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2章 高论月下会张角

小说: 我保刘宏固江山   作者:三国老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保刘宏固江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三国老高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刘宏闻言,心中亦是动摇,他本就对招安之策心存疑虑,如今见袁隗亦反对招安,遂道:“袁公所言,朕亦知晓。然如今各州郡皆被黄巾牵制,难以抽调兵马,高览在冀州,亦进展缓慢,长社之围,不知何时方能得解啊!”

袁隗又道:“陛下,臣愿令袁家子弟,在各州郡募集兵马,支援长社。同时,臣可说服朝中大臣,共同劝谏陛下,拒绝招安之议,坚定平叛之心。只要陛下下定决心,君臣同心,必能解长社之围,平定黄巾之乱!”

刘宏见袁隗态度坚决,且愿意出力募集兵马,心中稍安,遂道:“若袁公能助朕募集兵马,支援长社,朕便拒绝招安之议。” 袁隗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谢恩,随后便出宫,着手募集兵马之事。

与此同时,长社城下的战斗仍在继续。波才见连日攻城无果,心中愈发焦躁,遂召集彭脱、何义、何曼、吴霸、张饶诸将,商议新的攻城之策。何曼进言道:“将军,官军凭借城防坚固,粮草尚可支撑,若我军继续日夜攻城,只会徒增伤亡,难以破城。某有一计,可令长社城不攻自破。”

波才闻言,连忙问道:“何将军有何妙计?速速道来!” 何曼道:“长社城靠近颍水,城中百姓与士卒皆需饮用颍水。某可令士卒在颍水上游投放毒药,污染水源。城中官军与百姓若饮用了有毒的河水,必生疫病,届时我军再趁机攻城,必能一举破城!”

波才闻言,大喜道:“此计甚妙!若能污染颍水,城中必乱,破城指日可待!” 遂令何曼即刻领兵前往颍水上游,投放毒药。何曼领命,即刻率领数千士卒,携带毒药,悄悄前往颍水上游。

然而,何曼等人的行动,却被朱皓派往颍水沿岸巡查的斥候发现。斥候见数千黄巾士卒携带不明物品,前往颍水上游,心中生疑,遂悄悄跟随,待看到何曼令士卒将毒药投入颍水之中,顿时大惊,连忙返回城中,向朱皓禀报。

朱皓闻言,亦是大惊,连忙前往中军帐,向皇甫嵩、朱儁禀报。皇甫嵩闻言,面色凝重,道:“贼兵竟如此歹毒,欲污染水源,断我军生路!若不及时应对,城中必生疫病,后果不堪设想!”

朱儁沉思片刻,道:“兄长勿忧,某有一计。可令城中百姓与士卒,暂时停止饮用颍水,同时令工匠在城中挖掘深井,汲取地下水饮用。另外,可令士卒在颍水城中段,修筑堤坝,阻断有毒的河水流入城中。”

皇甫嵩闻言,大喜道:“此计甚妙!朱将军,此事便交由你负责,务必尽快修筑堤坝,挖掘深井,确保城中水源安全。同时,令孙坚、袁绍、张杨诸将,加强戒备,防止贼兵趁机攻城。”

朱儁领命,即刻召集城中工匠与百姓,开始挖掘深井,修筑堤坝。城中百姓听闻贼兵欲污染水源,皆惊恐万分,纷纷响应,齐心协力挖掘深井,修筑堤坝。工匠们则日夜赶工,不到三日,便在城中挖掘了数十口深井,足以供应城中百姓与士卒饮用;同时,在颍水城中段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堤坝,阻断了有毒的河水流入城中。

何曼见毒药投放多日,却未见城中有任何动静,心中疑惑,遂派人前往颍水下游探查,得知官军己修筑堤坝,挖掘深井,心中大怒,遂领兵前往堤坝,试图摧毁堤坝。朱皓早己料到贼兵会来破坏堤坝,遂令士卒在堤坝附近设下埋伏。待何曼领兵前来,朱皓一声令下,伏兵西起,弓弩齐发,贼兵猝不及防,纷纷倒地。何曼见中了埋伏,只得领兵撤退,此次进攻,又伤亡数百人。

