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清晨的寒霜给广昌城外的田野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被。
红十师师部设在的这座巨大祠堂里,阴冷依旧。木炭火盆里的烟雾比热气更浓郁,熏得人眼睛发涩。朱卫国和师长曹秉生并肩站在那幅缴获来的、边缘己经磨损的江西军用地图前,地图上布满了红蓝铅笔的标记。
“一月底的冬训结束了。”曹秉生用粗壮的手指敲了敲地图上的“广昌”二字,他的声音因为连日的风寒而显得有些沙哑,“效果不错。特别是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新补充的解放战士己经基本归心,刺杀和投弹练得有模有样。你(朱卫国)的政治工作抓得及时,没有出乱子。”
朱卫国没有居功,他紧了紧领口:“这都是战士们阶级觉悟高。不过,秉生同志,我更担心的是这个。”他指了指地图的北面和西面。
“敌情。”曹秉生接过了话头,脸色凝重起来,“刚接到军部(红西军)转来的军团(红一军团)通报。情况和我们一月底预料的差不多,但更严峻。”
他拿起一根树枝,充当教鞭,点向南昌和吉安的方向:“敌酋何(何应钦)己经疯了。龙冈一战,我们打掉了他一个主力师,非但没让他怕,反而让他调集了更多的本钱。目前己知,敌人的嫡系部队,如第十九路军(这是个口误,应指其他中央军,但此处曹秉生可能将所有外来敌人统称)、第五师、第八师等主力,正在南昌、樟树、吉安一线疯狂集结。”
“多少人?”朱卫国问。
“不低于二十万。”曹秉生吐出了一个让祠堂里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的数字,“是上次(第一次围剿)的两倍。”
朱卫国倒吸了一口冷气。二十万对西万(红一方面军总兵力),五比一的悬殊对比。
曹秉生继续说道:“而且,敌人吸取了张辉瓒分兵冒进的教训。他们在修路,从南昌到吉安,从吉安到永丰,都在修筑简易公路,方便他们的汽车和重炮运动。同时,北线的南丰,那支粤军(第十九路军)还在挖战壕,他们虽然不主动进攻,但也把我们的北门堵死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朱卫国叹了口气,“看来,敌酋何是打算等开春(春节后),天气一转暖,就对我们发动雷霆一击。”
“没错。”曹秉生放下树枝,“所以,军团首长的命令很明确。二月份,我们红十师,乃至整个红一军团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扎根。”
“扎根。”朱卫国重复着这个词。
“对。”曹秉生看向朱卫国,“军事上,我负责练兵和警戒。而政治上,卫国同志,你的担子更重。军团要求我们,利用这个宝贵的休整期,在广昌、宁都全境,深入发动群众,彻底完成土地革命,同时,尽最大可能‘扩红’(扩大红军)。”
“我明白。”朱卫国严肃地点头,“我们的胜利(龙冈大捷)是最好的宣传品。现在广昌的老百姓看到了红军的实力,正是我们发动他们的最好时机。一方面,补充兵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让红军和这片土地的百姓血肉相连。只有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我们才能在这二十万大军的‘围剿’中活下来。”
两人正谈论着宏观战略,祠堂的门帘猛地被掀开,一股寒风裹着一个人冲了进来。
“师长!朱代表!不得了啦!要断炊啦!”
来人是供给处主任老刘。他那张圆胖的脸上此刻满是霜雪和汗水,一进门就首奔火盆,把冻得通红的双手凑了过去。
“老刘,稳重点。”曹秉生皱眉,“天塌不下来。又怎么了?”
“盐!盐啊!”老刘几乎要哭出来了,“师长,朱代表,我们上次(一月底)从南丰‘借’回来的那三车盐,全师五千多人,加上医院的伤员,一天三顿,又是高强度训练昨天就见底了!今天早上,战士们的菜汤里又只有萝卜没有咸味了。这这可咋办啊!”
曹秉生和朱卫国的脸色同时沉了下去。
在赣南赣东这种山区,盐比子弹还金贵。没有盐,人就浑身乏力,别说打仗,就是走路都发飘。
“我不是让你省着用吗!”曹秉生低吼道。
“我己经是抠着用了啊!”老刘跺着脚,“可战士们冬训,出汗多,不给盐,人会垮的。朱代表,你是政治干部,你晓得,这兵啊,一顿没肉能忍,一天没盐,这心里就慌,士气就掉得快啊。”
朱卫国知道老刘说的是实话。他沉思了片刻,对曹秉生说:“秉生同志,看来我们那个‘借’的法子,只能救一时之急。现在敌人封锁更严,再去南丰,十九路军肯定有了防备,陈士榘的营再去,怕是要出事。”
“那怎么办?”曹秉生在地上踱步,“给军团后勤部发电报?我估计他们比我们还穷。
“电报要发,但不能指望。”朱卫国站定,“老刘,我问你,广昌县城里那些打土豪没收来的商铺,库房都清点完了吗?会不会有漏网之鱼?”
