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神器震君心,危言促放权
“突突突 ——”AK47 的枪口喷吐出刺眼的火舌,子弹如同密集的雨点般,带着刺耳的破空声射向红木书案。那书案本是用上等红木打造,质地坚硬,寻常刀剑砍上去都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可在 AK47 的威力面前,却脆弱得如同纸糊一般。
不过瞬息之间,坚实的书案表面便被轰出密密麻麻的弹孔,活像个马蜂窝,木屑伴随着硝烟四处飞溅,落在地上发出 “簌簌” 的声响。不等崇祯从震惊中反应过来,朱慈烺又快速按下弹匣释放钮,空弹匣 “啪” 地一声掉落,他随手从系统空间取出一个新弹匣,“咔嗒” 一声便安装到位,动作流畅娴熟,紧接着再次扣动扳机。
“突突突” 的枪声再次在乾清宫内响起,比之前更加密集。原本还能勉强辨认出形状的书案,在第二轮射击下,很快就被轰得四分五裂,碎成了一堆散落的木屑,连一块完整的木板都找不到,只留下满地狼藉。
“老天!这…… 这是连发火铳?装弹还这么快?” 一旁的大太监王承恩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浑身一哆嗦,手里的拂尘都掉在了地上,声音发颤,眼神中满是惊恐 —— 他在宫中待了几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武器。
崇祯更是大惊失色,身体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两步,死死盯着朱慈烺手中的 AK47,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他虽久居深宫,不常接触军务,却也知晓大明火器的底细:普通火铳一次只能发射一发弹药,打完后需要清理枪管、装填火药、装入弹丸,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半柱香的时间;即便是军中最精良的三眼铳,也不过能连续发射三发,且每发射一次,枪管都会因过热而难以握持,填弹同样繁琐。
在以往与建奴的对战中,明军往往刚打完一两轮火器,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建奴的骑兵就已经冲到阵前,轻易冲散明军阵型,导致明军溃不成军。可朱慈烺手中的这把 “火铳”,不仅能连续射击数十发,换弹更是在瞬间完成,连喘息的间隙都没有,这哪里是寻常火器,简直是真正的 “神器”!
崇祯心中瞬间涌起一个念头:若大明的军队能普遍装备这种神器,何愁建奴不灭、流寇不平?到时候别说收复辽东,就算是横扫草原、重振大明雄风,也并非不可能!他刚想开口询问这种神器有多少数量,能否立即装备京营,却突然想起朱慈烺之前说这是 “洪武高皇帝所赐”,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 老祖宗留下的神器,数量恐怕有限,若是贸然追问,反倒显得自己太过急切。
于是,崇祯转而急切地问道:“皇儿!你真的是紫微帝星转世?真的在梦中见过洪武高皇帝?他…… 他有没有提起过父皇?对朕的所作所为,可有评价?”
崇祯向来勤政,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一心想挽救大明危局,自认为在勤政方面不输洪武大帝。此刻,他满心期待着老祖宗能对自己有所夸赞,哪怕只是一句肯定,也能让他心中的焦虑减轻几分。经过刚才 “空手取物” 和 “神器显威” 两件事,他早已对朱慈烺 “紫微帝星转世” 的说法深信不疑,连带着对 “见过洪武高皇帝” 一事,也没了半分质疑。
朱慈烺见崇祯已然上套,心中暗喜,脸上却故作犹豫,皱着眉头说道:“回禀父皇,这神器数量确实不多,目前只装备了东宫卫队的精锐,暂时无法大规模推广。至于洪武高皇帝,他在梦中确实提到了父皇,只是…… 儿臣不敢说,怕说了惹父皇动怒,怪罪儿臣胡言乱语。”
崇祯是出了名的在意他人评价,尤其是对自己的历史名声,更是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之所以在处置贪官污吏时有所顾忌,不敢过分得罪士绅集团,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被文官集团在史书上抹黑,留下 “暴君”“昏君” 的千古骂名。如今听闻洪武高皇帝对自己有评价,哪里还按捺得住,急忙上前一步,抓住朱慈烺的手臂,说道:“皇儿但说无妨!这是洪武高皇帝的训示,并非你胡言乱语,父皇怎会责怪你?快说,老祖宗到底是如何评价朕的?”
