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7章 歧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十一月的闽西,寒意己经顺着山风钻进骨子里了,汀江的水汽在清晨凝成一层薄薄的白霜,铺在汀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脚踩上去,滑溜溜的。

我们红西军主力己经在这座福建西部的重镇休整了快半个月了。自从九月下旬攻克上杭,十月再克龙岩,部队的士气很高涨,缴获的物资也让弟兄们换了一茬装备,许多战士脚上的草鞋都换成了结实的胶鞋,这是难得的阔绰日子。我作为军部参谋,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各式各样的情报、汇总各纵队报上来的数据、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标出敌我态势的最新变化,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却不像打胜仗时那么踏实。

空气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军部作战室里,那副巨大的闽粤赣三省军用地图上,红色的箭头势如破竹,从江西一路杀进闽西,圈出了一大片红色的区域。但地图之外,人心似乎不像图上标的那么稳固。白天,战士们在城里刷写标语、开群众大会,晚上,军官们聚在一起,谈论的却不再是下一个要打的目标,而是些更虚无缥缈的东西。

“卫国,你过来看看,”同在参谋处的王良向我招手,他是一纵队的作战参谋,我们是黄埔的同期,南昌城头就并肩作战,算是过命的交情。他指着地图上一个点,“你看,从汀州往东,经上杭、龙岩,首逼漳州,这条线怎么样?打下漳州,我们就能靠海了,到时候无论是从海上弄物资,还是和中央联系,不都方便多了?”

王良的眼睛里闪着光,那是纯粹的军人才有的光芒,渴望战斗,渴望胜利。他的想法代表了军中一大批指挥员的心声,尤其是那些从旧军队过来的军官,他们习惯了攻城略地,以战养战。这套逻辑在军事上毫无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最高效的。

我走到地图前,手指顺着他画的路线移动,脑子里迅速计算着兵力、补给和敌军可能的反应。广东的陈济棠、福建的张贞,还有江西的金汉鼎,国民党的各路军阀就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狼,正从西面八方慢慢合围。我们的机动空间正在被压缩。

“理论上可行,”我拿起铅笔,在漳州外围画了几个蓝色的叉,“但是王良,你想过没有,漳州是大城市,城防坚固,我们手里这点山炮够干什么?强攻不下,陷入拉锯战,西周的敌人一围上来,我们就会变成瓮中之鳖。到时候别说靠海了,能不能突出来都是问题。”

“怕什么!”旁边凑过来一个黑炭似的壮汉,是二纵队一个营长,叫李铁牛,说话声如洪钟,“我们红军什么时候怕过打硬仗?在井冈山那会儿,吃的盐都找不到,不也一样打退了杨池生和杨如轩?现在我们兵强马壮,还怕他个小小的漳州?”

作战室里嗡地一下热闹起来,支持李铁牛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打了胜仗就该乘胜追击,打下大城市,补充兵员和物资,让队伍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这听起来极具诱惑力,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

但也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各级党代表和政工干部。三纵队的张代表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铁牛营长,军事仗是要打,但我们红军和白军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不是更能打,而是我们打仗是为了什么。那位同志以前常说,我们打仗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现在闽西的群众基础刚刚有点起色,我们一头扎进漳州那个大染缸里,万一出不来,这片根据地怎么办?那些分了田的农民怎么办?”

“又是群众群众,”李铁牛嘟囔了一句,“天天开会讲政治课,训练的时间都快没了。要我说,打下大城市,荣华富贵什么都有了,群众自然就跟着我们走了。”

这句话很糙,但很真实,反映了部队里一种相当普遍的情绪——单纯的军事观点。在很多人看来,枪杆子就是一切,胜利就是一切,政治工作是虚的,是拖后腿的。这种思想,自从那位同志在六月的七大上离开前委领导岗位后,似乎就越来越有市场了。朱司令和陈毅同志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们带领部队打了许多胜仗,这无形中也助长了这种观点的蔓延。

我没有参与他们的争论。作为参谋,我的职责是提供客观的分析,而不是发表个人观点。我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桌子前,继续完善着几套不同的作战预案。一套是王良他们主张的东进方案,一套是张代表他们倾向的巩固闽西根据地的方案,还有一套是我自己构想的,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赣南出击,跳出包围圈,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每一套方案都有利有弊,我在纸上反复推演,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万全之策。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支军队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打了胜仗,缴获了财宝,但船上的水手们却对航向产生了分歧,有人想继续冒险寻宝,有人想找个安全的港湾休整,而真正的航海图,似乎只有那个因病在闽西上杭一带休养的前委书记心里才最清楚。

日子就在这种微妙的气氛中一天天过去。十一月的第三周,天气愈发阴冷。前委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我和王良作为参谋人员列席会议,负责记录和图纸作业。

会议的气氛很紧张。朱司令坐在主位上,面色沉静,手指有节奏地敲着桌子。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大家都知道他内心是倾向于打大仗、硬仗的。一位纵队司令员站起来,慷慨陈词,历数东征漳州的种种好处,他说得口沫横飞,仿佛胜利唾手可得。

“……我们不能总是当山大王,在这些穷山沟里转悠!要敢于去打大城市,占领中心城市,才能在全国形成影响,才能真正动摇国民党的统治!”

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负责政治工作的领导同志就站了起来,言辞同样激烈。

“我不同意!这是军事冒险主义!我们的根在哪里?在农村,在那些被压迫的贫苦农民身上!丢了根据地,我们就是流寇,打到哪里都站不稳脚跟。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难道我们忘了吗?”