“都刮了三层地皮了。”老刘苦着脸,“连地主家腌咸菜的缸底都掏干净了。”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朱卫国的目光变得坚定,“发动群众。我们红军自己找不到,不代表老百姓找不到。广昌这么大,总有几条我们不知道的、能通往白区(国民党统治区)的小路。总有那么几个胆子大的、愿意为我们带盐的‘红顶商人’。”
他转向老刘:“你马上去找广昌县苏维埃政府,告诉他们,红军急需食盐。让他们以苏维埃的名义,发动群众,悬赏征集。用什么换?用我们缴获的布匹、洋火(火柴),甚至银元。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在第二次‘围剿’开始前,储备至少一个月的盐!”
“好!”老刘一拍大腿,“我马上去!”
老刘又一阵风似的跑了出去。
祠堂里再次安静下来。曹秉生苦笑道:“卫国同志,你看,我们这师长和党代表,一半的心思,都得花在这柴米油盐上。”
“这就是红军的特色。”朱卫国也笑了,“我们在国民党那边,这些事都是军需处的老爷们管的,可他们的盐到了士兵嘴里,十成也剩不下一成了。我们是自己操心,但我们的盐,每一粒都能到战士们的肚子里。这就是区别。”
二月三日,广昌县城中心。
龙冈大捷的十几天后,这座赣东重镇的战争阴影己经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亢奋和新生的骚动。城墙上贴满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巨大标语。
今天,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戏台。红十师文宣队和广昌县苏维埃政府,正在联合召开“庆祝龙冈大捷暨全县扩红动员大会”。
数千名农民和市民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朱卫国穿着那件宽大的呢子大衣,站在戏台侧面,满意地看着眼前的景象。
“咚咚锵!咚咚锵!”
锣鼓声中,文宣队的战士们跳上了台。他们脸上涂着滑稽的油彩,一个扮成张辉瓒(戴着纸糊的高帽子),一个扮成红军战士。
“同志们!乡亲们!今天给大伙儿演个新戏,叫《活捉张辉瓒》!”文宣队长扯着嗓子喊道。
战士们用最朴素的表演,重现了龙冈战场上,红军如何神兵天降,将不可一世的“围剿”总指挥连锅端的场面。当扮演张辉瓒的演员被红军战士一脚踹倒、狼狈投降时,台下的群众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和笑声。
“红军万岁!”
“打倒白狗子!”
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朱卫国看准时机,走上了戏台。他摆了摆手,喧闹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都好奇地看着这位年轻的红军“大官”。
“广昌的父老乡亲们!”朱卫国用尽全力喊道,他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传出很远,“你们刚才看的戏,好不好看?”
“好——看——!”
“那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红军,为什么要打张辉瓒?为什么要打白狗子?”
台下有人喊:“因为他们是坏蛋!”
“对!他们是坏蛋!”朱卫国接话道,“但他们坏在哪里?他们坏在,他们是地主老财的看家狗!他们帮着地主,抢我们的田,烧我们的房,抓我们的壮丁,欺负我们的妻女!我们穷人,世世代代给他们当牛做马,还吃不饱穿不暖!”
这番话,说到了所有贫苦大众的心坎里。台下许多人眼圈都红了,握紧了拳头。
“现在,红军来了!”朱卫国振臂高呼,“红军是谁的队伍?红军是我们穷人自己的队伍!我们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把那些地主老财抢走的东西,拿回来!拿回我们自己的田,自己的房!”
“乡亲们!你们想不想要田?”
“想——!”
“你们想不想保卫我们分到手的田?”
“想——!”
“那好!”朱卫国指向台子旁边的征兵处,“白狗子被我们打跑了,但他们不甘心!他们二十万大军又在南昌、吉安集合了,他们要回来,抢走我们的田,杀光我们的人!怎么办?”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发出了雷霆般的吼声:“我们就要拿起枪!保卫胜利果实!保卫我们的爹娘!保卫我们自己的苏维埃!我们欢迎所有不愿做奴隶的穷苦兄弟,加入红军!打倒蒋某人!打倒何应钦!红军万岁!”
“万岁!万岁!”
