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菜坊成立后的第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翠花婶子、春兰嫂和秋菊嫂就早早地来到了这间崭新的小屋。她们都换上了干净的围裙,头发也用头巾包得严严实实,脸上带着既兴奋又有些紧张的神情。
王奶奶己经在了,她今天也特意穿了一件干净的深蓝色布褂,精神看起来格外矍铄。第一批需要腌制的黄瓜、萝卜和白菜,己经由大山和李叔他们清洗干净,并且按照要求,该去蒂的去蒂,该切块的切块,晾在专用的竹匾里,控着水分。
“都来了?”王奶奶看着三个徒弟,脸上带着温和而严肃的笑容,“咱们这腌菜,看着简单,里头的讲究可多着呢。第一步,也是顶顶要紧的一步,就是这选料和预处理。”
她拿起一根翠绿带刺的黄瓜,仔细讲解起来:“瞧这黄瓜,得选这种身材匀称、首溜的,不能有磕碰,也不能太老。洗的时候要轻,不能把瓜刺都搓没了,那就不脆生了。洗完了,得放在这通风的地方,把表面的生水彻底晾干,有一丁点生水,这菜就容易坏,味道就不正了!”
三个徒弟听得连连点头,春兰嫂甚至拿出个小本子认真地记着。
“今天,咱们先学最简单的,暴腌酸黄瓜。”王奶奶说着,开始示范。她取过晾干的黄瓜,放入一个干净无油的盆里,撒上粗盐,“这盐,有讲究,不能首接用细盐,得用这种大粒的海盐或者井盐,腌出来的菜才爽脆,味道也更醇。”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地、均匀地揉搓着黄瓜,动作不疾不徐,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揉搓是为了让盐分更好地进去,但也得有分寸,不能把瓜揉软了。揉到黄瓜表面出水,颜色变得翠绿透亮,就行了。”
揉搓好的黄瓜被整齐地码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罐里,王奶奶又在上面撒了一层盐,然后倒入适量的凉白开,水量刚好没过黄瓜。“水必须是烧开晾凉的,不能沾一点油腥。最后,再滴上几滴高度白酒,封口,放在阴凉通风处,差不多七八天就能吃了。”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充满了一种质朴的仪式感。三个徒弟看得目不转睛。
“来,你们也试试。”王奶奶让出位置。
翠花婶子第一个上手,她性子急,动作不免有些毛躁,揉搓黄瓜的力道没掌握好,差点把一根黄瓜拦腰揉断。王奶奶也不恼,耐心地纠正:“翠花,慢着点,这腌菜啊,急不得,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春兰嫂和秋菊嫂则细心很多,她们模仿着王奶奶的动作,虽然生涩,但尽量做到轻柔均匀。王奶奶在一旁看着,不时点头,露出满意的神色。
除了盐渍,王奶奶还讲解了另一种用现成“老酸汤”引子的方法,以及制作辣白菜时需要涂抹酱料的复杂工序。每一种方法,火候、时间、配料比例,她都毫无保留地细细道来。
“这腌菜,说到底,就是盐与时间的艺术。”王奶奶总结道,“盐多了,齁咸,少了,容易坏;时间短了,不入味,长了,口感就差了。这里头的分寸,得靠你们自己多做,多尝,多琢磨,慢慢就摸出门道了。”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充满盐渍和蔬菜清香的氛围中悄然流逝。三个徒弟初步领略了腌菜世界的门径,也深深感受到了这门传统手艺的细致与不易。
中午,孟婕过来查看情况,看到腌菜坊里井然有序、师徒融洽的景象,心里十分欣慰。她带来的金瞳也对这满屋子的坛坛罐罐和特殊气味产生了浓厚兴趣,小鼻子不停地嗅着,尤其对一罐正在发酵、微微冒泡的辣白菜酱料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围着坛子转来转去,被孟婕笑着抱开了。
“奶奶,辛苦您了。”孟婕感激地对王奶奶说。
“不辛苦,看着她们肯学,俺心里高兴。”王奶奶笑着摆摆手。
第一批由“学徒”们在王奶奶指导下完成的腌菜被小心翼翼地放上了架子,等待着时间的酝酿。小小的腌菜坊,正式开始运转。
几天后,“客满堂”的赵老板如约而至,他是来取第一批合作腌菜的样品,并商谈具体细节的。
孟婕和王奶奶,带着翠花婶子等三位“学徒”,在小小的腌菜坊里接待了他。几个不同品种的腌菜被装在洁白的小碟里端了上来,色泽鲜亮,气味。
赵老板拿起筷子,先夹了一块暴腌酸黄瓜。黄瓜入口,极其爽脆,酸味清新自然,带着恰到好处的咸味,瞬间激活了味蕾,让人口舌生津。
他又尝了尝辣白菜,白菜帮子脆嫩,叶子绵软,辣酱咸鲜适口,回味带着一丝淡淡的甜,风味层次非常丰富。酱萝卜则是咸甜交织,口感扎实,极其下饭。
“好!真好!”赵老板每尝一样,眼睛就更亮一分,最后忍不住拍案叫绝,“就是这个味儿!纯正!比我在别处尝过的任何腌菜都够味儿!王奶奶,您真是这个!”他竖起了大拇指。
王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孟小姐,王奶奶,咱们就定下来吧!”赵老板急切地说,“这酸黄瓜、辣白菜、酱萝卜,我每周各要二十斤!不,三十斤!价格就按我之前说的,比市场同类产品高五成!您看怎么样?”
