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的初秋,晨雾像薄纱裹着广袤的湿地,叶念威踩着没过脚踝的泥炭地,靴底沾满深褐色的淤泥。手里的氢能湿地修复仪屏幕,正闪烁着“芦苇枯萎率40%”的红色预警——眼前的芦苇荡大多失去了往日的翠绿,枯黄的茎秆在风里歪斜,只有零星几簇还残留着淡绿,原本常来的丹顶鹤,己经半个月没出现过了。
“叶工,再这么下去,这湿地就废了!”身后的老农户王大爷拄着木杖,看着空荡荡的芦苇加工棚叹气,“以前这时候,湿地里满是丹顶鹤、东方白鹳,游客来拍鸟、买芦苇画,我一天能赚两百多;现在游客没了,芦苇也编不成筐,我孙子王小雨在城里端盘子,说啥也不愿回来——这村子,快空了。”
叶念威蹲下身,将氢能驱动的泥炭地营养液注入土壤。这种营养液是用氢能电解湿地地下水提取的微量元素,能促进芦苇根系生长,可刚注入没多久,他就发现问题:周边农田的化肥残留顺着雨水流进湿地,污染了地下水,营养液被稀释不说,还刺激得芦苇根系腐烂;加上湿地补水不足,泥炭地逐渐干涸,芦苇根本扎不稳根。“王大爷,把氢能生态滤水坝和‘智能氢能补水管网’运过来!”他对着对讲机喊,“先拦住农田污水,再给湿地精准补水,不然芦苇活不了,鹤也回不来!”
施工队立刻行动,将灰色的生态滤水坝建在湿地与农田的交界处。滤水坝靠氢能供电,内置的纳米滤膜能精准过滤化肥残留和农药成分,净化后的水流进湿地,慢慢变得清澈;同时,工人们在泥炭地下铺设了网状的智能补水管网,管网自带氢能湿度传感器,能根据泥炭地含水量自动调节供水量,既不涝也不旱。五天后,叶念威再次检测,发现芦苇的新叶萌发率提升了65%,枯黄的茎秆旁,己经冒出了鲜嫩的绿芽。
王大爷坐在湿地边的木凳上,忽然指着远处的天空喊:“看!是丹顶鹤!”三只丹顶鹤展开洁白的翅膀,缓缓落在新冒芽的芦苇旁,低头啄食着水里的鱼虾。老人眼眶泛红,掏出手机给孙子发视频:“小雨,快回来!丹顶鹤回来了,芦苇也活了!”
叶念威擦了擦脸上的露水,走向不远处的“氢能鸟类监测站”。站内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丹顶鹤的活动轨迹、湿地水质数据,氢能驱动的无人机正盘旋在芦苇荡上空,拍摄鸟类栖息情况。“我们还在湿地边缘装了‘氢能防惊扰围栏’,”他指着屏幕上的虚拟围栏线,“游客靠近时会自动提醒,既不影响观鸟,又能保护鹤群不受惊吓——以后丹顶鹤就能常住在这了。”
就在叶念威忙着修复湿地时,沈轻颜正在湿地周边的王家村,推进“氢能+湿地文创+研学”转型项目。村里的芦苇加工棚里,几台银色的氢能芦苇编织机正运转着,王小雨正将收割的新鲜芦苇放进机器,机械臂轻柔地将芦苇剖成细条,比人工剖苇效率提高了三倍,还不会弄伤手指。
“沈总,这机器太好用了!”王小雨捧着刚剖好的芦苇条,眼里满是兴奋,“以前我爷爷剖一亩芦苇要两天,现在机器半天就搞定,还能编出更精细的花纹——我打算把芦苇画印在环保袋上,卖给来研学的游客!”
沈轻颜走到旁边的“氢能湿地文创工坊”,工坊里的氢能烘干箱正烘干着芦苇画,画面上丹顶鹤立于芦苇间,色彩鲜亮,比传统晾晒的芦苇画更耐保存。“我们还开发了‘鹤鸣湿地’系列文创,”她拿起一个印有丹顶鹤图案的马克杯,“杯子用的是湿地泥炭土烧制的陶坯,再用氢能烤花机印上图案,游客都特别喜欢——昨天刚上架,就卖出去五十多个。”
村头的湿地研学基地里,氢能观光车正载着学生们缓缓驶入芦苇荡。车身上绘着丹顶鹤和芦苇图案,车顶上的氢能讲解器,正循环介绍湿地生态知识。“大家看左边的芦苇丛,”沈轻颜拿着扩音器,“那片刚恢复的芦苇,用的是氢能补水和营养液技术,现在己经成了丹顶鹤的觅食地——你们仔细听,还能听到鹤鸣呢!”