朱慈烺见崇祯急切的模样,心中暗笑,却还是躬身施了一礼,缓缓开口说道:“洪武高皇帝说,父皇您虽有勤政之心,却缺乏决断之力,性格优柔寡断,又过于刚愎自用,尤其在用人方面,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许多有能力的大臣,比如之前的卢象升、孙传庭,一旦犯了些许小错,或是与您的意见不合,就会被父皇责罚、罢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任上施展才华。长此以往,朝堂之上,真正能做事、敢做事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群只会空谈的腐儒,大明的局势也因此越来越糟。”
“逆子!你…… 你竟敢如此污蔑朕!” 崇祯听完这番话,顿时勃然大怒,猛地一拍御案,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洒了一地。他脸色涨得通红,胸口剧烈起伏,显然是被气得不轻 —— 在他看来,自己罢黜那些大臣,皆是因为他们办事不力,或是贪赃枉法,哪里是什么 “缺乏决断”“刚愎自用”?
朱慈烺却急忙做了个禁声的手势,压低声音说道:“父皇息怒!儿臣怎敢污蔑父皇?这话可不是儿臣说的,是洪武高皇帝在梦中亲口对儿臣说的啊!儿臣只是如实转述,若是父皇不信,儿臣也别无他法。”
崇祯的怒火瞬间被这句话浇灭,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心中虽不认同老祖宗的评价,暗自辩解 “内阁和兵部尚书中确实有不少无能之辈,难道还要让他们一直占着高位不成”,可他又不敢公然质疑洪武高皇帝 —— 那可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是朱家的老祖宗,质疑老祖宗,便是大逆不道。最终,他只能憋红了脸,双手紧握成拳,沉默不语,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为了打破这份尴尬,崇祯只好转移话题,语气生硬地问道:“那…… 洪武高皇帝除了评价朕,还说过什么关于大明未来的事情?”
朱慈烺看着崇祯欲言又止、强装镇定的模样,心中暗笑,决定再加一把火,将这场 “谎话” 进行到底。他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语气沉重地说道:“父皇,您可知大明最终会亡于何人之手?如今流寇肆虐、建奴入侵,看似危机四伏,可真正能颠覆大明江山的,却另有其人。”
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若是换作旁人敢在崇祯面前这般说,他定会当场下令将其拖出去砍头,以 “妖言惑众” 的罪名论处。但此刻,他看着朱慈烺严肃的表情,又想起洪武高皇帝的 “训示”,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快,冷声道:“你说,大明会亡在谁手上?高迎祥已经被擒,张献忠龟缩在四川,不成气候;难道是建奴?他们不过是关外的蛮夷,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最新章节随便看!兵力有限,岂能撼动大明根基?”
朱慈烺缓缓摇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悲悯:“都不是。父皇,大明将在崇祯十七年,亡于李自成之手。这李自成原是高迎祥的部将,高迎祥死后,他继承了闯王的名号,收拢残部,势力越来越大。只是这李自成胸无大志,攻占京师后,只顾搜刮钱财,虐待百官,最终让建奴趁机入关,夺走了大明的江山。”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惨烈的历史:“城破之后,朝中大部分大臣毫无气节可言,毫无底线。他们先是投靠李自成,妄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后来见李自成兵败,又转而投降建奴,屈膝求饶,甘当汉奸。甚至有一些汉人官员,为了讨好建奴,主动向建奴提出‘剃发易服’的建议,还宣称‘留发不留头’,强迫天下汉人改变发型服饰,背弃祖宗。建奴入关后,为了镇压汉人的反抗,到处屠城杀人,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据统计,至少有三千多万汉人死于建奴的屠刀之下。”
“而父皇您,为了不让皇室受辱,避免重蹈北宋靖康之耻的覆辙,会在城破前,让皇伯母(懿安皇后)、母后(周皇后)自尽;还会挥剑砍伤皇妹坤兴公主,斩杀昭仁公主,以免她们落入流寇或建奴手中,遭受侮辱。最终,父皇您会在万岁山(景山)的老槐树下,留下血书后上吊自杀,以身殉国。王大伴……” 朱慈烺转头看向一旁的王承恩,眼神复杂,“你会在父皇自尽后,在万岁山的另一棵树上自尽,追随父皇而去,成为大明最后一个忠臣太监。”
王承恩一直在旁默默侍候,听到自己最终会随崇祯赴死,顿时浑身一颤,脸色变得惨白如纸,手中的拂尘再次掉落,难以置信地看向朱慈烺,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句话 —— 他从未想过,自己最终会落得如此下场,可一想到崇祯待自己的恩宠,若是真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刻,他或许真的会选择追随崇祯而去。
崇祯更是如遭雷击,身体在龙椅上连连摇晃,险些栽倒在地。他伸出手,紧紧抓住御案的边缘,才勉强稳住身体。他无法相信,自己勤政一生,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大明竟然会在短短几年后亡国,而自己竟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 这简直是朱家的奇耻大辱,是他这个皇帝的奇耻大辱!
