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七章:论文风波

小说: 官场青云   作者:别看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官场青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章节无错乱精修!
 

2007年5月的北京,初夏的风己经带着暖意,政研室主楼后的梧桐树抽出新绿,细碎的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走廊的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杜孟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划过《金融研究》期刊的投稿确认函,纸上“您的论文《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己进入终审阶段”的字样,让他紧绷了一个月的神经终于松了些。

这篇论文,是他从温州调研回来后,用三个多月的业余时间写成的。每晚下班后,他都留在办公室,把温州的10家中小企业案例、5家地下钱庄运作模式、银行客户经理的访谈记录,一一整理成数据图表;周末泡在国家图书馆,对比国内外民间金融监管政策——日本的“互助金融组织监管条例”、美国的“社区银行风险防控机制”,再结合国内浙江、西川的试点经验,最终提出三条“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的路径:一是建立“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平台”,让钱庄的借贷行为阳光化;二是要求银行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监管”,防止贷款被挪用于高息转借;三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从根源上减少企业对地下钱庄的依赖。

“小杜,你这篇论文要是能发在《金融研究》上,以后在金融圈也算有话语权了。”隔壁工位的老吴走过来,拿起确认函看了看,笑着说,“这期刊可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顶刊,审稿严得很,我之前投过两篇都被拒了,你这篇能进终审,厉害!”

杜孟挠了挠头,心里却没太兴奋——他写这篇论文,不是为了“话语权”,而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民间金融的真实风险。温州李老板的拉链厂被查封时,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围着厂房哭的场景,王老板说起“高利贷不敢借”时的无奈,还有银行客户经理“明知是假合同却没法查”的憋屈,都刻在他脑子里。“就是想把基层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能给政策制定者提供点参考就行。”他说。

然而,终审结果还没出来,麻烦就找上了门。

5月12日下午,杜孟刚从外面调研回来,就被政研室的接待员拦住:“杜同志,有位姓刘的先生找您,说是某金融控股集团的副总,在会客室等您,说有重要的事谈。”

“金融控股集团?我不认识啊。”杜孟愣了一下,心里有点疑惑——他平时除了工作,很少和金融机构打交道。走进会客室,一个穿着定制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站起来,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主动递过名片:“杜同志,我是华融金控的刘明远,负责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久仰您的大名,特意来拜访。”

杜孟接过名片,上面印着“华融金融控股集团副总裁”的头衔,他心里更纳闷了:“刘总,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是关于您投给《金融研究》的论文。”刘明远开门见山,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论文初稿——显然是通过某种渠道拿到的,“我们集团的研究部看到了您的论文,很欣赏您对民间金融的深入研究,但有个小问题想跟您商量下。”

他翻到论文的第三部分,指着“地下钱庄与正规企业的关联风险”那一段:“您这里提到‘部分正规金融机构为追求业绩,对中小企业的虚假贸易合同审核不严,间接为地下钱庄提供了资金来源’,还举了温州某银行的例子——杜同志,您也知道,我们华融金控和温州多家银行有合作,要是这段内容发表出去,可能会影响公众对我们合作机构的信任,进而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杜孟心里一沉,终于明白对方的来意——是想让他修改论文里关于正规机构的描述。“刘总,我写的都是调研中发现的真实情况,温州那家银行的客户经理也亲口承认了审核不严的问题,这不是虚构的。”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真实情况我们理解,但学术研究也要考虑现实影响嘛。”刘明远笑了笑,从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推到杜孟面前,“这是我们集团设立的‘民间金融研究基金’申请表,只要您能把这段内容弱化一下,比如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改成‘个别非正规机构’,再删掉具体银行的例子,我们可以给您提供50万元的研究经费,还能邀请您担任我们集团的‘特邀研究员’,以后您调研需要数据、需要对接企业,我们都能提供支持。”

50万元的研究经费,对刚工作五年、月薪不到五千的杜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特邀研究员”的头衔,更是能为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铺路。刘明远显然觉得这个条件足够有吸引力,端起面前的茶杯,等着杜孟点头。

可杜孟却想起了温州的李老板——李老板借了地下钱庄30万,最后连厂房都卖了,要是正规银行能严格审核贷款,不让虚假贸易套贷的资金流入钱庄,李老板会不会就不用走投无路?还有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工人,他们的日子,难道不比这50万经费、一个头衔更重要?

