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平城内,安抚使府衙书房烛火彻夜未熄,灯油添了三回,案上的辽东西郡舆图边角己被手指得微卷。高论身着便服,端坐案前,指尖轻叩舆图上的沿海滩涂与山地标记;甄逸则手持一卷产业规划竹简,身着素色锦袍,鬓角沾着些许墨痕,神色恳切而专注。
“主公,辽东西郡初定,百姓虽归故里,然多无存粮,府库更是空耗过半。若欲长治久安,非以产业为根基不可。” 甄逸将竹简摊开,指着重叠的物产标注,“某遍历辽东三月,见此地海岸线绵长,盐资源取之不尽;南部山地多铁矿,可铸农具兵器;平原沃土连片,若得良种新农具,粮产必能翻倍;更有石英砂、良木等物,可制玻璃、造船舶。某愿以盐、铁、粮、玻璃、造船五业为支柱,带动全境经济,既富民,又强兵。”
高论抬眸,目光落在舆图上沓氏郡的盐滩与壤平东南的铁矿标记,颔首道:“甄公久掌商队,通产供销之道,此计甚合我意。某便任命你为辽东商曹从事,总领五业发展,所需人力,可从流民中招募;所需物力,由各郡官府调配;若遇世家阻挠或异族刁难,某亲为你后盾。”
甄逸闻言,起身躬身行礼,腰间锦带微动,语气坚定:“主公信任,某必竭尽所能,日夜操劳,令辽东产业兴盛,不负主公所托!”
次日,甄逸便带两名随从前往沓氏郡 —— 辽东盐业的起点。辽东海岸线自沓氏绵延至乐浪,长达千里,滩涂广阔,退潮时可见白花花的盐霜,让当地百姓世代沿用 “煮盐法”:以粗铁锅盛海水,架柴焚烧,待水分蒸发后刮取锅底盐粒。此法耗柴甚巨,辽东虽多山林,却因近十年战乱,百姓为取暖、避祸肆意伐木,柴薪日渐匮乏,常有 “煮盐一日,耗柴半月之需” 的情况;且煮出的盐含泥沙、卤碱等杂质,色黑味苦,入口涩牙,产量却极低,一户渔民一月仅能煮盐一石,以致盐价暴涨,“斗盐百钱”,百姓多 “淡食” 度日,甚至有孩童因缺盐浑身浮肿。
高论此前平乱时,曾在沓氏试推 “晒盐法”,然彼时战事紧迫,仅建了三亩试验盐田便匆匆离去。甄逸寻到当年参与试验的老渔民高老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手背布满盐渍龟裂的纹路,听闻官府要重兴晒盐,先是惊喜,随即又面露忧色:“大人,晒盐靠天吃饭,若遇连阴雨,盐卤稀释,岂不无盐可产?俺们渔民家底薄,可经不起折腾啊!”
甄逸握住高老栓粗糙的手,语气温和却坚定:“老丈放心,某己备好应对之策。今日便召集渔民,建盐田,教技法,官府还会给大家兜底。”
当日午后,沓氏郡沿海的空地上,聚集了两百余名渔民,多是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疑虑。甄逸站在高台上,身旁立着三幅盐田图纸,高声道:“诸位乡亲,今日官府兴晒盐之法,建三级盐田 —— 纳潮池引海水,蒸发池晒卤,结晶池析盐。此法无需烧柴,产量是煮盐的三倍,且盐质雪白,易售卖。”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有人高声质疑:“大人说得好听,若遇雨天,盐田岂不成了烂泥塘?”“挖池要费多少力气?若产不出盐,俺们吃什么?”
甄逸早有准备,令随从抬来十余筐莲子、百余片竹篾:“乡亲们,某教大家‘莲子测卤’—— 将莲子投入卤水,莲子浮起则卤度达标,可入结晶池;若遇阴雨,便用竹篾搭棚,覆盖结晶池,减少雨水稀释。至于建池,官府提供铁锹、锄头,每日还管两顿粥饭,雇工每日可得粟米两升,若首月产盐不足一石,官府补足差额!”
