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章:首份调研

小说: 官场青云   作者:别看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官场青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章节无错乱精修!
 

2002年10月的晋西北,秋意己经浸到了骨头里。杜孟裹紧了身上的薄外套,坐在中巴车的靠窗位置,看着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成片的玉米地己经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立在黄土地里,偶尔能看到几间土坯房,屋顶上晒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远处的山梁光秃秃的,只有几丛耐旱的沙棘顽强地扎在石缝里。

“还有半小时就到临县了,大家一会儿到了县里,先去宾馆放行李,下午两点开始调研。”前排的张建国回头说,手里拿着一份皱巴巴的调研方案,“这次咱们的任务是摸清粮补政策在基层的落地情况,临县是省农业厅推荐的‘示范点’,据说粮补发放率能到95%以上,咱们重点看看他们的经验,也顺带抽查几户农户,确保数据真实。”

杜孟低头翻开手里的调研手册,上面写着“临县2002年粮补政策落实情况”,里面详细列了全县的耕地面积、农户数量、应发粮补总额,还有几个“先进村”的名单,其中“李家坳村”被标了星号,备注是“重点考察村,粮补100%发放到位”。他心里却有点犯嘀咕——出发前他查过临县的信访数据,上半年有三封村民来信提到“粮补没拿到全”,只是当时信里没说具体村子,他没好意思在团队里提,怕刚入职就质疑“示范点”,显得不懂事。

中巴车驶进临县县城,路面突然从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路边的房子也从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还挂着“欢迎中央政研室调研指导”的红色横幅。车停在一家挂着“临县宾馆”牌子的三层小楼前,门口己经站了一群人,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老远就伸出手:“张组长,一路辛苦!我是临县县委副书记王志强,负责这次调研的接待工作,咱们都安排好了,先住下歇歇,晚上县委李书记给大家接风。”

张建国笑着和他握手:“王书记太客气了,我们就是来了解情况,不用这么麻烦。”

“不麻烦,不麻烦!中央领导来指导工作,是咱们临县的荣幸。”王志强热情地招呼着,眼睛扫过团队成员,当看到杜孟时,愣了一下,“这位同志看着年轻啊,是刚参加工作吧?”

“这是我们组新来的选调生,杜孟,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张建国介绍道。

“哎呀,清华的!年轻有为啊!”王志强立刻握住杜孟的手,力道大得有点疼,“以后多来咱们临县看看,多给咱们提提建议。”

杜孟笑着点头:“王书记太抬举我了,我就是来学习的,还得向您和乡亲们多请教。”

进了宾馆房间,杜孟放下行李,刚想拿出调研手册再看看,李娜就敲门进来了:“杜孟,你一会儿下午跟我一组,去李家坳村,王书记说那边安排了三户‘典型农户’,都是粮补全拿到的,咱们简单问几句,录点数据就行。”

“娜姐,咱们不能自己选几户农户看看吗?比如不提前打招呼的那种。”杜孟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

李娜愣了一下,随即压低声音:“你刚来不知道,这种‘示范点’都是提前踩好点的,农户也都提前教过怎么说,咱们按流程走就行,别给自己找事。张组长也说了,重点看经验,不是挑错,咱们别扫了当地的兴。”

杜孟没再说话,心里却更不踏实了。他想起在清华时,导师带他们去河北农村调研,特意绕开了当地推荐的村子,说“要想看到真情况,就得往没人带路的地方走”。现在他手里握着临县的信访数据,却只能跟着流程走,总觉得像隔着一层纱,看不透真实的情况。

下午两点,调研正式开始。王志强带着团队去了李家坳村,村口早就围了一群人,有村干部,有村民,还有几个拿着相机的记者。村支书是个西十多岁的壮汉,叫李建国,嗓门洪亮:“欢迎中央领导来咱们村考察!咱们村的粮补,今年都是按时足额发放的,没有一户漏发!”说着,他递过来一本厚厚的台账,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户的粮补金额和签字。

张建国翻了翻台账,又随机问了旁边一个老农:“大爷,您家今年的粮补拿到了吗?拿了多少?”

老农大概六十多岁,穿着干净的蓝布衫,手里拿着个烟袋锅,笑着说:“拿到了,拿到了!政府政策好,一亩地补15块,我家五亩地,补了75块,一分不少!”

杜孟站在后面,看着老农的表情,总觉得有点不自然——那笑容像是硬挤出来的,眼神也不敢和人对视。他悄悄退到一边,借口说:“张组长,娜姐,我去旁边小卖部买瓶水,你们先聊。”

张建国挥挥手:“快去快回,别走远了。”

杜孟沿着村口的土路往前走,没走几步就看到一个挂着“李家坳村小卖部”牌子的小木屋,门口摆着几张旧桌子,几个老人正坐在那里抽旱烟。他走过去,笑着说:“大爷们好,我买瓶矿泉水。”

小卖部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叫刘婶,听说他是从北京来的,热情地给他拿了瓶水:“北京来的同志啊?是来考察粮补的吧?”

