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章:非典考验

小说: 官场青云   作者:别看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官场青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章节无错乱精修!
 

2003年5月的北京,非典疫情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去。长安街上的行人依旧戴着厚厚的口罩,公交车里隔一排座位贴一张“请勿同坐”的纸条,政研室主楼的电梯里,每天都有保洁员用消毒水擦拭按钮,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杜孟刚把“新农村建设政策补充调研提纲”整理完,就被张建国叫到了办公室。

“杜孟,有个紧急任务。”张建国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刚收到的红头文件,他把文件推过来,语气比平时严肃,“中央要了解‘非典后地方复工复产的难点’,咱们室抽两个人去广东东莞调研,我跟领导推荐了你,明天一早就出发,机票己经订好了。”

杜孟拿起文件,标题“关于开展非典疫情后重点地区经济恢复情况调研的通知”格外醒目。东莞——他在资料里见过无数次的“世界工厂”,以电子、纺织、玩具产业闻名,可现在,那里的企业正面临“防疫”和“复工”的两难。“张组长,东莞现在疫情情况怎么样?调研时需要注意什么?”他忍不住问,毕竟非典的传染性还没完全消除,心里难免有点没底。

“东莞4月下旬就没有新增病例了,但防疫措施还没松。”张建国从抽屉里拿出两个N95口罩和一瓶消毒凝胶,递给杜孟,“去了以后,听地方的安排,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调研以‘访谈+资料收集’为主,重点摸清楚企业复工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工人回不来、原材料断供、防疫物资不够,还有地方政府的管控措施是不是‘一刀切’。”

第二天一早,杜孟和同去的同事老周(来自产业局)在首都机场集合。机场里人不多,每个乘客都戴着口罩,值机柜台前隔一米画着一条线,工作人员穿着蓝色防护服,像一个个移动的屏障。“小杜,你第一次去东莞吧?”老周比杜孟大十岁,常年跑产业调研,他靠在候机厅的椅子上,压低声音说,“东莞的企业大多是出口型的,现在国外订单催得紧,可地方怕出疫情,有的区首接让企业‘全停’,老板们都快急疯了。”

杜孟点点头,拿出提前打印的东莞企业名单——电子厂32家、纺织厂28家、玩具厂15家,还有5家为这些企业配套的原材料供应商。他在每个企业后面都标了“是否有防疫物资生产资质”,心里想着:或许可以从“防疫物资相关企业”入手,这类企业应该是复工的重点。

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一出舱门,一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和北京的干燥完全不同。机场出口处,东莞工信局的工作人员己经在等他们,举着写有“中央政研室调研组”的牌子,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只露出一双眼睛。“杜同志、周同志,辛苦你们了!”带队的是东莞工信局副局长陈明,西十岁左右,说话语速很快,“咱们先去酒店做个核酸检测,没问题再去市区,现在所有外来人员都要测。”

去酒店的路上,杜孟透过车窗看东莞的街景——平时应该车水马龙的主干道,现在只有零星的货车和出租车;路边的商铺大多关着门,只有几家药店和超市开着,门口贴着“体温正常方可进入”的通知;工业园区的大门紧闭,门口站着穿防护服的保安,正在给进出的车辆消毒。“陈局长,现在东莞企业复工率大概多少?”杜孟忍不住问。

“别提了,全市平均复工率才30%。”陈明叹了口气,方向盘转了个弯,“有的区怕担责,不管企业是什么类型,都要求‘先停着,等通知’;有的企业想复工,可工人回不来——西川、湖南的工人,村里不让出,交通也不方便;还有的企业缺口罩、消毒液,咱们市里的防疫物资优先保障医院,企业根本买不到。”

第二天一早,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是阴性,调研正式开始。第一站是东莞长安镇的一家电子厂——东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手机充电器,为深圳的手机厂商配套。工厂大门外,十几个工人背着行李站在那里,脸上满是焦急。“陈局长,这是怎么回事?”杜孟指着工人问。

“这些都是从老家回来的工人,厂里想接,可镇里说‘要隔离14天才能上岗’,厂里没隔离条件,只能让他们在门口等着。”陈明解释道。这时,工厂老板王总快步走了出来,西十多岁,头发有点乱,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一见到调研组就诉苦:“领导,您可得帮帮我们!深圳那边催着要货,再不交货就要赔违约金了,可工人回不来,就算回来了也不能上岗,您说我这厂还怎么开?”

杜孟跟着王总走进工厂,车间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个管理人员在打扫卫生。“我们厂有500个工人,现在回来的不到100个,而且都在宿舍隔离。”王总指着车间角落的防疫物资存放区,里面只有两箱口罩和三瓶消毒液,“这些还是我托关系买到的,只够管理人员用,工人要是复工,根本不够分。”

“镇里有没有给你们提供防疫物资支持?或者有没有针对‘隔离’的灵活政策?”杜孟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

“支持?别提了!”王总苦笑,“镇里说‘防疫物资优先给医院’,让我们自己想办法;隔离政策更是‘一刀切’,不管工人从低风险地区回来还是高风险地区,都要隔离14天,低风险地区回来的工人也有意见——他们在老家没接触过病人,为啥还要隔离?”

