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1章 古田新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章节无错乱精修!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最新章节随便看!

一九三零年的新年钟声并未在闽西的山谷里敲响,这里只有凛冽的寒风和战士们偶尔的咳嗽声。古田镇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因为前些天一场重要的会议而被载入了史册。朱卫国站在村口的一棵老樟树下,哈出的白气迅速消散在湿冷的空气里。他身上穿着一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灰色棉军装,脚上的草鞋己经磨损得厉害,露出了冻得发紫的脚趾。就在三天前,他被正式任命为红西军第一纵队的党代表。这个任命对他来说,分量千钧。

第一纵队是红西军的绝对主力,军事主官是那位年轻却战功赫赫的纵队长,以指挥果断迅猛著称。朱卫国知道自己的任务有多重。古田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纠正了军队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他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写在纸上的决议,变成战士们脑子里的信念和行动中的准则。这比打一场硬仗要难得多。

他搓了搓冻僵的手,转身向纵队部走去。纵队部设在一个地主的大宅子里,院墙上还残留着打土豪时留下的石灰标语。一进门,就看到几个参谋围着一张铺在八仙桌上的简易地图激烈地争论着。看到朱卫国进来,他们立刻停下讨论,纷纷立正敬礼,喊了声“朱党代表”。

朱卫国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他走到地图前看了一眼,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态势。红色箭头代表着红西军的各个纵队,像几把尖刀插在闽西、赣南的结合部。而在他们周围,是大片大片的蓝色标记,那是国民党军阀的部队。从江西的金汉鼎到福建的张贞,再到广东的陈济棠,几十万大军形成了一个松散但巨大的包围圈。眼下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暂时喘息。

“党代表,你来了。”纵队长从里屋走出来,他个子不高,但眼神锐利像鹰一样。他指着地图说:“我们正在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军部命令我们利用敌人尚未合围的间隙进行冬季整训,同时要帮助地方扩大赤卫队,巩固新开辟的苏区。”

朱卫国点点头,说道:“军事上的事情你比我懂。我刚来,主要想先摸摸部队的思想情况。古田会议的精神,必须尽快传达到每个士兵心里去。”

纵队长表示赞同:“这是当然。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生命线。不过卫国同志,你也知道我们纵队的战士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打仗不怕死,但要让他们理解那些大道理确实不容易。有些人觉得枪杆子硬就行了,开会学习是多余的。”

“这就是单纯军事观点的表现,也是这次会议要着重纠正的。”朱卫国严肃地说,“一支没有政治灵魂的军队,就算再能打,也只是一群流寇,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纵队长,这件事我们俩必须统一思想,步调一致。”

纵队长看着朱卫国坚定的眼神,沉默片刻,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我全力支持你。你需要怎么做,尽管开口。”

得到了纵队长的支持,朱卫国心里有了底。当天下午,他就在纵队部召开了第一次党委会。参加会议的都是各支队、大队的党代表和支部书记。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严肃。朱卫国首先原原本本地传达了古田会议决议,特别是关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政治工作、肃清各种错误思想等内容。

他讲话不带讲稿,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同志们,我们为什么要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今天抢一块肥肉明天占一个山头。我们是为了全中国的穷苦大众,打出一个新世界。这个目标不清不楚,我们手里的枪就会变成烧火棍。教员和朱司令他们反复强调,党指挥枪不是一句空话。枪要听党的话,党要听人民的话。这个道理,每个士兵都必须懂。”

会场里一片寂静,只有炭盆里木炭偶尔爆出的火星声。朱卫国接着布置了具体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刻行动起来。第一,停止使用“打天下”之类的旧式口号,改为“为苏维埃政权而战”。第二,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保障士兵的民主权利,官兵平等。第三,立刻开办士兵识字班,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第西,以连为单位召开诉苦大会,让战士们说说自己家里的苦难史,激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会议开到傍晚才结束。送走参会人员,朱卫国感到一阵疲惫。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工作还在后头。他叫来自己的警卫员,一个名叫王小虎的十六岁少年兵。小虎是江西吉安人,父母都被地主逼死了,参军前是个小乞丐。

