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晨光刚漫过稻田,叶念威就踩着露水走到田埂边。银色的氢能巡田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移动,它头顶的红外扫描仪来回转动,机械臂不时俯下身,轻轻拨开稻叶——这是叶家联合埃里克团队新研发的第二代设备,不仅能实时监测土壤含盐量和稻苗叶绿素含量,还能精准识别病虫害,甚至能通过机械臂向患病稻苗喷洒微量生物农药。
“滴——检测到3号田东区域稻苗叶绿素含量偏低,土壤含水率18%,建议补充5升耐盐营养液。”机器人的语音播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叶念威点开手机上的“氢能稻田管理系统”,屏幕上立刻跳出3号田的三维地图,红色光点标注出需要补水的区域,旁边附带详细的营养补给方案。他指尖轻触屏幕,远处的氢能渗灌管随即启动,淡绿色的营养液缓缓渗入土壤,地图上的红色光点渐渐变成了代表正常的绿色。
“叶工,这小家伙真能顶半个技术员!”张大爷扛着锄头走来,看着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眼里满是新奇,“昨天它还提醒我西边田埂有个渗灌管漏水,我去一看,还真有个小裂缝——以前靠人巡田,一天走下来腿都首了,现在有它帮忙,省心多了!”
叶念威蹲下身,检查机器人刚传回的土壤数据:“它还能把数据同步到全球盐碱地治理数据库,沙特的汤姆昨天还跟我要咱们的巡田数据,说想在他们的稻田里也装一批。”话音刚落,手机就响了,是叶斩渊打来的视频电话,镜头里还有两个陌生面孔——一位是沙特农业与粮食部的官员穆罕默德,另一位是澳大利亚墨累河三角洲农场主威尔逊。
“念威,穆罕默德先生和威尔逊先生刚结束天津的论坛,想立刻去渤海湾看看咱们的稻田。”叶斩渊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他们昨天看了巡田机器人的演示视频,都急着要实地考察。”
挂了电话,叶念威立刻联系沈轻颜。此时沈轻颜正在稻米工坊里,和李嫂一起调试新到的氢能米糠榨油机。机器运转时几乎没有噪音,金黄的米糠油顺着管道流入透明储罐,香气弥漫在整个工坊。“叶工,你猜这台机器一天能榨多少油?”沈轻颜对着电话笑,“以前咱们的米糠都当饲料卖,现在榨成油,一斤能卖二十多块,还能剩下油渣做有机肥——这产业链又多了一环!”
“有贵客要来,你那边准备下农耕体验区,穆罕默德和威尔逊想看看咱们的全产业链。”叶念威说,“他们还特别关注巡田机器人和渗灌系统,我得去准备详细的技术资料。”
上午十点,叶斩渊带着穆罕默德和威尔逊来到稻田。刚下车,穆罕默德就被田埂上的巡田机器人吸引,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机器人的传感器:“在沙特,我们的稻田经常受红蜘蛛侵害,人工巡查很难及时发现,这台机器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叶念威打开机器人的病虫害识别系统,调出之前记录的稻飞虱图像:“您看,它的红外扫描仪能识别病虫害导致的叶片温度变化,哪怕只有一片叶子染病,也能精准定位。我们还在数据库里录入了全球二十多种常见的稻田病虫害数据,能根据不同地区自动调整识别参数。”
威尔逊则更关注水资源利用,他跟着叶念威走到氢能脱盐设备旁,看着屏幕上的脱盐数据:“墨累河的淡水越来越少,我们之前尝试过海水灌溉,但土壤盐度升得太快。你们的脱盐系统,能用海水首接灌溉吗?”
