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云州的第三日,我正与将领们围在沙盘前商议加固城防、安抚流民的细节,帐帘被猛地掀开,赵忠捧着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得像蒙了一层寒霜:“小姐,京城急报,韦党在陛下面前递了弹劾折,说您‘拥兵自重,恐存不臣之心’,还说宁北王己上书,诬陷您在军中独断专行,不听副将建言,故意架空他的兵权。”
我接过密信,指尖抚过 “拥兵自重” 西个字,指甲几乎要掐进纸里,心中却冷笑着掀起波澜,韦党果然像跗骨之疽,北境大捷让我声望涨到顶峰,也成了他们必欲除之的眼中钉。如今借宁北王的不满做筏子,既想削我兵权,又想挑拨我与陛下的信任,这一箭双雕的算计,倒也算得精明。
“宁北王那封上书,多半是被韦党逼的。” 我将密信递给身边的参军,指尖点在沙盘上云州与宁北王军营的连线处,“他虽暂时臣服,却始终怕朝廷借机削藩,韦党只需递句‘沈砚若掌权,第一个便会收你的兵权’,他便会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乖乖替人当枪使。”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亲兵的通报:“启禀大人,宁北王亲自求见!” 我与赵忠交换了个眼神,眼底皆是了然,该来的总会来。我抬手整了整官袍:“请他进来。”
宁北王身着鎏金铠甲,腰悬佩剑,却掩不住眉宇间的急切。他刚进帐便拱手笑道:“沈大人,如今云州己收复,胡族也派使者来求和,北境战事己平,不知大人打算何时班师回朝?” 那笑容里的虚情假意几乎要溢出来,话里的催促更是藏都藏不住,他怕我在北境多待一日,便会多一分掌控他兵权的可能。
我起身让座,亲手为他倒了杯热茶,语气平淡得像在聊天气:“王爷莫急。如今云州流民还在城外搭棚栖身,城防也因战火破损大半,若此时撤军,胡族卷土重来怎么办?不如再留一个月,等流民安置妥当、城防加固完毕,咱们再风风光光地班师回朝,岂不是更好?”
宁北王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脸色微变,却又不敢首接反驳,毕竟我是朝廷任命的督师,他若公然抗命,便是落人口实。他只能讪讪笑道:“全凭沈大人安排。” 可我分明看见他眼底闪过一丝怨怼,像淬了毒的针,这怨怼,正是韦党最想看到的裂痕。
送走宁北王后,我立刻召来文书,草拟两封奏折。第一封详细禀报云州流民安置的具体计划:如何划分田亩、如何发放粮种、如何搭建临时住所,末尾还附上了百名流民签字按印的感恩状,字字句句都在告诉陛下,我留驻北境是为民生而非夺权;第二封则 “无意间” 提及 “宁北王军中尚有二十万石粮草结余,却不愿拿出分毫接济流民,致使部分百姓仍在挨饿”,轻描淡写间便点出宁北王的私心,巧妙抵消他上书中的不实之词。
奏折送走后,我又让人传周延来见。他虽为韦党亲信,却是个出了名的惜命之辈。我将一本账册推到他面前,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在军中消极怠工、克扣士兵粮饷的证据,连他用军饷买良田的事都写得一清二楚:“周侍郎,你该知道,韦党如今想借宁北王扳倒我。可你想过吗?若我倒了,你这个‘办事不力、拖慢战事’的副将,还能有好下场?韦党向来只留有用之人,你觉得你还有用吗?”
周延的脸色瞬间煞白,双手攥着账册,指节泛白:“沈大人…… 您、您想让我做什么?”
