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盖的极夜,-65℃的低温让空气都仿佛凝固。叶念威裹着三层防寒服,面罩上结着厚厚的白霜,指尖握着的检测仪器屏幕,正闪烁着“超导氢能传输线阻抗异常”的红色警报。远处的暴风雪像白色巨兽,拍打着氢能补给站的钛合金舱体,舱内的氢能发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却因为传输线阻抗过高,无法将电力输送到三公里外的科考营地。
“叶工,暴风雪还得刮西个小时,科考队的柴油发电机快没油了,要是再断电,他们采集的冰芯样本就会融化!”对讲机里传来南极科考队队长赵凯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急。
叶念威蹲在传输线接口旁,哈出的白气瞬间变成冰晶。他盯着接口处的超导材料——这是团队最新研发的“石墨烯基超导传输线”,在实验室-50℃环境下能稳定运行,可南极的极端低温还是超出了预期。“把备用的‘低温超导激活剂’拿来!”他对着对讲机喊,“我们在传输线外层裹一层相变保温层,再注入激活剂,降低阻抗!”
队员们立刻行动,将糊状的激活剂注入传输线接口,又用特制的相变保温毯裹住线路。半小时后,检测仪器上的阻抗数值从0.8Ω骤降到0.01Ω,电力传输恢复正常。赵凯的声音重新传来,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冰芯样本保住了!叶工,你们的氢能技术真是救了急——这要是在以前,我们只能放弃一半的样本,现在有了氢能补给站,再也不用担心里程焦虑了!”
叶念威摘下手套,搓了搓冻得发麻的手指,目光落在补给站外的“氢能极光观测仪”上——这台仪器用氢能供电,能在极夜持续捕捉极光数据,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极光图谱,正通过卫星实时传回国内的航天观测中心。他掏出卫星电话,拨通了沈轻颜的视频,背景里的南极极光,在黑色天幕下美得像流动的翡翠。
“妈,我们刚解决了传输线的问题,科考队的电力稳住了。”叶念威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兴奋,“这台极光观测仪,用的是您在云南梯田优化的‘低功耗氢能供电模块’,续航比之前延长了三倍,能持续工作三个月。”
屏幕那头,沈轻颜正站在云南哈尼族梯田的田埂上,晨雾还没散尽,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她身边的氢能抽水机正将山泉水抽到梯田顶端,水流顺着田埂蜿蜒而下,滋润着刚插下的秧苗。“念威,你看这梯田!”她笑着转动镜头,“我们的‘氢能生态村’今天试运营,哈尼族的乡亲们用氢能观光车拉着游客看梯田,民宿里的供暖和烹饪全用氢能,连炒梯田鱼都是用氢能灶,又快又没油烟。”
镜头转向一旁的民宿小院,几位哈尼族老人正围着氢能灶,看着锅里翻腾的梯田鱼,脸上满是笑意。78岁的白奶奶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镜头说:“以前做饭烧柴火,呛得眼睛疼,现在这‘氢炉子’好,火大还干净,做的鱼比以前香!”
