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市的晨光像揉碎的碎金,穿过总部大楼28层会议室的落地玻璃窗,落在沈轻颜的米白色西装袖口上。她指尖无意识地着袖口绣着的细小氢原子图案——那是叶念威去年在慕尼黑为她定制的,说是“把我们的核心技术穿在身上”。此刻,整个会议室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巨幕上,38万公里外的月球“广寒基地”正通过实时卫星信号,将画面传送到每一个人的眼前。
巨幕中央,银白色的储氢罐阵列如同一排排沉默的守护者,罐身覆盖的纳米隔热涂层在月球微弱的阳光下泛着淡蓝光泽。镜头缓缓推进,停在储能区的控制面板上,绿色的数字跳动得格外清晰:“储氢效率96.2%,供能稳定性100%,环境温度-197.8℃”。当“持续供能72小时”的字样弹出时,会议室里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有人忍不住举起手机拍摄,闪光灯与巨幕的冷光交织在一起,映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振奋的笑意。
叶念威就站在巨幕旁,穿着一身深蓝色航天合作制服,肩章上绣着“中欧氢能联合实验室”的标志。他手里握着激光笔,光束落在储氢罐顶部的圆形装置上,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每个角落,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清亮,却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大家注意这个‘动态热补偿模块’,它的核心灵感来自非洲绿氢项目——我们发现肯尼亚的太阳能储氢罐在昼夜温差下会出现压力波动,于是改良了内部的导热材料,现在它能在月球300℃的昼夜温差里,像‘恒温箱’一样维持储氢罐的压力稳定。昨夜基地进入极夜,正是这个模块释放的热量,让氢能发电机持续为生命保障系统供电,确保宇航员的氧气和水循环正常运行。”
他顿了顿,激光笔转向画面里远处的氢能探测车:“这是人类首个全氢能驱动的地外基地,从储氢技术到供电系统,每一个核心部件都刻着‘中国研发’的印记。但我更想说的是,它不是叶家的独属成果——德国团队帮我们优化了隔热涂层的分子结构,肯尼亚的农户给了我们热补偿的灵感,甚至欧洲分公司的老工程师,去年冬天在零下40℃的挪威测试场,为了收集一组数据,在寒风里守了整整三个通宵。”
沈轻颜坐在第一排,看着儿子侃侃而谈的样子,忽然想起十年前的那个清晨。那时叶家还在鱼市有个小铺子,六岁的叶念威蹲在泡沫箱旁,手里攥着一支铅笔和皱巴巴的笔记本,认真地把海鲜的保鲜温度记下来,字歪歪扭扭的,却每一笔都用力。那天她因为供货商临时涨价而烦躁,叶念威却举着笔记本说:“妈妈,我发现虾放在5℃的水里比0℃更鲜活,我们以后就按这个温度放好不好?”那一刻的纯粹与认真,和现在站在巨幕前的少年,竟奇妙地重合在了一起。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指尖触到一张泛黄的照片——正是那天她随手拍的,叶念威蹲在泡沫箱旁,鼻尖沾了点冰碴,眼神却亮得像星星。口袋里的照片带着体温,忽然让她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汤姆带着摩根基金的恶意收购函找上门时的阴云,欧洲分公司发现问题储氢罐时的慌乱,非洲项目遇到电网中断时的焦灼……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如今回头看,竟都成了铺向“至高”的台阶。而所谓“斩情”,从来不是斩断恩怨,而是放下执念,从“你死我活”的竞争里走出来,看见更广阔的共赢之路。
“沈总?”法务部总监陈律师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她抬头,看见陈律师站在会议室门口,神色有些犹豫,身后还跟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是汤姆。
十年没见,汤姆像是老了许多,原本梳得一丝不苟的金发添了不少白霜,西装也不是当年的定制款,袖口甚至有些磨损。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份蓝色封面的文件,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看见沈轻颜和叶斩渊的目光,他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又像是下定了决心,一步步走进来,脚步有些发沉。
“沈总、叶总,”他的声音比记忆里沙哑,开口时甚至带了点颤音,“我知道我今天来很冒昧,甚至……很可笑。但这几年我看着叶家做的事,从欧洲的氢能公交车到非洲的绿氢灌溉,再到今天的月球基地,我终于明白,我当年追求的‘行业老大’,根本不是什么‘至高’——那只是把别人挤下去的自私,而你们做的,才是真正的行业担当。”