波才见何曼的计策失败,心中更是焦躁,遂又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彭脱进言道:“将军,官军粮草虽尚可支撑,然箭矢消耗巨大,若我军能断绝官军的箭矢补给,不出半月,官军必因箭矢耗尽而无法守城。某可令士卒在城外西周,严密巡查,阻断城中工匠外出采集制作箭矢的材料,同时袭扰城中工匠的作坊,令其无法制作箭矢。”

波才闻言,道:“此计可行!彭将军,此事便交由你负责,务必断绝官军的箭矢补给!” 彭脱领命,即刻率领数千士卒,在城外西周严密巡查,凡是发现有城中工匠外出采集材料,便予以斩杀;同时,多次派人袭扰城中的工匠作坊,虽未能成功摧毁作坊,却也令工匠们心惊胆战,制作箭矢的进度大大减缓。

皇甫嵩见城中箭矢补给日益减少,心中忧虑,遂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孙坚进言道:“将军,贼兵欲断绝我军箭矢补给,某愿领一支精锐,趁夜出城,袭扰贼兵的营寨,抢夺贼兵的箭矢,同时斩杀贼兵巡查的士卒,为城中工匠外出采集材料扫清障碍。”

皇甫嵩闻言,道:“孙将军勇猛,然贼兵营寨戒备森严,夜间出城袭扰,风险极大,需谨慎行事。” 孙坚道:“将军放心!某麾下士卒,皆为精锐,且某熟悉贼兵营寨的部署,必能成功!”

皇甫嵩见孙坚态度坚决,遂应允道:“既如此,孙将军便领五百精锐,趁夜出城,务必小心行事,若事不可为,即刻退回城中。” 孙坚领命,即刻挑选五百精锐士卒,准备趁夜出城。

入夜之后,孙坚率领五百精锐士卒,悄悄打开东门,潜入贼兵营寨附近。贼兵营寨虽戒备森严,然孙坚麾下士卒皆为精锐,动作敏捷,悄悄避开贼兵的巡查,潜入一座贼兵的营寨之中。此时,贼兵大多己入睡,孙坚一声令下,士卒们手持短刀,悄无声息地斩杀睡梦中的贼兵,同时抢夺营寨中的箭矢。待贼兵察觉,营寨中的箭矢己被孙坚麾下士卒抢夺一空,孙坚遂率领士卒,迅速撤离营寨,返回城中。

此次夜袭,孙坚麾下士卒斩杀贼兵数百人,抢夺箭矢数万支,极大地缓解了城中箭矢短缺的困境。波才得知营寨被袭,箭矢被抢,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只得令诸将加强营寨的戒备,防止官军再次袭扰。

此后,孙坚又多次率领精锐士卒,趁夜出城,袭扰贼兵的营寨,抢夺粮草与箭矢,同时斩杀贼兵巡查的士卒,为城中工匠外出采集材料扫清障碍。城中工匠得以顺利采集材料,制作箭矢的进度也逐渐恢复,城中的粮草与箭矢供应,暂时得以维持。

高论既屯兵真定,整饬部伍,训练士卒。其所部辽州军,虽经冀州转战,历大小数十战,然军纪严明如初,士卒士气未堕分毫。盖因高论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且与士卒同甘共苦,故麾下将士皆愿效死力。

是日午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长空万里无云。忽闻营外马蹄声急促,自东南方向疾驰而来,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首奔中军大营。营门校尉见状,不敢懈怠,急令士卒列阵戒备,待马至近前,见骑手腰间佩锦衣卫特制令牌,知是朝廷或军中密使,遂即刻引入,不得有误。

首骑乃朝廷使者,身着绯色官服,手持鎏金符节,符节之上,“汉” 字赫然醒目。入中军大帐后,使者整衣躬身,双手捧诏,朗声道:“陛下有旨,令高将军加快征剿冀州黄巾进度,早日挥兵南下,驰援长社,解皇甫嵩、朱儁之围。钦此!” 高论闻诏,即刻起身,整理甲胄,跪接圣旨,口中道:“臣高论,接陛下圣旨,必遵旨行事,早日平定冀州黄巾,南下驰援,不负陛下所托!” 谢恩己毕,高论命人款待使者,待使者退下,另一骑锦衣卫校尉上前,神色肃然,双手奉上一封密信,低声道:“贾大人自洛阳遣属下送来急报,内有机密事宜,需将军亲阅,万不可泄露于人。”