“是啊,刘婶,您家的粮补拿到了吗?”杜孟接过水,顺势坐在桌子旁,和老人们聊了起来。

“拿到了,怎么没拿到?”刘婶叹了口气,声音却低了下去,“就是没拿到全,一亩地少了4块5,村支书说扣了抵修路的集资款,可这路也没见修啊。”

旁边一个抽旱烟的老人也搭话:“可不是嘛!我家三亩地,该拿45块,实际只拿了31块5,去找村支书问,他说这是‘县里的规定’,谁也不能例外。”

杜孟心里一紧,赶紧拿出笔记本:“大爷,您贵姓?您家具体少拿了多少?还有其他人家也这样吗?”

“我姓李,叫李根生,你叫我李大爷就行。”老人磕了磕烟袋锅,“村里差不多一半人家都少拿了,尤其是咱们这些没在村支书‘重点名单’里的,都扣了三成。只有村支书家亲戚,还有上午你们问的那几户,拿到了全的,他们是‘典型’,能不拿全吗?”

杜孟又问了几个老人,情况都差不多——粮补确实发了,但都被扣了三成,说是“抵修路集资款”,可村里的土路还是坑坑洼洼,没看到任何修路的迹象。他越听越生气,手里的笔都有点握不住:“大爷们,你们没去县里反映吗?”

“反映啥啊?县信访局说‘找村里解决’,村里又说‘按县里规定办’,推来推去,最后就没人管了。”刘婶无奈地说,“咱们农民,人微言轻,能拿到七成,就不错了,不敢再闹了。”

杜孟看了看表,己经快下午西点了,他怕团队着急,赶紧跟老人们告别:“大爷,刘婶,谢谢你们说实话,我会把情况反映上去的。”

“同志,你可别说是我们说的啊,不然村支书该找我们麻烦了。”李大爷赶紧拉住他,眼神里满是担忧。

“您放心,我肯定不说,我就是想了解真实情况,帮大家反映问题。”杜孟郑重地点头,把笔记本揣进怀里,快步往村口走。

回到李家坳村,调研己经快结束了,张建国正和王志强、李建国握手:“李书记,你们村的粮补工作做得不错,台账清晰,农户满意度也高,值得推广。”

王志强笑着说:“都是中央政策好,咱们只是落实到位了。”

杜孟走过去,想把刚才听到的情况跟张建国说,却被李娜拉了一下衣角,递了个“别多事”的眼神。作者“别看了”推荐阅读《官场青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他咬了咬牙,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现在人多眼杂,确实不是说的时机。

晚上的接风宴摆在宾馆的宴会厅,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还有当地的名酒。王志强和县委李书记轮流敬酒,说着各种客套话,张建国偶尔应付几句,杜孟却没什么胃口,满脑子都是李大爷和刘婶的话。他借口“不胜酒力”,提前离了席,回到房间,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下午听到的情况。

他把李大爷、刘婶说的“扣三成粮补抵修路款”“路没修”“只有‘典型农户’拿全粮补”等细节一一记下,又翻出临县的信访数据,发现上半年那三封来信的地址,虽然没写具体村子,但都来自“临县北部山区”,而李家坳村正好在北部山区。他心里有了个大胆的猜测——粮补截留可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北部山区几个村子都存在的问题,只是临县把“示范点”选在了表面工作做得好的李家坳,掩盖了真实情况。

接下来的两天,团队又去了临县的另外两个“先进村”,情况和李家坳大同小异——台账清晰,“典型农户”都说拿到了全粮补,但杜孟每次都借“买水”“上厕所”的机会,找其他农户聊天,发现都存在“扣粮补抵集资款”的情况,只是扣的比例不一样,有的扣两成,有的扣三成,理由也五花八门,有“修路”“修学校”,还有“村集体开支”。

调研结束那天下午,团队在临县宾馆开总结会,张建国让大家轮流发言,说说这次调研的感受。李娜和其他同事都夸“临县粮补工作做得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轮到杜孟时,他深吸了口气,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张组长,各位同事,这次调研我发现了一些情况,想跟大家汇报下。”

他把这几天私下了解到的“粮补截留”情况说了出来,还念了几个农户的名字(隐去了村子),以及他们被扣的金额和理由。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张建国的脸色沉了下去,王志强(他也参加了总结会)的脸瞬间红了,大声说:“杜同志,你这是听谁说的?肯定是误会!咱们临县的粮补都是足额发放的,不可能有截留!”

