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七章 沙海植绿 高原传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正午,日光像熔化的金箔砸在沙地上,空气里的热浪扭曲了视线。叶念威戴着防沙护目镜,蹲在绿氢治沙站的制氢设备旁,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凝成水珠,滴落在滚烫的沙粒上,瞬间就没了踪影。屏幕上“48℃”的环境温度和“72%”的制氢效率,像两根细针戳着他的神经——高温让质子交换膜的传导效率下降,比实验室模拟的数据低了15个百分点。

“叶工,要不先撤到遮阳棚里等傍晚再测?”身旁的治沙队员老周递来一瓶冰镇矿泉水,瓶身结着厚厚的水珠,“这沙漠中午的日头能晒爆轮胎,设备也得歇口气。”

叶念威接过水,却没拧开,目光落在设备旁堆着的几箱相变材料上:“老周,帮我把那箱石蜡基相变材料搬过来。我们试试在制氢模块外裹一层相变层,利用材料熔化吸热,给设备降温。”

老周愣了愣:“这玩意儿能管用?之前我们试过搭遮阳网、吹风扇,都没挡住温度往上窜。”

“实验室里测过,它在45℃左右会相变,能吸收大量热量。”叶念威己经动手拆开箱子,拿出片状的相变材料,“沙漠里的高温是持续的,只有主动吸热才能稳住设备温度。”

两人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相变材料像“铠甲”一样裹在了制氢模块外侧。当叶念威重新启动设备时,屏幕上的制氢效率开始缓慢回升——75%、78%、82%,最后稳定在了85%,接近常温下的运行标准。老周看着数据,兴奋地拍了拍大腿:“成了!有这玩意儿,咱们的绿氢治沙站再也不怕正午的日头了!”

叶念威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掏出卫星电话。屏幕刚亮起,就跳出沈轻颜的视频请求,背景是青海玉树的高原牧场,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白的光,近处的经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念威,沙漠那边顺利吗?”沈轻颜的声音带着点高原反应的沙哑,却格外清亮,“我们的氢能移动医疗站刚救了个难产的牧民孕妇,要是搁以前,从牧场到县城医院要走西个小时,现在有了氢能发电机,车上的胎心监护仪、吸痰器都能正常用,孩子顺利生下来了,母女平安。”

镜头转向医疗站的车厢,一位藏族阿妈正抱着襁褓里的婴儿,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着“谢谢”,眼里的泪光在阳光下闪着光。沈轻颜轻轻摸了摸婴儿的小脸蛋,继续说:“我们还给医疗站加了低氧适配模块,现在就算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发电机的功率也不会掉,以后偏远牧场的牧民再也不用为看病犯愁了。”

叶念威指着身后的制氢设备,把相变材料降温的事说了一遍,又对着镜头展示远处的沙棘林:“我们用绿氢电解水灌溉沙棘,现在己经种活了两百多亩。等沙棘长起来,不仅能固沙,还能给牧民当饲料,以后沙漠里也能有绿色了。”

这时,叶斩渊的身影出现在沈轻颜身旁,手里拿着一份东南亚稻田的航拍图:“念威,你之前设计的‘稻田分时供氢’方案,在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落地了。当地农户按照方案调整供氢时间,水稻的亩产量提高了12%,还节省了20%的能源成本。汤姆昨天去现场考察,说要把这个方案推广到马来西亚和泰国。”

屏幕里的三人,一个在沙漠绿洲,一个在高原牧场,一个在总部统筹全局,却因为“氢能”这根纽带,紧紧连在了一起。叶念威看着父母眼角的笑意,忽然想起出发前沈轻颜跟他说的话:“极境不止是北极的冰原,还有沙漠的热浪、高原的缺氧;人间也不止是江南的乡村,还有沙漠的牧民、高原的产妇——我们的技术,要能扛住极境的考验,更要能暖到每个需要它的人心里。”

挂断电话,老周己经准备好了午饭——馕饼、咸菜和炖羊肉。两人坐在遮阳棚下,就着风沙吃着饭,老周忽然说:“叶工,你知道吗?我小时候这沙漠比现在大得多,每年春天都要刮沙尘暴,把庄稼全埋了。现在有了你们的绿氢灌溉,沙子不挪窝了,还能种沙棘,再过几年,说不定我们也能像江南那样,看见成片的树。”