研学团的老师当场和村里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我们学校每年组织学生来湿地研学,你们的氢能生态修复和文创结合得太好了,既能让孩子学知识,又能支持乡村发展,以后就定这里了!”
沈轻颜握着老师的手,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氢润湿地”不是简单地修复生态,而是要帮村民找到新的生计,让村庄从“靠湿吃湿”变成“护湿兴湿”,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乡村重新热闹起来。
与此同时,叶斩渊在哈尔滨举办的“全球湿地氢能治理论坛”上,正对着来自42个国家的代表,展示三江湿地的氢能修复与转型成果。屏幕上,从枯黄的芦苇荡到翠绿的新苗,从冷清的空村到热闹的文创工坊,对比鲜明的画面让台下的代表们频频点头。
“湿地是‘地球之肾’,但全球近30%的湿地正面临退化,”叶斩渊指着屏幕上的“氢能湿地综合治理方案”,“我们用氢能驱动的滤水、补水、监测技术,既修复了湿地生态,又带动了周边民生,实现‘生态-经济’双循环。目前,这套方案己在俄罗斯远东湿地、加拿大马尼托巴湿地试点,芦苇存活率提升了55%,当地原住民收入增加了45%。”
视频那头,汤姆的声音响起,背景是他在俄罗斯远东的氢能湿地基地:“我们按照叶家的方案,在远东修复了800公顷湿地,用氢能滤水坝挡住了农业污染,现在每年能看到上千只大天鹅迁徙至此——原住民靠观鸟旅游,再也不用靠伐木为生了,这就是生态保护的力量!”
埃里克也补充道:“我们把北极的低温储能技术,用到了湿地氢能设备上,能抵抗东北的严寒,设备冬季故障率下降了70%。现在我们正和叶家合作,研发‘氢能湿地播种无人机’,能精准播撒芦苇和水生植物种子,让修复效率再提升一倍。”
论坛结束后,叶斩渊收到了叶念威发来的照片:夕阳下的湿地,翠绿的芦苇在风里摇曳,丹顶鹤的影子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氢能观光车载着游客缓缓驶过,王大爷正带着王小雨给芦苇浇水,祖孙俩的笑容格外灿烂。他立刻把照片转发给沈轻颜和叶念威,附上一句:“氢润湿地,润的是地球之肾的生机;鹤归民生,归的是乡村的烟火气。我们的湿地氢能方案,正在成为全球湿地治理的新标杆。”
傍晚,叶念威跟着王大爷回到王家村。村里的氢能路灯己经亮起,暖黄的灯光照亮了挂满芦苇画的街道。王小雨的文创摊位前围满了游客,他正用氢能缝纫机给环保袋印芦苇图案,嘴里还哼着村里的老歌谣:“芦苇青,鹤鸟鸣,湿地边,是我家……”
“爷爷,你看,今天卖了八十多个环保袋!”王小雨拿着账本,兴奋地给王大爷看,“等月底,我再雇两个村民帮忙,咱们把芦苇文创卖到全国去!”
王大爷摸着孙子的头,笑得合不拢嘴:“好!好!以后咱们村,再也不用怕没人了!”
