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初夏,咸涩的海风裹着热浪掠过连片的盐碱地,地表泛着一层白花花的盐霜,踩上去硌得脚生疼。叶念威穿着防盐靴,手里的氢能盐碱度检测仪屏幕,正闪烁着“土壤含盐量3.5%、pH值8.8”的红色预警——眼前的千亩稻田,近半秧苗叶片发黄枯萎,泡在浅水里的稻根泛着褐色,只有田埂边几簇芦苇还透着点绿,远处的土坯房前,老稻农张大爷正蹲在田埂上,揪着枯萎的秧苗叹气,皱纹里满是愁容。
“叶工,这盐碱地就是块‘铁板地’!”张大爷的声音裹着海风的咸涩,带着无奈,“以前靠淡水洗盐,好年景一亩稻能收八百斤,今年淡水不够,盐都积在土里,秧苗刚插就烂根;我儿子张明在城里开餐馆,说啥也不愿回来——这地要是种不出稻,我们这渔村,就真完了。”
叶念威蹲下身,掬起一捧田水,指尖能感受到水的咸涩。他盯着田里的积水——传统洗盐耗水量大,还会让地下水位升高,加剧次生盐碱化;而普通的耐盐稻种,在高盐环境下也难以存活。“把‘氢能膜法脱盐系统’和‘耐盐稻专用氢能营养液’运过来!”他对着对讲机喊,“脱盐系统靠氢能驱动,用反渗透膜过滤田水盐分;营养液里加了耐盐因子,能增强稻苗抗盐性,再配合地下埋的氢能渗灌管,精准补水脱盐,双管齐下救秧苗!”
施工队立刻行动,将银色的脱盐设备架在田埂边,水管接入稻田,启动后屏幕上的含盐量数值不断下降;同时,工人们将淡绿色的营养液倒进施肥罐,通过渗灌管缓缓渗入稻田根部。半个月后,叶念威再次检测,发现土壤含盐量降到了0.8%,pH值稳定在7.5,枯萎的稻苗旁,新插的秧苗己经抽出了嫩绿的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晃。
张大爷捧着刚抽出的稻叶,粗糙的手指反复,眼眶泛红:“活了!真活了!叶工,你看这叶子多绿——我这就给张明打电话,让他回来看看,咱们的稻田有救了!”
叶念威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走向田边的“氢能盐碱地治理站”。站内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含盐量、水稻生长数据,氢能驱动的无人机正盘旋在稻田上空,红外镜头能精准识别长势弱的稻苗,自动调整营养液供应量。“我们还在稻田周边种了柽柳和芦苇,”他指着屏幕上的绿色斑块,“这两种植物能吸收土壤盐分,明年春天再用氢能播种机播上苜蓿,既能当绿肥,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以后这盐碱地,就能种出好稻子了。”
就在叶念威忙着救稻田时,沈轻颜正在村头的张家村,推进“氢能+稻米深加工+农耕文旅”转型项目。村里的老碾米坊改造成了“氢能稻米工坊”,几台银色的氢能精米机正运转着,村民们将收割的稻谷倒进进料口,机器能快速分离米、糠、壳,加工出的精米颗粒,比传统碾米效率提高了西倍,还能同步制作糙米茶、米糠油。
“沈总,这精米比我家老碾子碾的还亮!”村民李嫂捧着刚加工好的精米,笑得露出豁牙,“以前糙米只能自己吃,现在做成精米礼盒,一斤能卖八块钱;还有这氢能冻干机,把米饭做成方便米饭,城里游客尝了都抢着要!”
沈轻颜走到工坊旁的“氢能农耕体验区”,这里划分出小块稻田,游客能跟着张大爷学习插秧、灌溉,旁边的展示区里,用氢能烤花机印着稻田图案的布袋、米缸整齐摆放。“我们还开发了‘盐碱地稻米宴’,”沈轻颜指着桌上的菜品,“用氢能灶做稻花鱼、糯米鸡,食材都是田里种的,游客来了既能体验农耕,又能吃特色菜,利润比单卖稻谷翻三倍。”
村口的“农耕研学驿站”里,氢能观光车正载着游客往稻田去。车身上绘着金黄的稻穗和蓝色的渤海湾,车顶的讲解器里,循环播放着张大爷的声音:“以前这盐碱地种不出粮,现在有了氢能脱盐,稻子又活了,我们的日子也能有盼头了……”
游客里有个来自北京的连锁超市采购经理,尝了精米做的米饭后,当场和村里签订了采购协议:“你们的稻米无添加,用氢能设备加工也符和我们的健康标准,以后我们的超市,就专售你们的‘盐碱地生态米’!”
沈轻颜握着经理的手,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氢治盐碱地”不是简单地脱盐救苗,而是要帮村民延长稻米产业链,让“守地种稻”变成“全链增收”,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盐碱地旁的渔村重新热闹起来。
与此同时,叶斩渊在天津举办的“全球盐碱地治理氢能论坛”上,正对着来自43个国家的代表,展示渤海湾的氢能治理与转型成果。屏幕上,从枯萎的秧苗到嫩绿的稻叶,从冷清的老碾坊到热闹的体验区,对比鲜明的画面让台下的代表们频频点头。
“全球盐碱地面积超9.5亿公顷,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却因含盐量高、肥力低难以利用,”叶斩渊指着屏幕上的“氢能盐碱地综合治理方案”,“我们用氢能驱动的膜法脱盐、耐盐营养、稻米深加工技术,实现了‘脱盐-增产-增收’的闭环。目前,这套方案己在沙特阿拉伯东部、澳大利亚墨累河三角洲试点,水稻存活率提升了75%,当地农户收入增加了60%。”
视频那头,汤姆的声音响起,背景是他在沙特的氢能稻田基地:“我们按照叶家的方案,在沙特改良了2000公顷盐碱地,用氢能膜法脱盐后,水稻产量达到了每公顷6吨——以前这里全是荒滩,现在能种出大米,农户再也不用靠进口粮过日子,盐碱地真的变成了‘粮仓’!”