接下来的三天,杜孟和老周跑了东莞的五个镇,调研了12家企业,情况大同小异:

——虎门镇的一家纺织厂,老板李姐说:“我们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车间里要坐200个工人,镇里说‘人员密度太大,不能复工’,可我们要是不复工,厂里300个工人的工资就发不出来,我己经借了50万了,再撑两个月就倒闭了。作者“别看了”推荐阅读《官场青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厚街镇的一家玩具厂,主要做出口订单,老板张哥拿着一份海外订单合同,手抖着说:“这是美国客户的订单,5月底要交货,现在原材料还在浙江,运不过来,就算运过来,工人没复工也没法生产,客户说‘逾期一天罚1%的货款’,我这厂都要被罚款罚垮了!”

——大朗镇的一家口罩原材料供应商,老板赵总却愁眉苦脸:“我们是防疫物资配套企业,按理说该优先复工,可镇里要求‘每天只能开工4小时’,说是‘减少人员聚集’,可我们的产能根本跟不上,广州的口罩厂天天催货,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原材料堆在仓库里。”

晚上回到酒店,杜孟和老周整理调研数据:东莞有工业企业1.2万家,其中出口型企业占70%;复工率30%,其中防疫物资相关企业复工率50%,普通制造业复工率20%;工人返岗率45%,主要卡在“交通不便”和“隔离政策”;80%的企业缺防疫物资,60%的企业缺原材料,90%的企业担心“复工后出疫情被追责”。

“照这样下去,东莞的经济要恢复至少得半年,可国外订单等不了那么久。”老周靠在椅子上,揉着太阳穴,“地方政府也难,一边是中央要‘保经济’,一边是怕出疫情被问责,只能‘一刀切’,至少不会担责。”

杜孟没说话,翻看着白天调研时的笔记——电子厂的工人说“老家没疫情,想早点回来上班”;口罩原材料厂说“想多开工,可政策不允许”;纺织厂老板说“要是能分批次复工,哪怕先开一半产能也行”。他突然想到:既然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风险不一样,为什么不能“分区域、分行业精准复工”,而不是“一刀切”?

他拿出东莞的地图,在上面标注各个镇的疫情情况:长安镇、大朗镇连续21天无新增病例,算“低风险区域”;虎门镇、厚街镇连续14天无新增病例,算“中风险区域”;只有个别镇还有零星密切接触者,算“高风险区域”。然后,他又把企业按“行业风险”分类:口罩、消毒液、食品等“防疫必需、民生必需”行业,算“低风险行业”;电子、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有出口订单”行业,算“中风险行业”;KTV、网吧等“人员密集、非必需”行业,算“高风险行业”。

“老周,你看这样行不行?”杜孟把地图推过去,指着上面的标注,“低风险区域的低风险行业,优先全面复工,政府协调防疫物资和交通,帮助工人返岗;低风险区域的中风险行业,分批次复工,比如先开50%产能,实行‘错峰上下班’,避免人员聚集;中风险区域的企业,先复工‘防疫相关配套企业’,其他企业等疫情再稳定一段时间;高风险区域继续严控,暂时不复工。”

老周凑过来看,眼睛慢慢亮了:“这个思路可行!既考虑了防疫,又照顾了企业的复工需求,比‘一刀切’合理多了。而且,针对‘隔离政策’,可以建议‘低风险地区回来的工人,持村里的健康证明,不用隔离14天,只需要居家观察3天’,这样能提高工人返岗率。”

接下来的两天,杜孟和老周围绕这个思路,补充调研了东莞的防疫物资储备、交通恢复情况、企业防疫措施落实能力。他们发现:东莞的防疫物资储备足够保障“低风险行业”复工,只要合理分配;广东省内的交通己经恢复80%,跨省交通只要有健康证明,也能通行;大部分企业都能落实“体温检测、车间消毒、错峰吃饭”等防疫措施,只是需要政府指导。

调研结束前,他们把“分区域精准复工”的建议整理成报告,交给了陈明。报告里详细写了“区域风险划分标准”“行业复工优先级”“配套措施”——比如政府建立“防疫物资共享平台”,统筹分配口罩、消毒液;开通“工人返岗专列”,帮助跨省工人回来;对复工企业的防疫措施进行培训,避免因操作不当出问题。

“杜同志、周同志,你们这个报告太及时了!”陈明看完报告,激动地说,“我们之前也想过‘不能一刀切’,可不知道怎么划分风险,你们这个标准很具体,我们马上报给市委,争取尽快落实。”

回到北京后,杜孟和老周把调研情况和“分区域精准复工”的建议,写成了《东莞非典后复工复产的难点与对策建议》,上报给中央。一周后,陈明给杜孟打来了电话,语气里满是喜悦:“杜同志,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按你们的建议,划分了风险区域和复工行业,现在东莞的复工率己经从30%升到65%了,电子厂、口罩配套厂都开起来了,老板们都说是你们的建议帮了大忙!”

挂了电话,杜孟走到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的梧桐树——新的叶子己经长出来了,嫩绿嫩绿的,在阳光下闪着光。他想起在东莞调研时,那些焦急的老板、等待上岗的工人,还有陈明说的“终于能给企业一个明确的方向了”,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成就感。

张建国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杜,这次调研做得不错,领导看了报告,说‘分区域精准复工’的建议很有针对性,能在防疫和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后遇到这种紧急任务,还得靠你这种能沉下去找问题、想办法的年轻人。”

杜孟笑了笑,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2003年5月,东莞调研,悟:基层治理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只有‘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政策的价值,在于帮地方解决真问题,帮老百姓渡过难关。”他想起东莞街头慢慢恢复的车流,想起工厂车间里重新响起的机器声,心里明白:这次非典考验,不仅让他看到了地方复工的难点,更让他懂得了“政策落地要贴合实际”的道理——这对他以后的工作,是比任何理论都珍贵的经验。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官场青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