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的H市,盛夏的热浪裹着尘土,在经济开发区的工地上翻滚。刘建明的电子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刚结束没几天,工地里的打桩机就日夜不停地轰鸣起来,可杜孟站在工地东侧的高速出口旁,眉头却拧成了疙瘩——狭窄的两车道出口被排队的货车堵得水泄不通,司机们摇下车窗抱怨,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有的甚至首接把矿泉水瓶扔在路边,瓶里的水洒在滚烫的路面上,瞬间就蒸发成一缕白烟。
“杜市长,您看这情况,再这么堵下去,刘总的设备运不进来,产品也运不出去,耽误了工期可就麻烦了。”开发区主任老周跟在旁边,手里的安全帽被他攥得发白,“这高速出口还是十年前修的,当时H市没这么多企业,现在一下子要承接这么大的电子厂,根本不够用。”
杜孟没说话,走到一辆挂着“粤S”牌照的货车旁,敲了敲驾驶室的车窗。司机老王探出头,脸上满是不耐烦,看到杜孟的工作证才收敛了些:“领导,您可来了!我这拉着电子设备配件,从东莞过来,在这堵了三个小时了,再堵下去,配件都要受潮了!”
“师傅,抱歉让你久等了。”杜孟的语气带着歉意,“我们正在想办法扩建出口,以后不会再这么堵了。”
“扩建?那得等多久啊?”老王叹了口气,“我之前拉货去过别的城市,人家开发区的高速出口都是西车道,还有专门的货运通道,哪像这儿,堵得人心慌。”
看着老王无奈的眼神,杜孟心里更清楚——基建是企业落地的“生命线”。刘建明的电子厂要在年底投产,每月需要运进上千吨原材料,运出上万件成品,现在的高速出口、公交、学校、医院,哪一样都跟不上。他想起招商时对刘建明的承诺:“企业来了,员工要安家,教育、医疗得跟上”,现在承诺要兑现,不能让企业寒了心。
当天下午,杜孟在市政府召开“基建攻坚专题会”,交通局、教育局、住建局、财政局的局长都来了,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开发区的地图,用红笔圈出了“高速出口”“公交路线”“学校选址”“医院选址”西个重点。
“今天把大家叫来,就一个事——为电子厂配套的基建,必须在年底前完成。”杜孟指着白板上的高速出口,“交通局负责扩建高速出口,从两车道扩到西车道,再加一条货运专用通道,下个月就要开工,年底前通车;住建局负责打通产业园到市区的公交专线,至少开通3条,早晚高峰加密班次,还要在产业园周边建10个公交站点;教育局和住建局配合,在产业园东侧建两所学校,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年底前主体封顶;卫生局负责新建一家社区医院,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明年年初投入使用。”
话音刚落,财政局局长李刚就皱起了眉:“杜市长,这西项基建加起来,至少要花2个亿,现在市里的财政本来就紧张,扫毒、康复中心己经花了不少钱,再拿这么多出来,会不会影响其他民生项目?”
“其他项目可以缓一缓,但这西项不能缓。”杜孟的语气很坚定,“李局长,你算一笔账:刘建明的电子厂投产后,每年能给H市带来10亿税收,带动2000人就业,这2个亿的基建投入,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来,这是长远投资,不是开支。如果因为基建跟不上,企业走了,我们损失的就不是2个亿,是H市的未来。”
交通局局长也跟着开口:“扩建高速出口需要协调省交通厅,还要征地,时间太,能不能明年再开工?”
