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夏季,极昼的阳光终日洒在冻土盐碱地上。叶念威穿着厚重的防风服,手里的检测仪屏幕显示土壤含盐量4.2%,地温仅5℃——这里是全球最北的盐碱地试种点,冰层融化后的土壤不仅含盐量高,低温还会延缓稻苗生长,挪威农业研究员埃里克森皱着眉说:“叶先生,我们试过多种耐寒作物,都活不过三个月,你们的稻种真的能在这里生长?”
叶念威蹲下身,拨开表层冻土,露出下面铺设的“氢能超导加热丝”——这种加热丝比头发丝还细,靠氢能电池供电,能在-40℃的环境下持续释放6℃的恒温,精准作用于稻根周围10厘米范围。“我们带来了‘北稻1号’,是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耐寒耐盐稻种,配合加热丝和雪水脱盐系统,能在极昼环境下快速生长。”他说着,将稻种播入预先挖好的沟槽,覆盖上一层保温膜。
三天后,当叶念威再次来到试种点时,嫩绿的稻芽竟破土而出。埃里克森蹲在田埂上,用放大镜观察稻芽,眼里满是震撼:“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北极圈种出水稻!你们的技术,打破了农作物生长的纬度极限!”叶念威打开手机里的“全球稻田监测平台”,将试种数据上传:“这些数据会同步到张家村的稻米基因库,以后我们能根据不同纬度,培育更适配的稻种。”
同一时间,张家村的“全球盐碱地稻米基因库”正式揭牌。基因库建在地下10米处,恒温恒湿的环境里,保存着来自52个国家的138种耐盐稻种标本,每个标本旁都贴着电子标签,记录着产地、耐盐度、生长期等数据。沈轻颜带着前来参观的各国代表,走进基因库:“这里不仅是稻种的‘保险箱’,还是研发中心——我们的技术员会通过基因测序,提取耐寒、耐旱、耐盐的基因片段,培育更优质的稻种。”
基因库的实验室里,技术员正用氢能驱动的基因测序仪,分析来自北极圈的稻种样本。张明在一旁的首播镜头前,向网友介绍:“家人们看,这就是北极圈稻种的基因图谱!以后咱们不仅能在北极种稻,还能培育出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品种,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盐碱地种的好米!”屏幕上,网友们纷纷留言“中国技术太牛了”“想尝尝北极稻的味道”,还有海外农业企业留言,想合作引进稻种。
此时,叶斩渊正在“全球极地农业论坛”上,展示北极圈水稻试种的视频。视频里,嫩绿的稻芽在极昼阳光下生长,氢能加热丝在冻土下发出微光,埃里克森和叶念威一起记录数据。“中国的氢能治碱方案,不仅能改良现有盐碱地,还能开拓新的农业空间,”叶斩渊对着台下的代表说,“北极圈的试种成功,意味着未来我们能在更多极端环境下,种出养活人类的粮食。”
论坛结束后,挪威政府与叶家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在斯瓦尔巴群岛扩大试种面积,建设“北极圈稻米试验基地”。叶斩渊立刻将消息发给叶念威和沈轻颜,附上一句:“从渤海湾到北极圈,咱们的稻种,正在改写世界农业的版图。”
傍晚,北极圈的极昼还未结束。叶念威和埃里克森一起给稻苗浇水,用的是经过氢能脱盐系统处理的雪水。埃里克森指着远处的冰川:“以前这里只有冰川和冻土,现在有了水稻,以后或许能建农业基地,为北极科考站提供粮食。”叶念威点头:“等稻种成熟,我们会把稻谷加工成方便米饭,送到科考站——让科研人员在北极,也能吃到新鲜的米饭。”
沈轻颜这边,基因库迎来了首批“稻种捐赠者”——来自巴西的罗德里格斯、越南的阮文、哈萨克斯坦的别尔季耶夫,他们带着本国培育的耐盐稻种,亲手将其存入基因库。“这是巴西的‘旱稻3号’,耐旱性特别强,”罗德里格斯捧着稻种,笑着说,“希望能和中国的技术员一起,培育出更适合全球盐碱地的稻种。”
深夜,叶家三口的视频通话接通时,叶念威的背景是北极圈的极昼,稻苗在阳光下泛着嫩绿;沈轻颜的背景是基因库的实验室,技术员还在分析稻种数据;叶斩渊的背景是论坛会场的展板,上面贴着北极圈试种的照片。
“北极圈的稻苗己经长到5厘米,预计两个月后就能成熟;基因库收到了23个国家的稻种捐赠,下个月要启动‘全球稻种联合研发计划’;挪威的试验基地,会在明年春天扩大到100公顷。”叶斩渊笑着说,“咱们的‘氢治盐碱地’,己经从技术输出,变成了全球农业的协同创新。”
“爸,我打算在北极圈建‘氢能农业观测站’,监测极端环境下稻种的生长数据,”叶念威说,“埃里克森己经申请加入,他说要和我们一起,探索极地农业的未来。”
沈轻颜举起手里的稻种标本盒:“基因库计划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向发展中国家免费提供优质稻种,帮助他们改良盐碱地——让好技术、好稻种,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的人。”
叶斩渊点头:“这就是科技的意义——不是垄断,而是共享;不是征服,而是共生。未来,不管是北极的冻土,还是沙漠的盐碱地,只要有需要,咱们的技术和稻种,就会出现在那里。”
挂了电话,叶念威站在北极圈的稻田边。极昼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稻苗上,氢能加热丝的微光在冻土下闪烁,远处的冰川反射着光芒,构成一幅奇特而充满希望的画面。他想起刚开始改良渤海湾盐碱地时,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他们不仅完成了,还把稻种种到了北极圈——原来,只要有初心和技术,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在张家村,沈轻颜和张大爷一起锁上基因库的大门。月光洒在基因库的门牌上,“全球盐碱地稻米基因库”几个字格外醒目。“以前总觉得种地就是看天吃饭,现在才知道,技术能让土地焕发生机,还能让稻种走遍世界,”张大爷感慨道,“咱们的渔村,真的成了全世界的‘稻种宝库’。”
第二天清晨,北极圈的稻苗又长高了一截。叶念威和埃里克森一起,在稻田边立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人类极地农业新起点”;张家村的基因库前,来自各国的代表正在举行“稻种交接仪式”,将一袋袋优质稻种,交给需要的农户代表。阳光洒在两地,一边是北极冻土上的新绿,一边是基因库里的希望,虽然相隔万里,却因为同一份“让世界不再有荒芜土地”的信念,紧紧相连。
叶家三口知道,“氢治盐碱地,稻丰人归乡”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未来,会有更多的北极圈长出稻苗,更多的基因库遍布全球,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技术和稻种,摆脱饥饿,留住家乡。而这份事业,终将像稻种一样,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