可仔细一想,朱慈烺的话又合情合理:以大明如今的局势,若是再任由流寇与建奴肆虐,亡国或许真的只是时间问题;而以他的性格,若是真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他确实不会苟活于世,更不会让皇室女子受流寇或建奴的玷污。朱慈烺的话,竟让他无法反驳,只能任由一股绝望的情绪在心中蔓延。
崇祯沉默了许久,只觉得头痛欲裂,眼前阵阵发黑,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收拾大明这烂摊子。大殿内静得可怕,只有窗外的风声偶尔传来,吹动殿内的帷幔,更添几分凄凉。
大约半柱香的时间过去,崇祯猛地抬起头,眼中的绝望被一丝决绝取代。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声音嘶哑却坚定地说道:“好!朕暂且相信你!朕加封你为威武大将军,统领全国兵马,无论是京营、边军,还是地方驻军,皆归你调遣!你可便宜行事,无需事事向朕禀报!若三年内,你不能平定流寇与建奴,收复辽东,便自动放弃大明储君之位,贬为庶人!”
朱慈烺也没想到崇祯会如此痛快地放权,心中大喜过望 —— 他原本以为,崇祯至少会犹豫再三,与内阁商议后再做决定,没想到经历了 “神器显威” 和 “预言亡国” 后,崇祯竟彻底放下了顾虑。他急忙双膝跪地,恭敬地领旨:“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所托,三年内必平定流寇与建奴,重振大明雄风,若不能完成,甘愿放弃储君之位,听凭父皇处置!”
崇祯不再犹豫,从御座旁拿起一支朱笔,又取来一张明黄色的圣旨纸,亲自草拟圣旨。他的手微微颤抖,却依旧一笔一划地写着,将对朱慈烺的任命、权力范围,以及三年之约,都清晰地写在圣旨上。
很快,一道任命朱慈烺为 “威武大将军”、总领全国兵马的圣旨便完成了。崇祯放下朱笔,将圣旨递给朱慈烺,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这道圣旨,按照大明祖制,还需经过内阁审议,加盖内阁印玺后才能正式生效,昭告天下。若是内阁不同意,这道圣旨便无法推行。”
朱慈烺心中清楚,崇祯这话看似是在提醒他,实则是在试探 —— 内阁的文官们向来掌控着军政大权,绝不会轻易放权,让他一个七岁的太子统领全国兵马,这无异于从他们手中抢夺权力,内阁必然会极力反对。崇祯这话,分明是想看他如何说服那些腐儒,如何应对内阁的阻挠。
可朱慈烺根本不在意内阁是否同意 —— 只要有崇祯亲手书写的圣旨,再盖上御玺,这道圣旨在他手中,比正式颁布的圣旨更有用。毕竟,天下的军队只认皇帝的旨意与御玺,至于内阁是否同意,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他拿着圣旨,乐呵呵地走到王承恩面前,笑着说道:“王大伴,麻烦你给这道圣旨盖个章,让它生效。”
“小爷稍等!奴婢这就去取御玺!” 王承恩连忙躬身应道,转身快步走向殿内的御玺台,将上面摆放的御玺一一取来,放在崇祯面前的御案上。
朱慈烺一看,顿时傻了眼 —— 御案上竟摆着二十多块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御玺!有黄金打造的,有玉石雕刻的,还有青铜铸造的,每一块御玺上都刻着不同的文字,造型也各不相同。
他这才知晓,明朝皇帝的御玺并非只有一块:正德九年时,皇宫遭遇大火,烧毁了部分金玺;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又下令新刻了七枚御玺,到如今,大明的御玺共有二十四枚,被称为 “二十四宝”。这二十四枚御玺各有不同的用途,比如 “皇帝奉天之宝” 用于祭祀天地,“天子之宝” 用于祭祀山川河流,“尊亲之宝” 用于给皇室尊长上封号,“敕命之宝” 用于颁布敕令,“广运之宝” 则是用于日常政务,权力最大。
朱慈烺本以为只需盖一块玉玺即可,见状只好仔细辨认,最终拿起那枚刻有 “广运之宝” 四字的黄金御玺 —— 这枚御玺是二十四宝中最常用的,也是权力最大的,用于颁布重要的军政命令,正好符合这道圣旨的用途。他刚想将御玺盖在圣旨上,却突然停住了手,眼珠一转,又有了新的主意。
朱慈烺拿着圣旨,笑嘻嘻地走到崇祯面前,语气带着几分俏皮地说道:“父皇,您刚才说,三年内不能平辽,儿臣就放弃太子之位。那若是儿臣三年内,不仅能平定流寇与建奴,还能把大明的疆土恢复到永乐年间的巅峰时期,将蒙古、安南等地重新纳入大明版图,您该如何奖赏儿臣?”
(http://www.220book.com/book/X1K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