渔民们闻言,虽仍有犹豫,却也动了心 —— 两升粟米足够一家三口度日,还有官府兜底,风险极小。高老栓率先响应:“俺信大人!俺带俺村二十人来建盐田!” 有了老渔民带头,其余人也纷纷应和,当日便组成了百人的建池队伍。
甄逸索性在盐场旁搭了个简易帐篷,露宿滩涂半月。每日天不亮,他便与渔民一同扛铁锹挖池,手把手教他们修整池埂,确保纳潮池、蒸发池、结晶池高低有序,海水能自然流淌;午后则示范测卤、析盐,教渔民将析出的盐粒装入竹筐,沥干水分。期间果然遇了三日阴雨,甄逸亲自指挥搭建竹棚,待雨停后,结晶池内仍析出了雪白的盐粒,渔民们见此法真能应对雨天,疑虑尽消,干劲更足。
半月后,沓氏盐场产出首批精盐,装在陶瓮中,雪白晶莹,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泽,杂质不足一成。高老栓抓了一把盐,放入口中尝了尝,惊喜道:“不苦!不涩!比煮的盐好吃百倍!” 经清点,百人的盐场半月产盐三百石,人均三石,竟是煮盐法的三倍。
消息传开,周边渔民纷纷主动前来投奔,甄逸遂将盐场扩至二十处,分布在沓氏、乐安、带方三郡沿海,雇工达三千人,月产盐万石。为平衡供需,甄逸又制定 “盐价分级制”:上等精盐颗粒均匀,专供官府厨房与军队伙房,确保军需纯净;中等盐稍含杂质,以每石三十钱的价格售予百姓 —— 较此前 “斗盐百钱” 的价格,足足降低了七成,寻常农户也能买得起;下等盐含少量泥沙,却胜在价格低廉,由甄家商队用船运往高句骊、三韩等地 —— 异族之地多在内陆,盐资源匮乏,即便每石售五十钱,仍有部落首领争相采购,甚至提前预付钱款。
仅此盐业一项,每月便为辽东府库增收三十万钱,府库渐渐充盈,不仅能支付各产业工钱,还能结余部分用于修缮城防。百姓们再也不用为盐发愁,市集上的咸菜、腌肉摊位日渐增多,孩童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血色。
然好景不长,入夏后,沓氏盐场突遭台风袭击。狂风裹挟着暴雨,掀翻了十余处竹棚,冲毁了纳潮池的堤坝,卤水顺着缺口外泄,流入附近农田,盐场瞬间一片狼藉。渔民们望着损毁的盐田,纷纷跪地痛哭:“这下完了!盐没了,工钱也没了!” 更有甚者收拾行李,欲逃往他乡。
甄逸正在壤平处理冶铁工坊事宜,听闻消息,连夜骑马赶往沓氏,途中暴雨淋湿了衣袍,却未停歇半步。抵达盐场时,天刚蒙蒙亮,他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虽急,却仍镇定地召集工匠与渔民:“诸位乡亲,堤坝损毁可修,盐田可复,某己从府库调粮万石,先保障大家的口粮。今日便动工修堤坝,工匠师傅们每日加发五十钱,渔民们工钱照发,若本月盐产受损,官府全额补偿!”
随后,甄逸亲自画出堤坝加固图纸,令工匠用石块与糯米灰浆修补缺口,又从其他盐场调派熟练渔民前来支援。三日后,堤坝修复完毕,纳潮池重新引入海水,盐场恢复生产。渔民们见官府信守承诺,不仅未拖欠工钱,还补足了损失,心中安定,再无人提及离去之事,盐业遂稳步发展。
解决了盐业的危机,甄逸又将精力投入冶铁业。辽东南部山地多铁矿,的岩石上可见暗红色的铁矿脉,然此前当地铁匠仅会用 “块炼法”—— 将铁矿石与木炭混合锻打,制成的铁器质地疏松,易生锈,仅能打造锄头、镰刀等简单农具,军队所需的刀枪、盔甲,多依赖从关内输入,不仅价格高昂(一把铁刀需百钱),且逢战乱便断供,此前玄菟郡守军甚至有半数人手持木棍作战。
高论平乱时,曾在沓氏试建 “土高炉” 炼钢,然因燃料不足、鼓风无力,每日仅能产钢百余斤,且钢质不均,时硬时脆。甄逸接手后,先是派人遍访辽东,寻得五十名技艺精湛的铁匠 —— 其中有曾在关内官营工坊任职的老师傅,也有擅长锻打兵器的民间高手,将他们召集至壤平东南百里处(近高论此前探明的巨型铁矿,矿石储量足以供十年开采),建立冶铁工坊。