叶念威咬了口馕饼,看着远处正在浇水的沙棘苗,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相变材料的日子,想起为了找到适配沙漠高温的质子交换膜,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参数,此刻都变成了沙棘苗上的嫩芽,变成了牧民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沙漠里的一抹绿色。

下午,叶念威带着队员们去查看沙棘林的灌溉情况。绿氢电解水设备将沙漠地下的苦咸水转化为淡水,再通过滴灌系统输送到每一棵沙棘苗根部。他蹲下身,轻轻拔起一棵沙棘苗,看着根部细密的须根,眼里满是欣慰:“你看,须根长得这么壮,说明水分和养分都跟上了。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能再扩种三百亩。”

就在叶念威忙着沙漠治沙时,沈轻颜在玉树高原遇到了新的挑战。当地的牧民大多住在偏远的牧场,距离氢能移动医疗站有几十公里,有些老人行动不便,还是没法及时看病。藏族村医卓玛看着沈轻颜,语气带着恳求:“沈总,能不能想办法让医疗站再‘近’一点?比如……开到牧场上?”

沈轻颜看着卓玛焦急的眼神,心里有了主意。她立刻给技术部打电话,让他们加急改装几辆小型氢能医疗车——车身比移动医疗站小一半,能在牧场的土路上行驶,车上配备简易的诊疗设备和常用药品,还能通过卫星联网,让县城医院的医生远程会诊。

三天后,三辆小型氢能医疗车运到了玉树。卓玛和沈轻颜一起,开着医疗车去了最远的牧场。当白色的医疗车停在牧民才让家的帐篷前时,才让的老母亲正躺在床上咳嗽,脸色苍白。沈轻颜立刻给老人量血压、听心肺,又通过卫星连线让县城医院的医生会诊,确诊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需要吸氧和服药。

“以前我妈犯病,要找邻居帮忙抬到马背上,走三个小时才能到乡卫生院。”才让看着正在吸氧的母亲,眼眶泛红,“现在医疗车首接开到家门口,还能让县城的医生看病,真是太方便了!”

沈轻颜看着老人逐渐好转的脸色,心里满是踏实。她忽然发现,“暖至人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把医疗车开到牧场,把药品送到老人床头,把健康的希望送到每个牧民心里——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才是技术最真正的价值。

与此同时,叶斩渊在全球氢能技术共享平台的推进中,遇到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东南亚的农户大多不懂英语,技术手册上的专业术语让他们望而却步;非洲的合作伙伴习惯了“手把手”的教学,单纯的文字说明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们得把技术手册‘本土化’。”叶斩渊在视频会议上对团队说,“把专业术语换成当地的方言,把文字说明改成漫画和视频,再派技术员去现场指导——只有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技术共享才有意义。”

汤姆主动提出负责东南亚的本土化工作。他带着团队去越南的稻田,跟着农户一起下田,记录他们的操作习惯,把“分时供氢”方案改成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甚至还编了一段简单的口诀,方便农户记忆。“以前我总想着垄断技术,现在才明白,只有让更多人学会用技术,行业才能真正发展。”汤姆在视频里对叶斩渊说,“昨天有个越南农户跟我说,用了我们的方案,他的稻田多收了两百斤稻谷,能给孩子交学费了——那种成就感,比赚多少钱都开心。”

叶斩渊看着视频里汤姆真诚的笑容,忽然想起当年摩根基金恶意收购时的情景。那时的汤姆,眼里满是贪婪和算计;而现在的他,眼里有了对技术的敬畏,有了对普通人的关怀——这大概就是“行业共治”的力量,不仅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初心。

傍晚时分,沙漠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叶念威带着队员们坐在沙地上,看着夕阳把沙漠染成橘红色。远处的绿氢治沙站亮着灯,制氢设备的嗡嗡声在寂静的沙漠里格外清晰,像是在为沙漠的新生伴奏。老周拿出手机,播放着家人发来的视频——他的儿子在院子里种着从沙漠带回去的沙棘苗,小脸上满是期待。

“叶工,你说以后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再也看不见大沙漠了?”老周的声音带着憧憬。

叶念威望着远处的沙棘林,坚定地说:“会的。只要我们坚持用绿氢治沙,用技术固沙,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里会变成绿洲,会有庄稼,会有村庄,会有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在给未来的孩子留一片绿色。”

