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夏深线重
闺蜜们的到来,像一阵强劲而温暖的风,吹散了林清韵心头的阴霾,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白鹭用无人机拍摄的老宅和绣房全景视频,配上何蔓撰写的、充满温情的解说词,在社交媒体上小火了一把;秦雨薇带来的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更让她看到了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另一种可能。
而那条询问定制的评论,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在视频下留言,询问是否接单,价格如何。
一股混合着冲动与希望的热流,在林清韵胸中涌动。或许,这真的是一条路?一条既能维持生计,又能让奶奶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的路。她不想坐等开发商的“判决”,也不想眼睁睁看着奶奶的心血沉寂。她必须做点什么。
谨慎起见,她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最简单的要求——在一方真丝手帕的角落,绣一朵小小的、精致的兰花。对方很快沟通确认,付了定金。
信心满满的林清韵翻找出奶奶库存的真丝面料,按照记忆中的步骤,拓稿、选线、上绷。她绣得极其认真,几乎动用了毕生所学,将兰花的清雅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完成后,她仔细检查,自觉完美无瑕,满怀期待地寄了出去。
然而,不过三天,对方的投诉信息便追了过来。语气倒不算恶劣,却带着明显的不满:
“林老师,您绣工确实很好,但这真丝手帕……它根本没法用啊!我只是正常手洗,轻轻揉搓了几下,您绣花的部分就严重缩水、起皱,把整块手帕都拉扯变形了!这……”
后面附上了几张照片。画面里,那朵原本精致的兰花所在之处,面料纠结皱缩,与周围平滑的缎面形成刺眼的对比,确实惨不忍睹。
林清韵盯着手机屏幕,脸上一阵火辣辣,仿佛被人当众扇了一巴掌。她这才猛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奶奶用的,大多是顶级的、经过特殊处理的苏绣专用缎面,而她随手找出的这块“真丝”,或许只是普通、未经固缩处理的衣料,根本承受不住苏绣致密针法的拉扯和后续的水洗。
传承,不仅仅是学会针法,更包含了无数她尚未触及的、关于材料、关于应用的深厚学问。她以为的“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沮丧和羞愧像潮水般将她淹没。她拿着手机,步履沉重地来到医院。
奶奶刚喝完药,正靠在床头闭目养神。听到动静,睁开眼,看到孙女灰败的脸色,温和地问:“囡囡,怎么了?碰上难处了?”
林清韵坐到床边,把手机递过去,声音低得像蚊子哼哼:“奶奶……我搞砸了。”
苏绣兰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照片和对话,沉默了片刻。就在林清韵以为会听到责备时,奶奶却忽然虚弱地笑了笑,那笑容里没有半分责怪,只有看透世事的包容。
“傻囡囡,这算什么。”她抬起那只布满针痕的手,轻轻拍了拍林清韵的手背,“我十六岁跟你太姥姥学染线,光是区分茜草、苏木、靛蓝的成色,就学了大半年。后来上手染布,不是染花了,就是染不均,前前后后,染坏了整整三十匹上好的坯布,才勉强算出师。”
三十匹布?在林清韵的印象里,奶奶的手艺仿佛是天成的,从未想过,那样精湛的技艺背后,也曾有过如此狼藉的“学费”。
“手艺活啊,”奶奶望着窗外,眼神悠远,“急不来,也省不了步骤。错了不怕,就怕错了还不明白为啥错。这回,知道问题在哪儿了吗?”
林清韵重重地点头:“知道了,是面料没选对。”
“哎,这就对了。”奶奶欣慰地笑了笑,“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就知道了。”
奶奶的宽容与点拨,像一双温柔的手,抚平了她心头的褶皱。从医院回来,林清韵立刻联系了那位顾客,诚恳道歉,并全额退款,承诺会研究清楚后,重新为她绣制一份合格的绣品。对方见她态度真诚,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表示愿意等待。
问题回到了原点——哪里能找到适合现代日常用品、又能承载苏绣技艺的特殊面料?
傍晚,顾怀远照例过来看看,顺便带了些新鲜水果。听林清韵皱着眉说完面料困境,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下午,他又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略显陈旧的硬皮笔记本。
“这是我大学时做建筑历史研究的资料本,”他解释道,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贴着剪报、复印的文献片段,还有他手绘的图表,“当时研究过传统丝绸织造与古建筑彩绘颜料耐久性的关联,接触过一些特种纤维的供应商。”
他指着笔记本上一行娟秀的字迹(显然是他当年认真誊写的)和一个联系方式:“这家‘云锦斋’,不算太大,但专做高端、仿古和特种丝绸,尤其擅长处理各类蚕丝面料,应对各种复杂工艺。你可以联系试试。”
林清韵看着那本字迹工整、资料翔实的旧笔记本,心头泛起复杂的暖流。他总是这样,在她需要的时候,默默拿出最实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仿佛一个无所不能的“资料库”和“工具箱”。
她按照联系方式咨询过去,对方果然专业,在听她详细描述了苏绣的针法特点和用途后,推荐了几种高密度、预缩水处理过的顶级桑蚕丝缎和混纺面料,并寄来了样品册。
林清韵摸着那些质感非凡的面料样品,心中豁然开朗。
当天晚上,她谢绝了顾怀远让她早点休息的建议,将自己关在绣房里。灯光下,她重新裁切了来自“云锦斋”的样布,绷上绣架,再次描绘那朵兰花的图样。
这一次,她更加沉静,更加专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订单,更是为了弥补之前的失误,为了验证新的可能。
在绣到最后几片叶子的边缘时,她想起奶奶针线簿里记载的一种极少使用的针法,名为“隐星针”。此针法极其耗费心力,要求绣娘在极小的幅度内频繁变换进针角度和丝线股数,绣出的边缘看似与寻常无异,实则更加柔韧、耐磨,且能更好地适应面料的微小形变,常用于绣制需要经常折叠或移动的物件。
她凝神静气,屏住呼吸,指尖捏着细若发丝的绣线,一针,一线,小心翼翼地运用起这“隐星针”。灯光将她的身影拉长,投在古老的墙壁上,与记忆中奶奶深夜伏案绣制的影子,悄然重叠。
当最后一针落下,她轻轻抚过那朵在特种缎面上悄然绽放、边缘蕴含玄机的兰花,心中涌起的,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轻松,更是一种跨越了挫折、触摸到技艺更深层奥秘的、沉甸甸的喜悦。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她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WY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