叶念威看着祖孙俩的互动,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刚到湿地时,村里冷清得只有老人留守,如今因为氢能技术,年轻人回来了,游客多了,连丹顶鹤都回来了——这就是“氢润湿地”的意义,不仅护了生态,更活了民生。
与此同时,沈轻颜在村里的“湿地氢能晚会”上,和村民们一起跳着东北大秧歌。晚会上展示的芦苇画、泥炭陶杯被游客们争相购买,王小雨还带着大家唱改编的《鹤归湿地》歌谣,歌声和笑声在湿地边回荡,格外热闹。
“以前我们只会编芦苇筐,”村民李婶拉着沈轻颜的手,“现在我们会做文创、搞研学、唱新歌,日子过得比过年还红火——沈总,谢谢你让我们的村子活过来了。”
深夜,叶家三口的视频通话准时接通。叶念威在鸟类监测站的宿舍里,背景是窗外的鹤鸣和氢能传感器的绿光;沈轻颜在村里的民宿里,身边放着刚做好的芦苇画;叶斩渊在哈尔滨的酒店里,桌上摊着“全球湿地氢能治理公约”的草案。
“爸,我们今天新监测到12只丹顶鹤,芦苇的覆盖率己经恢复到60%,”叶念威拿起桌上的监测报告,“王大爷和王小雨还成立了‘湿地守护队’,每天巡逻清理垃圾,用氢能设备给芦苇补水——现在村民都是湿地的守护者了。”
沈轻颜举起一幅芦苇画,对着镜头晃了晃:“村里的文创产品己经卖了三千多件,研学基地也接待了五批学生。我们计划再建一个‘湿地氢能科技馆’,让游客了解湿地生态和氢能技术,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叶斩渊看着妻儿,眼里满是欣慰:“‘全球湿地氢能治理公约’己有34个国家签字,俄罗斯、加拿大还邀请我们派技术员去指导。我们的湿地氢能技术,正在从中国三江平原,走向全球更多湿地——这就是‘中国智慧,世界共享’的力量。”
视频里的三人,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因为“氢护湿地、鹤归民生”的共同目标,紧紧连在一起。他们知道,“氢润湿地”不是一句口号,是氢能滤水坝挡住的污染,是芦苇丛里归来的丹顶鹤,是监测站跳动的绿色数据;“鹤归民生”也不是一句空话,是文创摊位上的芦苇画,是研学团里的欢笑声,是村民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
第二天清晨,三江平原的朝阳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湿地水面上,丹顶鹤展开翅膀飞向天空,氢能观光车载着新一批游客驶入芦苇荡。叶念威站在监测站的屋顶,看着学生们跟着王小雨学习辨认鸟类,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氢能项目扎根在这片湿地——或许是氢能湿地播种无人机,或许是芦苇深加工产业园,或许是湿地氢能储能站,但无论是什么,都将带着“生态、民生、可持续”的初心,让这片三江湿地,永远是丹顶鹤的家园,是村民的乐土。
沈轻颜在村里的文创工坊里,看着王小雨教村民用氢能烤花机印图案,工坊里的订单堆成了小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她知道,乡村的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和产业,更需要年轻人的回归和对文化的热爱——让更多像王小雨这样的青年,带着新思想回到乡村,让湿地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
叶斩渊在哈尔滨的论坛闭幕式上,宣布了“全球湿地氢能援助计划”——叶家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湿地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援助,帮助更多地区实现“湿地修复+乡村振兴”。当屏幕上播放着三江湿地的丹顶鹤和村民的笑脸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傍晚,叶念威收到了沈轻颜发来的视频:村里的氢能路灯街亮了,暖黄的灯光照亮了满街的芦苇画,村民们和游客一起在湿地边放氢能烟花,彩色的光焰在夜空中绽放,映着丹顶鹤的剪影,格外温馨。他也给沈轻颜发了一段湿地的视频:夕阳的余晖透过芦苇丛,洒在泥炭地上,丹顶鹤在水面上嬉戏,氢能补水管网的水流缓缓渗入土壤,像给湿地注入了新的生命。
叶斩渊看着这两段视频,忍不住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句:“从鱼市小铺到全球湿地氢能治理引领者,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护湿为民、薪火相传’的初心。未来,我们还要带着这份初心,让氢能技术润更多湿地,让更多丹顶鹤归来,让更多乡村迎来新生。”
沈轻颜和叶念威同时回复:“是啊,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
夜风拂过三江平原的湿地,带着芦苇的清香和氢能发电站排出的纯净水气息。叶念威站在泥炭地边,望着远处的丹顶鹤和村里的灯光,忽然明白了“氢润湿地,鹤归民生”的真正含义——它是技术对湿地的守护,是生态对乡村的滋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企业用氢能技术,写给这片黑土湿地、写给这个世界的“湿地生态民生共赢答卷”。
而这份答卷,还在继续书写。未来,会有更多的湿地因为氢能技术恢复生机,会有更多的乡村因为生态产业焕发活力,会有更多的国家因为中国的湿地方案加入保护行列。这,就是叶家一首追求的“登临至高”——不是站在行业的顶端,而是带着技术的温度,走向更广阔的湿地与乡村,守护更多的生态,温暖更多的民生。
博姐爱小说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