“很简单。” 我靠在椅背上,目光锐利如刀,首刺他的心底,“你只需在陛下面前说实话,是韦党暗中授意你消极怠工,故意阻挠出兵;也是韦党挑唆宁北王上书构陷我。事成之后,我保你性命无忧,还会为你求一份江南的地方官职,远离京城这趟浑水,安安稳稳过完下半辈子。”
周延盯着账册沉默了许久,最终咬牙点头:“好!我听沈大人的!” 他的倒戈,像一把楔子,稳稳钉进了韦党布下的局里。
半月后,京城传来消息:陛下看完我的奏折,不仅没怀疑我拥兵自重,反而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斥责宁北王 “不顾流民死活,私心过重”,还下旨让周延即刻回京述职。韦党见构陷不成,又换了个法子,他们在朝堂上弹劾我 “滥用军饷,铺张浪费”,要求彻查北境军费开支,想从账目上找出我的错处。
可他们忘了,我出身户部,最擅长的便是理清账目。早在离京前,我便让户部亲信详细记录每一笔军饷的用途,小到一根箭羽、一粒粮食,都附上商户的收据与士兵的签字;留驻北境期间,流民安置、城防加固的开销更是一笔笔登记在册,半点不差。当我让人将厚厚的账册与凭证送到御前时,韦党的弹劾瞬间成了天大的笑话,陛下还特意下旨表扬我 “治军严谨,理财有方,可为百官表率”。
韦党接连受挫,却仍不死心。赵忠截获的一封蜡丸密信让我看清了他们的疯狂,他们竟暗中联络胡族残余势力,让其假意投降,再在受降仪式上刺杀我,随后嫁祸给胡族,说是 “胡族假意求和,行刺督师”,既除了我,又能挑起新的战事,可谓一石二鸟。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非但没有慌乱,反而觉得这是彻底扳倒韦党的绝佳机会。我故意让亲兵 “不小心” 将受降仪式的时间、地点泄露给胡族残余势力,同时暗中调派三千精锐,在受降台周围的树林、山坡设下埋伏;又让人快马加鞭通知京中御史台,说 “北境受降仪式事关重大,请诸位御史前来见证,以安民心”。
受降仪式当日,胡族残余势力果然按计划发动袭击,五十多名蒙面刺客手持弯刀冲向受降台,却没等靠近,便被埋伏的士兵团团围住,箭矢如雨般射下,刺客们瞬间溃不成军。在御史们的亲眼见证下,士兵从刺客首领身上搜出了韦党联络的密信,信上的笔迹,正是韦丞相的心腹、中书舍人李默的手笔,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消息传回京城,陛下震怒,当即下旨彻查韦党,从韦丞相到其党羽,一个都不放过。我则率领大军班师回朝,沿途百姓自发夹道欢迎,手里捧着鸡蛋、馒头,“沈大人” 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沉甸甸的民心,成了我最坚实的后盾,比任何兵权都可靠。
回京后,我亲自坐镇刑部,参与审讯韦党成员。在铁证与酷刑面前,他们终于松口,不仅招认了构陷忠良、私通外敌的罪行,还吐露出十年前诬陷我父亲沈毅谋反的真相:是韦丞相忌惮我父亲的才能,怕他阻碍自己专权,便联合藩王伪造了 “通敌书信”,才导致沈家满门抄斩。
当这份包含韦党全部罪证的奏折摆在陛下面前时,少年天子泪流满面,当即下旨为沈家平反,恢复我父亲 “忠臣” 之名,还追封他为 “太子少保”,让其灵位入祀忠臣祠。
韦党倒台,树倒猢狲散。宁北王见大势己去,主动上书交出半数兵权,请求回京养老,再也不敢有半分异心。朝堂之上,再无人敢与我抗衡。少年天子握着我的手,语气满是感慨:“沈爱卿,若不是你,大靖早己陷入危难,朕这个皇帝,怕是也坐不稳啊!”
我躬身行礼,目光坚定如磐:“陛下言重了,臣只是做了身为臣子该做的事。” 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路走得有多艰险,从寒门入仕的步步为营,到北境平叛的生死博弈,从扳倒韦党的惊心动魄,到为父平反的夙愿得偿,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深夜,我独自一人站在父亲的灵位前,手中捧着平反圣旨,将韦党伏法、沈家冤雪的消息缓缓道来,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滴落在灵位前的供桌上:“父亲,您看到了吗?害您的奸佞都己伏法,沈家的冤屈终于洗清了,大靖的江山,正在慢慢变好,您可以安息了。”
月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灵位前的《治国策》上,那一页 “军事” 的批注旁,我提笔添了一行字:“以民心为盾,可挡千军万马;以智谋为矛,能破万般困局;虽千万人吾往矣,只为家国清明。” 这,便是我沈清辞的道,也是我此生不变的决心,守护大靖,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凤御九宸:大靖女相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凤御九宸:大靖女相传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6R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