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的水晶灯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时,李欣正躲在后台化妆间调整领结。爷爷亲手熨烫的小军装笔挺得像块钢板,肩章上的金星在镜中闪着冷光——这是她用军区大院射击比赛的三等功奖章,跟军需处老张换来的儿童版演出服。
"下一位,37号选手李鑫。"广播声透过门板传来,带着金属般的冷硬。李欣摸了摸口袋里的平安符,那是外婆用红绳编的,上面还串着李鑫偷偷塞进来的微型军用水壶挂件。她想起今早李鑫在沈府槐树下给她做的最后一次模拟演练,用树枝在地上画着钢琴踏板的位置:"记住,《黄河》的引子要像迫击炮发射,沉下去才有力量。"
舞台的聚光灯骤然亮起时,她听见前排传来抽气声。别的选手穿着燕尾服或公主裙,唯有她一身小军装,袖口还留着上次练拳时蹭的泥点。评委会主席扶了扶眼镜,笔尖在评分表上顿住——这位军区总院的老院长,上周还见过她在急诊室帮护士递纱布。
琴键的冰凉透过指尖传来,李欣深吸一口气。当《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的引子响起时,整个音乐厅落针可闻。她没有像其他选手那样追求细腻的音色,而是用爷爷教的"稳准狠"原则,每个低音都像军鼓敲击,高音区则带着冲锋号的锐利。
第三乐章"黄河愤"的琶音段落,她想起李鑫膝盖上的旧伤疤。指尖在琴键上狂奔时,仿佛看见前世飞机失事前,他护着自己的后背被行李砸出的淤青。力量从肩膀传到指尖,原本需要柔美的连音被她弹得铿锵有力,却在转折处又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像硝烟中的一朵白海棠。
台下的周明远捏碎了手里的节目单。他穿着进口的小牛皮礼服,却在李欣的琴音里显得格外苍白。这个总跟在"李欣"身后送巧克力的男孩,此刻第一次发现,那个穿着迷彩服的"李鑫",指尖流淌出的不是音符,而是一种他从未理解过的力量。
"好!"爷爷的喝彩声突然从观众席传来,带着军人特有的洪亮。李欣指尖一顿,随即笑了——她想起每次在军区大院练琴,爷爷总说"弹琴跟打枪一样,要敢出膛"。此刻她不再是顶着李鑫身体的李欣,而是用黑白键演奏军魂的战士。
终章"保卫黄河"的轮唱响起时,她站起身敲击琴键,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评委席上,老院长的眼里闪过泪光——这不是技巧完美的演奏,却有着教科书里没有的血性,像极了他在战场上听过的冲锋号。
掌声雷动中,李欣看见第一排的李鑫。他穿着外婆新做的藏蓝色西装,袖口绣着白海棠,正用力鼓掌,眼里的光比水晶灯还亮。两人的目光穿过人汇,李欣看见他悄悄比了个"V"字手势,袖口露出的电子表显示着他们约定的"重生时间"。
"获得少年组金奖的是——37号选手,李鑫!"
领奖台上,老院长亲自为她佩戴奖牌。冰冷的金属贴着锁骨,她想起李鑫说过"奖牌要挂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台下的爷爷站起身,郑重地敬了个军礼,周围的家长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鼓掌。
后台卸妆时,周明远拦住了她。"你跟李欣...到底是什么关系?"他手里还攥着没送出去的进口巧克力,"她现在怎么像变了个人?"
李欣摘下领结,露出里面的平安符:"我和她...是要一起保卫黄河的人。"她拍了拍周明远的肩膀,这个动作像极了前世的李鑫,"下次比赛,我会弹《茉莉花》,你要不要听听真正的江南?"
走出大剧院时,北京的秋夜透着凉意。李鑫递过一件军绿色的外套:"爷爷在停车场等我们,说要带我们去吃涮羊肉。"他的袖口蹭到她的奖牌,发出清脆的响声。
车窗外,长安街的灯火次第亮起。李欣摸着胸前的奖牌,突然想起前世李鑫说过的话:"等我们老了,就去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坐第一排。"现在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这个约定,只是他成了观众,她成了台上的演奏者。
"阿鑫,"她突然说,"刚才弹到第三乐章时,我好像看见黄河了。"
"我知道,"李鑫笑了,眼里映着路灯的光,"爷爷说过,黄河里有中国人的骨头,你把它们弹出来了。"
涮羊肉的热气氤氲了车窗,爷爷哼着《解放军进行曲》的调子,李鑫偷偷往她碗里夹着最肥美的羊肉。奖牌放在桌上,在灯光下闪着光,像一颗小小的星,照亮了他们错位却坚定的路。
这个夜晚,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黑白键上的军魂还在回响。李欣知道,这场比赛不是终点,而是他们用音乐书写的新战书——向命运,向未来,也向二十年后那场注定要改变的空难。
作者“瑶卜柯基”推荐阅读《时光折痕里的双向救赎》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2O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