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江南,本该是稻浪翻滚的时节,可从南方诸省送来的奏报,却让紫宸殿内的空气都透着寒意。沈清辞捏着那份来自苏州府的奏报,指尖几乎要将羊皮纸戳破 ——“境内万亩稻田,新粮种尽数倒伏,颗粒无收,农户哭嚎遍野,己有流民涌入县城乞食”。这样的奏报,短短三日,竟堆了满满一公案,像一座沉重的山,压得满朝文武喘不过气。
新帝赵珩看着案上的奏报,脸色凝重:“沈丞相,这‘西域高产粮种’是去年户部力荐推广的,如今出了这般大事,你可知缘由?”
沈清辞躬身回禀:“陛下,臣己传召农官与户部官员问询。” 她话音刚落,几个身着绿袍的农官便战战兢兢地走进殿内,为首的农官令张谦,额头上满是冷汗,一进门就 “噗通” 跪倒在地:“陛下恕罪!臣等罪该万死!”
原来,去年户部尚书李坤为了赶 “西域通商红利” 的风头,听闻西域粮种亩产可达六石,便不顾农官反对,强行要求在南方诸省推广。张谦等人虽提出 “西域气候干燥,粮种恐不适配南方湿热水土,需先试种一年”,却被李坤以 “延误农时” 为由驳回,甚至连本土适配试验都没做,就匆匆将粮种分发到各州府。
“那你们为何不早奏?” 赵珩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震得嗡嗡作响。
张谦埋下头,声音细若蚊蚋:“李尚书说,若此事不成,便要治臣等‘阻挠新政’之罪…… 臣等不敢抗命啊!”
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内侍慌张来报:“陛下!京郊粮店门前聚集了数百百姓,要求官府压制粮价,还有人冲击粮店,与店家打了起来!”
沈清辞心中一紧,立刻请命:“陛下,臣愿即刻前往查看!” 她赶到京郊时,只见粮店前一片混乱 —— 百姓们举着空空的粮袋,围着粮店老板讨要粮食,几个壮汉试图撞开粮店大门,老板则带着家丁,手持木棍守在门口,双方僵持不下。
“大家冷静!” 沈清辞高声喊道,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一个穿着破洞短打的老农,跪倒在她面前,老泪纵横:“丞相大人!粮价都涨到三两银子一石了,我们这些穷苦人,哪里买得起啊!昨日我家孙儿饿得哭,我只能去挖草根给他吃,可草根哪能当饭啊!”
沈清辞扶起老农,心中刺痛。她转头看向粮店老板,语气严厉:“你为何哄抬粮价?”
老板苦着脸辩解:“丞相大人,不是小的要涨价,是上游粮商把粮价提上去了!他们说南方粮荒,粮食要紧缺了,都把粮食囤起来了,小的要是不涨价,连本钱都收不回啊!”
沈清辞立刻派人调查,果然发现京城最大的粮商王元宝,联合十几家粮商,囤积了近十万石粮食,还暗中派人散布 “粮荒将持续三年” 的谣言,企图趁机牟取暴利。更令人心惊的是,陈御史从江南传回的密信中说,苏州、杭州等地,己有农户因绝望聚集起来,冲击当地官仓,与官兵发生冲突,甚至有农户为了换一口粮,忍痛卖掉亲生儿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沈清辞想起《尚书》中的这句话,愈发坚定了尽快解决粮荒的决心。她连夜入宫,向赵珩提出对策:“陛下,臣恳请开放京城及周边的官仓,调拨粮食运往南方,按平价售给百姓;同时下旨严令各地粮商,三日内必须将囤积的粮食按原价出售,违者抄家充公!”
赵珩准奏,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官仓的粮食,仅够支撑一个月,若不能尽快解决粮种问题,下一季播种再出纰漏,粮荒只会愈发严重。沈清辞决定亲自前往城郊的农科院,寻找解决粮种的办法。
农科院的老农官孙博,年过七旬,一辈子都在研究农桑。他看着沈清辞,递过一本泛黄的古籍:“丞相大人,这是前朝的《氾胜之书》,里面记载了‘粮种杂交’之法。这西域粮种虽不适配南方水土,但只要与咱们本地的‘江南早稻’杂交,再在培育时加入草木灰改良土壤,或许能培育出耐旱抗倒伏的新品种。”
沈清辞眼前一亮,可孙博又叹了口气:“只是,杂交培育至少需要两个月,如今距离下一季播种仅剩一个月,时间怕是来不及啊!”
“来不及也要试!” 沈清辞语气坚定,“孙老,我调派百名农工协助你,日夜不休培育新种!同时,我会从国库拨款,组织农官分赴南方各省,手把手教农户杂交粮种,再调动军队协助运输种子和农具,定要赶上播种!”
培育新种的日子里,沈清辞几乎天天泡在农科院。她跟着孙博一起筛选粮种、调配草木灰,甚至亲自下田,观察粮种的生长情况。可就在新种即将培育成功时,朝堂上又起波澜 —— 儒学派官员趁机弹劾户部尚书李坤,要求将其罢官治罪,理由是 “推广粮种失职,引发粮荒”。
李坤慌了神,找到沈清辞求情:“沈丞相,我知道错了,求你救救我!”
沈清辞看着他,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李尚书,你推广粮种急功近利,确实有错。但如今正是救灾的关键时期,若罢免你,负责粮食运输的官员无人接替,只会打乱部署。你若真想赎罪,便戴罪立功,亲自去南方督办粮食运输,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送到百姓手中。”
李坤感激涕零,当即领命前往南方。在沈清辞的统筹下,农官们带着培育成功的新粮种,分赴南方各省。孙博提出的 “草木灰改良土壤” 之法,也在各地推广开来。官兵们日夜兼程,将粮食和种子运往灾区,原本混乱的局面,渐渐稳定下来。
三个月后,江南传来好消息 —— 杂交后的新粮种,不仅耐旱抗倒伏,亩产还达到了五石,比原来的江南早稻还高了一石。农户们看着金灿灿的稻谷,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苏州府的农户,还特意将新收获的稻谷,装了满满一袋,送到京城,献给沈清辞。
沈清辞捧着这袋稻谷,心中百感交集。她借此机会,向赵珩奏请:“陛下,此次粮荒,皆因粮种推广缺乏规范。臣恳请设立‘农科署’,专门负责粮种培育与农业技术推广,规定所有新粮种必须经过至少一年的本土试验,方可推广。同时,参照前朝‘桑弘羊平准法’,设立‘常平仓’,丰年囤积粮食,荒年平价出售,避免粮商哄抬粮价。”
赵珩欣然同意。当 “农科署” 的牌子挂在城郊农科院门前时,沈清辞站在牌子下,看着来来往往的农官和农工,心中清楚:这场粮荒,不仅让她找到了应对粮食危机的办法,更让她明白,任何新政的推行,都必须以民生为根本,绝不能急功近利。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让大靖的百姓,真正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凤御九宸:大靖女相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6R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