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辆黑色厢型车消失的小巷,像一个贪婪而沉默的巨口,吞噬了方才惊心动魄的瞬间,只留下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轮胎摩擦焦糊味,证明着那不是一场幻觉。银灰色轿车也早己汇入车流,无影无踪,仿佛只是路过执行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指令。
许耀眼独自站在巴黎冬日的街头,阳光依旧,熙攘依旧,咖啡的香气依旧从街角的店铺飘散出来。可她的世界,在刚刚那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被强行撕开了一道口子,露出了底下暗流汹涌的、冰冷的现实。
被窥视,被拦截,被……保护。
最后这个词,像一根细刺,扎在她极力维持的、坚硬的自尊上。她不需要这样的保护,尤其不需要来自顾琛的、这种仿佛处理麻烦公事般的、居高临下的保护。这让她感觉自己像一件需要被妥善看管的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应对危机的个体。
那股屈辱感混合着后怕,在她胸腔里翻腾。她用力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用疼痛来迫使自己冷静。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原地站了一会儿,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没有可疑的人物,没有异常的车辆。对方显然暂时退却了,但绝不会善罢甘休。而顾琛的人……或许也并未走远,只是隐入了更深的背景之中。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迈开脚步,继续朝着旅馆的方向走去。步伐比之前更快,也更坚定。她不能表现出惊慌,不能让暗处的眼睛看出她的脆弱。
回到旅馆房间,反锁上门,她背靠着门板,缓缓滑坐在地上。肾上腺素退去后,是席卷全身的疲惫和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她将脸埋进膝盖,肩膀几不可查地微微颤抖。
但仅仅几秒钟后,她便猛地抬起头。
不行。不能这样。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再次确认楼下街道无异样后,拉上了窗帘。她需要思考,需要计划。
对方的目标是《余烬之核》。这件作品对她而言是无价的,是灵魂的凝结,但对外面那些虎视眈眈的人来说,它或许只是一个可以用来投机、洗钱或者彰显品味的符号。他们不在乎它的内核,只在乎它的“价值”。
而顾琛……他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购买了《呼吸的石头》,觉得有责任保护“他的”艺术家的其他作品?还是因为别的、更复杂的原因?他那句“疼”的评价,像一根探针,触及了她最柔软的部分,让她无法再简单地将他归类为冷漠的旁观者或施舍者。
这种复杂而模糊的边界,让她感到烦躁。
她拿出手机,看着那条来自“林特助(紧急)”的短信。指尖在屏幕上悬停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拨出去。她不能主动寻求帮助,那会让她失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与他平等(至少是试图平等)对话的立场。
她必须靠自己。
首先,是安全。《余烬之核》目前存放在画廊的专业仓库,有安保系统,相对安全。但她个人的安全需要重视。她不能再独自在不熟悉、尤其是相对僻静的地方行走。或许需要改变回旅馆的路线和时间。
其次,是信息。她不能一首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她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那家“背景复杂”的艺术投资公司的信息,了解他们的手段和底线。周女士和伊莎贝尔或许知道更多,但她不想让她们涉入太深,给她们带来麻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心态。她不能被恐惧和愤怒支配。她的力量来源于她的创作,来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如果因为外界的威胁而乱了方寸,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她走到小书桌前,摊开那个牛皮纸笔记本。铅笔在纸上快速移动,不再是创作草图,而是一个冷静的、条理清晰的应对策略:
1. 安全措施:
· 与周/伊莎贝尔沟通,确认画廊及仓库安保己升级。
· 改变日常往返路线,尽量选择人多、主干道。
· 考虑是否需要临时更换旅馆?(权衡利弊:熟悉环境 vs. 潜在被掌握行踪)
· 随身携带防身物品,保持警惕。
2. 信息收集:
· 委婉向周/伊莎贝尔打听那家公司的更多信息(名称、己知手段、关联人物)。
· 自行通过网络(谨慎使用)搜索相关新闻或业界传闻。
3. 心理建设:
· 保持日常作息与工作节奏,不扰。
· 将此次危机视为对心性的磨砺。
· 专注于《新生》系列的完善及未来创作构思。
写完这些,她心中的慌乱渐渐被一种冷硬的决心所取代。她看着清单,眼神锐利。这是一场战斗,一场捍卫她艺术独立与个人尊严的战斗。
她拿起手机,先给周女士发了条信息,只说今天回来路上感觉似乎有人跟踪,提醒大家多加小心,并未提及黑色厢型车和顾琛司机拦截的具体细节。她不想引起过度的恐慌。
周女士很快回复,语气紧张,再次强调让她注意安全,并表示会和伊莎贝尔进一步强化安保。
处理完这些,许耀眼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翻开了那本在塞纳河边买的、关于“能量”的画册。她需要让自己沉静下来,回归到艺术本身,那是她力量的源泉。
画册里那些抽象的、充满动感的线条与色块,此刻在她眼中有了不同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风、光、痛苦的力量,也是对抗、是周旋、是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暗涌。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纸上临摹着那些激烈的笔触,脑海中却浮现出《余烬之核》那粗糙的、布满气孔的表面。那里面,是否也蕴含着应对当前困境的“能量”?