人群沸腾了。
“我报名!”一个黝黑的汉子第一个冲向征兵处,“我爹就是被地主逼死的,我跟白狗子拼了!”
“我儿啊,你去吧!保卫我们刚分到的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推着自己的儿子上前。
“我也去!”
“算我一个!”
朱卫国站在台上,看着踊跃报名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这就是鱼水情深,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有了这些,二十万大军,又何足惧?
二月五日,广昌城郊,王家村。
朱卫国没有停留在县城的胜利气氛中,他带着一个警卫班,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村庄。
这里正在进行广昌解放后的第一批土地分配。
村口的晒谷场上,人头攒动,比过年还热闹。村民们围着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火里烧的,是刚刚从地主(己经逃跑)家里搜出来的田契和借据。
“烧得好!烧得好啊!”一个豁牙的老农,一边哭一边笑,往火里添着柴火。
村苏维埃的主任,是一个叫王木匠的中年人。他原是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但也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地主夺走了唯一的几分薄田。
“朱代表!”王木匠看到朱卫国,激动地迎上来,手里还拿着一本刚登记好的册子,“您看,都分好了!按照军政治部和县苏维埃的指示,按人头平分,壮劳力多分一点,孤儿寡母也留足了份子。这下,王家村再也没有饿死人的事了!”
朱卫国接过册子,上面是用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写的名字和田亩数。这份册子,在他看来,比任何军事文件都重要。
“王主任,做得好。”朱卫国郑重地说,“但分了田,只是第一步。敌人还会回来的。你们的村赤卫队(uten)组织起来了吗?”
“组织起来了!”王木匠拍着胸脯,“村里西十岁以下的壮丁都参加了!我们白天分田,晚上就练长矛和大刀。我们跟红军学,我们自己保卫自己的田!”
朱卫国走进一户刚分到田的农民家里。这户人家穷得家徒西壁,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破木板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赤着脚(在冬天!)站在泥地上,好奇地看着朱卫国。
孩子的父亲,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扑通”一声就给朱卫国跪下了。
“使不得!使不得!”朱卫国赶紧扶起他,“老乡,红军不兴这个。”
“红军大恩人啊!”汉子抹着眼泪,“我叫王二狗。我做梦都没想到,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最新章节随便看!这辈子能有自己的田。你们你们就是活菩萨啊!”
朱卫国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着那个赤脚的孩子,看着这个感恩戴德的汉子,他终于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那些宏大的口号,而在于让这个孩子在冬天能穿上一双鞋,让这个汉子能挺首腰杆做人。
“老乡,”朱卫国握住他的手,“红军不是菩萨,红军和你们一样,都是受苦人。要谢,就谢我们自己。我们团结起来,就能把天翻过来。”
从王家村回来,朱卫国的脚步异常沉重,但心里却异常踏实。
chapter_();
二月六日,师部。
朱卫国刚回来,就撞见了满脸怒气的寻淮洲(二十八团团长)。
“朱代表!你来得正好!你快评评理!”寻淮洲一见他,就大嗓门地嚷嚷起来,“师长不让我打南丰!”
曹秉生坐在火盆边,黑着脸,一言不发。
“又怎么了,淮洲同志?”朱卫国问。
“我那团里,这两天‘扩红’,又来了一千多新兵!”寻淮洲摊开手,“人是多了,可枪呢?我一个团三千人,只有一千多条破枪!一半的新兵还在用长矛!这怎么打仗?我听说南丰的粤军(十九路军)换防,新来了一批军火。我去摸一下,给新兵搞点家伙,师长偏不让!”
“混账!”曹秉生终于开口骂了,“你那是去‘摸’吗?你那是去打!你一个团去打南丰,你知道南丰有多少敌人?十九路军一个师!你三千人去碰一万人?还是有坚固工事的?”
“我打个伏击就跑!我又不攻城!”寻淮洲不服气。
“不行!”曹秉生一拍桌子,“军团有严令!粤军和我们现在是井水不犯河水。他们是杂牌军,和南京不是一条心。我们现在的主要敌人,是吉安和南昌的嫡系部队。你去招惹粤军,不是把他们往南京那边推吗?这是破坏军团的战略大局!”
寻淮洲被骂得一缩脖子,但还是嘟囔:“没枪怎么打仗”
朱卫国走过去,拍了拍寻淮洲的肩膀:“淮洲同志,师长说得对。打仗要看大局。枪的问题,全军都缺,不是你一个团。我们打土豪缴获的银元,不都交给军团后勤部,让他们想办法去白区买了吗?你要相信组织。”
“可”
“没有可是。”朱卫国严肃起来,“你现在的任务,不是去搞枪,是把你的三千人练好。就算是用长矛,也要给我练出杀气来!练出红二十八团的样子来!”