工坊初建时,甄逸与铁匠们一同改进土高炉:先是以煤炭取代木炭 —— 此前高论在辽东北部寻得多处煤矿,煤炭燃烧值远高于木炭,且储量丰富,可大幅降低燃料成本;再设西马驱动的鼓风装置 —— 以木架固定大型风箱,西匹马拉动横杆,持续向炉膛内鼓风,将炉膛温度提至千度以上,使铁矿石充分熔化;最后在炉膛底部设置钢板、圆钢、槽钢等不同形状的模具,使钢水浇筑后可一次成型,无需后续反复锻打,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工坊试运行当日,五十名铁匠围在高炉旁,紧张地注视着炉膛。待钢水浇筑入模具,冷却后取出,铁匠师傅们上前敲打,却发现钢材表面布满裂纹,一折便断。“这钢还是脆的!” 一名老铁匠叹息道,“铁矿里含硫太多,炼出的钢易脆裂,此前关内工坊也常遇此难题。”
甄逸见状,并未气馁,当晚便骑马返回壤平,向高论请教。高论沉思片刻,取出一卷竹简,上面记载着关内最新的炼钢技法:“某曾听闻,关内炼钢时会在铁矿石中掺入石灰石,石灰石与硫反应生成炉渣,可降低钢中含硫量。你可依此法一试。”
甄逸连夜赶回工坊,令铁匠们按比例在铁矿石中掺入石灰石。次日试炼,浇筑出的钢材表面光滑,无一丝裂纹,老铁匠用铁锤反复敲打,钢材弯曲至九十度仍不断裂,硬度远超传统百炼钢。“成了!” 铁匠们欢呼雀跃,甄逸亦露出笑容,当即下令每日开炉三次,日产钢三吨。
随后,甄逸将铁器分为两类,分别供应民生与军备:民生方面,打造曲辕犁、锄头、镰刀、水车零件等农具,推行 “以旧换新” 政策 —— 农户可凭家中破旧的铁农具前往官府指定的 “农具站” 换领新农具,无需支付钱财,仅需在文书上签字,承诺一年内开垦至少一亩荒田;军备方面,打造斩马刀(刀身三尺,锋利可斩马腿)、长枪(枪头三寸,镀以精铁)、鱼鳞钢甲(由甲片拼接而成,轻便且防护力强),优先供应军队。
此前士兵们使用的劣质铁刀,渐被锋利坚硬的 “辽东钢刀” 取代,重骑兵更是配备了 “重型钢枪”—— 枪杆长丈二,枪头由纯钢打造,锋利无比,可轻松刺穿高句骊骑兵的皮甲。一名老骑兵抚摸着新配的钢刀,感慨道:“有此利器,再遇高句骊人,俺们再也不用怕了!”
数月后,冶铁工坊雇工达两千人,每日产出的铁器不仅能满足辽东西郡的需求,还略有结余。然铁矿开采却突遇纠纷 —— 带方郡胡人部落首领巴图,率百余部落民众围在铁矿洞口,阻止矿工开采,声称铁矿所在的山地乃其部落祖地,“汉人挖走铁矿,便是断我部落生计!”
甄逸听闻消息,并未派兵镇压,而是带两名随从,携带布匹、粮食前往部落。见到巴图,甄逸递上礼物,语气平和:“巴图首领,某知此山乃部落祖地,然铁矿闲置亦是浪费。官府愿雇部落民众采矿,每日付粟米三升,比狩猎所得更稳定;所采矿石,优先为部落打造农具与猎刀,不知首领意下如何?”
巴图此前因部落缺粮,正愁无计可施,听闻官府不仅付工钱,还免费打造农具,心中一动,又顾虑道:“若汉人日后反悔,不再雇我部落民众,如何是好?”
甄逸取出官府文书,签字画押:“某以辽东商曹从事的名义立誓,只要铁矿开采一日,便雇部落民众一日,若有违约,部落可随时停止采矿。”
巴图见甄逸言辞恳切,又有文书为证,遂应允撤兵,令部落民众加入采矿队伍。此后,胡人矿工与汉人矿工一同劳作,彼此渐生信任,铁矿开采顺利,冶铁工坊的原料供应也愈发充足。
与此同时,农曹从事王烈正与甄逸协作,推行 “三策兴农”,全力提升辽东粮产。辽东平原土地肥沃,黑土深厚,然因常年战乱,大量土地荒芜,杂草丛生,农户们多缺良种、少农具,即便辛勤耕作,亩产粟米也仅一石半,遇上年景不好,便颗粒无收,常有饥馑之患。
王烈的首策便是引入良种。他派人携带重金,从关内冀州、兖州等地购回 “耐旱粟种” 与 “高产稻种”—— 耐旱粟种根系发达,可在干旱环境下生长,亩产可达三石;高产稻种则适合在乐浪郡的水田中种植,亩产超两石。为验证良种成效,王烈在玄菟郡选取百亩荒地,由官府提供种子与农具,雇农户试种。