他把手里的文件递过来,封面写着《废旧氢能设备绿色回收技术方案》,纸张边缘有些褶皱,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这是我公司这三年的核心研发成果,能把废旧储氢罐的金属回收率从60%提高到98%,还能分解罐内残留的氢化物,减少80%的污染。以前我想靠它垄断回收市场,现在……我想无偿交给叶家。就算是为当年的过错赎罪,也为全球氢能行业的环保出点力。”
叶斩渊起身接过方案,指尖拂过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翻到核心参数页时,他的眼神亮了起来——方案里提到的“低温裂解技术”,正好解决了目前全球氢能设备退役后的环保难题。他抬头看向汤姆,发现对方正紧张地盯着自己的表情,像个等待评判的学生。
“这项技术很关键。”叶斩渊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真诚,“我们正计划成立‘全球氢能环保联盟’,推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如果你愿意,我们想邀请你担任联盟的技术顾问,把这项回收技术推广到全球。”
汤姆愣住了,眼睛猛地睁大,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没发出声音,只是眼眶慢慢红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用力点头,声音带着哽咽:“我……我愿意。谢谢你们,没有把我彻底推开。”
沈轻颜起身,从旁边的茶水台端了一杯温热的红茶递给他,茶杯上印着叶家的氢能标志。“当年的事,早就过去了。”她笑了笑,眼神温和,“真正的‘登临至高’,从来不是把对手踩在脚下,而是带着所有人一起往前走。毕竟,环保、民生、星际探索,这些事太大了,靠一家企业根本做不完。”
汤姆接过茶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忽然觉得心里某个冰封的角落,终于被这暖意融化了。
当天下午,沈轻颜和叶斩渊分开行动——叶斩渊留在总部对接“全球氢能环保联盟”的筹备事宜,沈轻则带着技术团队,驱车前往舟山普陀区的六横岛渔村,那里是叶家“氢能民生新计划”的首个试点村。
六横岛是个偏远的渔村,以前遇上台风天,码头一停航,村里的医疗站就会陷入困境。沈轻颜记得去年夏天,台风“梅花”过境时,村里的老支书打来电话,声音急得发颤:“沈总,村里的疫苗冷藏箱断电了,要是再没冷气,几十支儿童疫苗就全废了!”那天她和团队连夜调运发电机,却因为风浪太大,首到第二天中午才把设备送过去,还是有几支疫苗没能保住。
如今,村口的空地上停着一辆白色的“氢能移动医疗站”,车身上印着淡绿色的十字标志。医疗站的侧面有个小小的储氢罐,像个迷你版的月球储氢装置,罐身连接着车内的发电机。沈轻颜走进医疗站,里面的空间不大,却五脏俱全:左侧是诊疗台,上面放着心电图机和血压仪,右侧是冷藏柜,屏幕上显示着“2℃”——里面存放着儿童疫苗和慢性病药物。
“沈总,您可来了!”村医李姐迎上来,脸上满是笑容。她拉着沈轻颜的手,指着心电图机说:“今天早上刚给王大爷做了检查,他有冠心病,以前要坐船去镇上医院做心电图,来回要大半天,现在在村里就能做。而且这氢能发电机太好用了,昨天晚上下小雨,电网晃了好几次,它都没停过电,冷藏柜里的疫苗一点事都没有!”
沈轻颜走到冷藏柜前,打开柜门,一股冷气扑面而来,里面的疫苗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标签上的有效期清晰可见。“村里还有多少老人需要定期检查?”她问。
“差不多有五十多个,大多是高血压、糖尿病。”李姐说,“以前我们每月要组织一次‘送医上门’,背着药箱走山路,遇到下雨天特别不方便。现在有了移动医疗站,我们可以首接开到老人家门口,还能随时用氢能发电机供电,太方便了!”
说话间,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几位老人互相搀扶着走进来。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王大爷,看见沈轻颜,笑着打招呼:“沈总,多亏了你们的医疗站,我这老毛病再也不用折腾去镇上了。昨天我孙子还打了疫苗,再也不用怕台风天断电解冻了!”
沈轻颜看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叶斩渊常说的一句话:“技术再先进,要是不能解决老百姓的难题,那也只是空中楼阁。”而现在,这小小的氢能移动医疗站,正把“先进技术”变成了“贴心服务”,让偏远渔村的老人和孩子,都能享受到便利的医疗保障。
傍晚时分,沈轻颜的手机响了,是叶念威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她接起,屏幕里立刻出现了非洲肯尼亚的夕阳——橙红色的晚霞洒在一片绿色的玉米地里,远处的绿氢灌溉设备正缓缓转动,喷出细密的水雾。
“妈,你看!”叶念威的声音带着兴奋,镜头转向旁边的一间白色小屋,“这是我们的‘绿氢教育村’,里面有三间教室,还有一个3D打印实验室。卡玛拉现在是这里的总讲师了,他正教孩子们打印农业机械零件呢!”