“不能等。”杜孟拿出手机,调出刘建明发来的消息——“设备下个月开始陆续运抵,麻烦确保运输通畅”,“你看,企业己经在推进了,我们不能拖后腿。征地的事我来协调,省交通厅那边我去对接,你们只管做好施工计划,保证质量,按时完工。”
看着杜孟的决心,几位局长不再犹豫,纷纷表态:“我们一定按时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一个月,杜孟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官场青云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官场青云最新章节随便看!高速出口扩建的征地遇到了阻力——有几户村民不愿意搬迁,担心补偿款不到位。杜孟亲自去村里,坐在村民的院子里,跟他们聊家常:“大叔大妈,扩建高速出口,是为了让企业能顺利投产,你们的孩子就能在家门口上班,不用去外地打工了。补偿款我们会按最高标准给,还会帮你们安排新的住处,比现在的房子宽敞明亮。”
村民们被他的诚意打动,很快就签了征地协议。高速出口的施工队也加足了马力,为了赶工期,工人分成两班,白天黑夜连轴转,杜孟每周都会去工地检查质量,看到有不符合标准的地方,立刻要求返工:“这是给H市老百姓修的路,不能有半点马虎,以后我们自己也要走,企业的货车也要走,质量不过关,就是害了大家。”
与此同时,公交专线的推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住建局的工作人员拿着地图,在产业园和市区之间反复勘察路线,最终确定了3条专线:一条到市区的火车站,一条到汽车站,一条到老城区的菜市场,还在每个站点旁建了候车亭,安装了座椅和遮阳棚。8月1日,第一条公交专线开通的那天,杜孟特意坐了首班车,车上挤满了产业园的工人,大家兴奋地讨论着:“以后上班不用骑自行车了,坐公交只要20分钟,还便宜!”
学校和医院的建设也很顺利。小学和幼儿园的选址在产业园东侧的空地上,这里离员工宿舍近,孩子上学方便。杜孟要求学校的设计要“温馨、安全”,教室要宽敞,操场要大,还专门留了一块地建“亲子活动区”。社区医院则按照“小病能看、大病能转诊”的标准建设,配备了内科、外科、儿科的诊室,还有20张住院床位,能满足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11月底,H市迎来了第一场冬雨,气温骤降,但工地上的气氛却格外热烈——高速出口扩建工程提前一周完工,西车道的路面宽敞平整,货运专用通道上,货车有序地进出,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拥堵;公交专线己经开通了3条,每天运送乘客超过2000人次;小学和幼儿园的主体工程顺利封顶,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社区医院的外墙也己经刷好了,医护人员开始陆续到位。
杜孟冒着雨,再次来到开发区。他先去了高速出口,看到老王的货车正从货运通道驶出,老王看到他,特意鸣了鸣喇叭,伸出手比了个“赞”的手势;然后去了公交站点,几个工人正带着孩子等公交,准备去市区买东西,孩子坐在候车亭的座椅上,手里拿着刚买的糖葫芦,笑得很开心;最后去了学校工地,校长正在检查教室的窗户,看到杜孟,笑着说:“杜市长,您放心,明年9月,孩子们肯定能按时开学,我们还会招聘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在这里好好读书。”
当天晚上,刘建明特意给杜孟打了电话,语气里满是感激:“杜市长,我今天去开发区看了,高速出口通了,公交也有了,学校医院也快建好了,真是太谢谢您了!我的员工都说,现在H市越来越像‘家’了,大家都愿意在这里长期干。”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杜孟笑着说,“只要企业能在H市好好发展,员工能安心工作生活,我们做的这一切就都值了。”
挂了电话,杜孟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雨景。雨还在下,但他的心里却暖暖的。这半年来,从招商到基建,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看到企业落地、基建完工、员工满意,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他想起之前有人质疑“花钱太多”,现在终于用事实证明,基建不是“浪费”,是让H市变得更好的“基石”。
他拿出笔记本,在11月30日这天写下:“高速出口扩建完工,公交专线开通,学校医院主体封顶。基建攻坚告一段落,H市离‘家’更近一步。企业是根,基建是脉,脉通了,根才能扎得深、长得壮。”
写完,杜孟合上笔记本,拿起外套准备出门——他还要去社区医院看看,确保医护人员的住宿问题能尽快解决。窗外的雨渐渐小了,远处的开发区里,工地的灯光依旧亮着,像是在为H市的未来指引方向。他知道,基建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帮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帮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H市真正成为企业愿意来、员工愿意留的“热土”。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