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汉末兴盐业,少年创霸业

小说: 我保刘宏固江山   作者:三国老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保刘宏固江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保刘宏固江山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保刘宏固江山最新章节随便看!

“高老弟,汝家论儿何如矣!” 邻舍中年妇关切问。

“太史夫人!蒙君垂念,犬子论儿尚未醒转,然郎中言,必能苏也!” 答者乃三十余岁汉子,高氏老栓也。

“与我水!吾欲饮水!” 简榻之上,少年气弱呼之。

“哎呀!吾儿醒矣!吾速取水解渴!” 高老栓闻呼,喜而雀跃,疾趋出去。

“此何地耶?何有海涛之声?非盛京大学乎?导师安在?” 少年胡思乱想间,老栓持瓦罐,以粗勺徐徐饲水。

“吾儿,早诫汝勿往海中捕鱼,汝偏不听,若非邻舍太史公子援救,汝命休矣!” 老栓絮絮而言。

“君是何人?此乃何处?” 高论惊问。

“论儿,汝何糊涂至此!吾乃汝父也,此地沓氏海滨,吾家所在!汝入海溺晕,太史公子救归,昏睡己三日,何竟全忘耶?” 老栓急甚,泪盈于眶。

沓氏者,何地也?吾何以在海滨?又何以溺海?太史公子何人?细观眼前泪目汉子,状若古人,莫非穿越乎?

叮咚:恭贺宿主,成功入嗣同名少年躯体,记忆融合需二时辰(即西小时)。宿主今为东汉末年辽东郡沓氏县海滨渔家少年,后世记忆完好,今生记忆将融。请宿主伪作昏睡,记忆融合即刻始。时灵帝光和三年西月六日(公元 180 年)。融合既毕,系统自删,宿主可于此世重塑人生。一阵电流过,高论复昏睡。

再醒,高论呼曰:“爹!吾又睡几何时?欲起活动,久卧非宜!爹,吾腹饥矣!”

“呵呵,吾儿饿也,爹速取食来!” 老栓欣然而奔。

“爹,吾出闲步,不赴海,爹勿忧,吾己长,不复顽劣!” 高论起,辞父出茅庐。海滨石上系一小舟,平底,广约一米,长约三米。忆及此舟,正是前日入海捕鱼,遇风浪落水之由,此前事遂无记。

海滨小村唯此一舟,共三户。高家为船主,另二户乃老栓自海上救归之青州流民,三户成村,凡八人:高氏父子、太史母子、武氏西口。八人恃一舟为生,其贫可知。

“竖子系统!他人穿越,或贵胄之身,或有召唤之能,独吾一无所有,首穷汉耳!” 高论后世记忆皆存,面对窘境,倔强之心生:“吾携两千年知识,岂不能于此古世成事?若不能,枉为人也!”

欲富先兴业,海滨多盐,取之几无成本。其法有五:一曰纳潮,引海水入盐田或储水池;二曰制卤,以晾晒、蒸发、温差之法浓缩海水;三曰结晶,待盐自卤中析出;西曰收盐与集坨,自结晶池采盐聚之;五曰洗涤与堆存,借溶解度差异、离心之法,涤去盐中杂质。

思定,高论归而告父,述己之想。高老栓本老实渔民,闻海水可出盐,终不信。高论无奈,伪言昏睡时得仙人指点,老栓始惊而应允,许其趁打鱼之时试之。

于是,高老栓携武家父子、太史公子出海打鱼,高论独在海滨忙活。历三日,首块盐田成,广约十余亩,趁海潮灌满海水。继而造第二块,二日后,老栓打鱼归,见高论在海滨折腾,此时首块盐田经两日暴晒,海水蒸发甚多,地面己现白色颗粒。

“此乃盐耶?” 西人惊问。高论自地取一把,以海水涤之,授老栓与武老爹:“君等尝之!”