镜头里,卡玛拉穿着一件印有“中国氢能”字样的T恤,站在3D打印机旁,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塑料零件。几个皮肤黝黑的孩子围在他身边,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打印机吐出零件的瞬间,发出阵阵惊叹。“这是‘氢能灌溉控制器’的零件,”卡玛拉对着镜头说,“上个月,有三个孩子设计的控制器在非洲青少年创新奖里拿了奖,他们还说,以后要去中国学更多的氢能技术!”
沈轻颜看着屏幕里的景象,忽然想起第一次去肯尼亚时的情景。那时的玉米地因为干旱而枯黄,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里满是对水的渴望。而现在,玉米地绿油油的,孩子们有了明亮的教室,还能接触到3D打印和氢能技术——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不仅能改变环境,还能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妈,我下个月要带几个孩子去北京,参观航天博物馆。”叶念威的声音拉回了她的思绪,“他们说,想看看能把氢能设备送上月球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
“好啊,”沈轻颜笑着说,“到时候妈妈去机场接你们,带你们去吃北京烤鸭。”
挂了视频,天色己经暗了下来。沈轻颜站在渔村的码头,看着远处的氢能灯塔——那是叶家去年建成的,用绿氢发电,光束能照到十公里外的海面,为渔船指引方向。灯塔的光在海面上洒下一道银色的光路,与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美得像一幅画。
除夕夜,叶家一家人又站在了总部大楼的露台上。远处的滨海港放起了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海面和岸边的氢能公交车站。叶念威手里拿着一张展开的设计图,是“火星氢能探测车”的初步方案,图纸上用彩色铅笔标注着储氢罐的位置和太阳能板的角度。
“爸、妈,你们看,”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模块,“这个‘火星土壤制氢装置’,能利用火星上的水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制氢,这样探测车就不用带太多储氢罐,能走更远的路。航天科技集团己经同意和我们合作研发了,预计五年内就能完成原型机测试。”
叶斩渊接过图纸,仔细看着上面的标注,眼里满是骄傲:“好小子,比你爸当年厉害多了。我当年在鱼市,想的只是怎么把海鲜卖得更久一点,你现在都想着把技术送上火星了。”
沈轻颜靠在叶斩渊的肩上,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又摸了摸口袋里的旧照片。“其实我们都一样,”她说,“不管是鱼市的泡沫箱,还是月球的储氢罐,或是火星的探测车,我们想做的,从来都是‘解决问题’——解决老百姓吃新鲜海鲜的问题,解决行业被国外技术垄断的问题,解决人类探索星际的能源问题。”
叶斩渊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是啊,”他轻声说,“‘登临至高’从来不是站在某个顶点,向别人炫耀。而是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把该做的事做好——让老百姓受益,让行业进步,让人类的未来更有希望。这才是真正的‘至高’。”
这时,总部大楼的巨幕突然亮了起来,开始播放全球28个氢能示范项目的实时画面:欧洲的氢能列车正穿梭在阿尔卑斯山下的隧道里,车窗外的雪山皑皑;巴西的甘蔗田里,绿氢灌溉设备喷出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了彩虹;中国乡村的氢能医疗站亮着暖黄的灯,医生正在给老人测量血压;非洲的绿氢教育村里,孩子们正在3D打印机前欢呼;月球基地的储氢罐旁,宇航员正检查设备,远处的地球像一颗蓝色的宝石,悬在漆黑的宇宙里……
最后,画面定格在叶家三口的合影上——那是今天上午在会议室拍的,沈轻颜手里拿着月球基地的实时数据报告,叶斩渊握着汤姆递来的回收技术方案,叶念威举着火星探测车的设计图,三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合影旁,慢慢浮现出一行金色的字:“至高者,非独善其身,乃兼济天下。”
夜风拂过露台,带着氢能发电站排出的纯净水气息,清甜而温润。沈轻颜看着眼前的万家灯火,看着远处氢能灯塔的光束,看着巨幕上那颗蓝色的地球,忽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
所谓“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从来不是一个终点。它是放下恩怨后的释然,是解决民生难题后的安心,是推动行业进步后的振奋,是探索星际未知时的期待。它是叶家一家人,带着全球伙伴的信任,带着“技术无界、初心不改”的信念,在民生与星际的广阔天地里,永远步履不停,永远向着更辽阔的远方,继续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