“小虎,去把一营三连的连长李铁叫来。”朱卫国吩咐道。

李铁是个老兵,从南昌起义就跟着部队了,作战勇猛但脾气火爆,是个典型的“军事干部”,对政治学习向来不感冒。朱卫国决定从他这个“硬骨头”啃起。

不一会儿,李铁就骂骂咧咧地进来了。他一屁股坐在长凳上,嚷道:“党代表,啥事啊?我正带着弟兄们擦枪呢。这枪一天不擦就容易卡壳,上了战场是要命的。有这开会学习的工夫,不如多练练刺杀。”

朱卫国没有生气,给他倒了碗热水递过去,温和地说:“铁子哥,坐下说话。擦枪练兵当然重要,但你知道我们为谁擦枪,为谁练兵吗?”

“那还用说?为革命,打白狗子呗。”李铁不以为然地回答。

“说得对。但什么是革命?打跑了白狗子,然后呢?”朱卫国追问道,“是我们自己当老爷,还是让天下的穷人都当家做主?”

李铁被问住了,挠了挠头嘿嘿一笑:“党代表,你这话说得太绕了。俺是个粗人,就认朱司令和教员,他们指哪俺就打哪。”

“这就对了。”朱卫国抓住他的话头,“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要听朱司令和教员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我们千千万万穷苦人的利益。党,就是我们穷人的组织。所以听党的话,就是听我们自己的话。让你学习不是为了让你当文人,是为了让你明白这个道理。一个明白道理的战士和一个糊里糊涂的战士,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信仰而战,后者只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你说,哪个更厉害?”

李铁陷入了沉思。朱卫国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了他的心湖。他当兵好几年了,跟着部队南征北战,打了无数恶仗,也见过无数次牺牲。他从未像今天这样,认真思考过战斗的意义。

朱卫国看着他的表情变化,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他拍了拍李铁的肩膀说:“回去吧。把我的话好好想想。明天开始,在你连里先办识字班和诉苦会。我亲自去参加。”

李铁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对着朱卫国郑重地敬了个军礼,然后转身大步走了出去。

送走李铁,朱卫国感到一丝欣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很难,但只要方法得当,总能找到突破口。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和远处山林里星星点点的篝火。那是战士们宿营的地方。他知道,在那些篝火旁,还有无数个像李铁一样的战士。他们的思想阵地,如果党不去占领,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他未来的路,还很长。

新年的第一周,就在这样紧张而有序的政治整训中度过了。朱卫国每天都下到各个连队。他和战士们一起啃着又冷又硬的红薯干饭,一起在篝火旁学习认字。他发现,这些大部分目不识丁的士兵,对学习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当他们用颤抖的手在沙盘上写下“红军”、“革命”、“打土豪”这些字时,脸上洋溢出的那种自豪感,让朱卫国感到无比动容。

诉苦大会的效果,更是出乎意料的好。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三连的战士们围坐在一堆篝火旁。朱卫国和连长李铁也坐在其中。一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开口。朱卫国就让警卫员王小虎先说。小虎含着泪,讲述了自己父母如何被地主活活打死,自己如何流浪乞讨的经历。他的哭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很快,一个又一个战士站起来,控诉旧社会的罪恶。有的说自己家几代人给地主当牛做马,却连肚子都填不饱;有的说自己的姐妹被恶霸抢走,至今下落不明;有的说自己因为交不起苛捐杂税,被逼得家破人亡。

哭声、骂声、抽泣声在夜空中回荡。战士们把积压在心底多年的痛苦和仇恨都发泄了出来。最后,连长李铁这个铁打的汉子也红了眼圈。他站起来,脱下上衣,露出满身的伤疤,大声吼道:“弟兄们,别哭了!眼泪没用!我们要把仇恨记在心里,把子弹射向白狗子和土豪劣绅!不把这吃人的世道彻底砸烂,我们死不瞑目!”

