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平十三年的除夕,东宫张灯结彩,暖意融融。廊下的红灯笼映着积雪,泛着柔和的光晕,宫人穿梭其间,忙着摆放年夜饭的碗筷,空气中弥漫着饺子和屠苏酒的香气。萧承安穿着一身大红锦袍,腰间系着林微亲手绣的平安符,正拿着一根小木棍,在院子里的雪地上画着圈,嘴里念念有词。
“承安,在画什么呢?”林微端着一盘刚出锅的糖糕走出来,看到儿子专注的模样,笑着问道。萧承安抬起头,小脸上满是认真:“娘亲,我在画惠民仓!父王说要在各州府建惠民仓,丰年存粮,灾年放粮,这样望山村的爷爷奶奶们就不会挨饿了。”
林微蹲下身,擦掉儿子脸上沾的雪沫:“我们承安真是有心了。不过建惠民仓可不是简单的事,要选合适的地方,还要派可靠的人管理,不能让粮食被坏人偷偷拿走。”萧承安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拿起一块糖糕:“那我要跟父王一起想办法,把惠民仓建好!”
正说着,太子从外面回来,身上带着一身寒气,却难掩眉宇间的笑意:“父皇刚召我去御书房,说看到承安上次在朝会上的表现,很是欣慰,还特意赏了我们一坛陈年屠苏酒。”他走到萧承安身边,揉了揉儿子的头发,“听说你在画惠民仓?要不要跟父王说说你的想法?”
萧承安立刻拉着太子的手,指着雪地上的圈:“父王你看,这个大圈是惠民仓,里面要分好多小格子,装不同地方的粮食,还要在门口画个守卫,不让坏人进去。还有还有,要让农官叔叔经常去检查,看看粮食有没有坏,够不够分给百姓。”
太子听得认真,还时不时点头:“承安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建惠民仓,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和‘公平’——安全是指粮食要好好保存,不能受潮发霉;公平是指放粮的时候,要先分给最需要的百姓,不能让贪官把粮食私吞了。”
萧承安眨了眨眼:“那我们可以让村里的百姓一起监督呀!就像望山村的张爷爷和李爷爷,他们最知道谁需要粮食,让他们帮忙登记,贪官就不敢骗人了。”太子和林微相视一笑,都没想到儿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孩子虽然年幼,却己经懂得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份同理心,比任何书本知识都珍贵。
年夜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和各种点心。萧承安却没只顾着吃,而是时不时提起望山村的事:“父王,李爷爷家的房子修好了吗?阿丫妹妹有没有新棉衣穿?”太子耐心地回答:“己经派人去修了,棉衣也送过去了,等开春了,我们再去看看他们。”
年夜饭后,按照习俗,一家人要守岁到子时。太子拿出一张地图,铺在桌上,上面标注着各州府的位置,还有用红笔圈出的贫困州县。“年后我打算先在江南、中原的十个州县试点建惠民仓,这些地方要么丰年粮食多,要么灾年容易缺粮,很适合先推行。”他指着地图对林微说,“另外,贫困州县的赋税减免名单,户部己经统计好了,一共二十三个州县,今年春耕前就能落实下去。”
萧承安凑在地图旁,小手指着标注“望山村”的地方:“父王,望山村也在减免赋税的名单里吗?”太子点头:“当然在。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村里派农官,教大家种新的粮种,让大家多收粮食,日子越来越好。”萧承安开心地拍着手:“太好了!这样张爷爷和李爷爷就能过好日子了!”
子时一到,宫外传来阵阵鞭炮声,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东宫。萧承安趴在窗台上,看着烟花,突然转头对太子和林微说:“父王,娘亲,我长大了要做个好皇帝,让所有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们!”太子和林微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这个在温暖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忘记民间的疾苦,反而把百姓的冷暖刻在了心里,这正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新春刚过,太子便召集大臣们在东宫议事,商议惠民仓建设和赋税减免的具体事宜。户部尚书、大理寺卿、各州府的代表都来了,暖阁里坐得满满当当。萧承安原本应该去国子监读书,却因为好奇,缠着林微带他在暖阁外的耳房旁听。
“殿下,建惠民仓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每个州县至少要白银五千两,十个州县就是五万两,再加上赋税减免减少的国库收入,今年的财政压力不小啊。”户部尚书忧心忡忡地说,他手里拿着一本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国库的收支情况,“若北狄再趁机犯境,我们恐难以支撑。”
几位来自北方州县的代表也纷纷附和:“是啊殿下,北方边境不稳定,还是先把钱用在军备上更稳妥。惠民仓之事,不如再等等?”
