知,知识才是这个年代最硬通的“货币”,尤其是即将到来的那个大时代。
所以,他把最多的精力,还是投入到了学习上。
这天晚饭后,知青点那间充当临时学习室的仓库里,亮起了昏黄的煤油灯。
几个有志气的知青正趴在破旧的桌子上,对着课本抓耳挠腮。
张小军对着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唉声叹气:“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种地又用不上!真是愁死人了!”
李卫东也在抱怨:“就是,还有这物理,什么杠杆原理,咱天天用锄头,不也种得好好的?”
陈江河坐在角落,面前摊开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正安静地看着。
他听到抱怨,抬起头,笑了笑:“话不能这么说。知识学了,总有用得上的时候。比如杠杆原理,明白了就能更省力,修拖拉机也用得上力学知识。”
张小军凑过来,看着陈江河书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注解,佩服地说:“江河,还是你厉害,看得进去。我这脑子,一看就打结。”
陈江河合上书,语气平和地说:“其实没那么难,主要是方法不对。死记硬背肯定不行,得理解原理。”
他拿起张小军的课本,指着那道方程题:“你看,这题其实换个思路就简单了。把它想象成……”
他用一种极其生活化、贴近农村实际的方式,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讲了出来,比如把未知数比作仓库里不知道数量的粮食,把方程两边比作天平。
简单几句话,竟然让张小军恍然大悟!
“哎!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张小军拍着大腿,兴奋起来。
其他几个也在为学习苦恼的知青也被吸引过来。
“江河,那你给我讲讲这个电路图咋看?”
“还有这个化学方程式,咋配平啊?”
陈江河来者不拒,耐心地给他们讲解。
他讲的不是课本上死板的理论,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语言通俗易懂,偶尔还穿插一些科学史上的小故事,听得几个知青津津有味,连连点头。
昏暗的灯光下,他沉稳清晰的讲解声,成了这间破旧仓库里最动人的乐章。
他不仅讲题,更是在潜移默化地灌输一种观念:知识是有用的,学习是有趣的,掌握知识的人,未来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种观念,在这个“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
渐渐地,来找陈江河请教问题的知青越来越多。
甚至连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几个,晚上也会凑过来听一会儿。
陈江河俨然成了知青点里的“小先生”。
他乐于见到这种变化。这不仅能帮助同伴,也能更好地掩护他自己高强度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他是在为那个即将到来的机遇,悄悄地播撒种子。他希望到那时,身边能多几个抓住机会的人。
这天,孙晓梅也拿着一个笔记本过来了,脸上有点不好意思。
“江河,能……能问你个问题吗?”她小声说。
“当然,啥问题?”陈江河放下手里的书。
孙晓梅打开笔记本,上面用工整的字迹抄写着一首英文短诗,有几个单词下面划了线。
“这是……清悦以前教我念的,我觉得挺好听的,就是这几个词不认识,意思连不起来。”孙晓梅的脸有点红,“清悦不在,我就想来问问你。”
陈江河接过笔记本,看了一眼那首诗,是雪莱的《西风颂》片段,很经典的句子。
他心里微微一动,沈清悦连这个都教过孙晓梅?看来她们关系确实不错。
他指着那几个生词,用清晰的发音读出来,然后解释了意思,又把整句诗的意境用中文描绘出来。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孙晓梅眼睛亮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真好!”
她感叹完,又压低声音,带着点羡慕和替朋友高兴的语气说:“江河,你真厉害,懂的比清悦还多。清悦要是知道你现在这么帮大家学习,肯定特别高兴。”
陈江河笑了笑,没接话,把笔记本还给她:“这首诗很有力量,多读读挺好的。”
孙晓梅宝贝似的收好笔记本,高高兴兴地走了。
陈江河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心里想的却是那个远在省城的姑娘。
她现在在做什么?是否安好?有没有受委屈?
他教孙晓梅英文诗,何尝不是一种寄托?仿佛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与她产生一丝微妙的联系。
几天后的傍晚,陈江河刚从地里回来,正在井边冲洗农具,孙晓梅又兴冲冲地跑来了,手里拿着一个信封。
“江河!江河!清悦来信了!里面有给你的!”孙晓梅扬着信封,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
陈江河的心跳漏了一拍,水流冲在锄头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他稳住心神,关掉水龙头,擦擦手,尽量平静地问:“给我的?”
“是啊!信是寄到女知青点的,清悦在信里问大家好,还特意单独写了一张纸条,说是感谢你路上照顾,还有……请教一个学习上的问题,让我转交给你。”孙晓梅说着,从信封里抽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小纸条,递了过来。
陈江河接过纸条,手指能感觉到纸张的柔软。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对孙晓梅点点头:“谢谢。”
孙晓梅嘻嘻一笑:“谢啥,我走啦!”她很识趣地没有多待,转身跑开了。
陈江河拿着那张还带着孙晓梅体温的纸条,走到宿舍后面的老槐树下。
夕阳的余晖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
他深吸一口气,展开了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清秀工整,正是沈清悦的笔迹。
开头是简短的问候和感谢,感谢他路上的援手。然后,她真的写了一个关于高中历史的问题,问得很认真。
但在问题的最后,她用稍微淡一点的墨水,添了一行小字:
“一切安好,勿念。盼归期。”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热烈的表达。
但这七个字,却像带着温度,瞬间熨帖了陈江河这些天来心底那丝若有若无的牵挂。
她安好。
她在盼着回来。
这就够了。
陈江河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形成一个温暖而真实的笑容。
他把纸条仔细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然后,他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那间亮着煤油灯的仓库。
他要去好好准备一下那个历史问题的答案,等她回来时,可以清晰地讲给她听。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步伐坚定而有力。
他知道,他们都在各自努力,朝着重新相聚的那一天,稳步前进。
而知识的纽带,己经将他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WXE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