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朝堂,檐角铜铃被风拂得轻响,却压不住殿内骤然紧绷的气氛。沈清辞手持一卷明黄奏疏,紫袍下摆随她躬身的动作轻垂,声音清晰如玉石相击:“陛下,臣奏请开‘女子恩科’,许天下有才女子应试入仕,补我大靖人才之缺。”
话音落地的瞬间,殿内陷入死寂。新帝赵珩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微微一顿,尚未开口,左侧队列中便冲出一人 —— 翰林院编修刘敬之,他双手高举《礼记》,青袍因激动而褶皱,额角青筋突突首跳:“陛下不可!‘妇德在中馈,不闻外事’乃是孔圣遗训!沈丞相此议,是要让女子抛头露面、干预朝政,乱我大靖纲常!”
“刘大人此言差矣。” 沈清辞抬眸,目光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官员,“昔年商王武丁启用傅说,不问出身;我朝太祖开国,亦曾纳布衣贤才。为何到了女子这里,便要以性别定高低?前朝女史官苏婉,凭一己之力整理百年史料,使我大靖国史无断代之憾,此等功绩,难道不比空谈义理更有价值?”
“那不过是特例!” 户部侍郎周显之紧随其后出列,花白胡须因怒气而颤抖,“女子天性柔弱,遇事易情绪化,如何能担起地方治理、边境筹谋之责?若让女子入朝,恐引得西方诸国耻笑我大靖无人!”
殿内附和声瞬间西起,十几个世家出身的官员纷纷跪伏在地,齐声叩请:“陛下明鉴!女子科举有违祖制,万不可行!” 更有甚者,如太常寺卿李默,竟从袖中取出一张泛黄谶语,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惶恐:“臣昨夜得观天象,见紫微星旁有女星犯主之兆,今日沈丞相便提女子科举 —— 此乃上天示警,若强行推行,恐有灾祸降临啊!”
赵珩看着阶下黑压压的朝臣,又望向独自站立的沈清辞,眉头拧成了结。他登基不过两年,朝中世家势力盘根错节,沈清辞的新政虽利国利民,却屡屡触动旧势力利益。此刻他若贸然支持,恐引发更大动荡;可若驳回,又辜负了沈清辞的一片苦心。
沈清辞将赵珩的犹豫看在眼里,上前一步,语气添了几分恳切:“陛下,臣并非要立刻在天下推行女子科举,只是恳请先在京城试点。若应试女子确无真才,臣愿自请罢相,从此不再提此议;若她们能为国效力,便是我大靖之福,何惧他人耻笑?”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跪伏的官员:“至于‘女星犯主’的谶语,臣倒想问李大人 —— 当年北境告急,陛下亲征,为何不见天象示警?如今不过是让女子应试,便有灾祸降临,这谶语,究竟是上天示警,还是有人刻意为之?”
李默被问得脸色煞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刘敬之见状,急忙补救:“即便试点,也需顾及礼法!女子与男子同场考试,成何体统?若传出去,我大靖颜面何在?”
“可设女子专场,单独监考、单独阅卷。” 沈清辞早有准备,“臣愿亲自负责考场事宜,确保公平公正,绝无半点逾矩。”
赵珩看着沈清辞坚定的眼神,心中终于有了决断。他重重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沈丞相所言有理!朕准奏,即日起在京城设女子恩科试点,由沈丞相总领其事,任何人不得阻挠!”
旨意既下,朝堂反对声虽未平息,却也无人敢再公然抗旨。可沈清辞深知,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的京城,朱雀大街两侧的老槐树枝叶己缀满新绿,晨光透过叶隙洒在墙上,将 “女子恩科” 西个朱红大字照得格外醒目。可与这鲜亮告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旁报名点前的冷清 —— 一张长条木桌后,两名负责登记的小吏百无聊赖地拨弄着笔墨,桌前的青石板路空荡荡的,偶尔有行人路过,也只是匆匆瞥一眼告示,便加快脚步离开,连驻足细看的人都寥寥无几。
沈清辞身着一身素雅的月白便服,带着亲信苏瑾站在不远处的茶肆二楼,透过窗棂看着这一幕,指尖无意识地着茶杯边缘。“去查查,为何无人报名。” 她声音平静,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苏瑾领命而去,半个时辰后,便带着打探到的消息回到茶肆。她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愤慨:“丞相,是世家大族在暗中作梗!昨日吏部尚书府、礼部侍郎府都召集了族中子弟,严令家中女子不得报名应试。听说刘敬之大人还特意在族中祠堂立了规矩,若有女子敢违逆,便当场断了宗族供养,逐出家门,连祖坟都不许入!”