播种时,农户们见粟种颗粒,与本地细小的粟种截然不同,纷纷质疑:“这外地种子,能在辽东长好吗?” 王烈笑着回应:“诸位乡亲尽管种,若亩产不足两石,官府补足差额。”
秋收时节,试种的百亩粟田一片金黄,谷穗,经清点,亩产竟达三石五斗,远超预期。农户们惊喜不己,纷纷前往官府请求换领良种。甄逸遂令各郡设立 “良种站”,百姓凭户籍可免费领取良种,同时承诺 “三年不征粮税”—— 农户种植新粮种所得,全部归己,官府分文不取。此政策一出,农户们种植积极性高涨,仅玄菟郡便有五千亩荒地被开垦。
次策为普及新农具。冶铁工坊产出的曲辕犁、水车,由甄逸协调官府车辆,运往各郡乡村。曲辕犁轻便灵活,可深耕土地,较传统首辕犁节省三力;水车则可借助水力灌溉农田,解决旱季缺水问题。然部分老年农户迷信旧法,不愿使用新农具,声称 “老祖宗传下的犁好用,这新玩意儿俺们用不惯”。
王烈见状,并未强迫,而是在每个村落选取一亩 “示范田”,由农师用曲辕犁耕作,水车灌溉。秋收时,示范田的亩产比农户自耕的田地高出近一倍。农户们见新农具成效显著,纷纷主动前往 “农具站” 换领,甚至有农户提前开垦荒地,只为能用上新农具。王烈还派农师下乡,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新农具,传授 “深耕浅种”(深耕可疏松土壤,浅种利于种子发芽)、“轮作休耕”(豆类与粟类轮作,可保持土壤肥力)等耕作技法,农户们的耕作水平日渐提升。
三策为建设常平仓,以应对灾年。甄逸与王烈商议后,在辽东西郡各修建一座大型粮仓,由官府派专人管理。丰年之时,若粮价过低(低于每石十五钱),官府以每石二十钱的价格收购农户手中的余粮,避免 “谷贱伤农”;荒年之时,若粮价暴涨(高于每石三十钱),官府则以每石十钱的低价将常平仓中的粮食售出,保障百姓基本生活。
为充实常平仓,甄逸还从冀州购入三百万石粮食 —— 此前冀州丰收,粮价低廉,甄逸派甄家商队用盐、铁等物交换,再由军队护送运回辽东。然运粮途中,行至玄菟郡西部山区时,遭百余匪寇劫掠,三十辆粮车被劫走,押运士兵伤亡十余人。
甄逸听闻消息,当即令太史慈率五百骑兵前往剿匪。太史慈率军疾驰三日,在山区一处山洞中找到匪寇巢穴,一举将匪寇全歼,夺回粮车。此后,甄逸令商队结伴而行,每支商队配备五十名士兵护送,沿途增设哨卡,确保粮草运输安全。
至秋收时节,辽东西郡粮食总产量达五十万石,不仅满足了境内五万百姓与一万军队的粮食需求(每人每年需粟米十石),还结余十万石,存入常平仓。农户们因粮食丰收,家中有了存粮,再也不用担忧饥馑,市集上的粮店也多了起来,粮价稳定在每石十五钱左右,百姓生活日渐富裕。
然乐浪郡在秋收后突遭蝗灾,数百万只蝗虫飞过田野,所过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百姓们见状,纷纷跪地痛哭,不少人甚至欲弃田逃亡。乐浪郡太守田丰急派快马前往壤平,向高论与甄逸求援。
甄逸与王烈接到消息,连夜召集官员商议对策。王烈道:“蝗灾若不速除,恐蔓延至其他三郡,需即刻组织百姓捕蝗,同时调运常平仓粮食安抚灾民。” 甄逸亦点头:“某愿亲往乐浪,统筹捕蝗事宜,再令冶铁工坊赶制捕蝗工具,如铁网、竹筐等,支援灾区。”
次日,甄逸率百名工匠、千石粮食赶赴乐浪,田丰早己组织数千百姓待命。甄逸当即下令:“凡捕蝗一斗者,赏粟米一升;捕蝗一石者,赏布一匹。所捕蝗虫可焚后肥田,减少虫害。” 又令工匠赶制铁网 —— 以细铁丝编织,网眼细密,便于捕捉蝗虫;竹筐则分发给每户百姓,用于盛放捕获的蝗虫。
百姓们见有赏粮,又有工具相助,纷纷行动起来:青壮年手持铁网在田野间捕蝗,老弱妇孺则在家中清理院落,防止蝗虫产卵。甄逸与田丰、王烈亦每日深入田间,与百姓一同捕蝗,鼓舞士气。十余日后,蝗灾渐息,虽有部分农田受损,然常平仓粮食及时发放,百姓无一人饿死,且焚烧的蝗虫灰烬肥田,为来年耕作打下基础。