叶念威看着屏幕里的烟火气,忽然觉得南极的寒冷都消散了几分。他想起出发前,沈轻颜给他装的哈尼族孩子画的画——画里是绿色的梯田,上面跑着白色的氢能观光车,天空飘着氢气球,下面写着“谢谢氢叔叔”。“妈,孩子们的画我带在身上呢,”他摸了摸胸口的口袋,“等我回去,一定去梯田看他们。”
就在这时,叶斩渊的视频请求切入了通话。他正坐在日内瓦全球氢能安全峰会的主会场,身后的大屏幕上,《全球氢能安全操作公约》的草案正逐页滚动,台下坐着来自47个国家的代表,包括汤姆、埃里克,还有联合国新能源署的总干事。
“念威,南极那边顺利吗?”叶斩渊的声音透过峰会的音响,带着庄重感,“我们刚在峰会上通过了《全球氢能安全操作公约》,里面把你在南极研发的‘低温超导传输标准’、你妈在云南的‘氢能民生设备安全规范’,还有汤姆的‘废旧设备回收安全流程’都写进去了——这是全球第一份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安全公约。”
屏幕里,汤姆站起身,手里拿着一份公约副本,对着镜头说:“叶,沈,当年我差点毁了叶家,现在能参与制定这份公约,帮行业建立安全底线,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公司己经按照公约,改造了全球23家氢能工厂的安全系统,昨天还通过了欧盟的安全认证。”
埃里克也凑过来,背景是北极科考站的氢能发电机:“我们把公约里的‘极地氢能设备标准’用到了北极补给站,现在-55℃的低温下,设备启动成功率从80%提升到了100%。明年,我们还要和叶家合作,在北极和南极之间建‘极地氢能传输走廊’。”
叶念威、沈轻颜看着屏幕里的伙伴们,忽然明白——所谓“登临至高”,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巅峰,也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垄断,而是一群人、一个行业、一个全球共同体,朝着同一个“安全、清洁、普惠”的目标,共同制定规则、共享技术、共担责任。
南极的暴风雪渐渐平息,叶念威带着队员们走出补给站。极夜的天空中,极光再次绽放,绿色的光带缠绕着氢能补给站的灯光,像一条连接天地的丝带。他拿出激光测距仪,测量着远处的冰盖裂缝——科考队要在裂缝旁建一个永久的氢能观测站,用氢能技术监测冰盖融化情况,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数据。
“赵队,我们的‘氢能冰盖监测仪’可以安装了,”叶念威指着仪器箱,“它用的是火星探测车的低功耗技术,能在南极工作五年,不用换电池。”
赵凯笑着点头:“有了这玩意儿,我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来换设备了。你们的氢能技术,不仅能供电,还能帮我们守护地球的‘冰肺’。”
与此同时,云南的哈尼族梯田正迎来第一批氢能文旅的游客。沈轻颜陪着游客们坐上氢能观光车,沿着梯田的田埂缓缓行驶。观光车的外壳是用当地的竹子纤维和氢能复合材料制成的,既环保又有民族特色。“大家看左边,”沈轻颜指着远处的氢能抽水站,“那座抽水站用的是太阳能制氢,再用氢能发电机抽水,就算阴天,也能保证梯田的灌溉用水。”
游客中有个来自德国的女孩,拿着相机不停拍照:“我在慕尼黑见过叶家的氢能工厂,没想到在云南的梯田里,也能看到这么先进的氢能技术,还和当地的文化这么配!”
沈轻颜笑着说:“我们的氢能技术不是‘硬塞’给乡村,而是‘融入’乡村。比如前面的民宿,供暖用的是‘氢能地暖’,温度能根据梯田的昼夜温差自动调节;厨房的氢能灶,能做出哈尼族特色的‘石板烧’,既保留了传统味道,又更环保。”
中午,沈轻颜和白奶奶一起在民宿厨房做饭。白奶奶用氢能灶炒着梯田鱼,沈轻颜帮着切姜蒜。“沈总,你看这灶,”白奶奶指着灶台上的温度显示屏,“以前烧柴火,火大了会糊,火小了不熟,现在这灶能定温,炒鱼正好!”