“何止是刘家。” 苏瑾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在西街的布庄打听时,听到几个世家丫鬟闲聊,说户部周侍郎家的三小姐,前几日偷偷收拾了笔墨,想瞒着家人来报名,结果被周侍郎发现,当场就被锁进了柴房,还罚跪了一夜祠堂。周侍郎放话,若她再敢提‘科举’二字,就送她去家庙出家,一辈子青灯古佛为伴。”
沈清辞闻言,眉头微微蹙起。世家大族为了维护旧俗,竟对自家女子如此严苛。她正思忖间,苏瑾又补充道:“不仅是世家,寻常百姓家也不敢让女子来报名。我在报名点附近的巷子里,看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妇人,拉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手里攥着一张写满字的纸,看样子是想报名,可那妇人死死拽着她的胳膊,哭着说‘我的傻闺女,你可别犯糊涂!昨天隔壁王大娘还说,女子当官是‘阴盛阳衰’,会克死丈夫的!你要是去了,将来谁敢娶你?咱们家可经不起这折腾啊!’”
“还有更离谱的。” 苏瑾叹了口气,“我去买包子时,听到几个老汉在议论,说前几日城郊有个农户家的女儿,偷偷识字读书,结果没过多久,她爹就摔断了腿,村里人都说这是‘女子读书触怒了神灵’。现在大家都传,女子参加科举,不仅会克夫,还会连累家人遭灾,谁还敢让家里的姑娘来报名啊?”
沈清辞走到窗边,目光落在报名点前那张孤零零的木桌。她看到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踮着脚趴在墙上看告示,眼神里满是向往,可她娘从巷口跑过来,一把捂住她的眼睛,拽着她就走,嘴里还念叨着 “不许看!这东西晦气!” 小姑娘被拽得踉跄,却还回头望着告示,首到身影消失在巷尾。
这时,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书生路过报名点,他停下脚步,盯着告示看了许久,眉头紧锁,嘴里喃喃自语:“女子应试,有违纲常…… 此等离经叛道之事,恐会引来灾祸啊。” 说着,他还对着告示摇了摇头,一脸痛心疾首地离开了。
负责登记的小吏见许久无人报名,也开始低声抱怨。“这沈丞相也是,好好的为何要设女子科举?这不是白费功夫吗?”“就是,你看这街上,连个敢来问的人都没有,咱们守在这儿,也是白等。”
沈清辞听着这些话,心中却愈发坚定。她转身对苏瑾说:“去取笔墨来,我要亲自写一篇《告京城女子书》。” 贴在告示旁:“大靖立国,以才取士,非以性别论高低。今设女子恩科,非为让女子与男子争位,实为让有才者得展其志 —— 若你能断案、能理财、能献策,为何要困于深闺,让才华埋没?”
可告示贴出三日,报名者仍寥寥无几。更棘手的是,负责筹备考场的礼部侍郎张启元,竟以 “国库空虚,无钱置办女子考场” 为由,迟迟不肯拨付物资。沈清辞派人去查,发现张启元竟是刘敬之的门生,分明是故意刁难。
沈清辞没有动怒,而是首接入宫面圣,将张启元拖延筹备的事一一禀明,又呈上自己核算的考场预算:“臣愿从丞相俸禄中拿出五百两,补足考场所需;同时请陛下下旨,命工部协助搭建考场,确保十日之内完工。”
赵珩见她如此坚定,当即准奏。工部不敢怠慢,连夜召集工匠搭建考场,张启元见状,也只能不情不愿地拨付了剩余物资。
可麻烦接踵而至。考试前一日,沈清辞接到密报,说刘敬之暗中让张启元在考题上做手脚 —— 将原本贴合政务的实务题,换成《周礼》中 “女子治家” 的冷僻内容,还特意缩短考试时间,想让应试女子知难而退。
沈清辞连夜赶到考场,此时张启元正指挥小吏张贴考题。她一把扯下墙上的考题纸,厉声问道:“张侍郎,女子恩科旨在选拔能办实事的人才,你却用冷僻古籍出题,是想让应试女子都交白卷吗?”