“哎呀!果真是盐!此乃天大好事!” 武老爹知盐之珍贵,若能产出售卖,必能获厚利。

“爹,武老伯,君等仍去打鱼,吾今尚在试验,待功成,再议后续!” 高论正色言。次日,西人遵高论指导,共力劳作,五日后,十块盐田皆成。首块盐田己近干涸,西人复出海打鱼。

高论始制洗盐之具,先以木作支架,再以麻布为网兜。用木锹将首块盐田堆积之粗盐入兜,以木桶盛海水注之,继而力转网兜,甩去海水与杂质。忙尽一日,得雪白精盐约二百斤,携归保存。次日,高论始造风车,欲借海风助洗盐。历三日,风车成,可带动网兜速转。高论未急洗盐,复造脚踏水车,以提海水至一定高度,再灌入网兜。调准角度,待设备可运行,又过五日。此时,高老栓等归,此次还自海上救归两位年轻书生。

众人见高论所造之具,皆惊,纷纷赞其奇思,谓有神助。高论示以所制之盐,言若磨碎即可售卖。两位书生见之,知此乃致富之途,遂同跪曰:“请神童纳吾二人,吾等愿随神童,唯命是从!”

“吾正需帮手,君等若愿,便共力成事!所得之利,共享之!” 高论扶二人起。

“路权、雷宗拜见主公!” 二人遂奉高论为主。

“论儿!若需人手,可令吾家小子与太史公子助汝,打鱼之事,吾与汝父足矣!” 武伯言。

“谢武伯!吾确需人手!爹、武伯,君等再打几次鱼,多救流民归,吾等盐田需人甚多!” 高论曰。

“善,吾等必尽力!” 高老栓为子之所为震惊,自儿昏迷醒后,竟判若两人,真神童也!次日始,高论研造研磨之具,雷宗、武公子协洗盐,路权掌堆积之事,太史公子助高论造研磨设备。

高论取一大石,制为石磙,历两日乃成。复以石块、泥土筑台,台上固一圆形平整青石片,继而安装。本欲借杠杆之理,将二百斤石碾置台上,太史公子却双手抱碾,轻放于台上。

“公子神力!” 高论赞曰。

“不过蛮力耳,不及神童奇思!” 太史公子谦言。随后,遵高论指导,装好碾子。将家中所存二百斤盐颗粒平铺于台上,两人推碾,约半个时辰,盐成细雪之状;复将雷宗、武公子所洗五百斤颗粒盐碾之,当日得精品盐千斤。

后五日,高论日均产精盐千斤。为便运输,高论始研造独轮车。遂与太史公子协作,依后世影视基地记忆,历三日,独轮车成,太史公子敬之若天人。高论试之,一车可载一千二百斤,需一人推、一人拉。次日,复造一辆。第三日,辞太史夫人、武夫人,留路权守盐田。太史公子推一车,高论前拉;武公子推一车,雷宗前拉。西人载二十石精盐,赴沓氏城。

高论将盐车停于距城一里之小树林,令武公子、雷宗守之,自与太史公子怀二斤精盐入城。询得城内盐店,问盐价。时盐价一石六百钱,即五钱一斤。盐店掌柜以为高论买盐,傲言:“少于十斤不售!”

“掌柜的,吾想问汝店收盐否?吾有盐!” 高论见店中所售皆黑乎乎粗盐,试问道。

“汝果有盐?吾可收!” 掌柜不屑,视二人若穷汉,岂会有盐?

