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这日,贾母突然命人在荣庆堂设下香案,召集合族子孙。众人到时,但见老太太身着诰命服色,端坐正堂,两旁烛火通明,竟比年节祭祖还要庄重。
"今日叫你们来,"贾母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是要定一件关乎家族存亡的大事。"
满堂寂然中,她颤巍巍起身,从鸳鸯手中接过一个紫檀木匣。打开时,里面竟是一柄玉如意和一本泛黄的账册。
"这如意是太祖皇帝赏赐,"贾母目光扫过众人,"这账册,记录着贾府五代基业。今日,我要把它们交给一个人。"
王夫人忍不住道:"老太太,这般大事..."
"正是大事,才不能含糊。"贾母打断她,目光定在宝玉身上,"玉儿,上前来。"
宝玉整衣上前,跪在祖母面前。贾母将玉如意郑重放在他手中:"从今日起,你就是贾府的当家人。族中大小事务,皆由你决断。"
满堂哗然。邢夫人急道:"宝玉年纪尚轻,只怕..."
"年纪轻?"贾母冷笑,"他这几个月的作为,你们谁比得上?"说着翻开账册,"单是漕运一项,就为府里省下三万两开支。这样的能耐,你们谁有?"
贾政躬身道:"母亲说的是。只是..."
"没有只是。"贾母厉声道,"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往后谁敢阳奉阴违,就是与我这个老太婆过不去!"说罢剧烈咳嗽起来。
宝玉急忙扶住祖母。贾母握紧他的手,低声道:"好孩子,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
待贾母歇下,宝玉手持玉如意立于堂前。但见底下神色各异:探春目光欣慰,李纨垂首不语,贾环面露嫉恨,赵姨娘眼神怨毒。
"既然祖母托付,"宝玉朗声道,"我便立三条规矩:其一,各房用度按新制裁减;其二,所有产业须定期公示;其三,子弟无论嫡庶,皆可入学读书。"
贾环突然嗤笑:"二哥哥好大气派!不知可能服众?"
宝玉不答,只命人抬上几个箱笼:"这是上月各产业账册,请诸位过目。"
探春率先查看,惊喜道:"书坊盈利一万二千两?"
"不止。"平儿展开漕运账簿,"漕运新辟南线,首航净利八千两。"
众人面面相觑。宝玉又道:"我己请旨重开族学,凡贾氏子弟,皆可免费入学。另外设'励学银',考中秀才者赏百两,举人五百两。"
一首沉默的贾兰忽然抬头,眼中闪着希冀的光。
王夫人叹道:"难为你想得周全。"
"还有一桩。"宝玉取出一卷地契,"我打算将城外别院改为善堂,收养孤寡。每年从产业利润中拨出一成,用作善举。"
邢夫人尖声道:"自家都难保,还顾得上外人?"
"正因为自家难保,才要广结善缘。"宝玉目光如炬,"今日我们帮人,来日才有人帮我们。"
正当争执,忽见赖大慌张来报:"二爷,漕帮来信,说贾雨村扣了咱们三条粮船!"
宝玉从容道:"不必惊慌。茗烟,去请顺天府丞过来品茶。"
不过一个时辰,顺天府丞亲自押着粮船来到码头。那官员对宝玉赔笑:"下官不知是贵府的船,多有得罪。"
宝玉含笑还礼:"大人公务在身,理应如此。"转身却对贾芸低语,"查查贾雨村最近与谁往来。"
是夜,宝玉在书房召见心腹。烛光下,他展开一幅巨大的产业图:"三月之内,我们要完成三件事:漕运打通江淮线,书坊开设江南分号,脂粉铺进军宫中。"
探春指着图纸:"江淮线要经过忠顺王的封地..."
"所以才要快。"宝玉目光深邃,"待他们反应过来,我们己经站稳脚跟。"
平儿递上名册:"这是愿意跟随改革的下人名单,共八十七人。"
"很好。"宝玉提笔圈点,"这些人,月钱加倍。"
忽然窗外传来笛声,却是黛玉在潇湘馆吹《破阵乐》。宝玉会心一笑,知道这是她在为自己鼓劲。
次日清晨,宝玉首次以当家身份主持议事。但见他条分缕析,处置分明,连最刁滑的管事也不敢敷衍。午间查库,一眼看出账目破绽;午后巡庄,当场指点农事革新。
贾政在廊下远远望着,对王夫人叹道:"这孩子...确实长大了。"
唯有赵姨娘在佛前诅咒:"且看他能得意几时!"
三月之期届满那日,宝玉亲自将最后十万两罚银送入户部。回府时,但见贾母率众等在门前。老太太望着英气勃发的孙子,老泪纵横:"祖宗保佑,我贾门有后了!"
是夜,宝玉独登高楼。望着星火点点的府邸,他想起前世读过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前路还有更多艰难险阻,但只要方向正确,终能带领这个古老的家族走向新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这春深似海的夜晚,贾府的命运之舟,终于调转了航向。
正是:
老祖托付千斤担,
少年受命振家声。
但得慧心破旧局,
终教枯木再逢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ttp://www.220book.com/book/WZR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