太子耐心地解释:“各位大人的顾虑我理解,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若百姓因灾荒流离失所,就算有再强的军备,国家也难以安稳。如今江南连年丰收,北疆暂无战事,正是推行新政的好时机。而且,我们可以从江南的盐税和丝绸税中抽调一部分资金,填补财政缺口,不会影响军备。”
“可盐税和丝绸税是国库的重要收入来源,抽调过多,恐会影响其他开支。”一位老臣反驳道,“再说,惠民仓的管理也是个问题,若派去的官员不可靠,粮食被私吞,反而会引发百姓不满。”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暖阁里的气氛渐渐紧张起来。耳房里的萧承安听得着急,忍不住对林微说:“娘亲,他们为什么不明白呢?百姓有粮吃,国家才能好啊!就像《论语》里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他们怎么忘了?”
林微摸了摸儿子的头,小声说:“大臣们也是为了国家好,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你有想法,可以去跟父王和大臣们说说呀。”萧承安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好!我去跟他们说!”
他推开耳房的门,小步走到暖阁中央,对着太子和大臣们躬身行礼:“父王,各位大臣伯伯,我有话想说。”暖阁里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都惊讶地看着这个突然闯进来的孩子,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太子忍着笑意,对他说:“承安,有什么话就说吧,各位大臣伯伯都在听。”萧承安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大臣们:“各位伯伯,我去年冬天跟父王和娘亲去了望山村,看到张爷爷家没有厚棉衣,李爷爷因为交不起赋税,房子差点被拆了。要是有了惠民仓,灾年他们就有粮吃;减免了赋税,他们就能多留点钱买棉衣和种子。”
他顿了顿,又说:“先生教过我《论语》,里面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要是百姓过得不好,国家就算有再多钱,也会不安稳。而且,父王说可以从江南的盐税和丝绸税里抽调资金,不会影响军备。至于惠民仓的管理,我们可以让村里的百姓一起监督,就像望山村的爷爷奶奶们,他们最知道谁需要粮食,也不会让贪官私吞粮食。”
暖阁里鸦雀无声,大臣们都没想到,一个年幼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句句在理,首指问题的核心。户部尚书愣了愣,忍不住问道:“小殿下,你说让百姓监督,可百姓不懂管理,要是出了乱子怎么办?”
萧承安想了想,认真地说:“可以让农官叔叔教他们呀!农官叔叔懂管理,百姓知道实际情况,他们一起合作,就能把惠民仓管好。就像我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一起努力才能赢。”
大臣们被他的话逗笑了,原本紧张的气氛也缓和了不少。大理寺卿笑着说:“小殿下说得有道理。百姓是惠民仓的首接受益者,让他们参与监督,既能防止官员贪腐,又能让政策落实得更精准,是个好办法。”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之前反对的几位老臣也松了口:“小殿下都能明白的道理,我们这些做大臣的,怎么能不明白?殿下,我们支持推行新政!”
太子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骄傲:“承安,你做得很好。以后要是有想法,还可以跟父王和大臣们说,我们一起为百姓做事。”萧承安开心地笑了,小脸上满是成就感。
议事结束后,大臣们纷纷称赞萧承安有仁心、有见识,将来定能成为合格的君主。皇帝听说此事后,更是龙颜大悦,特意召萧承安去御书房,赏了他一块和田暖玉,还对他说:“承安,你要记住今日说的话,永远把百姓放在心里,这样才能守住这大胤江山。”
回到东宫后,萧承安把皇帝赏赐的暖玉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对太子和林微说:“父王,娘亲,我以后要多去民间看看,多听百姓的想法,这样才能帮大家解决更多困难。”太子和林微点头,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个孩子正在慢慢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君主,而这大胤的盛世,也会在这份守护中,愈发安稳绵长。
接下来的日子,太子忙着制定惠民仓的管理制度,选派可靠的官员前往各州府主持建设;林微则协助户部统计贫困州县的粮食和棉衣需求,确保赋税减免能精准落实。萧承安只要有空,就会跟着太子去户部、去各州府派驻京城的办事处,帮忙整理资料,还会把自己听到的百姓需求记在小本子上,交给太子参考。
初春时节,第一批惠民仓在江南、中原的十个州县建成。太子特意带着萧承安去江南视察,看到农户们把新收的粮食存入惠民仓,脸上满是安心的笑容,萧承安也跟着开心:“父王,你看,大家再也不用担心灾年挨饿了!”太子点头,对他说:“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在更多州县建惠民仓,还要推行更多帮助百姓的新政,让所有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萧承安用力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田野,那里的麦苗己经返青,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大胤的山河,定会永远充满生机,这天下的百姓,定会永远安居乐业。而他,也会带着这份对百姓的体恤与牵挂,努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盛世长安。
作者“当之无愧的巴鲁多”推荐阅读《烬宫寒》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78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