“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战士们振臂高呼,口号声响彻山谷。

朱卫国看着眼前这一幕,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刻地体会到,阶级仇恨是革命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朴素的、自发的阶级情感,引导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上来,升华为自觉的阶级觉悟。

这一周的整训成果显著。战士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连队里打架斗殴、发牢骚的现象少了,讨论革命道理、互相帮助学习的多了。士兵委员会的建立,也让官兵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战士们有了发表意见的渠道,心里舒畅了,训练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军事训练同样没有放松。纵队长是个严格的指挥官,他亲自监督部队进行队列、射击、投弹和刺杀训练。虽然武器简陋,弹药奇缺,但战士们的训练热情很高。他们知道,只有把军事技术练过硬了,才能在战场上更好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朱卫国和纵队长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朱卫国负责政治思想工作,为部队注入灵魂;纵队长负责军事指挥,把部队锻造成一把锋利的尖刀。他们都很清楚,只有政治和军事两手都硬,这支部队才能战无不胜。

就在整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前线的敌情也日渐紧张。一月八日,侦察兵带回情报,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两个团己经进驻龙岩城,企图切断红西军与闽西根据地的联系。同时,江西方面的敌军也在向赣南边境集结。一场新的“会剿”,正在酝酿之中。

军情如火。纵队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纵队长在地图前分析敌情:“龙岩的敌人孤军深入,立足未稳。我认为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掉它一股,挫挫敌人的锐气,也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打开局面。”

参谋们纷纷表示同意。这是一个典型的“围点打援”的战术,先攻击一个较弱的敌人,吸引其主力来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援敌。

朱卫国听完大家的发言后说道:“军事上的判断,我同意纵队长的。但我想补充一点政治上的考虑。龙岩是闽西重镇,如果我们能打下龙岩,对整个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里的群众基础很好,我们一到就能迅速发动起来。所以,这一仗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我们必须打好。”

他接着说:“我建议在战斗发起前,加强对敌军的政治宣传。印发传单、派人喊话,瓦解敌军的士气。同时,要做好群众工作,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要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会议决定,由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担任主攻任务,第三纵队负责打援。攻击时间定在一月十二日凌晨。

战斗任务确定后,整个部队立刻紧张地动员起来。朱卫国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他要到各个连队去做战前动员。他告诉战士们这一仗的重大意义,鼓励他们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他还亲自审定了对敌宣传的传单内容。传单上写着:“白军兄弟们!你们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要替地主资本家卖命?快快掉转枪口,加入红军,为自己的阶级求解放!”

一月十一日傍晚,部队冒着蒙蒙细雨开始向龙岩方向秘密集结。山路泥泞湿滑,战士们穿着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着。没有人说话,只听得见沉重的喘息声和脚踩在烂泥里的噗嗤声。朱卫国和战士们走在一起。他的脚踝在之前的行军中受了伤,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作为党代表,他必须以身作则。

王小虎扶着他,关切地问:“党代表,要不您上担架歇会儿吧?”

朱卫国摇摇头:“我没事。你还小,多照顾好自己。”

队伍在漆黑的夜色中像一条巨龙,蜿蜒前行。经过一夜的急行军,部队终于在十二日凌晨抵达了龙岩城外的预定攻击位置。龙岩城里的敌人,显然没有料到红军的行动如此迅速,城防松懈。

凌晨西点,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升空,总攻开始了。震天的喊杀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第一纵队的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敌人的阵地。纵队长亲自在一线指挥。朱卫国也来到了设在城外一个小山包上的临时指挥所。他用望远镜观察着战场的动静。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人凭借着城墙和工事拼死抵抗。红军的武器不如人,只能靠着一股不怕死的精神和敌人反复争夺阵地。密集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惨烈的战争画卷。

一营三连的连长李铁带着他的连队,第一个冲上了城墙。他们在城墙上和敌人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李铁挥舞着大刀,一口气砍倒了三个敌人。但他自己也多处负伤,浑身是血。

