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解剖楼的恒温实验室里,李欣的镊子夹起一片比蝉翼还薄的仿生膜。显微镜下,这片由蜘蛛丝蛋白和记忆金属编织的薄膜正在模拟气压骤变环境中自动收缩——这是她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灵感来自李鑫航模上的应急充气装置,现在被她改造成了"气压自适应止血膜"。
"成功了!"周明远的惊呼震落了标本瓶上的灰尘。监测屏上,仿生膜在模拟10000米高空失压时的收缩速度达到0.3秒,正好堵住了"血管"模型上的破裂口。老院长摘下老花镜,镜片上凝着激动的水雾:"这比传统止血钳快了十倍,能救多少高空失事的人......"
三天前李欣在整理空难伤员数据时,发现78%的死亡源于气压骤变导致的血管爆裂。她想起李鑫航模里的备用气囊,那种遇压自动充气的材料给了她灵感。跑遍京都的化工研究所,终于在老张的帮助下找到了军用级别的记忆金属丝,又从生物实验室借来蜘蛛丝蛋白,在解剖台上搭起了临时工坊。
"看这里,"她用激光笔指着膜上的纹路,"我按李鑫给的航模气流模拟图,把止血膜的纤维编成了螺旋状,就像飞机机翼的导流槽,能引导血液流向减少冲击。"话音未落,仿生膜突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记忆金属在气压变化中精准复位,像极了李鑫航模起落架的收放机制。
爷爷的电话在这时响起,背景是民航局的警报声:"刚收到消息,有架货机在青藏高原失压,机上有我们的人。"李欣看着培养皿里微微颤动的仿生膜,突然想起前世新闻里那起被忽略的高原空难,当时报道说"全部遇难于气压伤"。
"把我的实验设备送到指挥中心!"她对着电话大喊,同时扯下实验服往门外跑。周明远抱着培养皿紧随其后,皿中仿生膜在移动中泛着蓝莹莹的光,像一片凝固的星空。
高原机场的临时急救帐篷里,李欣戴着头灯跪在伤员身边。货机残骸散落在雪地里,伤员的胸腔因气压骤变出现广泛出血。她撕开密封袋,仿生膜在接触空气的瞬间自动展开,像片会呼吸的银叶贴在伤口上,记忆金属丝遇血温热后迅速收紧,精准压住了破裂的动脉。
"心率回升到80!"护士的声音带着颤抖。老院长通过视频连线看着监测屏,手里的钢笔在急救方案上划出重重的勾:"小李,你这不是止血膜,是时空缝合线啊!"
李欣擦了擦额角的雪水,看见伤员手腕上戴着的军表——表盘停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刻,和她口袋里李鑫给的指南针一样,指针固执地指着北方。仿生膜在伤员胸腔上起伏,每一次搏动都与心跳同频,像极了李鑫航模里那个永远指向家的导航系统。
深夜的医学院实验室,李欣把第一版仿生膜标本放进展示柜。标本瓶旁放着李鑫寄来的航模零件——那些被她改造成止血膜记忆金属核心的螺旋桨轴心。手机震动起来,是李鑫的短信,附了张照片:她的航模在风洞里成功穿越了模拟的高原乱流,机翼上的白海棠贴纸沾着雪花。
"仿生膜救了三个人。"李欣回复,指尖停在发送键上,"其中一个说,感觉有片叶子捂住了他的伤口。"
"那是你的白海棠。"李鑫秒回,后面跟着个航模起飞的表情包,"民航局要给你颁'空中救生奖',我帮你把奖杯设计成航模形状好不好?"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李欣看着展示柜里的仿生膜,它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她想起爷爷说的"军人的发明要能救命",想起外婆说的"好药要像桂花一样温润",突然觉得这个融合了航模技术与医学智慧的发明,就是他们写给未来的一封情书——用科技做纸,以爱为墨,在时空的褶皱里,缝合那些本应破碎的生命。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雪原时,李欣收到老院长的消息:"仿生膜被列入国家航空急救标准,编号'欣-鑫-001'。"她摸着标本瓶上刻的"鑫"字,那是李鑫连夜用航模刻刀帮她刻的。
这个清晨,医学院的实验室与航模队的工作室同时亮起灯光。李欣的仿生膜正在申请专利,李鑫的航模加装了新的气压预警系统。他们知道,这个突破不是终点,而是又一根时空缝合线——用医学的精准和航模的巧思,继续缝补着命运的裂痕,让十八年后的天空,不再有令人心碎的轰鸣。
(http://www.220book.com/book/X2O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