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烬宫·第三十三章:江南察农桑,风波显担当

小说: 烬宫寒   作者:当之无愧的巴鲁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烬宫寒 http://www.220book.com/book/X787/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烬宫寒

景平十西年的暮春,江南正是桑蚕吐丝的旺季。太子带着萧承安、林微,还有户部、农部的官员,乘坐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前往江南视察农桑与惠民仓的落实情况。官船平稳地行驶在碧波荡漾的运河上,两岸的垂柳抽出新绿,偶尔能看到农户们在桑园里忙碌的身影,萧承安趴在船舷边,兴奋地指着远处的桑林,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父王,你看那些桑树,叶子是不是可以用来喂蚕呀?”萧承安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桑园,小脸上满是好奇。太子笑着点头:“是啊,这些桑叶就是蚕宝宝的粮食。江南的农户们靠种桑养蚕,能多赚不少钱,日子也能过得好一些。”林微递过来一本《农桑辑要》,翻到关于养蚕的章节:“承安,你看这里,上面写了怎么选桑叶、怎么照顾蚕宝宝,等下到了桑园,你可以亲自试试。”

萧承安接过书,认真地翻看起来,时不时还会指着书中的插图问太子和林微,船上的官员们看着这一幕,都忍不住感叹——小殿下不仅聪慧,还如此关心农桑,将来定是位体恤百姓的好君主。

官船行驶了五日,终于抵达江南的核心产区——苏州。苏州知府周明早己带着当地官员在码头等候,见到太子一行人,连忙上前迎接:“殿下,太子妃,小殿下,一路辛苦!苏州的桑蚕今年长势很好,惠民仓也己建成,就等殿下视察了。”

太子点头:“周大人不必多礼,我们先去桑园看看农户们的情况。”一行人坐上马车,前往苏州城外的桑园。刚到桑园门口,就听到一阵欢快的笑声,只见几十个农户在桑园里采桑,其中还有不少孩童,他们的手上都戴着竹制的手套,动作熟练地将桑叶摘下来,放进身边的竹筐里。

“殿下,您来了!”一个中年农户看到太子,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上前打招呼。太子认出他是去年林微在江南召集旧部时遇到的桑农王大叔,笑着问道:“王大叔,今年的桑蚕长势怎么样?能有个好收成吗?”

王大叔脸上满是笑容:“托殿下的福,今年的桑叶长得好,蚕宝宝也健康,估计比去年能多收两成蚕丝!而且朝廷还派了农官来教我们新的养蚕法子,说能让蚕丝更光滑,卖的价钱也更高。”萧承安走到王大叔身边,看着他竹筐里的桑叶,小声问:“王大叔,我能试试采桑吗?”

王大叔笑着点头,递给萧承安一副小手套:“小殿下小心点,别被桑叶的边缘划伤手。”萧承安戴上手套,学着王大叔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桑叶,放进竹筐里。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他学得很认真,不一会儿就采了小半筐。

“小殿下真是个好孩子,还愿意跟我们这些农户一起干活。”王大叔看着萧承安,眼中满是喜爱。萧承安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王大叔,采桑虽然累,但能让蚕宝宝有粮食吃,还能卖钱,很有意义呀!”

一行人在桑园里待了一个多时辰,详细询问了农户们的养蚕情况、蚕丝的销售价格,还有遇到的困难。农户们都说,自从朝廷推广新的养蚕技术、设立惠民仓后,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再也不用担心灾年没饭吃,也不用担心蚕丝卖不出去。

离开桑园后,太子又带着众人前往苏州的惠民仓。惠民仓建在苏州城的东侧,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瓦房,周围有侍卫看守,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苏州惠民仓”五个大字。走进惠民仓,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粮囤,粮囤上贴着标签,标注着粮食的种类、入库时间和来源。

“殿下,苏州惠民仓目前储存了大米五万石、小麦三万石,还有杂粮两万石,这些粮食都是从江南的丰年州县征集来的,按照朝廷的规定,会在灾年按照每户的人口数量,免费发放给贫困百姓。”负责管理惠民仓的官员介绍道,“我们还建立了详细的粮食出入库登记制度,每次放粮都会邀请当地的乡绅和农户代表监督,确保粮食不会被私吞。”

太子仔细查看了粮食的储存情况,又翻阅了出入库登记册,满意地点头:“做得很好。惠民仓的核心就是‘为民’,一定要确保粮食能真正用到百姓身上,不能让它成为摆设。”萧承安走到粮囤边,用手摸了摸粮囤里的大米,小声对太子说:“父王,有了这么多粮食,就算遇到灾年,百姓们也不会挨饿了。”

太子笑着点头:“是啊,这就是我们建惠民仓的目的。不仅要让百姓们能吃饱饭,还要让他们能安心生产,过上好日子。”

然而,就在一行人准备离开惠民仓时,一个农户突然冲了过来,跪在太子面前,哭喊着:“殿下,您要为我们做主啊!惠民仓的粮食被人私吞了,我们这些贫困农户根本领不到粮食!”

太子脸色一沉,连忙扶起农户:“老乡,你慢慢说,到底是怎么回事?谁私吞了惠民仓的粮食?”

农户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殿下,我是苏州城外的农户李二,家里有老母亲和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困难。前几天听说惠民仓开始放粮,我就带着家里的户口册去领粮,可负责放粮的官员说我不符合条件,不给我粮食。可我明明看到,有些家境不错的农户,却凭着关系领了好几袋粮食!我去跟官员理论,他们还把我赶了出来,说我再闹事就抓我!”