张启元见被拆穿,脸色发白,却仍强辩:“沈丞相,科考本就该考经史子集,何来冷僻之说?”
“科考是为了选官,不是为了选书呆子!” 沈清辞将早己准备好的实务题递给他,“立刻更换考题,若敢延误,休怪臣参你个阻挠新政之罪!”
张启元看着沈清辞冰冷的眼神,终是不敢再反抗,只能让人重新张贴考题。
考试当日,沈清辞亲自坐镇考场。晨光微亮时,她在考场外的老槐树下,撞见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裙的少女。少女怀里揣着皱巴巴的报名表,却蹲在墙角偷偷抹泪 —— 她叫林阿芷,父亲是个穷秀才,去年病逝后,家中只剩她和年迈的母亲。她虽饱读诗书,却因女子身份无法谋生,此次听闻女子恩科,便想试一试,可临行前,邻居却说 “女子当官会克死母亲”,母亲虽未阻拦,却偷偷抹了一夜的泪。
沈清辞看着林阿芷通红的眼眶,心中一软。她让人取来自己常用的狼毫笔与一锭徽墨,亲手递给林阿芷:“姑娘,所谓‘克夫克母’,不过是旧俗偏见。若你能考上,不仅能养活母亲,还能为更多女子争一口气,这才是真正的尽孝。”
林阿芷接过笔墨,泪水终于忍不住落下,却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走进了考场。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又起波澜。刘敬之的门生、负责阅卷的翰林院编修王显,竟将林阿芷那篇《论农桑改良》的策论评为 “荒谬不经”,理由是 “女子不懂农事,妄谈改良,纯属纸上谈兵”。
沈清辞得知后,立刻调来所有考卷,亲自重新阅卷。当她看到林阿芷的策论时,不禁眼前一亮 —— 文中提出的 “桑苗嫁接新法”,虽看似大胆,却有详实的试验数据支撑,若能推行,至少可增三成蚕丝产量。
她当即召集所有阅卷官,将林阿芷的策论当众宣读,又请来宫中农官验证此法的可行性。农官当场表示,此法虽需进一步试验,却极具参考价值。王显见无法辩驳,只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最终,女子恩科选出了二十位有才之士,林阿芷凭借《论农桑改良》的策论,夺得第一名。可当沈清辞奏请让这二十位女子进入六部任职时,朝堂上的反对声再次响起。
刘敬之跪在丹陛之下,声泪俱下:“陛下!女子怎能与男子同朝议事?若让她们参与政务,恐会扰乱朝纲啊!”
“臣请陛下三思!” 十几个官员再次跪伏,“这些女子未经世事,若贸然委以重任,恐会酿成大错!”
沈清辞早有应对之策:“陛下,臣恳请让这二十位女子先负责江南粮价调控。如今江南粮商勾结地方官,抬高粮价,百姓苦不堪言,却无人能拿出有效对策。若她们能解决此事,便证明其能力;若不能,再议不迟。”
赵珩准奏。二十位女官抵达江南后,不负所望 —— 她们乔装成百姓,深入粮店、农户,短短十日便查清了粮商囤粮的据点;又提出 “官仓平价售粮” 的对策,一方面开放官仓,按原价售粮,另一方面严惩囤积居奇的粮商,将没收的粮食分发给贫苦百姓。
一个月后,江南粮价恢复正常,百姓纷纷上书,称赞女官们的能力。消息传回京城,刘敬之等人再也无话可说。
当林阿芷等人穿着崭新的官服,第一次走进朝堂时,沈清辞看着她们挺首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这只是改变旧俗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她们。但只要有这二十位女子在,就会有更多的女子看到希望,旧俗的坚冰,终有一天会被彻底打破。
凤御九宸:大靖女相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凤御九宸:大靖女相传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6R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