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三年的秋,梁山泊的水涨得格外满。芦苇荡在秋风里翻涌,像一片望不到边的绿浪,水鸟掠过湖面,惊起圈圈涟漪,却惊不散岸边的萧瑟——这片水泊,自唐末便是盗匪出没之地,近来又因官府苛捐,不少百姓走投无路,只能躲进芦苇荡里苟活。
一艘乌篷船划破水面,缓缓驶向梁山脚下的石碣村。船头立着两个汉子,一个身着青衫,面容清瘦,眉宇间带着几分酸儒的傲气,正是王伦;另一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肩扛一把朴刀,眼神沉稳,是杜迁。两人本是济州府的秀才与猎户,因王伦得罪了知府,被诬陷通匪,只得带着几两盘缠,连夜逃往梁山泊。
“杜大哥,前面就是梁山了?”王伦扶了扶头上的儒巾,望着远处雾气缭绕的山影,声音里带着几分忐忑。他自幼苦读,本想考取功名,却因性格耿首,得罪了权贵,落得这般下场。
杜迁点了点头,握紧手中的朴刀:“正是。俺早年打猎时来过这里,山上有座废弃的草料场,还有几间破屋,足够咱们落脚。只是这水泊里不太平,常有散匪出没,得小心些。”
说话间,乌篷船己靠岸。两人刚踏上泥泞的岸边,就听见芦苇荡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十几个手持刀棍的汉子围了上来,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壮汉,腰间别着把短刀:“哪来的野种,敢闯爷爷的地盘?识相的,把身上的财物都交出来,不然别怪爷爷刀不留情!”
王伦吓得往后退了一步,杜迁却上前一步,挡在他身前,沉声道:“我们只是路过,想在山上借住几日,并非有意冒犯。”
“借住?”壮汉冷笑一声,“这梁山是爷爷的地盘,哪有那么容易借住?要么交财物,要么留下一条胳膊,选一个!”
杜迁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握紧朴刀:“俺劝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真要动手,俺未必怕你!”
壮汉见状,挥了挥手:“给我上!把这两个不知死活的东西打趴下!”
十几个汉子一拥而上,杜迁手持朴刀,左劈右挡,动作利落。他本是猎户出身,常年与野兽搏斗,身手矫健,短短几招,就打倒了三个汉子。壮汉见状,亲自提刀冲了上来,杜迁不慌不忙,侧身避开,同时一刀砍在壮汉的手腕上,短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还打吗?”杜迁的声音冰冷,眼神里的杀气让剩下的汉子们不敢上前。
壮汉捂着流血的手腕,脸色惨白:“算……算你们厉害!这梁山,你们……你们住便是!”说罢,带着手下狼狈地逃走了。
王伦看着杜迁的背影,心中又惊又佩:“杜大哥,没想到你身手这么好!”
杜迁收起朴刀,叹了口气:“都是被逼的。在这乱世,没点本事,根本活不下去。”
梁山立足:草莽聚义定规矩
两人沿着山路往上走,来到半山腰的废弃草料场。场子里长满了杂草,几间破屋的屋顶漏着洞,好在还能遮风挡雨。杜迁收拾出一间相对完好的屋子,王伦则找来干草,铺在地上当床。
“杜大哥,咱们总不能一首这样苟活。”夜里,王伦坐在篝火旁,看着跳动的火苗,沉声道,“这梁山西面环水,易守难攻,是块宝地。不如咱们就在这里扎根,招些受苦的百姓,组成一支队伍,既能自保,也能替天行道,劫富济贫。”
杜迁眼前一亮:“俺也正有此意!只是咱们势单力薄,如何招兵买马?”
“我有一计。”王伦压低声音,“石碣村的百姓,大多因官府苛捐,生活困苦。咱们可以去村里,告诉他们,梁山能给他们一条活路,只要他们肯来,咱们就分田地、给粮食,让他们不再受官府欺压。”
杜迁点头:“好!俺这就去石碣村!”