饭菜做好后,游客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氢能烹饪的美食,聊着梯田的变化。白奶奶的孙子阿明,拿着画笔画下了这热闹的场景,画里有氢能观光车、氢能民宿,还有围坐吃饭的人们,标题写着“氢暖梯田”。
日内瓦的峰会还在继续,叶斩渊正在签署《全球氢能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叶家将联合全球20所高校,成立“国际氢能学院”,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氢能技术人才。“我们计划第一年招收100名学员,来自非洲、东南亚、南美,”叶斩渊对着镜头说,“其中,有30个名额专门留给乡村地区的年轻人,带像云南的阿明,让他们能把氢能技术带回家乡。”
联合国新能源署总干事握着叶斩渊的手,感慨道:“叶家从一家鱼市小铺,成长为全球氢能治理的引领者,靠的不是技术垄断,而是‘共享、普惠、为民’的理念。这份协议,将让氢能技术真正成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工具。”
傍晚,南极的氢能观测站安装完成。叶念威按下启动键,仪器屏幕亮起,开始采集冰盖的温度、厚度数据。他掏出手机,给沈轻颜和叶斩渊发了一张极光下的观测站照片:“观测站启动成功,以后它会像南极的‘氢灯塔’,守护冰盖,也守护地球的气候。”
沈轻颜回复了一段梯田的日落视频:“游客们刚走,阿明送了我一幅画,画的是‘氢暖梯田’。我们的氢能生态村,不仅能帮村民赚钱,还能让孩子们爱上家乡,这比什么都重要。”
叶斩渊则发来一张峰会合影:“《全球氢能安全操作公约》和《人才培养协议》都签了,明天我们就要启动‘国际氢能学院’的招生。以后,全球的年轻人都会带着氢能技术,回到自己的国家,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除夕夜,叶家三口虽然身处三地——叶念威在南极,沈轻颜在云南,叶斩渊在日内瓦——却通过氢能视频系统“聚”在了一起。屏幕里,南极的极光、云南的灯笼、日内瓦的圣诞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跨越山海的团圆画面。
“爸,妈,明年火星探测车就要开始组装了,我申请了加入研发团队,”叶念威捧着一碗热汤,“到时候,我们就能把氢能技术送上火星,为人类的星际移民铺路。”
沈轻颜笑着点头:“我们的氢能生态村要在云南推广到10个县,还要去贵州、西川的山区,帮那里的村民建氢能灌溉站、氢能民宿,让更多乡村过上‘零碳生活’。”
叶斩渊看着妻儿,眼里满是欣慰:“全球氢能学院的第一批学员,明年就要入学了。我们计划在非洲建10个氢能培训中心,在东南亚建5个氢能农业示范园,让氢能技术真正‘无国界’,惠及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屏幕里的三人,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因为“氢能”这根纽带,紧紧相连。他们知道,这不是团圆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从南极的冰盖到火星的荒漠,从云南的梯田到非洲的草原,氢能技术将继续跨越极境、扎根民生,连接起天地与人心。
大年初一的清晨,叶念威在南极看到了罕见的“日华”现象——太阳周围环绕着彩色的光环,像给地球戴上了一顶王冠。他拿出相机,拍下这美丽的瞬间,照片里,氢能补给站的灯光与日华交相辉映,远处的冰盖反射着金色的阳光。
沈轻颜在云南的梯田里,和村民们一起放起了“氢能烟花”——用氢气制成的烟花,燃放时只产生水和热量,没有任何污染。彩色的光焰在梯田上空绽放,映着村民们的笑脸,像一幅流动的油画。
叶斩渊在日内瓦的街头,收到了来自各国代表的新年祝福。一位非洲代表递给他一张照片,照片里是非洲儿童在氢能教室里学习的场景,下面写着:“感谢叶家,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当这三张照片通过氢能卫星传输到全球氢能平台时,无数人在屏幕前驻足——南极的日华与氢能站,云南的梯田与氢能烟花,非洲的教室与氢能灯光,三个画面虽然不同,却都闪耀着同一个主题:
“以氢为桥,连接天地;以民为心,照亮未来。”
叶念威站在南极的冰盖上,望着远处的日华,忽然想起叶斩渊常说的一句话:“‘登临至高’从来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无数个‘开始’——开始探索更遥远的极境,开始守护更脆弱的民生,开始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现在,他终于懂了。叶家的“至高”,不是站在行业的顶端,而是带着技术的温度,走到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不是拥有多少专利,而是让多少人因为技术而活得更好;不是赢得多少荣誉,而是为地球、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多少希望。
氢气流淌在极地的传输线里,流淌在梯田的灌溉渠里,流淌在星际探测车的引擎里,也流淌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它是能源,是纽带,是希望,是叶家一家人用初心和信念,写给世界的一封“温暖的信”。
而这封信的结尾,永远是“未完待续”——因为只要还有极境需要探索,还有民生需要温暖,还有世界需要连接,叶家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下。
远处的南极冰盖,在日华的光芒下泛着金色的光。叶念威知道,当明年的极光再次绽放时,这里会有更多的氢能观测站,云南的梯田会有更多的氢能生态村,全球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带着氢能技术回到家乡——这就是“氢连天地,心照未来”的真正含义,也是叶家永远的使命。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