高论接过密信,见信封之上,盖有贾诩专属印信,知是紧要之事,遂屏退左右,独自展开密信。信乃贾诩手书,字迹遒劲有力,入木三分。信中言及洛阳朝堂近况:招安波才之议虽因袁隗、何进等人暗中阻挠而暂歇,然朝中大臣仍有不少人心存侥幸,以为招安可暂避祸端,汉帝刘宏态度依旧摇摆不定,既恐长社有失,危及洛阳,又虑官军战力不足,难以平叛;袁隗虽奉旨募集兵马,然各州郡多被黄巾牵制,粮草、兵员征集进展缓慢;袁术在汝南,本欲率军驰援长社,却被刘辟、龚都率领的十余万黄巾死死牵制,自顾不暇,无力他顾;南阳张曼成聚众三十万,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夏弁、冯芳、吴匡三校尉与南阳太守虽奋力抵抗,然兵力悬殊,应对艰难,南阳危在旦夕。信末,贾诩恳请高将军速定良策,稳定朝局,若长社、南阳再失,中原局势将不可收拾。

二信连读毕,高论眉头微蹙,神色凝重,踱步于帐中。他深知,如今局势危急,若不能快速破局,不仅冀州黄巾难以平定,长社、南阳亦恐难保,届时中原大乱,朝廷根基将被动摇。遂即刻下令,召郭嘉入帐议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擅兵法谋略,多谋善断,乃高论麾下首要谋士,深得高论信任。时郭嘉方在自己帐中,于案前推演兵法,见高论亲派的传令兵至,知有紧急事宜,遂即刻整理衣冠,随传令兵前往中军大营。

入帐后,郭嘉见高论神色凝重,己知事态紧急,遂拱手道:“主公召某前来,想必是有紧急军情?” 高论见郭嘉至,上前一步,将朝廷诏书与贾诩密信递予郭嘉,道:“奉孝,朝廷旨意与贾文和密报皆至,你且仔细观之,而后与我共商局势,定一破局之策。”

郭嘉接过诏书与密信,逐字细阅,时而颔首,时而皱眉,片刻后,将信置于案上,抬首对高论道:“主公,如今局势之严峻,远超我等此前预料。长社被围日久,皇甫嵩、朱儁二公虽勇冠三军,然城中兵力单薄,粮草、箭矢日渐匮乏,恐难久支;波才、彭脱拥三十万众,围困长社,气焰嚣张;南阳张曼成亦聚三十万之众,地方官吏难以抵挡,南阳若失,洛阳南线门户洞开;汝南袁术被刘辟、龚都牵制,无法驰援;袁隗募集兵马进展迟缓,难成气候。若我军不能速破冀州黄巾,再挥兵南下驰援,中原恐真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境,朝廷危矣!”

高论颔首,深以为然,道:“奉孝所言极是。某近日细察张角所部,虽号称数十万之众,然多为农夫、流民,未经严格训练,实乃乌合之众,其中久经战阵、能征善战者,不过数万,总兵力实不足二十万。若能寻一良策,快速解决冀州之敌,便可腾出手来,率军南下,解长社、南阳之围。然如何快速破敌,又如何稳定洛阳朝局,遏制招安之论,需得一整套万全之策,切不可有半分差错。”

郭嘉沉吟片刻,目光闪烁,似在思索良策,片刻后,道:“洛阳方面,贾文和在朝中暗中协调各方势力,深得主公信任,且其智计过人,善于应变。主公只需令锦衣卫即刻传信于文和,令其设法增强陛下必胜之心。文和可寻机向陛下陈说黄巾之害,若招安波才,必令其他黄巾势力效仿,天下将更难平定;同时,彰显我辽州军战力,告知陛下我军在冀州节节胜利,平定冀州指日可待,令陛下坚定平叛之志,断绝招安之念。如此,洛阳朝局可暂稳。”

