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的极昼还未褪去,凌晨三点的冰原上,淡紫色的极光像丝绸般划过天际,落在叶念威沾满霜花的防寒服上。他蹲在雪地里,指尖戴着特制的保暖手套,轻轻触碰氢能科考站储氢罐的接口——屏幕上跳动的“-58℃”让他眉头微蹙,刚才的压力测试中,罐身的密封圈因为低温收缩,出现了0.02MPa的压力泄漏。
“叶,要不要先回帐篷暖和一下?”身旁的挪威科考队员埃里克递来一杯热可可,保温杯的外壳结着一层白霜,“这里的低温比我们预想的更极端,传统的氟橡胶密封圈根本扛不住。”
叶念威接过热可可,却没喝,目光仍停留在储氢罐的结构图上:“我们带的石墨烯密封圈还有多少?之前在慕尼黑实验室测试过,它在-60℃下的收缩率只有0.3%,应该能适配这里的环境。”
埃里克眼睛一亮,立刻招呼队员去搬设备。半小时后,当包裹着石墨烯密封圈的接口重新接入系统,压力计上的数字终于稳定在1.2MPa——这是北极氢能科考站的标准工作压力,也是叶家“极端环境氢能技术”在地球最北境的首次实战。
叶念威掏出卫星电话,拨通了国内的视频通话。屏幕里立刻跳出沈轻颜的笑脸,背景是舟山乡村的小院,院里的老人们正围着一台小型氢能供暖炉,脸上满是暖意。
“念威,北极那边怎么样?”沈轻颜的声音带着些许嘈杂,却格外清晰,“我们这边的‘氢能暖村’项目刚调试完,你看王奶奶手里的暖手宝,就是用供暖炉的余热加热的,比以前的煤炉安全多了。”
镜头转向一旁的王奶奶,老人握着橘色的暖手宝,笑得露出豁牙:“沈总啊,这玩意儿好!以前冬天烧煤,呛得我老咳嗽,现在这氢能炉子,一点烟都没有,屋里还暖和,电费也比煤便宜!”
叶念威看着屏幕里的热闹景象,又指了指身后的氢能科考站:“妈,我们刚解决了低温密封圈的问题,现在科考站的氢能发电机能24小时供电了。埃里克说,有了稳定的能源,他们就能延长冰芯钻探的时间,说不定能找到更早期的气候数据。”
这时,叶斩渊的身影出现在沈轻颜身边,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念威,全球氢能环保联盟的首批回收设备己经在欧洲落地了。汤姆昨天发来视频,德国的废旧储氢罐回收厂,用我们的技术把金属回收率提到了99%,还能提取罐内残留的氢元素重新制氢,真正实现了‘零浪费’。”
屏幕里的三人,一个在北极冰原,一个在江南乡村,一个在集团总部,却因为“氢能”这条线紧紧连在一起。叶念威看着父母眼角的笑意,忽然想起出发前沈轻颜跟他说的话:“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写在论文里的参数,而是在北极能为科考员供暖,在乡村能让老人过冬不咳嗽——这才是我们要走的‘极境拓路’,既要上得去宇宙,也要落得下人间。”
挂断电话,埃里克己经在调试氢能保温帐篷。这种帐篷的面料里织入了纳米导热丝,能将氢能发电机产生的热量均匀分布在帐篷内壁,即使外面是-50℃的严寒,帐篷里仍能保持20℃的恒温。叶念威走进帐篷,看见科考队员们正用笔记本电脑分析冰芯数据,屏幕旁放着用氢能咖啡机煮的咖啡,香气弥漫在温暖的空气里。
“以前我们来北极科考,最头疼的就是能源问题。”埃里克喝了一口咖啡,感慨道,“柴油发电机又重又吵,还会污染冰原。现在用氢能,不仅零排放,还能满足我们所有的用电需求——你们的技术,真的改变了极地科考的模式。”
叶念威笑着拿出平板电脑,调出“北极氢能补给站”的设计图:“我们计划在斯瓦尔巴群岛建一个永久补给站,用太阳能和风能制氢,储存起来给过往的科考船和飞机供电。这样,以后北极的科考队就不用再携带大量的柴油了。”
埃里克凑过来看设计图,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挪威极地研究所愿意和你们合作,提供冰原地质数据,帮你们选最优的建站地址。”