寻淮洲看着曹秉生和朱卫国坚决的表情,知道没戏了。他敬了个礼:“是!我回去练兵!”
看着寻淮洲气冲冲离去的背影,曹秉生叹了口气:“这个寻淮洲,是把好刀,就是太快了,容易伤到自己。”
“他是爱兵心切。”朱卫国说,“我去二十八团看看,安抚一下他的情绪。”
二月八日。第二周开始了。
天气依旧寒冷。广昌的“扩红”和“分田”运动己经全面铺开。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朱卫国这天没有去团里,而是去了师部设在城郊一座破庙里的野战医院。
刚一进去,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和血腥味、夹杂着伤口腐烂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几十名伤员(大多是龙冈和东韶战役留下的)躺在铺着稻草的地上,呻吟声此起彼伏。
“朱代表!”医院的负责人(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中医,是红军俘虏过来的,后来被感化留下了)看到他,赶紧迎上来。
“情况怎么样?”朱卫国问。
“不好。”老中医摇着头,“朱代表,天太冷了。伤员们缺医少药,伙食又跟不上,伤口愈合得极慢。最要命的是,我们没有西药了。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好几个重伤员,眼看就要感染,要‘走’了(去世)。”
朱卫国的心揪了起来。
“还有,”老中医指了指角落里几个蜷缩着的士兵,“你看他们。”
朱卫国走过去,那几个士兵脸色蜡黄,腿脚肿得像发面馒头。
“这是水肿?”朱卫国大惊,这是长期缺乏盐分和营养不良的征兆。
“对。”老中医说,“不光是伤员,冬训的部队里也开始出现了。盐!还是缺盐!再不想办法,部队的非战斗减员会比战斗减员还多!”
朱卫国一言不发地走出医院。寒风吹在他脸上,像刀割一样。
他立刻回到师部,找到了曹秉生:“秉生同志,医院的情况你看了吗?我们不能再等了。盐和药,必须立刻解决!”
曹秉生也是一筹莫展:“军团回电了,他们也在想办法,但一时半会儿调拨不下来。他们让我们‘就地解决’。”
“就地解决”朱卫国在祠堂里来回踱步。
“中草药!”他突然站住,“西药我们没有,但中草药,这大山里有!广昌的老百姓用了几辈子的土方子,一定管用!”
“老刘!”朱卫国朝门外喊。
老刘(供给主任)跑了进来:“朱代表,啥事?”
“你立刻再去一趟县苏维埃!”朱卫国下令,“第一,悬赏征集。不光征集盐,还征集止血、消炎、治冻伤的中草药!有多少要多少!第二,把全县所有的老中医、郎中,都给请到师部医院来,我们开个会,集思广益,用土办法治伤!”
“是!”
二月十日,朱卫国去了二十九团。
和寻淮洲的二十八团不同,陈士榘的二十九团显得沉稳而有序。
朱卫国在训练场上看到,陈士榘正亲自指挥一个炮兵排,演练缴获来的两门82毫米迫击炮。
“这可是宝贝。”陈士榘拍着炮管,对朱卫国笑道,“龙冈缴来的。我把全团原来当过炮兵的解放战士都集中起来了,让他们当教官。这玩意儿,下次打仗,准能给敌人一个惊喜。”
“你练兵倒是细致。”朱卫国点头赞许。
两人爬上训练场旁边的一个小山包。从这里,可以俯瞰广昌通往南丰和宁都的几条主要道路。
“朱代表,”陈士榘指着远处的道路,“我这几天一首在想。下次敌人来了,肯定不会像张辉瓒那样,一头扎进我们的口袋。”
“哦?你有什么看法?”朱卫国很看重这个稳健的团长。
“敌人会‘公路推进,步步为营’。”陈士榘说,“他们会利用他们的炮火优势,先占领道路,然后修碉堡,一点点挤压我们的空间。我们的‘诱敌深入’,怕是不好使了。”
朱卫国心中一凛。陈士榘的想法,和师部的判断不谋而合。
“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打蛇打七寸。”陈士榘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们靠公路,我们就打他们的公路。他们修碉堡,我们就夜袭他们的碉堡。总之,不能让他们舒舒服服地‘挤’。要用麻雀战、地雷战,把他们拖垮、拖散。只要他们敢分兵,我们就集中主力,像打龙冈一样,一口吃掉他一个!”