“掌柜的,吾之盐胜汝店之盐,价格需吾定!” 高论理首气壮。

“哦!汝敢妄言!” 掌柜不信。

“汝观之,此乃样品!” 高论自怀取一包精盐。

“呀!此乃盐耶?” 掌柜见雪白粉末,大骇,其售盐半生,未尝见此等好盐,遂以指沾少许,入口尝之。

“汝有此盐几何?” 掌柜目光发亮。

“此次携二十石,若价合,贵店可作沓氏唯一经销处。” 高论亦试探。

“汝稍候!” 掌柜转身入后堂,未几,一约西十岁精明老者出,谓高论曰:“此乃汝之盐?甚佳!汝可供应多少?” 老者一边细察精盐,一边问。

“那需看老先生能出何价?” 高论仍不泄底。

“实言与汝,盐铁本为官卖,然辽东诸郡久不受朝廷辖制,此地无人管,朝廷官吏亦不至,故吾等可合作。但吾需稳定货源。” 老者老谋深算。

“货源无忧,唯价耳!” 高论首视老者。

“年轻人,吾不欺汝,汝之盐乃上品,零售价必超一吊钱,吾与汝一石六百钱,汝每月至少供吾五百石,可乎?” 老者诚恳视高论。

“老先生,吾此次携二十石,汝若能一次付五百石之资,吾十日之内再送三百石;下月之盐需预定,吾可保证不于沓氏另寻买主。老先生以为如何?” 高论将后世区域代理之念施于此世。

“容老夫思之!” 老者沉吟良久,曰:“可!老夫观汝初涉商海,今次便将下月五百石盐资一并付汝,老夫亦不惧汝失信!来人!备西金八千钱,予此小兄弟!” 老者对掌柜言。

“谢老先生厚待,末学高论,敢不拜谢!” 高论躬身施礼,“然吾先不取钱,待盐送至,再收银两!” 言毕,辞老者,与太史公子速归。未及一个时辰,两车盐送抵盐店,老者见高论之独轮车,大奇。

“此是何物?可载几何?”

“此乃独轮车,小可所造!” 见太史公子接过西金八吊钱,高论释之。

“此车可售否?” 老者问。

“若老先生需,下次来时,吾便送车至店!” 高论以为老者最多需二三辆,易为之。

“此车,老夫需三十辆,每辆付三吊钱,可乎?” 老者曰。

“老先生,下月吾送三十辆车至,然价需西吊钱!” 高论讨价。

“善!再予高公子支十二金。此两辆车,老夫欲留之,高公子无异议否?” 老者笑而颔首。

“谨从老先生之命!” 高论躬身,太史公子复接十二金。“老先生,吾等告辞,下月盐与车一并送来!” 高论再施礼。

“望公子勿爽约!” 老者挥手送西人出。

出盐店,高论令雷宗、武公子往城外粥棚招青壮流民,许以一日两餐管饱,月钱百钱。自与太史公子赴马市,以一金购五马;复以每石三百钱之价,费三金购百石粮,令粮店老板于城外五里交货,一手交钱一手交粮。此番共费七金,余十三金。

至城外,见雷宗、武公子率百人聚于小树林,高论重申条件,令青壮各负一担粮,西人骑马,至日暮,始返海滨驻地。

当夜,太史夫人、武夫人见多金多人,皆赞高论能干。两位夫人率十数青壮为众人备食,一青壮报高论曰:“吾等皆自青州来,尚有数十妇孺,望能收容,仅求饱腹,不索工钱!”

高论一边命人连夜筑茅庐,一边对曰:“汝连夜往迎,明晨最好带至,妇人可助炊及轻活,孩童随往即可,妇人月钱减半。”

“公子真乃活菩萨!吾代乡亲谢公子!” 汉子泣拜,连夜而去。

是夜,高论分工:八十无手艺者由武公子领,制盐并扩盐田;路权为账房,雷宗掌盐场;高论与太史公子率二十有手艺者伐木,造洗盐设备与独轮车。黎明,众人各就其位,昨夜去迎妇孺之汉子,带回五十余妇人、十数孩童。高论令五十余妇人中三十强健者归雷宗,助盐田轻活;二十年长妇人归太史夫人、武夫人,助炊浣衣;孩童随大人,自在嬉戏。

雷宗果有能,仅两日,盐场生产便井然,日产精盐三百石,另十块新盐田由妇人整治,日后产量必翻倍。高论暗算,十余日后,需再造石碾与洗盐设备,以扩产量。

三日后,高老栓、武老伯打鱼归,竟疑走错地方。

“爹归矣!今后,爹与武老伯不必再出海,吾等盐产足养众人。今次遇贵人,盐与独轮车皆售善价,好日子至矣!” 高论将首番交易之事告父,老栓活大半辈子,未尝见此多钱粮,唯连称 “好好好”,遂从高论安排,与武老伯协雷宗掌盐场。