“刘总,谢谢您的好意,但论文我不能改。”杜孟把申请表推回去,语气诚恳却坚定,“我写这篇论文,是想让更多人关注民间金融风险,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地下钱庄的陷阱。要是为了经费和头衔修改真实情况,那这篇论文就失去了意义,也对不起那些被钱庄坑害的企业主和工人。”

刘明远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政研室研究员,竟然会拒绝这么优厚的条件。“杜同志,您再考虑考虑?”他试图挽留,“我们的研究基金能支持您做更多调研,‘特邀研究员’也能让您接触到更优质的资源,这对您以后的发展有好处。要是您坚持不改,以后我们集团在调研数据、企业对接上,可能就没法给您提供便利了。”

这话里的威胁意味很明显——华融金控在全国有上千家合作企业,要是被他们列入“不合作名单”,以后杜孟再做金融调研,获取数据、访谈企业都会变得困难。

但杜孟没动摇:“刘总,我做调研、写论文,不是为了便利,是为了真实。就算以后调研难一点,我也会坚持说实话。”

刘明远脸色彻底沉了下来,收起文件,起身说:“既然杜同志这么坚持,那我就不打扰了。希望您以后不会后悔。”说完,转身就走,连握手的客套都省了。

看着刘明远的背影,杜孟心里也有点忐忑——他知道,拒绝华融金控,以后的金融调研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里面记着李老板的电话,记着王老板说的“高利贷不敢借”,心里又踏实了——要是为了个人利益修改论文,他以后怎么面对这些信任他的企业主?怎么对得起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三天后,《金融研究》编辑部给杜孟打来了电话,编辑语气很兴奋:“杜同志,您的论文终审通过了!我们主编特别欣赏您的实证研究,说您的案例真实、建议可行,还说要把您的论文推荐给央行的领导参考。不过有个小问题,您论文里提到的温州某银行,能不能隐去具体名称,只写‘温州某股份制银行’?这样既能保护机构隐私,又不影响论文的真实性。”

这个修改建议,和刘明远的“弱化描述”完全不同——只是隐去具体名称,核心观点和风险分析都保留。杜孟立刻同意:“没问题,只要不改变真实情况,怎么修改都行。”

6月初,《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正式发表在《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上。让杜孟没想到的是,半个月后,他在参加“全国民间金融监管研讨会”时,央行货币政策司的张司长在发言中提到:“最近看到一篇很好的论文,是中央政研室的杜孟同志写的,里面提到的‘民间融资登记平台’和‘银行贷后监管’建议,很有实操性,我们正在考虑在浙江、江苏试点这些措施。”

听到这话,杜孟心里一阵激动——他的论文真的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真的能帮到那些中小企业。

但麻烦也随之而来。华融金控果然把他列入了“不合作名单”——他后来去上海调研,想找华融金控合作的企业访谈,企业负责人都委婉拒绝:“我们跟华融有协议,不方便接受您的采访。”甚至有一次,他想从华融金控获取中小企业信贷数据,对方首接回复“暂无权限提供”。

老赵知道后,叹了口气说:“小杜,你这又是何必呢?改几个字,拿点经费,以后调研也方便,现在好了,被华融盯上,以后金融口的调研都难了。”

杜孟却笑了笑,拿出刚收到的温州王老板的短信——“杜同志,我们这里建了民间融资登记平台,我昨天在平台上贷到了30万,年利率12%,比钱庄低多了,谢谢您!”他把短信递给老赵:“赵哥,您看,这就够了。只要能帮到企业,调研难点不算什么。”

那天晚上,杜孟坐在宿舍里,翻看着发表的论文,扉页上“为人民服务”的字迹依旧清晰。他在笔记本上写下:“2007年5月,论文风波,悟: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经费、多少头衔,而在于是否坚守真实,是否能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哪怕会遇到阻力,只要初心不改,就不算后悔。”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论文上,也落在他认真的侧脸上。杜孟知道,以后还会遇到更多“刘明远”,还会面临更多诱惑和阻力,但他会一首记得今天的选择——因为他始终相信,真实的声音,终会被听到;务实的建议,终会帮到老百姓。

别看了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官场青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