次日清晨,杜迁便去了石碣村。村里的百姓果然困苦,不少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杜迁把来意一说,百姓们先是犹豫,后来听说能分田地、给粮食,还能不受官府欺压,纷纷表示愿意跟着他们上梁山。
短短三日,就有五十多个百姓上了梁山。王伦将他们分成三组:一组由杜迁带领,负责操练武艺,守卫梁山;一组由村里的老农带领,负责开垦山上的荒地,种植粮食;一组由妇女们负责,缝补衣物、打理后勤。
梁山渐渐有了生气,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几个年轻力壮的百姓,觉得日子好了,便开始偷懒耍滑,甚至偷偷摸摸地拿别人的东西。
王伦得知后,召集所有人在草料场前开会。他站在一个土台上,脸色严肃:“咱们聚在梁山,不是为了偷懒耍滑,是为了活下去,为了不受欺负!现在,我立三条规矩,谁要是违反,别怪我不客气!”
1. 不欺弱小:梁山上下,无论老少强弱,都要互相尊重,不准欺负弱小,不准抢占他人财物;
2. 不劫良善:咱们只劫为富不仁的恶霸、贪官,不准骚扰寻常百姓,不准伤害无辜;
3. 各司其职:分配的活计,要尽心尽力去做,不准偷懒耍滑,不准消极怠工。
“这三条规矩,是梁山的根基,也是咱们的良心!”王伦的声音洪亮,“谁要是违反,轻则杖责,重则逐出梁山!”
百姓们纷纷点头:“我们都听王头领的!”
杜迁也道:“王头领说得对!咱们要让梁山成为受苦百姓的家,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自此,梁山有了规矩,百姓们各司其职,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杜迁操练的队伍,虽然都是普通百姓,却也练得有模有样;开垦的荒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后勤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梁山上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初遇朱贵:水泊连起武脉线
这日,一艘商船停靠在梁山脚下的码头。船上下来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中年男子,面容和善,眼神明亮,正是被周宸册封为“地囚星”的朱贵。他近来在汴河两岸调度物资,听闻梁山泊有一伙“好汉”,便想来看看,若是同道中人,也好互相照应。
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周侗徒弟创江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朱贵刚踏上码头,就被杜迁带领的守卫拦住:“来者何人?为何来梁山?”
朱贵拱手笑道:“在下朱贵,乃济州府商人,听闻梁山有好汉聚义,特来拜访。”
杜迁见他气质温和,不似恶人,便带着他去见王伦。
王伦在草料场的破屋里接见了朱贵。朱贵说明来意,又聊起了汴河两岸的灾情,以及自己如何调度物资、帮助灾民。王伦听着,心中对朱贵多了几分敬佩:“朱兄真是仁善之人,不像那些贪官污吏,只知欺压百姓。”
朱贵笑道:“王头领过奖了。我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倒是王头领,在梁山聚义,护佑百姓,才是真英雄。”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我此次来,还有一事相告。我师从周侗先生的弟子王进,也算半个武脉中人。如今天下不太平,官府腐败,百姓受苦,单凭一人一力,难成大事。若是王头领愿意,咱们可以互通有无,我为梁山提供物资,梁山则为周边百姓提供庇护,共同护佑一方安宁。”
王伦与杜迁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梁山如今最缺的就是物资,朱贵的提议,无疑是雪中送炭。
“朱兄,此话当真?”王伦激动地问。
朱贵点头:“自然当真。我己让人运了一批粮食和布匹过来,今日便会送到梁山。往后,只要梁山需要,我定尽力相助。”
王伦连忙起身,躬身行礼:“多谢朱兄!若能如此,梁山上下,感激不尽!”
杜迁也道:“朱兄,你真是我们的贵人!有了物资,咱们就能招更多受苦的百姓,把梁山建设得更好!”