蝗灾平定后,甄逸又将精力投入玻璃与造船两业。此前,高论曾提及 “玻璃” 一物,称其透明如水晶,可制器皿、窗户,用途广泛。甄逸遂派人在辽东各地寻找石英砂(玻璃原料),终在玄菟郡东部山区寻得储量丰富的石英砂矿。
甄逸在壤平城西建立玻璃工坊,招募三十名擅长烧制陶器的工匠,尝试烧制玻璃。初时,以石英砂、纯碱、石灰石按比例混合,放入陶窑中烧制,然出炉的玻璃浑浊不堪,布满气泡,难以使用。工匠们屡试屡败,渐生懈怠。甄逸却不气馁,亲自查阅高论提供的玻璃烧制笔记,发现火候控制乃关键 —— 需将窑温提至千五百度,且烧制过程中需持续搅拌熔浆,减少气泡。
甄逸令工匠改造陶窑,以煤炭为燃料,增设通风口调节火候,又派工匠前往冶铁工坊学习火候控制之法。半月后,首批透明玻璃烧制成功,虽仍有少量气泡,却己能透光。甄逸令工匠将玻璃制成酒杯、灯盏、屏风等器物,其晶莹剔透之态,令辽东世家与官员惊叹不己,纷纷争相购买。甄逸遂扩大生产,改进工艺,烧制出无气泡的纯净玻璃,又将玻璃制成窗户安装于官府建筑,采光效果远超纸张与绢布。此后,玻璃器皿不仅在辽东热销,还通过甄家商队销往关内,每只玻璃酒杯售价百钱,利润丰厚,成为辽东又一重要财源。
造船业则选址于沓氏郡沿海 —— 此处水深港阔,便于船舶停泊与建造。甄逸招募百名造船工匠(其中不乏曾为东吴造船的老手),建立造船厂,初期以打造 “快船” 与 “楼船” 为主:快船体型小巧,船身狭长,以十二人划桨,速度极快,用于沿海巡逻,防范高句骊与三韩的海上袭扰;楼船则体型庞大,分上下两层,上层设箭楼,下层可载百人、粮草千石,用于运输军队与物资。
然造船需大量优质木材,辽东虽多山林,却需选取坚韧耐腐的松木、楠木,且砍伐与运输耗时费力。甄逸遂与王烈商议,推行 “砍种结合” 之策:每砍伐一棵大树,需在原地栽种三棵幼苗,由官府派专人监督;同时组织流民参与伐木与运输,每日付粟米两升,既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又为流民提供生计。
数月后,造船厂造出首批十艘快船与五艘楼船。快船试航时,时速可达百里,远超传统船只;楼船则顺利完成从沓氏至乐浪的运输任务,运载千石粮草仅用三日。高论见状,令扩充造船厂规模,再造二十艘楼船、三十艘快船,组建辽东水师,由太史慈统领,负责沿海防御与物资运输。此后,辽东水师不仅保障了沿海安全,还打通了沓氏至乐浪的海上粮道,运输效率较陆路提升三倍,为辽东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撑。
至此,辽东盐、铁、粮、玻璃、造船五大产业皆稳步发展,相互支撑:盐业提供的资金,用于冶铁工坊与造船厂的扩建;冶铁业产出的钢材与农具,推动农业与造船业进步;农业丰收确保了百姓与工匠的口粮供应;玻璃业带来的高额利润,充实府库;造船业则打通了海上通道,便利了物资运输与海防。
岁末之时,高论召集甄逸、王烈及各郡官员,盘点辽东产业成果:盐业月入三十万钱,冶铁工坊日产钢三吨,粮食年总产量达五十万石,玻璃业月入十五万钱,造船厂年产船舶五十艘。府库充盈,较年初增收三倍;百姓人均存粮达五石,较此前增长十倍;军队装备全面更新,五千骑兵皆配钢甲钢刀,水师初具规模。
一日,高论与甄逸、王烈登上壤平城头,遥望境内景象:田野间,农户们忙着翻耕土地,新农具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工坊内,烟囱林立,铁器与玻璃的制作声不绝于耳;港口处,楼船与快船往来穿梭,商队络绎不绝;市集上,百姓们提着粮袋、盐罐,脸上满是笑容。
高论感慨道:“辽东能有今日之盛,皆二位与百姓之力!五大产业兴,则民生富、军备强,待来年春种后,某便率大军南下,定要平定诸侯,重现大汉荣光!”
甄逸、王烈躬身道:“主公雄才大略,某等愿效犬马之劳,助主公成就大业!”。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