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晨光里,“天和三号”货运飞船的箭体泛着冷白的金属光泽,箭舱内,叶家研发的“空间氢能燃料电池组”被固定在核心位置——这个长1.2米、重85公斤的银色装置,将为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提供持续能源,也是人类首次将氢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于近地轨道长期驻留任务。
叶念威穿着白色的航天工作服,戴着防静电手套,正和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一起,做发射前的最后一次参数校验。屏幕上,燃料电池的“空间环境适配度”显示99.8%,氢氧反应效率稳定在98.5%,每一项数据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
“叶工,最后一次压力测试通过,氢气管路没有泄漏。”工程师老张指着监测屏,语气里满是赞叹,“你们研发的‘微重力氢循环系统’太关键了,能在太空环境下自动调节氢气流速,解决了传统燃料电池在失重状态下的供氢难题。”
叶念威俯身检查燃料电池的接口,指尖能感受到设备运行时的轻微震动:“还要再确认一下应急 shut-off 系统,万一出现异常,必须能在0.5秒内切断供氢。太空任务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要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这时,沈轻颜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河南驻马店的高标准农田。金黄的麦浪里,几台氢能播种机正匀速前进,机身喷出的水雾带着绿氢电解水的清甜,滋润着刚播下的玉米种子。
“念威,发射前的准备怎么样?”沈轻颜的声音里带着麦田间的风声,“我们的‘氢能农服站’今天正式运营,你看这台播种机,用的就是你在沙漠优化的相变材料降温技术,正午40℃的高温下,发动机也不会过热,播种效率比传统机器提高了30%。”
镜头转向一旁的农服站,白色的站房外,农户们正排队租用氢能农机。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农握着沈轻颜的手,笑得露出豁牙:“沈总,这氢能机器就是好!不用加柴油,没味儿还省钱,我家十亩地,以前两天才能种完,现在一天就搞定了,还能省下两百多块油钱!”
叶念威看着屏幕里的热闹景象,又指了指身后的货运飞船:“妈,我们的燃料电池组一切正常,再过三个小时就能发射。等它在空间站稳定运行,我们就能把太空氢能技术用到地面——比如用微重力环境下的氢循环技术,优化农田的氢能灌溉系统,让水和肥的利用率再提高15%。”
老张凑过来看了眼屏幕,笑着说:“你们叶家真是把氢能玩出了花,上能送太空,下能种庄稼,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为民’啊!”
叶念威和沈轻颜都笑了。他们知道,“星氢启航”不是为了追求虚无的“高科技标签”,而是要让太空技术反哺民生——就像当年从北极的低温密封圈,到沙漠的相变材料,每一次极境探索的突破,最终都要落地到农田、乡村、牧场,变成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便利。
与此同时,叶斩渊在全球氢能农业联盟的会议上,正对着视频屏幕里的二十多个国家代表,展示“氢能农业数字平台”的演示界面。屏幕上,河南的农田墒情、巴西的甘蔗长势、肯尼亚的玉米灌溉数据实时更新,不同颜色的图标标注着各地的氢能农机使用情况、能源消耗数据,甚至能预测未来一周的作物生长趋势。
“这个平台整合了我们在全球的农业氢能项目数据,”叶斩渊指着界面上的“智能推荐”按钮,“比如巴西的农户点击这个按钮,平台会根据当地的土壤湿度、气温,推荐最适合的‘分时供氢’方案;肯尼亚的用户则能看到附近氢能灌溉站的位置和可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
视频那头,泰国农业部门的代表立刻举手:“叶总,我们想在湄公河三角洲接入这个平台!当地的稻田经常遭遇洪涝,能不能用你们的太空氢能技术,研发一套‘防洪氢能排水系统’?”
叶斩渊点头:“我们己经在研发了,计划把空间站的‘应急 shut-off 技术’用到排水泵上,遇到洪水能自动启动,还能通过平台远程控制,让农户在手机上就能操作,不用再冒雨去田间合闸。”
汤姆也在视频会议里发言,背景是他在德国新建的氢能农机研发中心:“我们团队根据平台的数据,改良了适用于欧洲平原的氢能联合收割机,割台用的是叶家太空燃料电池的轻量化材料,重量减轻20%,油耗却降低了25%。下个月就能批量生产,优先供应给联盟成员。”
叶斩渊看着屏幕里的合作伙伴,心里满是感慨。从当年的恶意收购者,到如今的技术共建者,汤姆的转变,正是叶家“行业共治”理念的最好印证——技术从来不是用来垄断的武器,而是连接全球、共同发展的纽带。
发射倒计时的警报声响起,叶念威快步走到观测台。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他胸前的工作牌上,上面“叶家氢能”的标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远处的发射塔架缓缓打开,火箭的尾焰逐渐亮起,橘红色的火焰裹挟着浓烟,将货运飞船推向蓝天,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斩情当日,我登临至高最新章节随便看!叶念威握紧了拳头,眼睛紧紧盯着逐渐变小的飞船身影。屏幕上,飞船的实时数据不断传来:“二级火箭分离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燃料电池组开始预热”……每一条消息都让观测台里的欢呼声高过一分。
当“燃料电池组启动成功,开始为空间站供电”的消息弹出时,叶念威忍不住掏出手机,给沈轻颜和叶斩渊发了一张飞船升空的照片。照片里,火箭的尾迹像一条金色的丝带,缠绕在湛蓝的天空中。
沈轻颜很快回复,附带一段视频:河南的农田里,农户们围着氢能播种机,正在看飞船发射的首播。当看到飞船成功入轨时,大家都欢呼起来,有人还放起了鞭炮。沈轻颜在视频下写着:“农户们说,这是‘咱们农民的太空船’,以后种地更有盼头了!”