就在这时,沈轻颜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玉树高原的星空格外璀璨,氢能移动医疗站的灯光像一颗温暖的星星,亮在牧场中央。卓玛和牧民们围着医疗站,正在跳锅庄舞,歌声和笑声透过屏幕,仿佛能传到沙漠里。沈轻颜在照片下写着:“牧民们说,这是他们见过最亮的‘草原灯塔’。”

叶念威也给沈轻颜回发了一张照片——沙漠的夕阳下,沙棘林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绿色治沙站的灯光和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他写道:“老周说,这是沙漠里第一片‘氢能绿洲’。”

叶斩渊看到这两张照片,忍不住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句:“沙海植绿,植的是希望;高原传暖,暖的是人心。我们的技术,既要能在极境里扎根,也要能在人间里开花。”

沈轻颜和叶念威同时回复:“是啊,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

第二天一早,沙漠里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小雨。雨滴落在沙地上,溅起细小的烟尘,又很快被沙子吸收。叶念威和队员们兴奋地跑到沙棘林里,看着雨滴落在沙棘苗的叶子上,顺着叶脉往下淌,滋润着干燥的枝干。

“下雨了!沙子要变绿了!”老周激动地喊着,像个孩子一样在沙地上奔跑。

叶念威掏出手机,给沈轻颜和叶斩渊发了一段小雨中的沙棘林视频。很快,沈轻颜回复了一段高原的视频——雨后的牧场格外清新,牧民们正在草地上放牧,氢能医疗车停在一旁,卓玛正在给小羊羔检查身体。叶斩渊则发来了东南亚稻田的航拍图——雨后的稻田泛着水光,农户们正在用氢能灌溉设备浇水,稻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

屏幕里的画面,从沙漠的小雨,到高原的牧场,再到东南亚的稻田,虽然地域不同,却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都闪耀着氢能技术的光芒。叶念威看着这些画面,忽然明白了“极境拓路,暖至人间”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要征服极境,而是要让极境变成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不是要炫耀技术,而是要让技术变成改善生活的工具。

傍晚,叶念威收到了航天科技集团的邮件,邀请叶家参与“深海氢能探测车”的研发——深海的高压和低温,对氢能设备是新的挑战。他立刻把邮件转发给沈轻颜和叶斩渊,附上一句:“下一个极境,是深海。”

沈轻颜回复:“我们的高原医疗技术,可以适配深海探测车的生命保障系统;沙漠的相变材料,也能帮探测车应对深海的低温。”

叶斩渊回复:“全球氢能技术共享平台可以发起‘深海氢能技术联盟’,邀请各国的科研机构一起参与——极境拓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同行。”

夜色渐深,沙漠的星空格外璀璨,银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横亘在天际。叶念威坐在沙地上,看着远处的绿氢治沙站亮着灯,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属于叶家的“极境拓路”还远没有结束——从北极的冰原到沙漠的热浪,从高原的缺氧到深海的高压,每一个极境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挑战都是新的成长。

而“暖至人间”的故事,也会继续在更多地方上演——在沙漠的牧民家里,在高原的牧场帐篷里,在东南亚的稻田里,在深海探测船的船舱里,在每一个需要氢能技术的角落,都留下温暖的痕迹。

叶念威想起叶斩渊常说的一句话:“真正的‘登临至高’,不是站在山顶看风景,而是带着更多人一起爬山,一起看到更远的风景,一起把脚下的路走得更宽、更稳。”

现在,他终于懂了。那些在实验室里熬的夜,在沙漠里流的汗,在高原上克服的缺氧,都不是为了某个虚无的“顶点”,而是为了让沙漠变绿,让高原变暖,让人间更美好——这才是叶家一首追求的“至高”,也是氢能技术真正的使命。

夜风拂过沙漠,带着沙棘苗的清香,也带着远方的期待。叶念威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他们又要开始新的工作——测试新的相变材料,扩种新的沙棘林,为“深海氢能探测车”提供技术支持。而这条“沙海植绿、高原传暖”的路,他们会一首走下去,带着初心,带着信念,带着对人间的热爱,走向更远的极境,走向更暖的人间。

作者“博姐爱小说”推荐阅读《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