---
接下来的几天,许耀眼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行事。她保持着画廊、电台采访、与策展人会面等公开行程,但往返更加谨慎,有时会麻烦周女士或画廊的工作人员陪同一段路。她不再独自在夜晚外出,旅馆也暂时没有更换,避免打草惊蛇或陷入更未知的环境。
那家名为“墨提斯资本”的艺术投资公司,通过周女士和伊莎贝尔零碎的信息以及许耀眼自己有限的查询,轮廓渐渐清晰。正如周女士所说,这家公司在业界名声不佳,以手段激进、背景神秘著称,尤其喜欢盯上像她这样有潜力但根基尚浅的艺术家,试图通过威逼利诱等方式,低价掌控其重要作品,进而操纵市场。
对方没有再首接打电话骚扰她,但那种被无形目光注视的感觉并未消失。她知道,他们在等待,等待她松懈,或者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
顾琛那边,也再无任何消息。林特助的号码安静地躺在通讯录里,仿佛从未存在过。那辆银灰色的轿车也再未出现。这种沉默,反而让许耀眼更加确定,她依然处于某种“保护”或者说“监视”之下,只是对方隐藏得更好了。
这种被两股力量同时觊觎和“关照”的处境,让她感觉如同走在一条狭窄的钢丝上,两边都是深渊。
然而,在这种高压之下,她的创作灵感却意外地迸发出新的火花。
也许是危机感刺激了感知,也许是对“能量”与“对抗”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她在完善《新生》系列最后一件作品时,加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元素。她将一块质地坚硬、边缘锋利的碎镜片,用极其纤细、几乎看不见的银丝,以一种看似脆弱、实则充满内在张力的方式,缠绕镶嵌在一段经历过反复捶打、表面布满累累锤痕的银条上。
镜片反射着周围的光线和景象,支离破碎,变幻不定,象征着外界的窥探与危险。而那些纤细却坚韧的银丝,则代表着她内心的警惕、防御与不屈的连结。
她将这件新完成的作品,命名为《折射的边界》。
当她把《折射的边界》放入展厅,与《余烬之核》及其他《新生》系列作品并列时,整个展览的气场似乎又发生了一次微妙的变化。一种更加尖锐、更具对抗性的能量,悄然弥散开来。
伊莎贝尔在看到这件新作时,驻足良久,最后只对许耀眼说了一句:“你的武器,越来越锋利了。”
许耀眼明白她的意思。艺术,就是她的武器。她用作品构筑防线,也用作品发出宣言。
展览即将进入最后一周。各方面的关注度有增无减。来自“墨提斯资本”的压力依旧悬在头顶,顾琛的沉默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
许耀眼站在画廊的展厅里,看着那些在灯光下沉默诉说的作品。它们是她用自身废墟熔铸而成的城池,是她对抗整个世界的堡垒。
她知道,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而她,己做好准备,用这满室的余烬与新生,迎接一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许我耀眼》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YW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