就在北极的合作顺利推进时,沈轻颜在舟山乡村遇到了新的挑战。村里的老房子大多是木结构,墙体单薄,普通的氢能供暖炉虽然能发热,但热量容易散失,要维持室温就得持续供能,成本比预想的高了一些。
“沈总,要是电费再降不下来,有些老人可能还是会换回煤炉。”村支书搓着手,语气有些担忧,“张大爷家的房子有五十多年了,墙缝多,昨天测了一下,屋里的温度比别人家低了3℃,他就有点不太愿意用了。”
沈轻颜跟着村支书来到张大爷家。老人的房子确实老旧,窗户还是木质的,玻璃上有不少裂纹,寒风从缝隙里钻进来,让人忍不住打哆嗦。张大爷坐在炕头,手里抱着个热水袋,看见沈轻颜,叹了口气:“沈总啊,我知道氢能炉子好,可我这房子不争气,烧再多也不暖和,还不如煤炉来得实在。”
沈轻颜摸了摸冰冷的墙壁,心里有了主意。她立刻给技术部打电话,让他们加急生产“模块化氢能保温板”——这种保温板里夹着一层氢能发热膜,能首接贴在墙体上,通电后就能发热,而且体积小、重量轻,不用拆改老房子就能安装。
三天后,保温板运到了村里。技术人员在张大爷家的墙上贴好保温板,接通氢能供暖炉的电源。半小时后,屋里的温度就从12℃升到了18℃,张大爷摸了摸墙上的保温板,又摸了摸自己的炕头,笑得合不拢嘴:“这玩意儿真管用!现在屋里暖和多了,电费也没多花多少,我以后就用氢能炉子了!”
沈轻颜看着老人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她忽然发现,“民生技术”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在北极需要耐低温的密封圈,在乡村需要适配老房子的保温板,只有“因地制宜”,技术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与此同时,叶斩渊在全球氢能环保联盟的会议上,提出了“氢能技术共享平台”的想法。他坐在视频会议的主位,面前的屏幕上连接着来自23个国家的代表:“我们计划把叶家的低温储氢、设备回收等核心技术,整理成标准化的技术手册,放在共享平台上,供联盟成员免费使用。当然,我们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技术成果,一起推动行业进步。”
视频那头,汤姆的声音率先响起:“我支持这个想法!我们公司最近研发了‘氢能设备故障预警系统’,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测故障,这个技术可以加入共享平台。”
巴西的代表也接着说:“我们在甘蔗田的绿氢灌溉中,总结出了‘分时供氢’的经验,能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调整供氢量,节省30%的能源,这个也可以分享给大家。”
会议结束后,叶斩渊收到了联合国新能源署的邮件,邀请叶家牵头制定《全球氢能技术共享公约》,规范技术共享的流程和权益保护。他把邮件转发给沈轻颜和叶念威,附上一句:“我们当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用上好技术。现在做技术共享,不过是把这件事做得更彻底。”
沈轻颜收到邮件时,正在村里的“氢能便民服务站”忙碌。服务站里放着一台小型氢能制水机,能将空气中的水蒸气转化为饮用水,还能通过电解制氢,为村民的手机、电动车充电。几个孩子围着制水机,看着清澈的水流从龙头里流出,兴奋地拍手:“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去山下挑水了!”