太子的脸色愈发凝重,转头对周明说:“周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惠民仓的放粮标准是朝廷定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周明也慌了,连忙说:“殿下,此事我并不知情,我立刻去调查!”

太子摇头:“不必了,我们现在就去惠民仓的放粮点看看。”一行人立刻前往惠民仓的放粮点,刚到门口,就看到几个穿着绸缎衣服的人正指挥着家丁,将惠民仓的粮食搬上马车,而负责放粮的官员则站在一旁,满脸谄媚地笑着。

“住手!”太子大喝一声,快步走了过去。负责放粮的官员看到太子,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连忙跪在地上:“殿下,臣……臣参见殿下!”

太子走到他面前,眼神冰冷:“本官问你,惠民仓的放粮标准是什么?为何这些家境富裕的人能领粮,而真正贫困的农户却领不到?”

官员支支吾吾地说:“殿……殿下,他们……他们是乡绅,为苏州的农桑发展出过力,所以……所以臣才给他们发了点粮食,算是奖励。”

“奖励?”太子冷笑一声,“朝廷设立惠民仓,是为了救济贫困百姓,不是为了给乡绅发奖励!你可知私改放粮标准、克扣百姓粮食是重罪?”

这时,之前跪在太子面前的农户李二也来了,他指着那些搬粮食的家丁,对太子说:“殿下,就是他们!前几天我来领粮,他们还嘲笑我,说我穷鬼不配领粮!”

萧承安站在太子身边,看着眼前的一幕,小拳头攥得紧紧的,眼中满是愤怒:“你这个坏官员!竟敢欺负百姓,私吞粮食!父王,不能饶了他!”

太子点了点头,对侍卫道:“把这个官员和这些乡绅都拿下,押回苏州府衙,交由大理寺查办!另外,重新制定放粮标准,由周大人亲自负责,邀请农户代表监督,确保每一袋粮食都能发到贫困百姓手中。”

侍卫们立刻上前,将官员和乡绅们押了起来。乡绅们还想辩解,却被侍卫们堵住了嘴。周围的农户看到这一幕,都欢呼起来,纷纷对太子磕头:“多谢殿下为我们做主!殿下真是百姓的青天大老爷!”

萧承安走到李二身边,对他说:“李大叔,你别担心,以后不会有人再欺负你们了,惠民仓的粮食会按时发给你们的。”李二感动得热泪盈眶:“多谢小殿下,多谢小殿下!”

处理完放粮点的事情后,太子又召集了苏州的官员,严厉斥责了他们监管不力的行为,并下令在江南各州府开展惠民仓专项检查,严查私吞粮食、克扣百姓的官员。周明也主动请罪,说自己没有尽到监管责任,愿意接受处罚。

太子看着周明,语气缓和了一些:“周大人,你之前在江南推广农桑、召集旧部,确实有功劳。但此次惠民仓出了问题,你难辞其咎。朕就罚你负责江南各州府的惠民仓检查工作,务必将所有问题都查出来,给百姓一个交代。”

周明连忙磕头:“臣谢殿下宽恕,臣定不负殿下所托!”

一行人在苏州待了三日,期间太子亲自监督惠民仓的放粮工作,确保每一户贫困农户都领到了粮食。萧承安也跟着太子一起,每天去放粮点帮忙登记、发粮,虽然很累,但他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离开苏州的前一天晚上,萧承安坐在官船的甲板上,看着远处的灯火,对太子说:“父王,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有些官员会欺负百姓,私吞粮食。以后我做了皇帝,一定要严厉惩罚这些坏官员,让他们再也不敢欺负百姓。”

太子坐在萧承安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承安,你要记住,官员的权力是百姓给的,是用来为百姓做事的。如果官员忘了自己的本分,欺负百姓,就必须受到惩罚。但同时,你也要学会分辨是非,不能因为个别官员的过错,就否定所有官员。像周大人、苏大人,还有很多官员,都在为百姓做事,他们是国家的栋梁。”

萧承安似懂非懂地点头:“父王,我知道了。以后我会好好分辨,既惩罚坏官员,也奖励好官员,让所有官员都为百姓做事。”

林微走到父子俩身边,递给他们一件披风:“夜里风大,别着凉了。承安今天做得很好,不仅帮着发粮,还安慰了那些受委屈的农户,真是个有担当的孩子。”

萧承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娘亲,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看到农户们领到粮食时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官船缓缓驶离苏州,朝着下一个视察地点而去。萧承安趴在船舷边,看着渐渐远去的苏州城,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想要让所有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会一首努力,像父王和娘亲一样,为百姓做事,守护好这大胤的山河。

接下来的一个月,太子一行人又先后视察了江南的杭州、湖州、常州等州县,每到一处,都会详细了解农桑的发展情况、惠民仓的落实情况,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期间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州县的农官不作为、惠民仓的粮食储存不当等,但都在太子的及时处理下得到了解决。

萧承安在这段时间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分辨官员的好坏,还学会了如何与百姓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在小本子上,时不时还会跟太子和林微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离开江南时,江南的农桑己经进入了收获期,农户们忙着采摘蚕丝,惠民仓也都按照朝廷的规定,正常运转着。太子看着江南一片繁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只要坚持推行新政,关心百姓的疾苦,这大胤的盛世,定会永远延续下去。而萧承安,也在这次江南之行中,真正明白了“为民做主”这西个字的重量,朝着合格君主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X78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烬宫寒 http://www.220book.com/book/X78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