叶斩渊则发来一张全球氢能农业联盟的实时在线人数截图:“现在有120多个国家的农业部门在关注飞船发射,都想和我们合作太空氢能农业技术。我们的‘星氢启航’,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让全球看到了中国氢能的实力和担当。”
发射成功的庆功宴上,老张端着酒杯走到叶念威身边:“叶工,你们接下来打算把氢能技术用到哪里?月球基地?还是火星探测?”
叶念威喝了口果汁,笑着说:“都有计划。但眼下最要紧的,是把太空燃料电池的‘高效氢氧反应技术’用到农田的氢能脱氮设备上——现在很多农田因为过量使用氮肥,土壤板结严重,用氢能脱氮能减少80%的化学污染,还能把氮元素转化为有机肥,让土地更肥沃。”
老张愣了愣,随即恍然大悟:“原来你们的‘星氢启航’,最终还是为了‘沃土生根’啊!这格局,佩服!”
叶念威点点头。他想起小时候,叶斩渊带他去乡验农耕,老农告诉他:“土地是根,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现在他终于明白,叶家的氢能技术,不管飞得多高——上到太空,下到深海,最终都要回到这片土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沃土生根,让民生结果。
傍晚时分,叶念威回到滨海总部。刚走进大楼,就看到大厅的巨幕上正在播放全球氢能项目的实时画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研人员在检查空间站传回的数据;河南的农户用手机查看玉米种子的生长情况;巴西的甘蔗田里,氢能收割机正在作业;肯尼亚的绿色灌溉站,孩子们在水边嬉戏……
沈轻颜和叶斩渊站在巨幕前,看到叶念威回来,笑着迎上去。沈轻颜递给他一份“氢能乡村振兴计划”:“我们打算在全国100个县建‘氢能农服站’,每个站配备氢能农机、灌溉设备和技术培训中心,让更多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技术。”
叶斩渊则拿出一张“火星氢能探测车”的设计草图:“航天科技集团己经和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五年内把氢能探测车送上火星。你在太空燃料电池里用的‘微重力氢循环技术’,正好能解决火星的低重力供能问题。”
叶念威看着手里的计划和草图,忽然觉得心里无比充实。从太空的燃料电池,到农田的播种机;从火星的探测车,到乡村的农服站,叶家的氢能技术,正沿着“星氢启航,沃土生根”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深夜,叶念威站在总部的露台上,看着远处的滨海港。氢能灯塔的光束划破夜空,与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他想起白天飞船升空时的场景,想起农户们欢呼的笑脸,想起全球合作伙伴真诚的眼神,忽然明白了“登临至高”的真正含义——
它不是站在太空的某个角落,俯瞰地球;也不是垄断某项技术,称霸行业。而是带着技术的温度,上能探索宇宙的奥秘,下能守护土地的生机;能让太空的氢能,变成农田里的收成;能让遥远的火星探测,变成老百姓餐桌上的新鲜蔬菜。
它是“星氢启航”的豪情,也是“沃土生根”的踏实;是技术的突破,也是民生的温暖;是一个企业的成长,也是一个行业的进步;是中国的力量,也是全球的共赢。
夜风拂过露台,带着氢能发电站排出的纯净水气息。叶念威知道,属于叶家的故事,属于氢能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他们会把氢能技术送上火星,送到更远的宇宙;会把它带到更多的乡村,更多的农田,更多的角落。
但无论走多远,他们都不会忘记——技术的根,在沃土;企业的根,在民生;人类的根,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而“星氢启航,沃土生根”,就是他们永远的方向,永远的初心。
远处的巨幕上,飞船在空间站对接的画面缓缓闪过,紧接着是河南农田的麦浪、巴西的甘蔗田、肯尼亚的绿氢灌溉站……最后,画面定格在叶家三口的合影上,下面一行金色的字,在夜色里格外耀眼:
“以星为途,以地为根;以氢为脉,以民为本。”
(http://www.220book.com/book/X1E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