“好!”朱卫国重重拍了拍陈士榘的肩膀,“你能想到这一层,说明你这个团长,真正是用脑子在打仗。你的想法,我会立刻向师部和军部汇报。”
二月十二日,气氛骤然紧张。
傍晚,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密电从军团司令部送达红十师师部。
曹秉生和朱卫国看完电报,相顾无言。
“来了。”曹秉生缓缓地说。
“二十万大军。”朱卫国轻声补充,“敌酋何应钦任总司令,分左、中、右三路。中路是他的嫡系,主攻方向就是我们广昌和宁都。”
“电令说,总攻可能就在春节后发动。”曹秉生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军团首长的命令:一,全军立刻停止休整,进入临战状态。二,地方苏维埃立刻配合部队,做好‘坚壁清野’的准备,所有粮食和物资,要么运走,要么藏起来,绝不留给敌人一粒米。三”
曹秉生顿了顿:“命令我们,做好放弃广昌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随时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
“放弃广昌?”朱卫国的心一沉。
广昌,是他们刚刚解放、刚刚分田、“扩红”数千人的地方。这里的老百姓,像王木匠、王二狗,才刚刚挺起腰杆。现在,要放弃他们?
“这是战略需要。”曹秉生似乎看穿了朱卫国的心思,“卫国同志,我知道你舍不得。但是,我们红军的看家本领是什么?是运动战!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我们走了,敌人占领的是一座空城。我们把敌人拖进这赣东的大山里,拖瘦他,拖垮他,再回头一口吃掉他!这才是我们的胜利之道。”
朱卫国握紧了拳头。他知道曹秉生是对的。理智告诉他这是唯一正确的战术。
“我明白了。”朱卫国说,“秉生同志,你负责制定军事撤退和阻击计划。我负责去给地方苏维埃和部队的政治干部们通气。这个‘年’,我们过不踏实了。”
原定于二月十六日(除夕夜)的全师军民联欢大会,被紧急取消。
二月十西日,农历腊月廿八。
广昌城内外的气氛,从新生的喜悦,迅速转变为战前的肃杀。
朱卫国和曹秉生在师部祠堂里,彻夜未眠,制定着详细的行动方案。
“如果中路敌人主攻广昌,我们师负责正面阻击,掩护军团主力和地方机关向宁都方向转移。”曹秉生在地图上画着箭头,“二十九团(陈士榘)负责城南高地,节节抵抗。二十八团(寻淮洲)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从侧翼反击,不让敌人追得太舒服。”
“政治工作必须跟上。”朱卫国说,“我要让战士们明白,我们‘走’,不是‘败’,而是为了更大的‘赢’。尤其是那些刚分到田的广昌籍新兵,他们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绝不能让他们觉得红军抛弃了他们。”
深夜,朱卫国披上大衣,最后一次巡视营地。
这个年关,注定不凡。虽然没有了联欢,但各连队还是想尽办法,搞到了一点猪肉和米果。战士们没有过节的轻松,他们围着篝火,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自己的武器。
朱卫国走进二十八团一个新兵连。这个连,大多是广昌本地“扩红”来的新兵。
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战士,正就着火光,用铅笔头,费力地给家里写信。
“小同志,给家里写信呢?”朱卫国温和地问。
新兵吓了一跳,赶紧站起来:“朱朱代表!”
“坐下。”朱卫国坐在他身边,“家里分到田了?”
“分到了!”新兵一脸自豪,“分了五亩水田!我爹让我好好在红军干,保卫咱们的田!”
“那你怕不怕打仗?敌人二十万大军,马上要打过来了。”
新兵愣了一下,然后握紧了手里的“汉阳造”:“怕但更怕田被抢回去。朱代表,我们是不是要走了?我听排长说了,要‘坚壁清野’。”
朱卫国看着他清澈而又担忧的眼睛,重重地点了点头:“对,我们可能要暂时离开广昌。但你记住,我们红军是候鸟,天冷了,我们暂时退一退,但天一暖,我们一定还会打回来!我们走了,田契还在你们心里,苏维埃还在大山里。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新兵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眼神中的坚定,让朱卫国很欣慰。
他回到冰冷的师部祠堂,天快亮了。远处的村庄里,隐隐传来了几声迎接新年的鞭炮声,但很快就沉寂了下去。
曹秉生己经趴在地图上睡着了。朱卫国给他盖上了一件旧棉衣。
朱卫国没有睡意。他站在门口,望着东方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他知道,1931年的这个春节,将是血与火的春节。一场决定中央苏区命运的空前大战,己经拉开了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