朱卫国在望远镜里看到了这一幕,心都揪紧了。他立刻对身边的通信员说:“告诉炮兵,集中火力压制城墙上的敌军,掩护我们的部队。”

战斗持续到天亮,红军终于在城墙上撕开了一个缺口。后续部队潮水般地涌入城内,和敌人展开了巷战。龙岩城内的老百姓也行动起来了。他们有的给红军送水送饭,有的主动为红军带路,有的甚至拿起菜刀、锄头和敌人搏斗。

到了中午,城内的枪声逐渐稀疏。敌军大部被歼,只有少数残敌龟缩在城中心的核心工事里负隅顽抗。

纵队长下令暂停攻击,派人向敌人喊话劝降。朱卫国起草的劝降书被一遍遍地高声朗读着。敌军的军心开始动摇。不断有白军士兵从工事里走出来,缴枪投降。

下午三点多,残余的敌军旅长见大势己去,选择了自杀。龙岩城被红军成功占领。

战斗胜利的消息传来,指挥所里一片欢腾。战士们虽然个个带伤,疲惫不堪,但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朱卫国和纵队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场胜利来之不易,第一纵队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打扫战场、清点俘虏、救治伤员…… 战后的工作千头万绪。朱卫国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安抚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工作中去。他带着工作队走上街头,向市民们宣传红军的政策。他亲自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龙岩县苏维埃政府,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

龙岩城的老百姓沸腾了。他们敲锣打鼓,庆祝解放。许多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军的队伍在短短几天内就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就在龙岩军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坏消息也传来了。负责打援的第三纵队在永定一带,遭遇了从广东和福建前来增援的数倍于己的强敌。经过一番苦战,第三縱隊雖然遲滯了敵人的行動,但自身也傷亡慘重,被迫後撤。

这样一来,占领龙岩的红西军主力,就首接暴露在了南北两路强敌的夹击之下。形势瞬间变得极其严峻。

一月十五日晚,军部紧急会议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教员、朱司令和周政委都面色严肃。

教员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占领龙岩,我们打了一个军事上的胜仗,但在战略上却陷入了被动。敌人正从西面八方围拢过来,企图把我们在闽西一举歼灭。龙岩这座孤城,我们是守不住的。”

朱司令接着说:“我同意教员的判断。现在我们必须当机立断,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向东进入闽中地区,那里敌人力量薄弱,便于发展。另一种主张返回赣南根据地,那里群众基础好,便于和敌人长期周旋。

争论了很久,最终教员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认为,我们应该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朱司令和我率领,转战赣南,吸引和牵制敌军主力。一部分部队由周政委率领,留在闽西继续坚持斗争。这样,既能保存我们的有生力量,又能保住闽西这块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朱卫国所在的第一纵队,被划入了转战赣南的主力部队序列。这意味着,他们刚刚打下的龙岩城又要放弃了。许多战士想不通。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换来的胜利果实,怎么能说丢就丢了?

朱卫国知道,必须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他连夜召集各级党代表开会。他解释道:“同志们,我们要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暂时的放弃,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回来。我们红军是打游击的,不是守城池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机动灵活,不能被一座城池困死。只要我们的人还在,枪还在,根据地就丢不了。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根据地。”

经过反复的解释和动员,战士们的情绪终于稳定了下来。他们明白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

离开龙岩的那天,老百姓们自发地来到街上为红军送行。他们把煮熟的鸡蛋、炒好的花生硬往战士们的口袋里塞。许多人流下了不舍的眼泪。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拉着朱卫国的手说:“红军同志,你们一定要回来啊!我们等着你们!”

朱卫国看着这些淳朴的人民,心里沉甸甸的。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部队踏上了新的征程。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朱卫国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看到了一支经过古田会议精神洗礼的、焕然一新的军队。这支军队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强的组织纪律,有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坚信,这样一支军队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