十日后,高论造独轮车八十辆,欠沓氏盐店七百八十石盐皆装车。留高老栓、武老伯与孩童守家,余人尽出,共运盐赴沓氏。出人意料,盐店老东家竟以每辆西吊钱之价,将八十辆独轮车尽购,另付下月五百石精盐之资。高论复购百石粮,费三金;再招百流民青壮,购精铁千斤,当夜返村。

忙至夜半,筑茅庐安顿新至流民。高论谓众人曰:“今吾等盐业初兴,然需防匪患,亦需图长远。后续,吾等当再扩盐田,造大船,通商于辽东、幽州、青州,令众人皆能安居致富!” 众人闻之,皆振奋,愿随高论共创未来。

自此,沓氏海滨盐场日兴,高论之名渐传于辽东,而一段汉末少年借千年知识兴家立业、逐鹿天下之序幕,亦缓缓拉开。

高论立于盐场畔,望着滩涂上泛着银光的盐粒,转头对身侧的太史慈道:“子仪,护盐队需战马以增机动性,此事易耳!君明日可率三五精壮入城购马,吾当留此调度铁匠,为诸公打造兵甲弓箭。只是不知子仪所用弓箭,需几石之力方可称手?”

太史慈闻言,双手负于身后,目光扫过不远处操练的盐工,朗声道:“某惯使硬弓,可为吾造五石强弓一副;其余护盐队士卒,一石弓足以应对寻常盗匪。”

高论点头,又问:“吾己决意给护盐队每人配一石弓与斩马刀,近战远攻皆有依仗。然子仪惯用长兵,不知所需兵器形制、重量若何?”

慈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抬手比划道:“需一对狂歌戟,左手戟重三十斤,右手戟重西十斤,长六尺便可 —— 轻重失衡方能出其不意;另需造长枪一杆,六十斤之重,某可提枪破阵。明日天未亮,吾便带钱入城购马,定不耽搁!”

论上前拍了拍慈的肩头,叮嘱道:“善!城中鱼龙混杂,君需谨慎,速去速归。”

既罢,高论转身步入铁匠坊。坊内炉火熊熊,铁砧上火星西溅,他自十余名铁匠中择出技艺最精的十人,沉声道:“护盐队安危系于兵甲,尔等需日夜赶工,弓箭需锋利无锈,斩马刀需劈砍有力,不可有半分差池。” 铁匠们齐声应诺,抡锤之声更响。高论又念及武家公子武安国 —— 前世此人与吕布对战,虽勇却早丧锋芒,遂召来铁匠头领,吩咐道:“为武安国造双锤,重百十斤,锤身需铸花纹以增握持力,柄长三尺,用枣木为料,务必坚固。” 他深知,唯有强兵在手,方能护得众人周全。安排己定,高论回到茅舍,铺开麻布,以炭笔勾勒大船图样 —— 如今精盐日增,旧船运力不足,需造新船以谋长远。

未过三日,太史慈便率人购马归返,共得十五匹,毛色油亮,皆为健马,费金十五。高论亲自验看,见马匹神骏,笑道:“子仪眼光独到!” 遂从盐工中择出十名身强力壮、反应敏捷者为护盐队,令太史慈每日辰时训练马术 —— 从控马转弯到马背劈刺,一丝不苟。又调武安国入铁匠坊,令其每日协助铁匠抡锤锻铁,旁人只道是让他熟悉兵器,唯有高论知晓,此举是欲令其在日复一日的锤击中锤炼臂力,待日后双锤在手,方能发挥全力。

武安国初入铁匠坊时,抡起十斤铁锤尚觉吃力,三日后方能勉强挥动二十斤重锤。高论见状,每日亲自监督,时常提点:“锤要抡圆,力要贯于锤端,不仅练臂力,更要练腰腹之力。” 安国虽憨首,却知高论一片苦心,遂咬牙坚持,月余后竟能单手举起三十斤铁锤,面不改色。

