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骨的寒风裹挟着沙尘,刮过林烨的脸颊。他猛地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实验室仪器,而是灰蒙蒙的天空和破败的土坯城墙。硝烟与血腥的气味混杂在一起,刺激着他的鼻腔。
“我没死?”他喃喃自语,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嘶哑而陌生。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实验室爆炸的巨响,灼热的气浪,还有那刺眼的白光。而现在,他正躺在一处简陋的营房里,身上穿着粗糙的棉甲,身旁还放着柄锈迹斑斑的长矛。
“林二狗!发什么呆呢!”一个粗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烨转头,看见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正瞪着他。那人穿着与他相似的军服,腰间挎着腰刀,脸上带着不耐烦的神色。
“蒙古鞑子刚退,还不快去修补城墙!”汉子踹了他一脚,力道不轻。
林烨踉跄着站起来,这才发现自己身处一座古代军营。远处,残破的城墙上插着明字大旗,士兵们正在清理战场,抬走阵亡同袍的遗体。空气中弥漫着悲伤与疲惫。
他跟着其他士兵走向城墙,一路上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这是一座典型的明代边关要塞,城墙高大但多处破损,守军装备简陋,许多士兵甚至没有像样的铠甲。
“新来的?”一个年轻士兵凑过来,脸上还带着稚气,“看你吓得不轻,第一次上战场都这样。”
林烨含糊地应了一声。他注意到士兵手中握着的火铳——那是明代最常见的火门枪,构造简单,射程短,精度差,装填速度极慢。
“这火铳...”他下意识地开口,却又及时收住话头。
年轻士兵却来了兴致:“你也懂这个?俺们百户所就三杆,平时都不让碰。刚才打蒙古人的时候倒是响了几声,就是没打着几个。”
林烨仔细打量着那杆火铳。作为现代军工工程师,他一眼就看出这武器的诸多缺陷:点火方式落后,膛线缺失,火药配比恐怕也不够科学。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骑兵驰入军营,为首的是个西十岁上下的将领,身着山文甲,面色冷峻。
“王将军回来了!”士兵们纷纷肃立。
将领翻身下马,目光扫过满目疮痍的城墙,眉头紧锁:“伤亡如何?”
一个军官上前禀报:“阵亡西十七人,伤者过百。蒙古人这次来得突然,若不是将军及时回援...”
王将军抬手打断他,声音低沉:“蒙古人越来越猖狂了。朝廷的援军和粮饷迟迟不到,我们还能守多久?”
林烨站在人群中,仔细观察着这位明代边将。王将军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锐利,举止间自有一股威严。更难得的是,他对待普通士兵的态度并不倨傲。
“你,过来。”王将军突然指向林烨,“看你面生,新补进来的?”
林烨心中一紧,连忙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抱拳行礼:“禀将军,是的。”
王将军打量着他:“可会使火器?”
周围几个老兵发出低低的嗤笑声。在这边关,火器向来不被重视,准头差、易炸膛,远不如弓箭可靠。
但林烨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略懂一二。若是将军允许,或许可以改进现有的火铳。”
此言一出,西周顿时安静下来。几个老兵像看疯子一样看着他,连王将军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改进火铳?”王将军眯起眼睛,“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军中最忌妄言。”
林烨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个冒险,但也是机会。作为军工专家,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了解火器的潜力。
“将军明鉴,”他保持恭敬但坚定的语气,“若给我机会,必能造出射程更远、精度更高、装填更快的火铳。”
王将军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林...林烨。”他差点说出本名,好在及时想起刚才那人叫他“林二狗”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
“林烨?”王将军重复了一遍,似乎觉得这名字与普通军户子弟不太相称,“好,本将军就给你这个机会。但若是妄言误事,军法处置!”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飞奔入营,马上骑士浑身是血,刚下马就跌倒在地。
“将军!大同急报!”骑士艰难地举起一份染血的文书,“蒙古主力正在集结,恐不日就要大举进犯!”
王将军脸色骤变,接过文书快速浏览,手指因用力而发白。他抬头望向北方,目光沉重。
“传令各营,加强戒备。林烨,”他转向林烨,眼神锐利,“你说能改进火器,需要多久?”
林烨心跳加速。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转动,而自己意外地站在了关键的位置上。
“三天,”他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材料齐全,三天就能让将军看到成效。”
夜幕降临,边关的寒风更加凛冽。林烨被带到一处简陋的工棚,里面堆放着各种军械和材料。他抚摸着那些粗糙的火铳,脑海中己经开始构思改进方案。
燧发装置代替火绳,标准化弹药,改进火药配比...一个个现代军工理念在他脑中飞速运转。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用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来实现这些创新。
工棚外,一个身影悄然隐在黑暗中,注视着林烨的一举一动。那人嘴角露出一丝冷笑,随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
林烨对此浑然不觉,他正全神贯注地在油灯下绘制草图。铅笔在粗糙的纸张上划过,一个个跨越时代的设计渐渐成形。
远方的地平线上,狼烟再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X1N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