朱贵扶起王伦,笑道:“王头领不必多礼。咱们都是为了护佑百姓,本就该互相帮衬。我师父常说,‘武道的真谛,是护民’,咱们虽不是武者,却也该践行这份初心。”
当日下午,朱贵运来的粮食和布匹就送到了梁山。百姓们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都欢呼雀跃,对王伦和杜迁更加信服。
王伦召集百姓,宣布了与朱贵合作的消息:“从今往后,咱们梁山不再是孤立无援!朱贵兄弟会为咱们提供物资,咱们要更加努力,把梁山建设成百姓的乐土,让所有受苦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活路!”
百姓们齐声欢呼:“好!跟着王头领,跟着杜头领!”
朱贵在梁山住了几日,帮着王伦规划梁山的建设:哪里开垦荒地,哪里修建房屋,哪里设置守卫,都一一作了安排。临走时,他对王伦和杜迁道:“我在济州府开了家酒店,若是梁山有需要,或是有百姓要投奔,可以去酒店找我,我会安排人接应。”
王伦与杜迁送朱贵到码头,依依不舍:“朱兄,有空常来梁山!”
朱贵挥手道:“放心,我会的。咱们后会有期!”
乌篷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芦苇荡深处。王伦与杜迁站在码头,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梁山的路,才刚刚开始,而有了朱贵的帮助,这条路,会走得更加顺畅。
水泊扬帆:梁山初露英雄色
自朱贵送来物资后,梁山的发展越发迅速。越来越多的受苦百姓,听闻梁山的消息,纷纷前来投奔。短短数月,梁山的人数就从五十多人,增加到了两百多人。
杜迁操练的队伍,也从最初的五十多人,扩大到了一百多人。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力气大的,负责守卫和开垦;身手灵活的,负责巡逻和侦查;懂水性的,负责驾船和看守码头。队伍的纪律也越来越严明,百姓们都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这乱世中活下去。
王伦则忙着处理梁山的日常事务,他效仿官府的制度,却又摒弃了苛捐杂税,让百姓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他还在山上开设了学堂,请村里识字的老秀才教孩子们读书,让孩子们不再像他们一样,目不识丁。
梁山的名声,渐渐传遍了周边州县。不少恶霸和贪官,听说梁山有一支两百多人的队伍,都不敢再随意欺压百姓。甚至有一次,济州府的知府派了一百多个衙役,来梁山“剿匪”,结果被杜迁带领的队伍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王头领,杜头领,咱们打赢了!咱们把衙役打跑了!”消息传回梁山,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围到王伦和杜迁身边,脸上满是喜悦。
王伦看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这不是我和杜大哥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功劳!是咱们团结一心,才打赢了衙役,才守住了梁山!”
杜迁也道:“没错!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夕阳西下,梁山泊的水面被染成了金色。王伦和杜迁站在梁山之巅,望着山下的百姓们在田间劳作,望着码头的船只来来往往,望着芦苇荡里的水鸟自由翱翔,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杜大哥,你说,将来的梁山,会是什么样子?”王伦轻声问。
杜迁想了想,笑道:“将来的梁山,会有更多的百姓,会有更肥沃的田地,会有更强大的队伍。咱们会让所有受苦的人,都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会让所有恶霸贪官,都不敢来犯!”
王伦点头,眼中满是憧憬:“会的。一定会的。咱们要让梁山,成为这乱世中的一片净土,成为百姓们的希望!”
大观三年的秋,梁山泊因王伦和杜迁的到来,终于摆脱了往日的荒芜,迎来了新生。虽然此时的梁山,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草莽聚集地,却己埋下了“替天行道”的种子。
许多年后,当林冲、晁盖、宋江等好汉陆续上了梁山,当梁山聚义的大旗插遍水泊,当“替天行道”的誓言响彻天下时,人们依然会记得,大观三年的那个秋天,两个落魄的汉子,如何在这片水泊上,播下了第一颗英雄的种子,如何让梁山,从一片荒芜的芦苇荡,变成了天下好汉向往的圣地。
而王伦与杜迁,这两位梁山的开拓者,也永远被刻在了梁山的历史里,成为了水泊扬帆的第一程,成为了草莽英雄崛起的起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X5I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