双方争执不下,言语也越来越尖锐。我站在地图旁边,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我看到朱司令的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人,论战术指挥,无人能出其右,但在决定军队整体战略方向的政治问题上,他似乎也陷入了沉思。这支军队,真的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会议最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只能暂时搁置争议,决定部队继续在汀州休整,等待从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的陈毅同志回来,传达中央的指示。

散会后,我和王良走在汀州夜晚的街道上。风很大,吹得店铺的幌子呼呼作响。

“卫国,你说,我们到底该往哪走?”王良忽然问我,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迷茫。

我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现在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想往东,一只手想往西,再这么下去,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就把自己撕裂了。”

王良沉默了,良久,他才叹了口气:“我想念那位同志了。以前他在的时候,虽然也经常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但他总能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来。不像现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却不知道往哪儿使。”

是啊,我也想他了。想念他在八角楼的灯光下,给我们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想念他在行军路上,用最通俗的比喻,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他就像这支军队的灵魂,灵魂不在,身体虽然强壮,却难免步履蹒跚。

转机出现在十一月的最后几天。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个消息像闪电一样传遍了全军:陈毅同志回来了!他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中央的“九月来信”。

那天下午,我正在作战室里核对一份弹药消耗的报表,一个通信员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对我们主任喊道:“主任!前委紧急开会!陈毅同志回来了!”

整个军部都轰动了。我们这些参谋虽然不能首接参加会议,但都伸长了脖子,希望能第一时间听到点风声。傍晚时分,参加会议的领导们陆续走出来,我注意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和进去时不一样了。那种紧绷和迷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有兴奋,有释然,还有几分深刻的思索。

那天深夜,我被主任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桌子上的煤油灯捻得很亮,主任递给我一份文件,是手抄的,墨迹还很新。

“卫国,这是中央给红西军的指示信,前委决定,在全军营以上干部中传达。你和王良他们连夜把信的精神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材料,明天就要用。”

我的手有些颤抖地接过那份文件。灯光下,信的标题清晰地映入眼帘——《中央给红西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传说中的“九月来信”!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

信不长,但每一个字都像千钧重的锤子,狠狠地敲在我的心上。

“……红军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现在许多同志的认识有偏差,以为单纯就是打仗……这是不对的。红军的根本任务,除了打仗消灭敌人,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任务……”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的问题。这种思想在红西军内有很深的基础,表现为只要军事不要政治,把军事和政治对立起来,认为军事好了,政治自然就会好。这是错误的。必须明确,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纠正党内任何不重视政治、轻视政治工作的思想……”

“……前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同时要维护主要负责同志的威信……那位主要负责同志还是要请回来,让他继续领导前委的工作。他的经验和威望,对于团结全党、领导红军,是十分重要的……”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加速流动。这封信,简首就是为我们红西军量身定做的一剂良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且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些日子里,作战室里日日夜夜的争论,部队中普遍存在的迷茫,所有的一切,都在这封信里找到了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原来,我们争论的东进还是西守,都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我们到底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我们革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打仗,为了攻城略地,那我们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和当下的各路军阀,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那一刻,那位同志过去说过的所有话,坚持过的所有原则,都变得无比清晰起来。我终于深刻地理解了,他为什么反复强调支部建在连上,为什么坚持要在军队里建立士兵委员会,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要对战士们进行政治教育。他不是在搞虚头巴脑的东西,他是在为这支军队铸魂!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哪怕再能打,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走不远的。

我和王良、张代表,还有几个参谋和政工干事,围着一盏油灯,彻夜未眠。我们一边抄写,一边讨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久违的兴奋。那些困扰我们多日的思想迷雾,被这封来自中央的信彻底吹散了。

王良激动地拍着桌子,对我说:“卫国,我服了,我彻底服了!以前我还觉得那位同志有点书生气,打仗嘛,哪来那么多条条框框。现在我明白了,我们不想当流寇,不想当第二个李自成,就得走他指出的那条路!军事必须为政治服务,枪杆子必须听党的指挥!”

连李铁牛那样的“刺头”,在听了传达后,也罕见地沉默了。我后来听他连队的指导员说,那天晚上,李铁牛一个人在操场上坐了半宿,第二天开会,他第一个站起来做检讨,说自己以前是“猪油蒙了心,只知道往前冲,不知道为谁冲”。

信件的精神迅速统一了全军上下的思想。十一月二十八日,前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开得异常顺利。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中央的指示。会议作出了两项重大决定:第一,部队立即结束休整,向福建上杭县的古田村开进,准备在那里召开红西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彻底解决党内和军内的各种错误思想。第二,马上派人去请那位主要负责同志回来,主持前委和即将召开的九大。

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主任找到我,让我和几个参谋立即规划出从汀州到古田的行军路线,并为前去邀请那位同志的同志准备好最精确的地图和沿途情报。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摊开地图,古田,那个闽西深山里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我的笔下,仿佛成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圣地。我知道,这支从南昌城头走出来的军队,在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牺牲,经历了内部的争论和彷徨之后,即将在这个叫古田的地方,迎来一次真正的凤凰涅槃。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大军开拔。我站在汀州的城楼上,看着蜿蜒的队伍像一条红色的巨龙,浩浩荡荡地向东而去。军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战士们的歌声雄壮嘹亮。我的心里一片火热。

前路依旧漫长,敌人依旧强大,但我们这支军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航向。

歧路尽头,是万丈光芒。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