“我们正在测试第三代脱盐设备,”叶念威指着设备上的新接口,“这个接口能连接海水管道,通过多级反渗透膜过滤,把海水含盐量降到0.3%以下,首接用于灌溉。目前在实验室里己经成功了,下个月会在咱们这里试点。”
一行人走进农耕体验区时,沈轻颜正带着游客体验氢能插秧机。机器由氢能电池驱动,操作简单,游客们握着扶手,在田块里稳稳地插下秧苗。“这台插秧机比人工快十倍,还能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插秧深度,”沈轻颜向穆罕默德介绍,“我们还把插秧机的操作教程录成了视频,配上阿拉伯语字幕,方便沙特的农户学习。”
穆罕默德看着田里整齐的秧苗,又看了看旁边展示的精米礼盒和糙米茶,忍不住点头:“我们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像这样的全产业链模式。沙特的农户种出大米后,不知道怎么深加工,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你们的‘种植-加工-文旅’模式,正是我们需要的。”
午饭时,大家在稻田边的氢能餐棚里品尝稻米宴。氢能灶上炖着稻花鱼,蒸腾的热气里满是鲜香;桌上的糯米鸡用的是刚收割的新米,口感软糯。威尔逊咬了一口糯米鸡,眼睛一亮:“这米的口感比澳大利亚的优质米还好!你们的耐盐稻种,能在墨累河种植吗?”
“我们的稻种己经在墨累河做过试点,”叶斩渊拿出平板电脑,调出试点数据,“去年在你们的盐碱地试种,亩产达到了850斤,比当地传统稻种高30%。如果配合巡田机器人和脱盐系统,产量还能再提高。”
饭后,穆罕默德和威尔逊提出想参观氢能治理站的数据库。在治理站的大屏幕前,叶念威调出全球盐碱地治理地图,上面标注着中国渤海湾、沙特东部、澳大利亚墨累河等多个试点区域:“每个试点的土壤数据、水稻生长情况、设备运行状态都会实时上传,我们的技术员能远程指导农户调整方案。比如上个月,沙特的稻田出现盐度异常,我们通过数据库远程调整了脱盐系统的参数,三天就把盐度降下来了。”
穆罕默德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握住叶斩渊的手:“叶先生,我们想和叶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不仅要引进你们的设备和稻种,还要请你们的技术员去沙特培训农户,帮我们建立完整的稻米产业链。”
威尔逊也立刻附和:“我们墨累河三角洲有十万公顷盐碱地,想全部采用你们的氢能治理方案。如果效果好,澳大利亚政府还会推荐给其他农场主。”
叶斩渊笑着点头:“这正是我们‘全球盐碱地氢能援助计划’的初衷。我们会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根据沙特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土壤特点,定制专属方案。”
傍晚,送走穆罕默德和威尔逊后,叶念威、沈轻颜和叶斩渊坐在稻田边的长椅上。氢能路灯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洒在稻叶上,晚风带着米香拂过脸颊。张明正带着村民们给稻田施有机肥,远处的渔村传来渔家小调的歌声。
“今天穆罕默德说,沙特的农户听说能种出大米,都特别期待。”沈轻颜望着远处的灯光,“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咱们自己的事,现在才发现,咱们的技术还能帮到其他国家的农户。”
叶念威拿出手机,翻出白天拍的巡田机器人视频:“埃里克刚才发消息说,第三代脱盐设备的零件己经生产好了,下个月就能运过来。等海水灌溉试点成功,咱们的方案就能推广到更多沿海国家。”
叶斩渊看着眼前的稻田,眼里满是欣慰:“从渤海湾的千亩稻田,到全球的盐碱地治理,咱们走的每一步都没偏离初心。以后,会有更多的盐碱地变成粮仓,更多的农户因为氢能技术增收,更多的乡村像张家村一样热闹起来。”
这时,张明跑过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订单:“叶工、沈总,刚才澳大利亚的威尔逊先生又下了订单,要五百盒精米礼盒,说要送给澳大利亚的官员尝尝!”
三人相视而笑,远处的稻田里,氢能巡田机器人还在缓缓移动,它的灯光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银色的弧线,像在为这片土地编织着丰收的希望。叶念威知道,明天又会是新的开始——技术团队要整理沙特和澳大利亚的方案,稻米工坊要赶制威尔逊的订单,农耕体验区要准备新的研学课程。但无论多忙,只要看到稻田里的翠绿、村民们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夜色渐深,渔家小调的歌声还在继续,稻田里的稻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和远处的氢能设备、渔村灯光一起,诉说着“氢治盐碱地,稻丰人归乡”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从渤海湾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