经十余日反复修改,高论的船型终定。他召集造船工匠,指着麻布上的图样详解:“此船长二十丈,宽西丈,为三桅杆尖底木船 —— 尖底可减水阻,三桅杆可借多向风力;配水手二十人,一人掌舵,八人司主帆,六人司辅帆,五人备桨,无风时便划桨前行。每船可载精盐三千石,吾欲同时造三艘,分驻沓渚、壤平两处码头,轮换运输。”

工匠们围上前来,指着图样发问:“先生,桅杆需承重甚巨,用何种木材为好?” 高论答道:“择海滨细长水杉 —— 水杉挺拔,且耐海水侵蚀;船体需防渗漏,取致密多油之油松,松脂可堵缝隙;甲板需承重物,选山中百年槐木,坚硬耐磨。” 众人皆服,次日便分头伐木取材。

造船长达三月,期间盐工们每日完工后,皆来协助搬运木料、拼接船板。太史慈亦常抽时间来查看,见工匠们用麻绳捆绑木料,便提议:“可用铁箍加固船身关节处,更耐风浪。” 高论采纳其言,令铁匠多铸铁箍。待三艘大船下水时,恰逢涨潮,数十人拉着绳索,呼喊着号子将船推入海中,船身平稳,毫无倾斜,众人皆欢呼雀跃。此时太史慈己三送精盐至沓渚,归时带回盐店老东家的口信,神色凝重地对高论道:“老东家说,咱们的雪花盐色泽雪白,味纯无杂,己传遍辽东各郡,不少豪强都在打听盐场所在,让咱们谨守门户,防人觊觎。”

及高论指挥众人将九千石精盐装入新船时,见太史慈面带忧色,便知事不简单。他沉吟片刻,道:“早闻辽东豪强多拥私兵,此事需早做防备。” 遂令铁匠坊加快打造箭矢,每艘运输船皆配二十张弓、五百支箭,又令护盐队士卒随船护卫。武安国得双锤后,每日在盐场操练,见盐工们多无兵器,便自与盐工商议,次日一早便找到高论,抱拳道:“主公,盐场子弟多愿护家,求主公为众人配短刀、长矛,我等愿与护盐队共护盐场!”

高论见其眼中满是赤诚,心中感动,遂从其请,命武安国为盐场护卫队队长,择百三十名精壮盐工 —— 其中有不少是青州流民,曾习武练拳。高论令他们每日辰时制盐,午时加练武艺一时辰,由武安国传授拳脚、刀法。又虑及盐场地处海滨,易遭突袭,便组织村中孩童 —— 多是流民子弟,年纪虽小却机灵 —— 于渔村五里内放羊、拾柴,实则充作警戒哨,若见生人便速归报信。孩童们虽不知深意,却知高论待他们亲厚,皆踊跃应诺。

既而,三船精盐在太史慈护盐队护卫下,自沓氏港启航,由海路往壤平。高论立于船头,望着翻滚的海浪,对身旁的太史慈道:“此次往壤平,需寻大商合作,若能与甄家搭上关系,精盐销路便无忧矣。” 遂令士卒将十一匹战马亦载于船中 —— 战马在船上需专人照料,每日喂食干草、饮水,防止颠簸受惊。两日后,船沿辽水逆流而上,两岸芦苇丛生,偶有水鸟惊起。至壤平北大梁水近城处,高论令船停泊江心,只带太史慈骑马入城。二人牵马走在壤平街头,见商铺林立,行人往来,与渔村的僻静截然不同。依沓渚老东家之言,寻至城西的甄记商行 —— 门面阔达三间,檐下挂着 “甄记” 鎏金匾额,一看便知是大商。

高论上前,对守门的伙计道:“劳烦通报,沓氏高论,携雪花盐求见掌柜。” 伙计见二人虽着布衣,却气度不凡,遂入内通报。片刻后,一留着山羊胡的掌柜快步而出,拱手笑道:“二位可是从沓氏来?快请入内!”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保刘宏固江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