埃里克也补充道:“我们把海水淡化的防腐技术,用到了氢能脱盐设备上,能抵抗高盐环境的腐蚀,设备寿命延长了5倍。现在我们正和叶家合作,研发‘氢能稻田巡检机器人’,能自动检测土壤盐分和稻苗长势,让管理更高效。”
论坛结束后,叶斩渊收到了叶念威发来的照片:夕阳下的渤海湾,稻田在余晖里泛着翠绿,氢能脱盐设备的水管在田埂间蜿蜒,张大爷正带着张明给稻田除草,父子俩的身影在盐碱地上拉得很长。他立刻把照片转发给沈轻颜和叶念威,附上一句:“氢治盐碱地,治的是地的荒芜;稻丰人归乡,归的是家的温暖。我们的盐碱地氢能方案,正在成为全球盐碱地治理的新标杆。”
傍晚,叶念威跟着张大爷回到张家村。村里的氢能路灯亮着暖黄的光,照亮了挂满稻米文创的街道。张明正对着手机首播,镜头里是刚包装好的精米礼盒:“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渤海湾盐碱地种的生态米,用氢能脱盐技术种的,口感软糯,现在下单还送稻田体验券!”
“儿子,今天卖了多少?”张大爷凑到手机旁,眼神里满是期待。
张明关掉首播,笑着举起手机屏幕:“卖了三百多盒!爸,我打算把城里的餐馆转出去,回来专门做稻米电商和农耕文旅——咱们这盐碱地种出的米,肯定能卖遍全国!”
张大爷拍着张明的肩膀,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好!以后咱们父子俩一起守着稻田,再也不用分开了!”
叶念威看着父子俩的互动,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刚到盐碱地时,村里的稻田荒了大半,只有老人在守着贫瘠的土地,如今因为氢能技术,盐碱地变肥了,稻米产业链长了,年轻人回来了——这就是“氢治盐碱地”的意义,不仅修复了土地,更唤醒了渔村的生机。
与此同时,沈轻颜在村里的“稻田氢能晚会”上,和村民们一起跳着渔家秧歌。晚会上展示的精米礼盒、稻米文创被游客们争相购买,张明还带着大家唱改编的《稻乡谣》:“盐碱地,氢来洗,稻花香,人归乡……”
“以前我们只会种稻、卖稻,”李嫂拉着沈轻颜的手,“现在我们会做精米、搞文创、跳秧歌,日子过得比丰收节还热闹——沈总,谢谢你让我们的渔村活过来了。”
深夜,叶家三口的视频通话准时接通。叶念威在治理站的宿舍里,背景是窗外的稻田和氢能传感器的绿光;沈轻颜在村里的渔家民宿里,身边放着刚做好的糙米茶;叶斩渊在天津的酒店里,桌上摊着“全球盐碱地氢能治理公约”的草案。
“爸,我们今天新监测到水稻分蘖数比去年多了2个,预计亩产能达到900斤,”叶念威拿起桌上的监测报告,“张大爷和张明还成立了‘盐碱地守护队’,每天巡逻检查脱盐设备和灌溉系统,用氢能设备给稻田施肥——现在村民都是盐碱地的守护者了。”
沈轻颜举起一罐糙米茶,对着镜头晃了晃:“村里的稻米产品己经卖了五十多万块,研学基地也接待了十八批游客。我们计划再建一个‘盐碱地氢能科技馆’,让游客了解脱盐技术和氢能应用,还能体验稻米加工,留住更多客人。”
叶斩渊看着妻儿,眼里满是欣慰:“‘全球盐碱地氢能治理公约’己有36个国家签字,沙特、澳大利亚还邀请我们派技术员去指导。我们的盐碱地氢能技术,正在从中国渤海湾,走向全球更多盐碱地——这就是‘中国方案,世界共享’的力量。”
视频里的三人,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因为“氢治盐碱地、稻丰人归乡”的共同目标,紧紧连在一起。他们知道,“氢治盐碱地”不是一句口号,是氢能脱盐膜滤掉的盐分,是稻田里翠绿的秧苗,是监测站跳动的绿色数据;“稻丰人归乡”也不是一句空话,是文创摊位上的稻米礼盒,是首播里的精米订单,是村民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是游子归来的脚步。
第二天清晨,渤海湾的朝阳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稻田上,氢能渗灌管缓缓给稻田补水,稻叶上的露珠在晨光里闪着光。叶念威站在治理站的屋顶,看着张明带着村民们给稻田施有机肥,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氢能项目扎根在这片盐碱地——或许是氢能稻田巡检机器人,或许是稻米深加工产业园,或许是渔家风情氢能文旅小镇,但无论是什么,都将带着“脱盐、富民、留乡”的初心,让这片渤海湾盐碱地,永远是稻花飘香、人丁兴旺的家园。
沈轻颜在村里的稻米工坊里,看着李嫂教游客制作精米,工坊里的氢能设备运转着,米香弥漫在渔家小院间。她知道,乡村的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和产业,更需要留住“渔家味”——留住老稻农的种稻手艺,留住年轻人的乡愁,留住海边的渔歌,让渤海湾的渔村,永远充满烟火气与生机。
叶斩渊在天津的论坛闭幕式上,宣布了“全球盐碱地氢能援助计划”——叶家将为发展中国家的盐碱地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援助,帮助更多地区实现“盐碱地改良+乡村振兴”。当屏幕上播放着渤海湾稻田的丰收和渔村的热闹场景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