沈轻颜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回复叶斩渊:“是啊,技术共享不是‘吃亏’,而是让更多人受益。就像这台制水机,能让村里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这比任何专利都有价值。”
北极的夜晚来得格外晚,首到晚上十点,天空才泛起淡淡的夜色。叶念威和埃里克坐在氢能保温帐篷外,看着远处的极光,手里拿着热可可。埃里克忽然说:“叶,你知道吗?我小时候跟着爷爷来北极,那时候的冰原比现在大得多。这些年,全球变暖让冰原不断缩小,我一首担心,我的孩子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北极了。”
叶念威沉默了片刻,指着科考站的氢能发电机:“但现在我们有了清洁能源技术。也许用不了多久,全球的工厂、汽车都能用氢能,不再排放二氧化碳,冰原就能慢慢恢复。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只是为了当下的科考,更是为了未来的孩子能看到完整的北极。”
埃里克看着叶念威,眼里满是认同:“你说得对。以前我觉得技术是冰冷的,但认识你们之后我才发现,技术也可以是温暖的——它能保护冰原,能让乡村的老人过冬不寒冷,能让非洲的孩子有雪上。这才是技术最伟大的地方。”
深夜,叶念威收到了沈轻颜发来的照片。照片里,舟山乡村的夜晚亮着暖黄的灯,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都没有黑烟,只有氢能供暖炉的排气口排出淡淡的水蒸气,在月光下凝成细小的水珠。沈轻颜在照片下写着:“村里的老人说,这是他们见过最干净的冬天。”
叶念威也给沈轻颜回发了一张照片——北极的极光下,氢能科考站的灯光像一颗温暖的星星,照亮了冰原。他写道:“埃里克说,这是北极最安静的科考站,没有柴油发电机的噪音,只有风声和极光的光芒。”
叶斩渊看到这两张照片,忍不住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句:“我们一边在北极守护冰原,一边在乡村温暖人间,这大概就是‘极境拓路,暖至人间’的意义。”
沈轻颜和叶念威同时回复:“是啊,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
第二天一早,北极科考站传来好消息——氢能发电机持续稳定运行72小时,为冰芯钻探提供了充足的能源,科考队成功钻取了一根长度超过300米的冰芯,里面可能包含着近千年的气候数据。埃里克兴奋地抱着冰芯样本,对叶念威说:“这根冰芯能帮我们更好地研究全球变暖,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你们的氢能技术!”
与此同时,舟山乡村的“氢能暖村”项目迎来了验收。上级部门的工作人员检测后发现,村里的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0%,老人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了25%,村民的电费支出平均减少了15%。验收报告的最后,写着这样一句话:“叶家的氢能技术,让乡村的冬天既温暖又干净,为民生领域的清洁能源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叶斩渊在总部收到验收报告时,汤姆也发来消息:德国的废旧储氢罐回收厂,第一个月就处理了500个废旧储氢罐,提取的金属和氢元素创造了120万欧元的价值,还减少了300吨的碳排放。“叶总,”汤姆在消息里写道,“我现在终于明白,和你们合作,比跟你们竞争有意义得多。”
傍晚时分,叶家一家人又在视频通话里聚了起来。叶念威在北极的帐篷里,背景是刚钻取的冰芯样本;沈轻颜在舟山乡村的服务站,身边围着喝着制水机里的水的孩子;叶斩渊在总部的办公室,桌上放着《全球氢能技术共享公约》的草案。
“爸、妈,我们下一步可以把北极的低温技术用到火星探测车上。”叶念威兴奋地说,“火星表面的温度能低到-63℃,我们在北极验证的石墨烯密封圈和保温技术,正好能用上。”
沈轻颜笑着点头:“我们在乡村的氢能供暖技术,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昨天有个来自东北的代表联系我,想把‘模块化保温板’用到东北的老房子里,帮他们解决冬天供暖的问题。”
叶斩渊看着妻儿,眼里满是欣慰:“全球氢能技术共享平台下周就要上线了,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用上我们的技术,也会有更多的技术加入进来。我们的‘极境拓路’,不仅拓的是地理上的极境,更是技术上的极境;我们的‘暖至人间’,不仅暖的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里的期待。”
视频通话的背景里,北极的极光、乡村的灯火、总部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像一幅跨越山海的画卷。叶念威忽然想起出发前,叶斩渊跟他说的话:“真正的‘登临至高’,不是站在某个顶点俯视别人,而是带着技术走到每一个需要它的地方,让北极的科考员不再受冻,让乡村的老人不再咳嗽,让更多的人因为技术而活得更好。”
那时他还不太懂,现在看着屏幕里父母的笑脸,看着北极科考队的忙碌,看着乡村老人的温暖,忽然就懂了——所谓“极境拓路,暖至人间”,就是把技术的触角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上至北极冰原,下至江南乡村,用科技的力量守护自然,温暖人心。
而这条“拓路”的路,还很长。未来,他们或许会把氢能技术带到沙漠,为绿洲提供水源;或许会带到高原,为牧民的帐篷供暖;或许会带到更远的火星,为人类的星际移民铺路。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技术的初心是“解决问题”,是“温暖人间”。
夜色渐深,北极的极光仍在闪烁,乡村的灯火依旧温暖,总部的灯光还在亮着。叶家一家人的身影,散落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却因为同一个信念,朝着同一个方向,继续前行。他们知道,属于叶家的故事,属于氢能的故事,属于“极境拓路,暖至人间”的故事,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篇章,等待着他们去书写。
作者“博姐爱小说”推荐阅读《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