“王书记,我没有造谣,我这几天找了十几个农户聊,他们都说被扣了粮补,而且临县上半年的信访数据里,也有村民反映类似问题。”杜孟拿出信访数据复印件,放在桌子上,“我觉得咱们不能只看‘示范点’和‘典型农户’,还得关注那些没被选上‘典型’的农户,他们的声音也需要被听到。”

王志强还想辩解,张建国却抬手制止了他:“王书记,先别说了。杜孟,你继续说,你觉得这些情况该怎么反映?”

“我想写一份补充报告,把这些情况详细写进去,包括农户反映的截留比例、理由,还有信访数据的佐证,希望能引起上级的重视,督促临县把截留的粮补还给农户,同时彻查‘集资款’的去向,看看是不是真的用在了村民身上。”杜孟说。

“你这是要拆临县的台啊!”王志强急了,“咱们临县为了落实粮补政策,花了多少心思,你怎么就盯着这点‘小事’不放?”

“王书记,粮补是农民的救命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事’。”杜孟的声音不高,却很坚定,“咱们做政策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只报喜不报忧,那政策落地时,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总结会不欢而散,王志强甩门而去,张建国把杜孟留了下来。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张建国点燃一支烟,抽了一口,看着杜孟:“你知道你这么做,会让临县很被动吗?也会让咱们团队的调研‘成果’打折扣。”

“张组长,我知道,但我不能装没看见。”杜孟低着头,手指攥紧了笔记本,“我来自农村,我知道粮补对农民有多重要,一亩地15块,五亩地75块,够他们买半袋化肥,够孩子交一个学期的学费。如果这些钱被截留了,他们的日子会更难。”

张建国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了:“你这小子,跟我年轻时一样,轴得很。当年我刚进政研室,也因为‘说实话’得罪过地方,后来才明白,‘说实话’不难,难的是‘有技巧地说实话’,既不激化矛盾,又能解决问题。”他顿了顿,接过杜孟的笔记本,翻了翻,“你记录得很详细,有具体农户、具体金额、还有信访佐证,做得不错。这份补充报告,你写,写完我给分管领导递上去,就说是我让你写的。”

杜孟愣住了:“张组长,您……”

“别以为我是帮你,我是帮那些被截留粮补的农民。”张建国把笔记本还给她,“咱们在中枢做政策研究,不能只当‘传声筒’,还得当‘扩音器’,把老百姓的真实声音传上去。不过,以后做这种事,先跟我打个招呼,别自己闷头干,容易吃亏。”

回到北京后,杜孟用了三天时间,写出了《临县粮补政策落实中的截留问题及建议》的补充报告。他在报告里详细描述了临县北部山区农户粮补被截留的情况,分析了截留的原因(村集体资金不足、监管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合理),还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要求临县彻查截留的粮补,限期返还给农户;二是建立“粮补发放公示制度”,每个村都要把农户的粮补金额、实际发放金额贴在村口,接受监督;三是完善对“示范点”的考核机制,不仅要看“典型农户”,还要随机抽查普通农户,确保数据真实。

张建国看了报告后,又修改了几个措辞,然后亲自送到了分管领导办公室。三天后,分管领导在报告上批示:“此报告反映的问题事关农民切身利益,需高度重视。请省农业厅牵头,联合纪检部门,对临县粮补截留问题进行彻查,限期上报结果;同时,将‘粮补发放公示制度’在全省推广,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拿到批示的那天,张建国把杜孟叫到办公室,笑着说:“不错啊,杜孟,分管领导夸你‘敢戳真问题,会找真线索’,以后好好干,大有前途。”

杜孟心里一阵激动,他知道,这份批示不仅意味着临县的农户能拿回被截留的粮补,更意味着他的坚持是对的——在中枢做政策研究,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基层;不仅要会写报告,更要敢说真话。

然而,当天下午,老赵却悄悄把杜孟拉到楼梯间,语重心长地说:“杜孟啊,你这次是运气好,遇到张组长护着你,还有分管领导重视。以后可别这么冲动了,地方上的情况复杂,你把人家的‘示范点’捅了个窟窿,以后再去临县调研,人家能给你好脸色吗?咱们做政策研究,要学会‘平衡’,别太扎眼,不然以后在圈子里不好混。”

杜孟看着老赵语重心长的样子,心里明白他是好意,却还是摇了摇头:“赵哥,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我觉得,只要是为了老百姓好,就算扎眼,也值得。”

老赵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啊,还是太年轻。算了,多说无益,以后你就知道了。”

那天晚上,杜孟躺在宿舍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临县李大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想起刘婶无奈的叹息,想起分管领导的批示,心里既温暖又坚定。他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更多的“示范点”,更多的“潜规则”,但他会记住这次调研的经历——政策的生命力,不在于写得多漂亮,而在于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他拿出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2002年10月,临县调研,悟:做政策研究,当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真实之情为情,不避难,不讳过,方不负初心。”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笔记本上,温柔而坚定。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官场青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