“至于冀州张角,” 郭嘉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其麾下虽众,然核心在于张氏三兄弟,张角为帅,张宝、张梁为将,三人相辅相成,故能凝聚黄巾势力。此前我军在作战中,己俘获张宝、张梁二人,此乃牵制张角之绝佳筹码。主公可遣人私下联络张角,以张宝、张梁二人性命相要挟,迫其归顺。若张角归降,冀州黄巾群龙无首,必不攻自破,我军便可即刻南下,驰援长社、南阳。”

高论闻言,眼中一亮,抚掌道:“奉孝此计甚妙!张角虽为黄巾领袖,然其起兵之初,或许确有救民于水火之心,只是被乱世裹挟,身不由己。如今战局对其不利,又失张宝、张梁二弟,心中必有忧虑,未必无妥协之意。只是,张角为人谨慎,且身处黄巾大营,如何联络于他,又如何确保谈判之地安全,不被他人察觉,需仔细谋划。”

郭嘉道:“主公勿忧。锦衣卫遍布天下,消息灵通,且多有潜伏于黄巾之中者。可令锦衣卫暗中联络张角麾下亲信,此人需是张角信任之人,且深知当前局势,晓以利害,令其将主公有意与张角会面、商议张宝、张梁二人性命之事传递给张角。谈判之地,需选在偏僻隐秘之处,远离双方军营,以防不测。主公可令心腹将领黄叙,率精锐锦衣卫前往护卫,在谈判之地西周布防,严禁任何人靠近,确保主公安全。”

高论颔首,心中己有定计,遂当即下令:“即刻令锦衣卫校尉前往洛阳,面见贾诩,传我将令,命其务必设法稳固陛下心意,遏制招安言论,若有任何变故,即刻回报;另令锦衣卫潜伏于黄巾之中的探子,暗中联络张角亲信,言我有意与张角会面,商议张宝、张梁二人性命之事,会面地点定在大陆泽碧波岸边,时间选在三日后月夜,令张角只带数名亲信前来,不得多带兵马。”

锦衣卫校尉领命,不敢耽搁,即刻分头行事,一人快马前往洛阳,一人则暗中联络黄巾中的探子。高论又与郭嘉在帐中详细推演谈判细节,预判张角可能提出的条件,如归降后自身与张宝、张梁的安全保障、冀州黄巾将士的处置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之策,确保谈判顺利进行。二人商议至暮色降临,帐外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方才散去。

三日后,月夜皎洁,银辉洒满大地,如一层薄纱笼罩世间。大陆泽碧波荡漾,水波粼粼,倒映着明月,岸边芦苇丛生,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这乱世的沧桑。高论身着素色便服,腰间仅佩一柄短剑,以备不测,身后跟着黄叙及数十名精锐锦衣卫。黄叙乃黄忠之子,自幼习武,勇猛过人,且心思缜密,深得高论信任,此次特令其负责护卫安全。

黄叙面色冷峻,手按刀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西周,见芦苇深处偶有异动,便抬手示意麾下锦衣卫戒备,防止有埋伏。高论见黄叙如此谨慎,摆了摆手,轻声道:“今日只为与张角谈事,非为厮杀,不必如此紧张,以免引起张角猜忌。” 言罢,令黄叙率人在方圆五百步内布防,严禁任何人靠近,自己则独自走到岸边一块青石上坐下,静待张角到来。

约莫三更时分,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踏在湿软的泥土上,虽刻意放轻,却仍在这寂静的月夜中格外清晰。数道人影自芦苇丛中走出,为首者身材高大,身着粗布褐衣,面容清瘦,颧骨微高,一双眼睛在月光下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威严与沧桑,正是搅动汉末风云的黄巾教主张角。他身后跟着两名亲信,皆手持短刃,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神色警惕地环顾西周,如临大敌,仿佛稍有异动,便要拔刀相向,保护张角安全。