每周九十斤!这对于刚刚起步、主要依靠手工的小腌菜坊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翠花婶子等人听了,脸上都露出既兴奋又感到压力的神色。
然而,孟婕却并没有立刻答应。她沉吟片刻,看向赵老板,态度诚恳而坚定:“赵老板,非常感谢您的认可和厚爱。不过,有几点情况,我必须先跟您说清楚。”
“您说。”赵老板见孟婕如此郑重,也收敛了兴奋,认真听起来。
“第一,产量问题。”孟婕指了指身后的腌菜坊,“您也看到了,我们这里规模很小,完全是传统手工制作,王奶奶年纪大了,主要负责指导,具体操作靠翠花婶子她们几个新手。前期,我们可能无法保证每周稳定供应九十斤这么大的量。我们需要一个磨合和熟练的过程。”
赵老板微微皱眉,但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品质问题。”孟婕的语气更加严肃,“我们的腌菜,之所以味道好,是因为我们坚持用最好的原料(合作社自产蔬菜)、遵循最传统的古法、不含任何添加剂,并且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这意味着,它的产量注定有限,而且风味可能会因为季节、气温等因素有细微的波动,无法像工业化产品那样绝对标准化。”
她看着赵老板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如果我们答应了您的订单,就必须对您餐厅的顾客负责,也必须对我们‘归园田居’的招牌负责。我们宁愿少做,也绝不以次充好,绝不为了追求产量而降低标准。所以,在合作初期,我们可能只能先保证每周各供应十斤左右,等她们手艺更熟练、产量能跟上之后,再逐步增加。您看这样可以吗?”
孟婕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合作的诚意,也坚守了品质的底线。
赵老板听完,非但没有失望,反而对孟婕和“归园田居”更加高看一眼。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如此清醒地坚持品质、不盲目扩张的经营者,实在太难得了。
他沉吟了一下,爽快地说:“行!孟小姐,就按您说的办!每周各十斤,我先要着!价格不变!我相信您,也相信王奶奶的手艺!咱们慢慢来,细水长流!”
他心里明白,这种有“灵魂”、有坚持的美食,才是能真正留住顾客的招牌。相比于量大却平庸的货色,他宁愿选择这限量供应的精品。
合作协议就这样达成了。送走心满意足的赵老板,腌菜坊里的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又被更大的干劲所充满。
“婕丫头,你说得对!”翠花婶子感慨道,“咱不能图快,把牌子砸了。慢慢来,把手艺学扎实了,比啥都强!”
王奶奶也欣慰地看着孟婕:“婕丫头,你是个能做大事的。心里有杆秤,不飘。”
孟婕笑了笑,看着架子上那些正在静静发酵的坛坛罐罐,心中一片清明。她知道,“归园田居”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无论是黄金瓜,还是这小小的腌菜,都是如此。
有了赵老板这份稳定的订单,加上线上持续的热度,小小的腌菜坊算是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翠花婶子她们在王奶奶的悉心指导下,不断练习,积累经验,将这份时间的艺术,完美地传承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X3I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