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十六章 霜寒护苗与稻作文化节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章节无错乱精修!
 

肯尼亚的晨霜来得突然。叶念威清晨走到稻田时,发现稻叶上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检测仪屏幕显示地表温度仅4℃——这比水稻生长的最低适宜温度还低2℃,刚长出的分蘖正发蔫,奥马尔蹲在田埂上,手忙脚乱地用塑料布覆盖稻苗,眉头拧成了疙瘩。

“别用塑料布,会闷坏秧苗!”叶念威快步上前,一边收起塑料布,一边对着对讲机喊,“把氢能恒温加热管运过来!按每五米一根铺在稻田里,温度设定在15℃,既能化霜,又能保证根系温暖。”

技术员们迅速展开银色的加热管,这些管子靠氢能电池供电,管壁能均匀散热,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调节温度。半小时后,稻叶上的霜渐渐融化,发蔫的分蘖重新挺了起来,奥马尔伸手摸了摸加热管,又摸了摸稻叶,眼里满是惊叹:“这管子真神奇!不用烧柴,不用插电,就能让稻田变暖和——中国技术怎么什么难题都能解决?”

叶念威调出手机里的温度曲线:“我们出发前查过肯尼亚的气候资料,知道早晚温差大,特意带了加热管。以后就算再降温,有它在,秧苗也不会受冻。”说话间,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考察团到了,为首的官员安娜下车就首奔稻田,看到加热管旁翠绿的稻苗,忍不住拿出相机拍照:“之前在视频里看你们的技术很厉害,没想到实地看更震撼——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还能把稻苗种得这么好。”

同一时间,张家村的“盐碱地稻作文化节”正热闹开场。村口的道路两旁挂满了稻穗编织的灯笼,稻田边搭起了展台,左边摆着氢能脱盐设备模型,右边陈列着糙米茶、米糠皂、稻穗手作等文创产品,李嫂穿着渔家碎花衫,正给游客演示用氢能研磨机磨米:“大家看,这机器磨的米又细又匀,磨出来的米粉能做米糕,还能做稻花香皂,一点都不浪费!”

沈轻颜站在文化节的主舞台上,手里举着有机认证证书,对着话筒笑:“今天不仅能体验农耕、尝稻米宴,还能带走咱们的有机米礼盒——每一盒米都能通过溯源码,查到它在稻田里的生长数据,从播种到收割,全程用氢能技术守护,吃得放心!”

台下的游客立刻围了上来,有人拿着手机拍溯源码,有人询问农耕体验的流程,张明则带着一群孩子跑到稻田里,教他们操作迷你版氢能插秧机——这是专门为研学设计的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孩子们握着扶手,在田块里插下小秧苗,笑声洒满了稻田。

“沈总,安娜女士的考察团下午就到渤海湾,要不要提前准备技术讲解材料?”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跑过来问。沈轻颜点头:“把氢能治理的全过程做成展板,再准备好巡田机器人的演示——让他们看看,咱们的技术不仅能在海外用,在国内也能让乡村变样。”

中午时分,叶斩渊陪着安娜一行抵达张家村。刚下车,就被文化节的热闹氛围包围,张明拿着刚烤好的稻花鱼跑过来:“领导尝尝!这鱼是在稻田里养的,喂的是稻糠,用氢能烤炉烤的,一点腥味都没有!”安娜尝了一口,连连称赞:“太好吃了!你们不仅改良了土地,还把稻米做成了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一行人走到稻田边时,氢能巡田机器人正好经过,它停下来对着安娜“鞠躬”,屏幕上弹出稻田的生长数据:“当前土壤含盐量0.6%,叶绿素含量45SPAD,预计亩产920斤。”安娜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机器人的机械臂:“它还会互动!在非洲,要是有这样的设备,农户种稻就太轻松了。”

叶斩渊指着远处的脱盐站:“我们的技术不仅能种稻,还能带动产业链——从稻米加工到文旅体验,让农户既能靠种地赚钱,又能留住家乡的烟火气。现在,沙特、澳大利亚、肯尼亚的试点都很成功,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东南亚推广,帮助更多盐碱地农户。”

傍晚,安娜考察团离开后,沈轻颜接到了叶念威的视频电话。镜头里,叶念威正和奥马尔一起检查加热管,稻田里的分蘖长得更壮了,安娜留下的“全球盐碱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牌子,立在田埂边格外醒目。“安娜刚才跟我视频,说要把咱们的加热管技术写进推广指南,”叶念威笑着说,“奥马尔还说,等稻子丰收了,要请咱们吃肯尼亚的稻米饭。”

沈轻颜对着镜头晃了晃文化节的订单统计:“今天文化节卖了三万斤米,文创产品也卖空了,好多游客说下次还要来。咱们的合作社,现在不仅是种稻的,还是传播稻作文化的平台了。”

挂了电话,沈轻颜走到稻田边。夕阳下,氢能路灯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洒在稻穗灯笼上,游客们还在稻田里拍照,孩子们追着巡田机器人跑,笑声和稻花香混在一起,格外温馨。张大爷坐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忍不住感叹:“以前想都不敢想,咱们这盐碱地能这么热闹——还是得靠技术,靠合作社,靠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本事!”

与此同时,叶斩渊在办公室里,整理着安娜考察团的反馈报告。报告里写着:“中国氢能治碱方案,实现了‘技术适配性+产业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的三重突破,值得在全球推广。”他把报告发给叶念威和沈轻颜,附上一句:“从解决温饱到传播文化,咱们的盐碱地故事,正在变成全球乡村振兴的参考样本。”

叶念威收到消息时,正和奥马尔一起给稻田施有机肥。奥马尔学着叶念威的样子,用手机记录施肥量,嘴里念叨着:“15公斤每亩,温度18℃,浇水2升——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用技术种好稻,让村里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叶念威拍了拍奥马尔的肩膀:“会的。只要咱们一起努力,不管是非洲的霜天,还是渤海湾的海风,都挡不住稻苗生长,挡不住好日子来。”

夜色渐深,肯尼亚的稻田里,加热管的微光和巡田机器人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像撒在田里的星星;渤海湾的张家村,稻作文化节的余温还在,合作社的仓库里,新到的氢能包装机正在打包明天要发的米,机器运转的声音,像在为丰收伴奏。

叶家三口虽然隔着山海,却因为同一份“守护稻田、助力振兴”的初心,共享着这份热闹与希望。他们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霜寒”要应对,更多的“文化节”要筹备,更多的“奥马尔”要帮扶,但只要氢能技术在、合作社在、人心在,就没有改不了的盐碱地,没有聚不起来的人气,没有实现不了的丰收。

毕竟,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为了让土地更肥沃;每一场文化的传递,都是为了让乡村更有魂;每一次全球的合作,都是为了让丰收的希望,洒满更多人的家园。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