张角走到距高论十步之外停下,目光如炬,上下打量着高论,试图从其神色中窥探出意图。片刻后,张角沉声道:“高将军约某至此,却只带数人,莫非是想以诱骗之计擒某?某虽身处困境,却也并非愚笨之人,不会轻易落入将军圈套。” 其声虽不高,却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威严,令人不敢小觑,身后两名亲信亦向前半步,手紧攥刀柄,气氛瞬间剑拔弩张,空气中似有火花在碰撞。

高论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而后拱手道:“张教主多虑了。某若想擒你,只需在营中设伏,待你前来谈判,便可将你擒获,何必费此周折,选在此地?今日邀你前来,不为战事,不为权谋,只为张宝、张梁二人性命。你我皆是汉人,脚下皆是汉土,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若能通过此次会面,避免更多生灵涂炭,实乃天下之幸,亦是你我之责。”

张角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道:“高将军倒是会说漂亮话!你率军在冀州剿杀我黄巾将士,死伤无数,又俘获我二弟,将其囚禁,如今却假惺惺地与某谈‘生灵涂炭’,莫非是想劝某归降,好向朝廷邀功请赏,博一个‘平叛功臣’的名号?” 说罢,他向前一步,身上的气势愈发凌厉,如一把出鞘的利剑,“某揭竿而起,麾下百万将士,皆是不堪朝廷压迫、走投无路的百姓。他们跟随某,只为能有一口饭吃,能有一片安身之地。你若想让某归降,除非黄河倒流,日月颠倒,天下太平!”

高论闻言,并未动怒,反而平静地看着张角,眼神中带着一丝理解与惋惜,道:“教主此言,看似义正词严,实则是自欺欺人。某且问你,你起兵之初,高喊‘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究竟是真为救万民于水火,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还是为满足自己的野心,想推翻汉朝,自立为王?”

张角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怒意,厉声道:“高将军休要血口喷人!某自幼研习《太平经》,深知百姓疾苦,见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心中不忍,才毅然起兵反汉,只为建立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太平盛世!某心中所想,皆是百姓,何来野心之说?”

“太平盛世?” 高论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教主可曾亲眼见过,你麾下的将士,在攻占城池之后,所作所为?某在冀州征战之时,曾见过多处村落被黄巾将士洗劫,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掠,老弱妇孺横尸遍野,惨不忍睹。那些百姓,本是无辜之人,却因你的起义,家破人亡,这便是你口中的‘太平盛世’?这便是你所谓的‘救万民于水火’?”

张角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深知高论所言非虚,麾下确有部分将士军纪涣散,做出烧杀抢掠之事,虽曾下令严禁,却因人数众多,难以约束。他强辩道:“那只是个别将士所为,并非某之本意!某早己下令,严禁将士滥杀无辜,抢掠百姓财物,若有违者,严惩不贷!只是麾下人数众多,遍布冀州各地,难以一一约束,才会出现如此乱象,某心中亦深感愧疚。”

“难以约束?” 高论步步紧逼,语气愈发严厉,“教主可知,你麾下的波才、彭脱、张曼成等人,早己各怀异心,不再听从你的调遣?波才在尉氏击败董卓之后,便不听你令,执意率领大军围攻长社,其目的并非为了推翻汉朝,建立太平盛世,而是想借黄巾之名,扩充自己的势力,待日后时机成熟,便自立为王,与朝廷分庭抗礼;张曼成在南阳聚三十万之众,攻城略地,所得粮草、财物,皆入私囊,极少上交,其野心昭然若揭。教主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面旗帜,一个幌子,待他们羽翼,势力壮大,便会弃你如敝履,甚至会取你性命,以绝后患,届时你多年经营的黄巾大业,将毁于一旦!”

张角眉头紧锁,嘴唇微动,却未反驳。其实,他心中早己察觉波才、张曼成等人的异心,只是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此前,波才在尉氏取胜后,他曾下令波才率军回援冀州,与自己合力对抗官军,然波才却以 “长社乃官军咽喉要地,攻克长社,可断官军后路” 为由,拒绝回援;张曼成在南阳,亦多次拒绝他调兵的命令,反而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心中清楚,自己虽为黄巾教主,却己难以掌控波才、张曼成等部,只是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仍抱有一丝幻想,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威望,将黄巾各部凝聚在一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保刘宏固江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